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单【单元学习任务】核心任务 课型安排 学习任务 课时安排完成单元写作实践一的扩写任务。 单元导读课 任务一:初见感诗情任务二:比读论诗“新” 1课时单篇精读课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精读《海燕》精读 4课时整合联读课 《梅岭三章》整合联读《短诗五首》整合联读 3课时读写共生课 任务一:阅读教材,了解扩写任务二:学习记叙性文章扩写任务三:学习议论性文章扩写任务四:学习说明性文章扩写 1课时单元小结课 任务一:赏新诗语言任务二:析新诗手法 1课时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学习目标】1.能够基本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新诗之美。2.能够分析新诗在外在形式上的变化,感受其在表情达意上的突破与创新。3.能够分组较好地进行朗诵展示。【课前预学】朗读本单元诗歌。【课中探究】任务一:初见感诗情1.通过诵读、标注朗读符号等方式,阅读课文,并完成下表。小组内进行交流、完善,并派代表在全班汇报。篇目 文体 作者 性别 国籍 代表作 创作背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梅岭三章》《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海燕》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或一段)诗歌,在小组内朗诵给大家听。小组推选读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进行展示。组号: 姓名: 朗诵诗歌:评价类别 评价等级 评价标准篇目及朗诵形式 选择理由 ☆ ☆ ☆ ☆ ☆ (1)能根据诗歌创作背景说明所选理由,朗诵形式基本符合篇目内 容,得1 —3颗星;(2)选择篇目理由充分,朗诵形式独特,能充分表现诗歌内容,得4—5颗星。感情基调、表情、 动作和身体语言 ☆ ☆ ☆ ☆ ☆ (1)朗诵时,感情把握基本准确,表情比较丰富,有动作和身体语 言展示,得1—3颗星;(2)朗诵时,感情把握精准,表情恰切,有情感表达需要的动作和 身体语言展示得4—5颗星。重音、停连、 节奏、语气、 语调等 ☆ ☆ ☆ ☆ ☆ (1)能基本读出诗歌里的重音、停连,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气,基 本能表达诗歌的思想内涵,得1一3颗星;(2)能对重音进行有效的处理,充分把握诗歌内涵,能恰当地把握 停连,实现流畅地换气,能很好地表现诗歌的语言节奏,得4-5 颗星。体态、配乐 及道具 ☆ ☆ ☆ ☆ ☆ (1)能比较得体地朗诵,比较符合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需要,有音 乐,有借助多媒体、服装等辅助朗诵,得1—3颗星;(2)能十分自然得体地朗诵,符合诗歌内容和情感表达需要,借助 符合诗歌意境的配乐,恰当地借助多媒体、服装等道具,达到很好的 朗诵效果,得到4一5颗星。任务二:比读论诗“新”1.整体感受本单元几首诗歌在内容上的共通之处,简单概括,小组交流。提示:内容上主要都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2.关注诗歌形式:将本单元几首诗歌与旧体诗进行比较,任选一首,结合小贴士和助读材料,参照示例,从外在形式上说说它新在何处。示例:《月夜》之“形式新”《月夜》全诗只有四行,分行建构,每行都以“着”结尾,不讲究押韵和平仄。四 个“着”的铺排又在整体上起到平衡作用,具有诗意色彩。诗句排列错落有致,句式自由。小贴士:新诗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一种适应时代的要求,以白话语言展现现实生活,强调个体的 独立性,体现时代精神,并打破旧体诗格律束缚,追求形式自由的新体诗。按照作品的表达 方式可以划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可以划分为 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等。分行建构是现代诗歌最显著的形式特征。除了自然换行外,跨行也是一种独特的形态, 即将一个完整的语意人为地切分成两行或两行以上,以达到突出某些内容,增强表达效果, 产生文本张力的作用。此外,每一节句数可一致、可变化,但仍保持一定的节奏,读起来朗 朗上口。(提示:需注意,《梅岭三章》是一组以旧体写新意的现代诗歌,每首诗相对独立, 又有内在联系;《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不分行,内容上有一 定的跳跃性,富有抒彩,具有诗的意境。) 【总结反思】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三、课后延学1.有感情地朗诵本单元的诗歌。2.课外阅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鲁迅《人与时》、臧克家《老马》、艾青《礁石》,体会这些新诗的形式美。第二课时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大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体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课前预学】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课中探究】任务一:朗读诗歌,细品意象朗读诗歌,整体把握1.大声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2.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把握本诗感情基调及语言节奏,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小组交流后全班讨论。 3.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评议。教师指导:注意体现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合理安排重音和停连。任务二:赏析意象,分析诗人情感脉络1.默读诗歌第一节,找出意象,结合意象的修饰语,理解其意蕴。 2.第一节中的意象群有什么共同特征 3.默读诗歌第二节,理解“飞天”的形象意义,理解“花朵”的意蕴。 4.细读诗句,赏析精妙用词。(1)“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中,为什么用“纺”不用“唱” (2)像这样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还有吗 请找出来,谈谈你体会到的精妙之处。 5.分析这两小节中作者的情感脉络。 任务三:运用阅读策略,细读诗歌1.小组活动:赏析第三节诗中的意象群,理解其意蕴。小贴士:意象群意象群是指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把两个及以上数量的单纯意象组合起来,使意象之间形成关联的意象组合。这些单纯意象并非散乱无章、互不干涉的,而是以某种方式或者遵循某种原则排列在诗歌中。 2.与第一节的意象群对比,这一节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与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联系 3.你如何理解第四节中“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看似矛盾的诗句 4.下面是根据诗歌第四节修改的诗行,修改后的诗有哪些改变 其表达效果受到哪些影响 我是你亿万儿女中的一个,你的全部都在我的心中。你喂养了我,就让我把一切都献给你,为你换来富饶、荣光和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总结反思】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推荐阅读:舒婷《致橡树》《这也是一切》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北岛《回答》顾城《远与近》江河《星星变奏曲》第三课时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抒情优美的语句。