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12《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4.12《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 题 《家庭的记忆 》 备课人
【学习目标】 让学生熟练掌握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不同地区对家庭成员的称呼方式,提高学生对家庭结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家庭历史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与家庭相关的传统节日、习俗、语言文字(成语、谚语、诗歌等),增强学生对家庭文化知识的积累。
【学习重点】 帮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和记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称呼,能够正确运用。 指导学生完成 “家史” 小调查,包括家庭大事记、父母与自己童年对比等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家庭变化和传承的美德。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中的家庭文化内涵,如年夜饭、春节等,理解家庭团聚的重要意义。
【学习难点】 让学生理解家庭规模变化背后的社会原因,以及这种变化对家庭关系和家庭文化的影响。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家庭文化在传统节日、语言文字中的体现,理解家庭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 激发学生对家庭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将对家庭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如积极参与家庭活动、传承家庭美德等。
【学习准备】 制作包含各种家庭关系和称呼的幻灯片、抢答竞赛题目幻灯片、传统节日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的多媒体课件。 准备 “家庭关系示意图” 的大幅纸质版或可在黑板上绘制示意图的工具。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份 “家史” 小调查表格,包括家庭大事记、父母与自己童年对比等项目。 收集一些与家庭相关的成语、谚语、格言的卡片。
任务学习设计 【过程设计】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展示家庭照片,引发兴趣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一组不同类型家庭的照片,照片内容包括大家庭聚会、核心家庭日常生活、三代同堂的温馨画面等。同时播放一段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如《相亲相爱一家人》。 展示结束后,教师微笑着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照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照片里的人都是什么关系呢?家庭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家庭的奥秘,走进我们的《家庭的记忆》。” (二)家庭称呼抢答赛 介绍比赛规则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 “家庭关系示意图”(可以是教材中的图或更详细的自制图),并向学生介绍抢答赛规则:“同学们,我们现在要进行一场家庭称呼抢答赛。我会提出关于图中家庭成员关系的问题,比如‘你知道妈妈和外婆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大家要快速举手抢答哦。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为自己的小组加分,最后我们看看哪个小组得分最高。”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负责抢答。 开始抢答赛 教师开始提问,从简单的直系亲属关系问题逐渐过渡到较复杂的旁系亲属关系问题,如 “爸爸的哥哥的妻子,我称呼她什么?”“妈妈的姐妹的丈夫,我称呼他什么?” 等。 在学生抢答过程中,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加分,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引导其他小组同学进行纠正,并简单解释正确答案。例如,当学生回答错误 “爸爸的爸爸,我称呼他爷爷” 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说:“这个问题有点小失误呢,爸爸的爸爸我们应该称呼为爷爷,这是我们家庭中很重要的长辈哦。其他同学要加油呀!” 抢答赛结束后,对获胜小组进行奖励,如颁发小奖品或给予表扬。 (三)抢答竞赛:家庭称呼大挑战 进一步拓展问题 教师继续在多媒体上展示新的抢答竞赛题目:“爸爸的爸爸,我称呼他( );妈妈的妈妈,我称呼她( );妈妈的兄弟,我称呼他( );爸爸的姐妹,我称呼她( );爸爸的弟弟,我称呼他( );爸爸的哥哥,我称呼他( );…… 我是爷爷奶奶的( );我是姨妈的( );爸爸的兄弟的孩子是我的( );爸爸的姐妹的孩子是我的( );妈妈的兄弟的孩子是我的( );……” 同样,学生进行抢答,教师及时反馈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拓展一些相关知识,比如不同地区对同一亲属的不同称呼方式:“同学们,在有的地方,爸爸的哥哥也被称为‘伯伯’,还有一些特殊的方言称呼,大家可以回家问问长辈哦。” 学生自主提问环节 教师鼓励学生:“现在轮到你们来考考大家啦!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一个关于家庭称呼的问题,让其他同学抢答。” 学生开始提问,这个环节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庭称呼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教师在旁边引导和协助,确保问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家庭规模与结构变化 知识讲解 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同学们,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我们的家庭规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这种家庭我们称之为‘核心家庭’。而以前那种和爷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逐渐变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就更为少见了。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引导学生从社会发展、经济因素、生活观念变化等方面思考家庭规模变化的原因,如城市发展导致人口流动、年轻人追求独立生活等。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以前,很多家庭需要一起务农,大家住在一起方便劳作和相互照顾。但现在,人们的工作更多样化,生活方式也更加自由,所以家庭结构就发生了改变。”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家庭规模变化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包括亲情关系、生活习惯、家庭文化传承等方面。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例如,有的小组可能会提到:“在大家庭里,孩子可以有更多的兄弟姐妹一起玩耍,亲情更浓厚,但可能会比较吵闹;而在核心家庭里,孩子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但也可能会比较孤单。” 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规模变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些挑战,重要的是要保持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传递。 (五)“家史” 小调查 布置调查任务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放 “家史” 小调查表格,并详细讲解每个项目:“同学们,家庭就像一部史书,记录着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现在我们要进行一次‘家史’小调查。大家可以通过采访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来完成这个表格。表格里有家庭大事记,比如‘哪一年爸爸和妈妈结婚了?’‘你是在哪一年、在哪里出生的?’‘家里什么时候住进新房了?’还有比较父母和自己童年的部分,像小时候喜欢读的书、常玩的游戏、会做的家务等。大家要认真完成哦,这是一次很有趣的家庭探索之旅。”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完成调查,鼓励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与家人深入交流,了解更多家庭背后的故事。 分享与交流 学生完成调查后,组织课堂分享活动。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 “家史” 调查结果,包括家庭中的重要事件、有趣的故事以及父母和自己童年的对比。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感受。 