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乐府双璧,各美其美——《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比较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乐府双璧素有“乐府双璧”之称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瑰宝。一千多年来,历史的风尘丝毫没有掩遮它们的光泽。历史学家范文澜称《孔雀东南飞》为继《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第二次出现的伟大诗篇”;认为《木兰诗》“足够压倒南北两朝的全部士族诗人”。《孔雀东南飞》《木兰诗》1.通过比较阅读,深化对两首乐府民歌情节特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2.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两首乐府民歌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认知。学习目标任务一:梳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初步比较对两首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进行梳理,从而通过比较加强落实,建构起完整而系统的知识网络。各小组在梳理自己任务的基础上,汇总本组的成果。完成下面的表单:比较项目 《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诗歌体裁 出处创作时代主要人物内容线索比较项目 《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诗歌体裁 出处创作时代主要人物内容线索主旨思想乐府诗《玉台新咏》《乐府诗集》汉末建安年间刘兰芝,焦仲卿1.开端:兰芝自述。2.发展:夫妻生离3.进一步发展:兰芝抗婚和被迫应婚4.高潮、结局:双双殉情(死别)5.尾声:警示后人1.代父从军 2.奔赴边关3.征战沙场 4.辞官还乡5.归乡团聚 6.双兔为喻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抨击了封建家长制的冷酷与罪恶。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北朝(北魏)木兰任务二:比较概括形象,理解主旨1.分析概括两首诗中的女主人公形象特点。花木兰刘兰芝婆婆的指责与厮守爱情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时,选择离开:勇气和反抗精神和仲卿依依惜别:温婉柔情抗拒再婚,以死明志:刚烈可敬面辞折磨自己的婆婆:有礼有仪告别一起嬉戏的小姑:珍重情谊美丽、聪明、勤劳、知礼、自尊,忠于爱情,有蔑视礼法、坚贞不屈、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阿爷无大儿……从此替爷征:爱国,孝顺,勇担重任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果敢,有条不紊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勇敢,坚毅可汗问所欲……送儿还故乡:不求名利,思亲念家出门看火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女英雄形象。刘兰芝花木兰2.从“刚”与“柔”两个角度,比较两首诗中女主人公表现形式的不同。(婆媳冲突)请归——遣归:对婆婆有礼有节,谦逊孝顺;却主动请归,捍卫了个人的尊严。(兄妹冲突)拒嫁——逼嫁:不顶撞兄长,顺从兄意;却忠贞不渝,以死明志。女扮男装,弃织从戎:大丈夫的豪气。渡黄河,宿黑山,由黄河涛声、马嘶鸣声响起“爷娘唤女声”:少女的柔情。在凛冽寒风和刀光剑影中冲锋陷阵:飒爽英姿。“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俏丽娇颜。外柔内刚刚柔并济3.从“人性美”的角度讨论刘兰芝和木兰两位女性形象的价值。《孔雀东南飞》兰芝请归——超越了封建社会的常规心理,显示了兰芝对自我尊严的捍卫。辞别前精心地装扮——表明兰芝对于个人价值的珍视。拒绝上门求婚者——坚守承诺,坚持信念。最终殉情——用生命证明爱情的忠贞,是对于自我价值最极致的表现。人性价值:以否定的形式批判封建礼教,悲剧性地表现了对于人的尊严的追求。木兰诗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平民女子的爱国精神,对于封建宗法制度的挑战。得胜请归——在劳动人民的本色中,使自我价值得到了尽善尽美的表现。最终才使同行十二年的伙伴发现原来是女儿身——打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观念。人性价值:以肯定的形式冲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藩篱,喜剧性地唱出了人的价值的颂歌。所谓“双璧”即以不同风貌展现人性美的两块结晶。小结:主旨《孔雀东南飞》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抨击了封建家长制的冷酷与罪恶。《木兰诗》通过赞扬一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任务三:比较两首民歌的艺术特点比较项目 《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叙事特点主要手法语言风格1.这两首诗歌除了思想意义之外,还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请分组从下面的角度进行欣赏。任务三:比较两首民歌的艺术特点1.这两首诗歌除了思想意义之外,还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请分组从下面的角度进行欣赏。叙事特点《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第三人称全知视角+部分第一人称自述(既展现故事全貌,又贴近女主人公,方便形象塑造) 主体部分按事情发展顺序叙事: 兰芝请归,仲卿求母,夫妻临别,兰芝辞婆,夫妻话别,兰芝抗婚,夫妻诀别,仲卿别母,双双殉情,生死相依(以“夫妻深情”和“与封建家长制抗争”为双线交替推进,以对爱情的忠贞为落脚点) 主体按事情发展顺序叙事:停机叹息,决定从军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辞官还家,亲人团聚比喻赞美(详写木兰的女儿情态,略写其英雄气概。详写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勇担重任的事迹,略写残酷的战争过程。详略安排,突出女子之美)任务三:比较两首民歌的艺术特点艺术手法《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托物起兴。 以比做结。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赋,铺陈兰芝形象) 雄免脚扑朔,雌免眼迷离;双免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赋,铺陈突出木兰形象)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娇逸未有婚。 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侧面衬托)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原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侧面衬托)任务三:比较两首民歌的艺术特点语言风格《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多用对偶、排比、复沓、反复、互文等辞格,增强了民歌色彩。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排比)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对偶)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个性化语言描写)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复沓)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顶针)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互文)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对偶、反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朴素自然。人物语言以对话为主,非常贴近人物性格,如或可闻;叙述语言流转明快,富于抒彩。 自然轻快,运用精练的口语,以一个女子口吻,增强了叙事气氛。2.归纳总结乐府民歌的特点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语言朴素自然,点睛之处有文人润色的痕迹。虽多写现实,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汉乐府民歌乐府民歌的意义和对于后世的影响乐府民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善于选择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抓住某些特定的场面,运用对话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主题思想。乐府民歌中大多数诗作是叙事诗,在叙事的方法与篇幅上,比起萌芽状态的《诗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有的客观地写出一个生活片断,有的则写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故事。它标志着我国的叙事诗进入到一个更趋于成熟的发展阶段。乐府民歌形式多样,句式多变,打破了《诗经》及以后一段时间诗歌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它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五言。对人物的塑造人性的揭示对人物的表现“双璧”即以巨大的文学魅力及鲜活震撼人心的女性形象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拓展阅读《上邪》《陌上桑》《妇病行》《孤儿行》等乐府名篇,进一步体会乐府诗歌的特点。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