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学看乡土,阅读有方法——《乡土中国》阅读指导1.了解学术著作的写作特点,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技巧、方法和要求。2.制定阅读计划,管理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学习重点了解学术著作的写作特点,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技巧、方法和要求。学习难点学会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乡土中国》作为一本学术性著作,以其繁多的专业概念、学术化表达以及理念的时代性差异,导致同学们的阅读难度增大。如何才能“入乎其内”,把握学术著作的本体知识?又能“出乎其外”,活用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呢?希望今天这节课能给同学们些许启发。▼任务一:明确文体,了解阅读方法1.根据课标,明确阅读要求学术著作阅读之课标要求 《乡土中国》阅读目标梳理全书纲目及其关联,做出内容提要 了解《乡土中国》全书概况、内容框架,写出内容提要。理解大意,把握重要观点 了解乡土社会特点,把握作者观点。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理解关键概念,运用书中理论与方法,探究本书现实意义。探究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梳理整本书的论述逻辑。2.了解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1)阅读学术著作的关键方法观点:学术著作是围绕观点、逐层展开论述的,观点就是命题式的判断句。概念:概念是作者展开研究的支架,也是我们阅读的阶梯,例如本书的“差序格局”,要从概念展开思考。预测:先根据书名、目录、前言及生活经验来预测全书的篇章结构和基本观点。假设:通过替换内容、假设情境、换位思考等方式理解作者的用意。发现:运用科学思维,放出眼光,自己去书中发现真知灼见。归纳:概括、梳理、归纳全书,将书读薄,得到的全是“干货”。演绎:以原书观点为基础,不断增添自己的引申、感悟和思考,将书读厚。(2)《乡土中国》阅读方法提示阅读《乡土中国》总的要求是读通、读懂,理解基本内容,并力求触类旁通,掌握学术著作的一般读法。阅读这类著作,除了关注作者运用的材料、提出的概念,以及作出的理论阐释,还要看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什么创造,这种创造经历过怎样的探索,具有怎样的价值。具体策略如下:①要有阅读的“预期”。阅读学术著作的目的一般比较明确,如阅读《乡土中国》,可能是为了了解中国乡村的历史与文化,也可能是想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还可能是为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寻找答案等等。②先“粗”后“细”,逐步推进。所谓“粗”,一是阅读“序言”和“后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二是通过浏览目录大体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所谓“细”,即注重概念、材料、论证、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断提炼。③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关系。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这些都是作者从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用以归纳某些现象,并从理论高度解释这些现象。④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乡土中国》是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怎样从调查材料中提炼典型的现象,形成概念,又怎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不仅要知道结论,还要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看作者怎样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提出和研究问题,获得新的理论发现,甚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⑤反复阅读,积极思考。学术著作理论性强,涉及的术语多,语言表达比较抽象,阅读时难免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这时,就要多读几遍,调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极思考,还可以参考一些资料,促进对学术著作的理解。▼任务二:结合作品,学习阅读方法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序言里说:“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理解书中的核心概念,找到作者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工具,就等于掌握了阅读学术类著作的钥匙。借助这把钥匙,我们就能够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学术研究的价值。请同学们梳理作者用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其他社会的概念,并完成《乡土中国》概念对比表。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 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礼俗社会 ①② 借助文字的社会差序格局 ③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④⑤ 家庭男女有别 ⑥⑦ 法治秩序⑧ 司法诉讼体系⑨ 有为政治血缘社会 ⑩学习支架:(1)留意目录中的核心概念。《乡土中国》的目录包含一些核心概念,如“差序格局”“无讼”等等。我们在读目录时,可以留心记下这些核心概念,把它们抓住。(2)勾画正文中的核心概念,思考其产生的语境、内涵,以及作者如何围绕它展开论析。在阅读正文时,我们也要时时留意概念。碰到概念,我们先区分它是一般概念还是核心概念?如果是核心概念,我们要将它勾画下来,并且思考:这个概念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中提出来的?它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展开论析的?(3)在对比中理解核心概念。在《乡土中国》这本书中,作者提出许多用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并且往往同时提出指称其他社会的对应概念。比如作者分别用“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这两个概念来分别表示乡土社会结构和西洋社会结构的格局。在两者的对比中,每个概念各自的内涵就更加清晰了。我们在理解某一个核心概念时,可以尝试找到与它构成对比的另一个概念,在比较中更好地理解每一个概念。2.绘制思维导图,把握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借助思维导图,运用绘制图形的方式,是进行整本书阅读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和路径。它可以针对学生脑海中零散、无序甚至是混乱的书籍内容,进行信息重组、认知重构、意蕴重现等。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在不同的阅读体验和内容选择中形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对整本书的内容重建,提升思维品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目录,讨论《乡土中国》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尝试绘制思维导图,把握这本书的知识体系。3.利用问题导向,高效完成阅读问题引导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策略,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阅读材料。这种方法着重于学生参与,通过针对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解读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主题等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其理解和把握文本内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被激发出自发性的思考与讨论,增强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种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更全面地理解文本,并能更自信地表达对文本的见解和分析。为阅读的高质量,同学们可以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例如:(1)阅读《乡土本色》,思考乡土社会的正面和负面效应。(2)阅读《礼治秩序》,思考“礼治”和“法治”的区别与联系。(3)阅读《名实的分离》,思考中国社会的“名”和“实”是怎么分离的?(4)阅读《从欲望到需要》,思考为什么在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时代,仍然需要计划?……▼任务三:结合实情,制定阅读计划《乡土中国》全书约72000字,建议分两轮阅读:第一轮先按章节速读,第二轮精读,共分5次读完全书,并在阅读过程中填写下列表格。序号 章节名称 主要内容 时长 阅读背景及方法 阅读心得本节课我们通过文本略读的方式,初步感受了《乡土中国》写作方面的特点,也有了整体的阅读计划,学习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明确了整本书的阅读任务。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快速掌握学术著作的阅读门径,做好文本的整体梳理,为下一步的文本精读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视概念,是阅读《乡土中国》的重要法门,也是阅读其他学术类著作的重要方法。请同学们阅读《乡土本色》一章,完成以下表格。概念 主要特征 概念诠释土气熟悉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