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全书综合测评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称为流动人口,近十年是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增长最快速的十年。下图为2000—2020年我国县市尺度流动人口地域类型数量占全国比重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1.结合图形,判断下列描述2000—2020年我国县市尺度流动人口地域类型变化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绝大部分县市人口流动变成“活跃”状态②非活跃型县市空间分布范围大幅度缩减③少数大规模净流入活跃型县市集聚全国小部分流入人口,且不断减弱④大规模净流出活跃型县市数量占比呈上升趋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小规模净流出活跃型经历了快速扩张的过程,成为人口流动最主要的地域类型的最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公共服务 C.环境因素 D.交通条件3.下列有关人口流动对净流出活跃型县市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创新能力下降 B.利于生态环境改善C.储蓄率大幅提高 D.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 城市“绿街系统”是在城市高质量发展时期提出的道路系统整改概念。建构时,首先将快速路作为中心地区的边界,不得进入内部区域;其次,内部改变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方式。下面图1为城市“绿街系统”形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城市“绿街系统”中甲、乙功能区地铁站(非换乘站)6—20时进出站客流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4.推测甲功能区可能为( )A.居住区 B.工业区C.商业区 D.文教区5.“绿街系统”建设反映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是( )A.城市内部空间布局混乱 B.居住区密度大,治安隐患多C.早晚高峰交通拥堵严重 D.内城衰落,城市中心空洞化6.以下行为不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的是( )A.建设城市风道B.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C.增加建筑密度,改善居住条件D.将垃圾袋装化,分类处理 门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门店的数量。S公司和L公司主营咖啡饮品,其中S公司的门店在提供高品质咖啡的同时,注重在服务环节提供优质体验,已成为人们休闲、会友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场所;L公司大多通过移动端销售,有外送和自提等形式。下图示意中国某直辖市S公司和L公司门店密度的空间变化。读图,完成下面三题。7.由图可推知( )A.①代表L公司,空间分布差异较小B.②代表S公司,空间分布差异较小C.①代表S公司,空间分布差异较大D.②代表L公司,空间分布差异较大8.下列要素中,与图示门店密度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A.土地租金 B.人口密度C.建筑密度 D.交通通达度9.推测该市距市中心6~8千米处( )A.以普通居住区为主 B.建有大型工业园区C.为青少年主要活动区域 D.写字楼和核心商圈集中京沪高铁是一条连接北京市与上海市的高速铁路,全程桥隧比为80%,设计时速350千米,于2011年6月30日全线正式通车,运营时速300~350千米。右图为京沪高速铁路站点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三题。10.关于京沪高铁沿线经济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京沪高铁带动了沿线所有地区的经济发展B.山东和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苏南地区C.京沪高铁促进了北京、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D.济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停滞11.京沪高铁的开通,将( )A.有利于铁路沿线耕地资源的保护B.扩大京沪旅游业的国际客源市场C.改善沿线各城市的生态环境D.优化沿线地区间的时空联系12.京沪高铁运行时速小于设计最高时速,体现的交通运输布局原则是( )A.发挥运输优势原则 B.适度超前原则C.因地制宜原则 D.平衡地区发展原则 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学评价山东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对推动山东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下图反映山东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指数大小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三题。13.2001—2021年,山东省( )循环发展水平总体下降 B.绿色发展水平波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D.低碳发展水平总体下降14.下列表述符合山东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状况的是( )A.第一产业比重增加 B.城乡居民收入比提高C.人均水资源量减少 D.废水重复利用率增加15.提升山东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 )A.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 B.改善生态环境质量C.提高新能源使用比重 D.增加环保经费投入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却是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非常低的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加快,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和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塔里木盆地公路交通事业突飞猛进,进一步促进南疆高质量发展,下图为塔里木盆地示意图。(1)据图描述塔里木盆地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3分)(2)20世纪80年代后期,塔里木盆地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迁入,请说明原因。(4分)(3)说明塔里木盆地人口合理容量较小的原因。(6分)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图1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图1),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20年,甘孜州城镇化率为31%,县市多为小型城镇,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依次为70.8%、3.0%、26.2%。该地常规工业发展困难,近年九龙、白玉等县凭借其水力、矿产资源优势,工业发展较快。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影响,该州没有实现人口大规模流动,坚持走高原型生态产业主导的有限城镇化道路。