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氓》中诗意之寻——不问何以 只问为何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淀。通过对比学习,尝试去探讨爱情背后悲剧的原因。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抓住文本细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思考悲剧成因。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意象,分析比兴手法,理解称呼变化,品味其艺术效果。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怨而不怒”文化内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赏析诗句的细微之处,分析形象,鉴赏意象,品味不同称呼的艺术效果。教学难点:思考悲剧成因,理解“怨而不怒”文化内蕴。教材分析本文选自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是《诗经》中叙事性较强的一篇作品,诗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艺术手法多样,语言准确生动,代表了《诗经》现实主义的风格。诗中将叙事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可以从诗句中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学情分析高一高二已有相关的诗歌学习经验,故通过课后作业或课堂前置作业的形式落实梳理文言词语,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等知识点。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和回归教材的新课标要求,为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理解能力和欣赏评价能力,应多采用拓展阅读,比较阅读的形式等来拓展学生思维视野。教学过程一、课前展示课前作业,运用教学通的小工具的拍照讲解和互动中的随机点名,展示学生的作业,并简要点评。设计意图:回归文本,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分为6小组,以填补适当词语的形式,并分享展示,回顾整首诗歌内容分组谈论学生六人为一组讨论、分析所给出的问题,得出问题结论并在课堂共享交流,师生点评,教师补充并板书归纳。设计意图:利用相关软件,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引导学生聚焦主要情节,并通过教师提供的示例,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课中任务一:赏细微处 寻觅心迹聚焦称呼明确:从《氓》这个诗题出发,找寻女子对男子的称谓变化来分析女子的心路历程,明确女子情感中从冷静、欢喜、亲密、疏离到决绝的情感变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细微处,理解诗中人称指示语的丰富性和交际语境的复杂性,结合语境去理解人称指示语的变化,明白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这种隐藏在言语之中的表达效果。聚焦语气词明确:分析《氓)中运用“之”“也”“来”“焉”“哉”“思”等语气词,加强了抒情和议论,理解女子婚前婚后处境对比之中心迹的变化。设计意图:从语气词的变化中深化对女子情感变化的理解2.任务二:赏析意象 品味诗意A 朗读出现“淇水”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淇水出现时,女子心境的不同,从而丰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明确:由心动之初的爱,心痛之中的苦到心绝之后的怨,淇水见证着女子的欢喜、怨苦和决绝。淇水的这一边,是女子的年轻可爱,是女子对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和期待。淇水的另一边,是生活的贫苦,婚姻的不幸。B分析桑叶的意象明确:桑叶之兴衰是女主人公情感的外化载体,设计意图:回顾进一步掌握比兴手法这一知识点,理解诗中理比兴手法的作用。任务三:赏析形象 感受品性1.引用鲍鹏山在《第三只眼看<诗经>》中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引导学生探究卫女形象。明确女子形象的特点,设计意图:学生对“完美”这一词语的思考,和本节课对女子情感的理解分析,思维碰撞,回顾女主人公曲折的人生经历,感受人物品格。2.利用讯飞星火,补充周朝时代背景。明确:周朝存在着古风犹存的恋爱方式。原始社会的一些习惯风俗在周朝尚有遗存,自由婚恋在当时还较为普遍,这一点从氓大胆地向女子示爱,女子敢于突破社会规约(不用媒人)私自约定婚姻看出。其次,媒约与占卜成为婚前仪式,有媒人参与的婚姻才能被认可,婚前需要占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鬼神信仰。再次,男子在婚姻生活中居支配地位,弃妇现象较为普遍。这与当时社会已进入男权时代,男性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力量,女子处于依附地位有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周朝的婚恋文化,多向理解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3.思考婚变原因,运用思维导图总结。明确:女子婚变的原因除了明确外在的社会原因、人老珠黄等之外,更要挖掘分析内在原因。主要问题当然出在男主人公身上,性格缺陷,人品问题。但女主人公也有责任。对待婚姻大事比较草率,在恋爱过程中,太主动,太用情,陷得太深了(送子涉淇,将子无怒,尤其第二章);恋爱时间太短;婚后大包大揽,里里外外,起早贪黑,对男人有娇惯的嫌疑;得不到娘家人的理解支持(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等。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化思考,理解诗歌主旨。任务四:比较阅读 提升理性1.拓展阅读《诗经·郑风·遵大路》和美狄亚的复仇故事(讯飞星火)明确:比较面对男子的抛弃,女性是如何面对的,面对男子的抛弃,《遵大路》中的女性是苦苦哀求纠缠不休,美狄亚则是怒火中烧,恨人毁物,继而毁灭性复仇。而《氓》中的女性却是冷静反思,主动决绝、追求自由,维护尊严,反映了女性的自我独立意识。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之处,理解《氓》中女子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的克制情感。设计题图: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深入感受女子形象品格的美好。再读诗歌女子反思的部分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明确: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 悲哀而不伤身,心有不满,但能控制住它,使之不能变成愤怒,朱熹为《论语》作注:“怨而不怒”。“怒”有违于礼,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所以诗可以宣泄不悦的情绪,但不能失去这个度。而《氓》中“反思不思,亦已焉哉”正是对“怨而不怒”合理的诠释,女主清醒而又刚强,不悖乎礼。