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上 第一单元第1课《情感的表达》课件(25页ppt 内嵌两个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七上 第一单元第1课《情感的表达》课件(25页ppt 内嵌两个视频)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视频中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畏牺牲、英勇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情感表达
第一单元|美术中的历史|第一课
欣赏美术作品,感受革命情感
《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
吴为山(2015年 雕塑)
看图思考
中国的革命和马克思、恩格斯有什么关系?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支持,并与马克思一起合作拟定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吴为山(2015年 雕塑)
马克思眼神深邃,显示出穿越历史的睿智
恩格斯神情刚毅巍然伫立在马克思身旁
雕塑家吴为山的这件作品以概括凝练的雕塑语言表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形象。
《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
欣赏美术作品,感受革命情感
马克思的坐姿和恩格斯的站姿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表现了两位伟大导师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友谊。
《送别》
靳尚谊(1959年 油画)
请回答下列问题:
欣赏美术作品,感受革命情感
红军长征出发前和于都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
2、作品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1、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开始长征。
《送别》
靳尚谊(1959年 油画)
请回答下列问题:
欣赏美术作品,感受革命情感
“母送子”“妻送夫”
“儿送父”三组人物
4、作品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3、作品采用的是什么构图形式?
采用高视点、多人物的构图形式
“母送子”
“妻送夫”
“儿送父”
《送别》
靳尚谊(1959年 油画)
请回答下列问题:
欣赏美术作品,感受革命情感
5、作品的色调是怎样的?
作品描绘的场景为雨后黎明,画面整体以冷色调为主,植物、泥土和人物服装色彩的统一,奠定了画面低沉复杂的情感基调。
《送别》
靳尚谊(1959年 油画)
请回答下列问题:
欣赏美术作品,感受革命情感
6、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品表现出浓浓的离别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离别的真实情感,凸显了浓厚的军民鱼水情。
“红军长征”是一种精神,每一代人都应该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作品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开始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红军长征出发前和于都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
作品采用高视点、多人物的构图形式,塑造了“母送子”“妻送夫”“儿送父”三组人物造型,画面整体以冷色调为主,植物、泥土和人物服装色彩的统一,奠定了画面低沉复杂的情感基调。
作品表现出浓浓的离别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离别的真实情感,凸显了浓厚的军民鱼水情。
美术作品赏析方法
描述
分析
解释/评价
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赏析以下作品
《在战斗中成长》
秦大虎 张定钊(1964年 油画)
描述画家选取了北方农村初夏时常见的青纱帐为背景,塑造了一老一小两位游击队员获胜仗后携战利品满怀喜悦穿行在青纱帐中的形象。
解释/评价“小八路”生动鲜活的形象与中年游击队员沉稳坚毅的面部神情共同勾勒出“在战斗中成长”的主题,传递出军民合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分析作品采用了侧光、顺光,使葱绿的青纱帐和土地、人物都沐浴在清晨明亮的阳光中,画面充满了北方的乡土气息,亲切感人。
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赏析以下作品
《人桥》
古元(1948年 版画)
描述作品表现了解放军渡河作战的场景:炮火硝烟中,战士们在冰冷的水中用身体架起人桥,保障了队伍的顺利前进。
解释/评价此作品为解放战争时期优秀作品之一,反映出新兴木刻新的艺术里程。
分析画面以黑色为主,套以红、绿两色,表现出硝烟四起、火光冲天的战斗气氛,映现出士兵奋勇前进的身影。红、绿两色叠印产生的中间色和点点留白丰富了画面的色彩层次。
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转战陕北》
石鲁(1959年 中国画)
1、作品的创作背景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悍然向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挑起全面内战。
1947年春,不惜一切代价要占领延安。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是十比一,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战略转移。
《转战陕北》创作于1959年,是石鲁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创作的。
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转战陕北》
石鲁(1959年 中国画)
2、画面描绘的内容
该画是一幅以大景山水为主的革命历史画。它以气势磅礴、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为背景,初升的太阳染红了整个群山,领袖毛主席置身于雄浑壮观的高山之巅,一个简略的侧影,迎风伫立,面对壮美的黄土高原眺望凝思。
巍峨的山体仿佛集聚着一股沉厚待发的力量,巧妙的空间建构,给观者以无尽的联想,仿佛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壮美史诗。
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转战陕北》
石鲁(1959年 中国画)
3、转战陕北的红军人数很多,画家为什么没有把千军万马都画出来?
画面上虽然看不见千军万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千军万马就藏在巍峨的山体后面,画家用间接的方式暗示出一个宏大的历史场面。这是石鲁对绘画中“藏与露”的绝妙处理。石鲁在多与少之间选择了少、在露与藏之间选择了藏,以艺术的语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胜利法宝。
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转战陕北》
石鲁(1959年 中国画)
4、画面构图分析
远景 运用平远法构图,浓淡相间的墨色,使画面向远处无止境的延伸,营造出辽阔的意境。
中景 主体人物位居画面的视觉中心,人物所占空间虽小,却有顶天立地、统领山河之气魄。人物设置偏向画面的右侧,又面向画外,这样就将画面之势引向画外,冲向更广阔的天地,形成画面宏大的精神气度。
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转战陕北》
石鲁(1959年 中国画)
4、画面构图分析
近景 运用高远法构图,笔墨十分厚重,给人以崇高伟大的感受,衬托出了毛主席雄才远略、气吞山河的伟人形象。
山体宏伟而坚实,色调温暖,寓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光明的前途。
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转战陕北》
石鲁(1959年 中国画)
5、画面色彩分析
在颜色的运用上,画家没有选择传统的青绿或浅绛设色,而是大胆使用了大量的赭石和朱砂。
阳面的大片红色渲染,与粗重的墨线交织,塑造出朴实雄浑的陕北高原形象,使整个画面气势磅礴。
这种红色不仅是自然的红,更是革命的红和时代的红,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创新。
浅绛山水
青绿山水
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转战陕北》
石鲁(1959年 中国画)
创作草图、手稿
其他作品欣赏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
(1963年 中国画)
作品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所作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chóu)。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
其他作品欣赏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
(1963年 中国画)
画家以浓墨重彩描绘了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山川面貌,表达了对祖国雄伟山河和壮丽景色的无限热爱。
飞瀑
房屋
溪岸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探讨了革命题材绘画中情感的传达与艺术表现。革命画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瞬间,更通过色彩、造型和构图等,表达了画家对革命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
作为新时代的继承者,我们有责任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用艺术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希望学生能够将这种情感体验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