图2示意2014年甘孜州下属县市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1)分析甘孜州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6分)(2)九龙、白玉两县工业化未能明显带动城镇化,请推测原因。(6分)(3)说出甘孜州走有限城镇化道路的益处。(4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1分)材料一 天台县隶属浙江省台州市,年日照总时数在1 768.2~2 296.4小时,平均气温在12.2~16.7℃。户籍总人口59.36万人,常住人口为46.9万人,有中国名茶之乡的美誉。茶树喜光怕晒、畏寒、怕涝。天台云雾茶茶树呈零星、分散栽植,茶园周边多种植防风林。材料二 天台县周边地区地形图、天台县降水量及其占比表。月份 降水量(mm) 降水量占比(%)3—4 200~320 26~315—6 390~440 26~317—9 430~620 32~3810月至次年2月 240—360 19—23(1)分析天台县云雾茶品质高的自然原因。(8分)(2)从生产性服务业角度,分析当地政府促进茶产业发展可采取的主要措施。(3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浙江某大型工业园聚集了107家企业,形成了以医药、染料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园区内各企业构建产业链和进行产业共生、集中治污,推进园区低碳化和循环化。在共享共建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上下游企业生产环节,充分利用中间产品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在“双碳”战略下,实现经济与资源、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下图为该工业园染料和医药行业为核心的循环产业链示意图。(1)从产业链的角度,说明该工业园生产染料的循环经济过程。(6分)(2)分析大量化工企业在该工业园区集聚的优势。(3分)(3)简述该工业园区向制造高端化转型可采取的措施。(6分)答案与解析全书综合测评1.B 读图可知,非活跃型县市数量占全国县市比例2000年大约为60%、2010年约为25%,2020年为0,故①②表述正确;图中显示,大规模净流入活跃型县市占比上升,但从图中无法看出是否集中在少数县市,③错误;大规模净流出活跃型县市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数量呈上升趋势,④正确。故选B。2.A 由材料“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称为流动人口”可知,流动人口就是离开户口登记地迁移到其他地区的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近十年来,人口流动主要是由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流动,主要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故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差异,A正确;公共服务、环境因素、交通条件对其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均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B、C、D错误。3.C 净流出活跃型县市意味着人口流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现阶段人口流动的主要群体是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地青壮年劳动力减少,会使地区创新能力下降,A叙述正确;人口流出,会使流出地人口减少,人地矛盾得到缓解,利于生态环境改善,B叙述正确;当地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财富中用于养老的支出增加较多,阻碍储蓄率提高,C叙述错误;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D叙述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错误的选项,故选C。4.A 读图可知,甲功能区地铁站进站客流量的峰值出现在8时左右,此时为上班时间,这个时段进站客流量大,说明此时从该功能区外出上班的人多,出站客流量峰值出现在18时左右,此时为下班时间,这个时段出站客流量大,说明此时从外面下班回该功能区的人多,据此可推测甲功能区可能为居住区,A正确;工业区是工人上班的区域,进出站客流量峰值应与居住区相反,即进站存在晚高峰,出站存在早高峰,B错误;商业区、文教区8时、18时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客流峰值,C、D错误。5.C 读材料可知,“绿街系统”是城市道路系统整改概念。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人口密集,尤其是上下班的早晚高峰时段,私家车多,导致交通拥堵严重,“绿街系统”改变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方式,主要发展地铁,从而实现“绿街”,所以“绿街系统”建设反映出的就是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早晚高峰的交通拥堵问题,C正确;仅据材料无法判断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及城镇化情况,A、D错误;居住区密度与存在治安隐患无必然关系,且“绿街系统”也无法改变居住区密度,B错误。6.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设城市风道,利于城市废热以及大气污染物扩散,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提高城市大气自净能力,改善城市大气环境,A有利;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B有利;将垃圾袋装化、分类处理,可以减少垃圾在清运过程中带来的污染,垃圾分类处理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D有利;增加建筑密度可能加剧热岛效应,导致绿地和水域面积减小,不利于改善居住条件,C符合题意。7.C 读图可知,①代表公司门店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大,②代表公司门店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小,故A、D错误。由材料“S公司的门店在提供高品质咖啡的同时,注重在服务环节提供优质体验,已成为人们休闲、会友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场所;L公司大多通过移动端销售,有外送和自提等形式”可知,S公司应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主要服务于高收入人群,门店密度空间分布差异大,而L公司通过移动端销售,对门店位置选择要求不高,门店密度空间分布差异小。综上分析可知,①代表S公司,空间分布差异大,②代表L公司,空间分布差异小,C正确、B错误。8.A 读图可知,图中两条线均距市中心距离越远,门店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在6~8千米处有局部上升现象,这正与城市的土地租金随距市中心远近变化规律一致,说明土地租金与门店密度变化趋势最接近,其次与其接近的才是交通通达度,A正确、D错误;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与图示门店密度变化趋势差异较大,B、C错误。9.D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市距市中心6~8千米处,咖啡门店密度高于周边地区,据此可推测该地交通通达度高,消费人群集中,说明写字楼和核心商圈集中,D正确;普通居住区和大型工业园区的人口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居民消费能力有限,高端咖啡门店不会很多,A、B错误;青少年大多无经济来源,对高端咖啡的消费能力有限,其主要活动区域不会布局较多的高端咖啡门店,C错误。