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比较阅读任务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比较阅读任务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倾听理性声音,品鉴说理艺术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结合背景,把握两篇文章的观点,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2.通过比较,分析两篇文章论述思路、说理技巧的异同,品味说理艺术。
3.读文识人,理解并传承胸怀家国天下、勇于担当责任的文化精神与优良品格。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分析两篇文章论述思路、说理技巧的异同,品味说理艺术。
教学难点
结合背景,读文识人,体悟古代士人的担当精神,理解并传承文化精神与优良品格。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思考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哪一篇更能说服你?
2.查阅资料,了解魏征和王安石写作该文时的时代背景。
一、课堂导入
1.出示图片材料:
“一言以兴邦”,在中国古代不乏仁人志士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积极思考而发出理性的声音。你知道哪些具体的事例?
在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君臣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因而在古代的政治理念中,最注重君道和臣道。《谏太宗十思疏》讲的是君道,《答司马谏议书》论的是臣道,前者是诤臣对贤君的劝谏,后者是名臣之间的交锋。两篇文章在说理论证方面有何异同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倾听理性的声音,品鉴说理的艺术。
2.明确学习目标。
二、课堂活动
《谏太宗十思疏》是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答司马谏议书》是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魏征及王安石此番发声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1)唐太宗收到此疏后,亲写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称“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2)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荆公、温公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皆同。……故二公平生相善,至议新法不合,始著书绝交矣。”
王安石去世时,司马光拜相。邓广铭《王安石传》中记载,司马光对这位曾经的老友,全然否定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业绩,但仍然认为“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朝廷宜优加厚礼”,北宋朝廷根据这一提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并由苏轼替年幼的宋哲宗撰写《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这两篇文章究竟是如何让收信人折服的呢?
任务一:了解说理情境,理解文章现实针对性
活动1: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观点
两篇文章的观点句和写作目的句分别是什么?
【明确】
《谏太宗十思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此十思,弘兹九德”
《答司马谏议书》:“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活动2:梳理两篇文章的内容,推测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文章体式
文章观点
针对问题
作者身份
写作对象
推测背景
学生接龙填写、展示总结: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文章体式 奏章 书信
文章观点 居安思危,积其德义 驳斥责难,坚持变法
针对问题 君主骄奢淫逸 新法推行受阻
作者身份 臣子 同僚
写作对象 君王唐太宗 重臣司马光
推测背景 唐太宗生活奢侈 司马光反对新法
活动3:知人论世,明确写作背景
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分享交流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1.小组交流资料
2.展示补充明确
《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甚至被誉“从谏如流”。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针对这些情况,魏征在贞观十一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答司马谏议书》: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一封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复一一自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资料链接:
(1)“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贞观政要》
(2)(王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朱熹
小结:
《谏太宗十思疏》是谏臣对贤君的劝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论述君主该如何“守成”。《答司马谏议书》是名臣之间的辩难之争,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论述臣子该如何帮助君主“除弊”。基于社会现实,魏征与王安石都积极发声,主题鲜明,观点深刻,以期有补于世用。基于此,我们感受到发出理性的声音,须言之有物、言之有用。
任务二:梳理论证思路,品味文章说理艺术性
问题引导:《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都是理足气盛的文章,前者是进谏给君王的奏章,后者是答同僚的回信,两篇文章在说理策略方面有何异同之处
从论证方式、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
活动1:比较论证思路
(1)分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
(2)小组择优展示并解说行文思路
(3)其他组同学进行完善或质疑
示例:
《谏太宗十思疏》以“思”为线索,以“固本思源”这一生动的比喻为起点,按照“应当思——为何思——思什么”的思路,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居安思危
固本思源(比喻论证) 提出问题
戒奢以俭
善始实繁
总结历史(对比)
克终盖寡
为何要思 分析问题
载舟覆舟
引出警告(反面)
所宜深慎
文武并用
思何内容 提出“十思”(正面) 解决问题
垂拱而治
《答司马谏议书》从“名与实”的关系出发,针对司马光提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一一批驳,在此基础上,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进行批判。
一、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
驳“侵官——受命于人主
议修于朝廷
二、驳斥谬论,分析原因 驳“生事”——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驳“征利”——为天下理财
驳“拒谏” —— 天下怨谤
三、书信常规的结尾 众汹汹然
2.比较论证方式
《谏太宗十思疏》以“立”为主。紧扣“思”字,开头确立观点,中间分析原因,最后明确具体做法,论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答司马谏议书》以“驳”为主,其批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①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这里以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立场,既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3.比较论证方法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哪一篇的说理更形象?主要是通过哪些论证方法取得了该效果?