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诗歌主旨。“聚焦”副标题 ——不求何以 只问为何明确:“为何”既有事情如何发生之意,也可以理解为如何去做之义。回顾女子恋爱时的痴情、执着;婚变后,她没有被重创击垮,反而在悲愤、无助下逐渐清醒,并最终变得自尊自强。应学会不耽于过往,学会努力成长中,不惮于未来,依然可以热爱生活,理性而坚定地前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爱情观,真正的爱需要责任和克制的支持。三、课后作业布置换个叙述视角,重述《氓》的故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视角转换的方式重述诗歌内容,用文字的形式沉淀自己的思维,梳理本节课中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梳理和悲剧产生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应如何追求人生的幸福。2.布置诗歌鉴赏练习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诗歌鉴赏知识点。教学反思从“双基”到“三维”,再到如今的“核心素养”,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本位、核心意识。借助教育技术手段和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在积累和整合、迁移与运用、感悟与熏陶等学习环节中,课堂可以更好得进行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我们也憧憬教育技术赋能下语文课堂可以更加鲜活生动,应学思践悟,以知促行。(共20张PPT)《氓》诗意之寻只问为何不求何以学习任务壹赏细微处 寻觅心迹贰赏析意象 品味诗意叁赏析形象 感受品性肆比较阅读 提升理性任务一:赏细微处 寻觅心迹本诗脉络清晰,除了女子自述从相恋到婚变到决裂的经历,还有一些细微处,能够感受女子的心迹,你能找到吗?《诗经》有一位少女在没有 的情形下,与一位 的男子 ,最后 。“有一位少女在没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情形下,与一位靠不住的男子私定终身,最后被抛弃”。——李山《诗经应该这样读》内容回顾客观称谓不一,非漫与(随便)也。——钱钟书氓士复关尔其尊称以地代人关系亲近嫁则称士指代词称呼的变化与女子感情的起伏有着微妙的联系,符合人物的身份变化和情感发展,是表达女子感情的一条线索。子冷静喜欢羞涩亲密疏离决绝聚焦称呼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三岁为妇,( )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氓的态度:婚前:忠厚——氓之蚩蚩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女主人公处境婚前:幸福——言笑晏晏、载笑载言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聚焦语气词任务二:赏析意象 品味诗意用意象表达情感是诗歌的一大特点,意象之中,承载着雅致的情感审美试着从诗中意象的分析之中,理解情感。《诗经》送子过淇,至于顿丘。心动之初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心痛之中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心绝之后欢喜怨苦淇水——景中情爱心动之初怨苦清醒淇水无言,却见证着女子的经历。淇水的这一边,是女子的年轻可爱,是女子对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和期待。淇水的另一边,是生活的贫苦,婚姻的不幸。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沉于恋爱 甜蜜美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容颜衰老 始乱终弃桑叶——比兴桑叶之兴衰是情感的外化载体任务三:赏析形象 感受品性鲍鹏山在《第三只眼看<诗经>》中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请据此探究卫女形象。《诗经》作为恋人,她温柔体贴,率真痴情;作为妻子,她勤劳忠贞,隐忍重情;作为弃妇,她清醒刚烈,坚强自尊。一问氓:可知你错在何处?二问卫女:抚今悼昔,覆水难收的原因是否全在他人?婚变原因周朝时代背景婚变原因之社会历史背景周朝时代婚姻恋爱特点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礼仪习俗等。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社会制度和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婚姻和恋爱方面,周朝也展现出了独特的特点和风俗。以下是周朝时代婚姻恋爱的主要特点: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周代中后期,随着封建思想意识的深入人心,婚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婚姻关系的确立必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道德规范PPr.这种正统思想开始占据统治地位,成为束缚男女自由恋爱、自由结合的桎梏。2.结婚礼仪习俗:周人重视婚姻礼节,实行"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等一系列程序。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婚姻的严肃性,也象征着两个家族的结合?3.贺婚习俗:《诗经》中有许多贺婚诗,表达了婚礼间的美好祝愿,如《关雎》和《桃天》,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婚姻生活的美好期待。男权社会的必然婚变原因分析任务四:比较阅读 提升理性阅读《诗经·郑风·遵大路》和美狄亚的复仇故事,比较面对男子的抛弃,她们是如何面对的?有何启示?《诗经》。诗经·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注释】①遵:循着,沿着,顺着。②掺(shǎn):拉,拽。执:拿,持。掺执:拉住。袪(qū):袖口。③恶(wù):嫌恶。无我恶(wù):不要嫌恶我。④寁(zǎn,又读jié):速,快。故:故人。⑤魗(chóu,又读chǒu):通“丑”,丑陋,不好看,让人厌恶或瞧不起。⑥好:旧好。面对男子的抛弃,《遵大路》中的女性是苦苦哀求纠缠不休,美狄亚则是怒火中烧恨人毁物,继而发誓决裂。而《氓》中的女性却是冷静反思,主动决绝、追求自由,维护尊严反映了女性的自我独立意识。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人生万象 自有她力量恋爱时,她那样痴情、执着;婚变后,她没有被重创击垮,反而在悲愤、无助下逐渐清醒,并最终变得自尊自强。不耽于过往,由纯情少女到成熟女性的成长中,不惮于未来,依然可以热爱生活,理性而坚定地前行。《毛诗序》中所说的“风以化之,化以教之”的目的便达到了,难怪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真正优秀的经典作品总是能给人正面积极的力量,让人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氓》教学设计.docx 《氓》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