10.C 高铁的开通有利于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但对不同地区影响程度不同,不能简单地认为它带动了所有地区的经济发展,A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南地区靠近上海,受上海辐射带动作用强,属于我国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山东和苏北地区,B错误;京沪高铁作为连接北京和上海的高速铁路,其开通加快了人员、货物和信息的流动,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C正确;济南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D错误。11.D 京沪高铁建设过程中采用以桥代路的方式,是为了保护沿线耕地资源,而铁路的开通与保护耕地无关,A错误;京沪高铁是我国内部的铁路,并未连接其他国家,不能扩大国际客源市场,B错误;京沪高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高铁的运行也不能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C错误;京沪高铁的开通,缩短了北京到上海的铁路运输时间,可优化沿线地区间的时空联系,D正确。1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运输布局原则中不包括发挥运输优势原则,应为发挥综合运输优势原则,A错误;由材料可知,京沪高铁运营时速为300~350千米,设计时速为350千米,这说明京沪高铁在不同路段运行时时速不同,有时小于设计最高时速,这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有时会等于设计时速,说明并没有体现适度超前原则,C正确、B错误;京沪高铁运行时速小于设计最高时速与平衡地区发展关系较小,D错误。13.B 读图可知,图示时段山东省循环发展水平总体上升,A错误;绿色发展水平波动提升,B正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2001—2003年出现下降,并没有持续提升,C错误;低碳发展水平总体上升,D错误。14.D 读图可知,山东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状况表现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总体上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上升。因此,符合其发展状况的是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减小,A错误;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降低,B错误;资源循环利用程度提升,废水重复利用率增加,D正确;人均水资源量指在一个地区(流域)内,某一时期每个人平均占有的水资源量,其变化并不能明显反映地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状况,且人均水资源量减小代表生态环境相对恶化,与山东省绿色发展水平变化状况不一致,C错误。15.C 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并不能直接提升山东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A错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需要通过改变发展模式来实现,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不是提升山东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措施,B错误;提高新能源使用比重可以直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物和碳排放,是提升山东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措施,C正确;增加环保经费投入治标不治本,不是提升山东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措施,D错误。16.答案 (1)分布不均;(1分)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和山麓地带;(1分)沿河分布特征明显。(1分)(2)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力;(2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边境贸易发展,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参与。(2分)(3)地处内陆,四周有高山阻挡,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2分)经济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2分)地区的开放程度较低,比较封闭,故人口合理容量较小。(2分)解析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新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是影响人口和聚落分布的关键因素。人口较为集中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水源比较丰富的绿洲上,呈点状、线状和面状分布。而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和山麓地带等地形较平坦的地区;同时多数绿洲沿河分布特征明显。(2)由材料“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加快,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和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塔里木盆地公路交通事业突飞猛进,进一步促进南疆高质量发展”可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边境贸易的发展较快,经济发展快,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迁入;由材料“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可知,南疆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和普通劳动力,因此导致大量内地人口迁入。(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塔里木盆地地处内陆,四面高山阻挡水汽,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尽管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水资源严重短缺,限制了其人口合理容量;同时,塔里木盆地经济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比较封闭,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少,导致人口合理容量较小。17.答案 (1)地处西部山地高原区,对外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且作为生态屏障,工业开发受限;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力素质较低;工业基础薄弱;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2)受生活方式及文化观念影响,农业人口向工业(城镇)转移意愿较低;(2分)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匮乏)对人口的吸引力不足;(2分)两县资源型工业发展快,对劳动力需求较低(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少)。