教师在学生分享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追问,帮助学生挖掘家庭故事中的情感价值和文化内涵。例如,当学生分享家庭搬进新房的经历时,教师可以问:“搬进新房的时候,大家心情怎么样呢?这对你们家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和其中蕴含的亲情。 在分享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从 “家史” 调查中发现的家庭美德,如勤劳、节俭、孝顺等在家庭中的传承情况。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调查中感受到的家庭美德的具体事例,如 “我发现爷爷奶奶很勤劳,他们总是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爸爸妈妈也继承了这个美德,经常教育我要保持整洁。” (六)传统节日中的 “家” 年夜饭的意义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年夜饭的图片和视频,画面中一家人围坐在摆满丰盛菜肴的餐桌旁,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教师讲解:“同学们,‘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餐。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年夜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敬互爱,让一家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你们家的年夜饭通常都有哪些人一起吃呢?常吃些什么菜呢?这些菜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呢?”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的年夜饭场景,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然后邀请几位学生分享,如 “我们家年夜饭会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我们家会吃饺子,象征团圆” 等。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补充和拓展,介绍一些常见年夜饭菜肴的文化寓意和传统习俗,如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年糕谐音 “年高”,寓意年年高升等。 其他传统节日与家庭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除春节外其他与家庭相关的传统节日的信息表格: | 节日名称 | 时间 | 主要活动 | 意义 | |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 团圆、欢乐,象征家庭幸福美满 | | 清明节 | 扫墓祭祖、踏青 | 缅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 | 重阳节 | 农历九月初九 | 登高、插茱萸、赏菊、敬老 | 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家庭团圆,感恩长辈 | 教师对每个节日进行简单介绍,重点讲解节日与家庭的关系和意义。例如,在介绍重阳节时,教师可以说:“重阳节这一天,我们会和家人一起登高,为长辈祈福。这是一个表达对老人尊敬和关爱的节日,也是家庭传承美德的重要时刻。就像诗句中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体现了亲人之间的思念和团聚的重要性。”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在这些传统节日中的家庭活动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传统节日如何加强了家庭之间的联系和亲情的传承。 (七)回 “老家” 过春节情境体验 情境描述与感受分享 教师深情地朗读教材中 “回‘老家’过春节” 的文段,在朗读过程中,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生动地描绘出作者等待、旅途艰辛以及见到亲人时的激动心情。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你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你们有没有类似回‘老家’过春节的经历呢?” 邀请有过类似经历的学生分享他们的故事,如在火车上的趣事、见到久别亲人的激动瞬间等。教师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感受其中的亲情氛围。对于没有类似经历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想象那种场景,提问:“如果你们要回‘老家’过年,你们觉得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你们最期待见到谁呢?” 讨论春节回家的意义 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呢?”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参与各小组讨论,启发学生从家庭团聚、传统文化传承、亲情延续等方面思考。例如,教师可以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回‘老家’可以和亲人一起祭祀祖先、守岁、拜年,这些活动都承载着我们的文化和亲情。大家想一想,这些传统活动对我们的家庭和民族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强调春节回家团聚对于中华民族家庭观念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让学生明白家庭在传统节日中的核心地位。 (八)语言文字中的 “家” 猜字谜游戏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猜字谜题目:“女儿出嫁了。(猜一个字)”“一个小家庭,仅仅一口人。(猜一个字)”“一家十一口。(猜一个字)”“一家十一口,一家二十口,两家合一起,万事都不愁。(猜一个字)” 组织学生进行猜字谜游戏,学生可以举手抢答。对于每个字谜,教师在学生猜出答案后进行解释,如 “女儿出嫁了,谜底是‘家’字,因为‘嫁’字去掉‘女’就是‘家’”。通过猜字谜游戏,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中 “家” 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 成语、谚语、格言分析 教师展示一些与家庭相关的成语、谚语、格言,如 “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兴”“阖家欢乐”“家书抵万金” 等,并讲解它们的含义:“‘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兴’告诉我们,儿女孝顺,父母就会快乐,家庭和睦,所有的事情都会顺利。这体现了家庭中亲情和和谐的重要性。‘阖家欢乐’则表达了全家人都幸福快乐的美好愿望。‘家书抵万金’形象地说明了家信在人们心中的珍贵,因为它承载着家庭的牵挂和思念。”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成语、谚语、格言所反映的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践行这些价值观。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这些家庭美德。 诗歌解读:《秋思》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朗读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作者思念家人的心情呢?” 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理解作者在洛阳城秋风乍起时,想要写家书却思绪万千,担心信中未能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完全表达,在送信人即将出发时又打开信封检查的复杂心情。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如 “‘意万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状态?‘又开封’这个动作说明了什么?”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首诗所传达的家庭情感,然后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家书成为了连接他和家人情感的重要纽带。这也让我们感受到家庭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即使相隔千里,思念之情也不会减弱。” (九)小组合作:家庭文化收集 布置任务 教师向学生布置小组合作任务:“同学们,现在我们要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家’的成语、谚语、格言、故事、诗歌等。大家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索、询问长辈等方式进行收集。收集完成后,每个小组要制作一份手抄报或者 PPT,下节课我们进行展示和分享。” 明确小组分工,如有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有的学生负责整理内容、有的学生负责手抄报设计或 PPT 制作等。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小组的任务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