(1)利用平板进行投票
(2)随机抽取同学阐发理由
分析示例:
《谏太宗十思疏》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比喻论证,即“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喻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至今还被人们引以为戒。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第一、二段,通过对比,凸显了说明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
《谏太宗十思疏》多次引经据典,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如,①第二段在分析历史现象时,用《尚书·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载舟覆舟”,总结了历史教训,说明守业之艰难、安民之重要,说明人心的向背将决定皇室的命运。在引述历史教训的最后,用周公、荀子的话来进行小结,在证据上也显得更为庄重严肃,耐人寻味。②在陈述“十思”内容时,作者又多次化用了《老子》《周易》中的话。这些经典中的话流传于世,早已被人奉为至理名言。现经作者援引,融入文中,用以阐明自己的观点,也有以少总多、言简意赅的作用,使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也更具说服力。
《答司马谏议书》文中运用道理论证,如“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正则言顺,行事方通达,抓住问题本质高屋建瓴,避免陷入纠缠表面现象和具体事实而易使自己陷于琐碎辩解的不利处境;举例论证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以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立场,表达了坚持变法的决心。
4.比较论证语言
问题支架:《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两篇文章的语言,哪一篇更具文学性?
(1)微辩论:持相同观点的同学,自由组队,每人一分钟阐发观点
(2)持相反观点的同学质疑反驳
示例:
甲:我方认为《谏太宗十思疏》更具文学性,全文以大量排比、对句铺写而成,在骈句中穿插长短散句,骈散结合,既具整齐美感,又错落有致,音韵顿挫,节奏铿锵。文章类比、比喻生动,气势酣畅,读来回肠荡气,深具不容辩驳的说理力量。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论说》曰“喻巧而理至”,美学家朱光潜表示“说理文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因此我方认为《谏太宗十思疏》更胜一筹。
乙:我方认为《答司马谏议书》更具文学性,它行文委婉,寓刚于柔。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剑拔弩张,并且没有伤害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具备文人风范。
丙:我方认为《答司马谏议书》更具文学性,因为它读起来理足气盛,作者擅于运用排比,驳斥对方,势如破竹,无可阻挡;运用反问,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宜,铿锵有力。除开头和结尾段使用几句酬答的礼貌性语言之外,其他内容紧紧扣住保守派的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
小结:
比较角度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同 说理态度 直面现实。勇于担当,不卑不亢,有的放矢
所持立场 胸怀天下,为国为民,不惧逆龙鳞或得罪同僚
异 论证方式 以“立”为主,层层递进 以“驳”为主,先破后立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论证思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原因与目的—驳斥及理由—表明态度
语言特点 骈散结合,委婉恳切 柔中有刚,气盛言宜
综上,我们发出理性的声音须言之有序、言之有据、言之有法、言之有理、言之有礼。
任务三:体悟士人情怀,感受文章深刻的思想性
活动1:诵读课文,体悟士人情怀
诵读思考:观其书,想见其为人。透过两篇书信,你能感受到魏征、王安石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和情怀?
1.魏征
资料链接:
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旧唐书》:“赞曰: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者尽言,国家之利。郑公达节,才周经济。李世民用之,子孙长世。”
学生交流后明确:
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辅佐唐太宗17年,以“犯颜直谏”而闻名。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本篇奏疏体现了魏征为守成深思、为帝业绸缪、为苍生忧心、代忠臣谏言的形象。
2.王安石
资料链接: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荆公廉洁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清初思想家颜元)
学生交流后明确:
王安石是一位坦荡率性、理性诚恳、和而不同的真君子,一位不畏责难、高度自信、为国分忧的政治家,一位刚毅不屈、矢志变法、义无反顾的改革家,一位据理辩争、气盛言宜、文笔峭厉的文学家。
小结:
魏征和王安石均为封建时代名臣,一位以直言敢谏知名,一位以锐意革新著称,堪称古代士人的楷模。读文识人,字里行间流露出胸怀家国天下、勇于担当责任的文化精神与优良品格。基于此,我们感受到理性的表达还须言之有责、言之有情。
活动2:学史明智,吾辈接续担责
交流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聆听历史上先贤大哲的理性的声音,说说当下我们该如何学习传承其精神?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激发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意识。
三、课堂小结
“文贵质朴,以理取胜”,通过两篇文章观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语言及思想情怀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倾听了理性的声音,理解文章现实针对性,品味文章说理艺术性,感受文章深刻思想性。他山之石,为今所用,从中我们知晓理性地表达应当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用、言之有序、言之有据、言之有法、言之有理、言之有礼、言之有情;感受到关注现实、深入思考、理性思辨的重要性,也激发了心怀天下、勇担责任、坚守道义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
阅读材料,完成写作任务,不少于800字。
你的好朋友是某重点中学高三年级中上水平学生。他对历史特别感兴趣,从高一开始,就立志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现在毕业在即,班主任李老师动员他报考一般院校,认为这样录取的把握比较大。他父母认为学历史“出路”窄,由于他外语成绩好,所以坚决主张他去报考外经、外贸专业,将来容易找到工作,待遇也比较优厚。
他为此感到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给他写一封回信,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