(2分)(3)利于该地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1分)利于藏区民族文化的传承;(1分)减少快速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及压力;(1分)利于藏区经济(特色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1分)解析 (1)由材料可知,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交通线难以建设,对外交通不便;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说明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工业受到限制;由材料“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比例依次为70.8%、3.0%、26.2%”可知,农业占比大,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大,劳动力素质较低,工业占比小,工业基础较差。(2)由材料“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影响,该州没有实现人口大规模流动”可知,该州大多数人愿意留在自己的家乡,农业人口向工业(城镇)转移意愿较低;由于地方经济落后,城镇的规模小,基础设施等相对落后,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小;由材料“近年九龙、白玉等县凭借其水力、矿产资源优势,工业发展较快”可知,两县主要发展资源型工业,这类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少,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小。(3)有限城镇化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小,有利于该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城镇化影响小,有利于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可以减少快速城镇化带来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与人口压力;有限城镇化减少了新型工业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冲击,有利于藏区经济(特色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18.答案 (1)年日照时数多;(2分)雨日多,光照适中;(2分)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2分)地形起伏较大,排水条件好。(2分)(2)提供资金支持;(1分)提高物流服务水平;(1分)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及商务服务。(1分)解析 (1)由材料“年日照总时数在1 768.2~2 296.4小时,平均气温在12.2~16.7℃”可知,该地年日照时数多,热量条件较好;由表中各月降水量可知,该地降水较多,雨日多,光照适中;由天台县周边地区地形图可知,该地多山地,地形起伏较大,排水条件好,适应茶树怕涝的生长习性,适合茶树生长,因此天台县云雾茶品质高。(2)由材料“天台云雾茶茶树呈零星、分散栽植”可知,该地茶产业发展不成规模,因此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促进茶产业规模化发展;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为山区,交通较为不便,政府可以完善交通,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茶叶大多由农户种植,因此政府可以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及商务服务,帮助农户更好地种植和销售茶叶。19.答案 (1)研发上游基础原料的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原料利用率,削减废渣产生量;(2分)研发新技术,实现中间产品生产过程中“三废”近“零排放”;(2分)充分利用中间产品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2分)(2)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竞争力;(1分)共同利用园区土地和基础设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生产建设投资;(1分)集中治污,有利于降低环保成本,提高利润。(1分)(3)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智能制造、智慧园区的物联网体系;统筹推进园区能源革命和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园区低碳化;构建产业链和进行产业共生,推动园区生产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强化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自动化、清洁化和环境友好的末端处理。(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解析 (1)由材料“在共享共建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合理配置上下游企业生产环节,充分利用中间产品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可知,上下游应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副产品,提高原料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故上游应研发基础原料的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原料利用率,削减废渣产生量,减少污染;各生产环节可研发新技术,实现中间产品生产过程中“三废”近“零排放”,以实现清洁生产;充分利用中间产品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促进循环经济发展。(2)读图可知,大量化工企业在该工业园区集聚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以发展循环经济,而大量化工企业的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促进产品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在一个园区内,可以共同利用园区土地和基础设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生产建设的投资,提高经济效益;产业集聚有利于集中治污,从而降低环保成本,提高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读图可知,该工业园区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智能制造、智慧园区的物联网体系,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向制造高端化转型;由材料“园区内各企业构建产业链和进行产业共生、集中治污,推进园区低碳化和循环化”可知,该园区统筹推进能源革命和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园区低碳化,减少碳排放,有助于实现经济与资源、能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构建产业链和进行产业共生,推动园区生产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持续深化技术创新,强化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自动化、清洁化和环境友好的末端处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