2.品味诗人为抒发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感而使用的艺术手法,构建现代诗歌阅读策略。【课中探究】任务一:品言语形式,体会诗人情感1.品宏观层面的言语形式。(1)品全诗构思。①思考:诗中的“我”仅仅指诗人自己吗 “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②小组探究这首诗构思的巧妙。 (2)品诗行建构。指导:诗行建构包括诗歌韵脚的采用、诗节的安排、诗行设置等。诗节的安排有两种:不分节,分节。诗歌的分行并不是诗人随意地将文字进行简单分行排列,而是用特别设置的分行形式来表现独特的匠心与诗情,表达丰富的意蕴。①分析本诗四个诗节的关系。 ②品析本诗诗行设置的意味。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品中观层面的言语形式。(1)品意象密度。①统计每节诗的意象数,品整首诗意象的疏密安排。意 象 数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 ②回顾积累的古诗词,分享意象疏密安排巧妙的诗句。 (2)品语言密度。跳读诗歌,发现讲求语言密度的诗句,分析其意蕴。资料:“语言密度”,指在有限的文字和篇幅中包含尽可能和密的信息,表现尽可能丰富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就是“文字简约,内涵丰富”。 3.品微观层面的言语形式(1)品句式选择。①活动一:将第四节诗中的句式“我是你的……”,改成“我爱你的……”,读改后诗节,分享感受。 ②仿照第一节,创造一组意象,运用“我是你……”的句式,写一节诗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品词语运用。①跳读诗歌,发现并分享诗中富有意味的词语。教师引导归类。 ②诗人用“我亲爱的祖国”,而没有用“我们亲爱的祖国”“我敬爱的祖国”,思考探究诗人选用的“我”“亲爱的”这两个词的意味。 (3)品修辞格。学生自主发观诗歌运用的诸多修辞手法,分享其表达效果,教师相机补充完善。 任务二:小结归纳,构建现代诗歌阅读策略学生总结,教师予以明确。 【总结反思】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自主阅读舒婷的《馈赠》,完成以下任务。1.分小组探究《馈赠》中的主人公形象“我”是否仅指诗人自己。 2.从言语形式角度选取一个点,写一小段本诗的赏析文字。 3.舒婷的诗一般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请分析《馈赠》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第四课时 《海燕》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把握时代脉搏,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2.朗读诗歌,加强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体会,读出诗歌情感的变化。3.从整体上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感受不同形象的意蕴,理解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课前预学】朗读课文。【课中探究】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概述本文大意。 2.梳理作者写作思路。学生浏览全文,想象画面,思考三幅画面之间的顺序,完成表格。划分层次 画面内容 顺序第一部分(1—6段) 暴风雨正在酝酿,海燕在大海上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到来3.把握作品感情基调,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全文,分析课文的感情基调。 (2)选择其中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做完朗读标记后,三位学生代表合作朗读三幅画面,其余学生从重音、停连、节奏、语气、语调、语速以及对感情基调的把握等角度进行评价。朗读标记示例:(平缓的)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明快的)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嘲讽的)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ˇ(轻快的)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任务二:合作探究,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1.阅读教材“预习”中的背景提示及补充的材料,思考材料中哪位书报审查官对《海燕》的解读是准确的。补充材料:1900—1903年,俄国发生工业危机,3000多家企业倒闭,大批工人失业。沙皇统治阶级不仅不想办法解决问题,反而疯狂镇压工人。工人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各地涌现许多苹命先驱者,一场革命风暴爆发在即,高尔基很敏锐地触摸到这一时代脉搏。1901年,高尔基参加彼得堡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目睹沙皇军警镇压革命的血腥暴行,当即写下了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其中,散文诗《海燕》(又名《海燕之歌》)就是一只鸟儿在《春天的旋律》的结尼部分所唱的歌。创作完《春天的旋律》之后,高尔基将它寄给莫斯科的《信使报》,书报检查官批示:在鸟儿们叽叽喳喳的谈话形式之下,作品描述了当时俄国社会中由于学潮和政府对学生所进行的侦查追究而引起的种种情绪,而《海燕之歌》则是直接教唆大家同政府进行斗争,建议不允许发表。接着,高尔基又把这篇小说寄给彼得堡的《生活》杂志,其结尾部分《海燕》被单独发表。据《生活》杂志主编波塞在十月革命以后回忆:“《海燕》是经过审查官叶拉庚事先审查后发表的,但他没有看出它有什么革命性的东西。” 2.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1)教师出示“象征”的定义。象征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作者高尔基曾说:“在象征下面,可以巧妙地把讽刺和大胆的语言掩藏起来,在象征中可以注入很多的思想内容。”(2)结合诗歌内容和创作背景,分析诗中不同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表达的主要情感,填写下表。形象 文中的相关描写 象征意义 诗人情感海燕海鸣海鸭企鹅乌云闪电狂风大海3.小结理解文本象征义的方法。 【总结反思】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结合本课的阅读感受,为本文拟写一个副标题。第五课时 《海燕》单篇精读【学习目标】1.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把握时代脉搏,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2.学习诗歌多种表现手法,分析对比、烘托、比喻、拟人、反复对塑造海燕形象,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课前预学】为本文拟写一个副标题。【课中探究】任务一:把握海燕形象,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1.找出正面描写海燕的句子,圈点批注,分析海燕的形象。 2.分析侧面描写,把握海燕形象。(1)作者要歌颂的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那些飞窜的海鸥、被吓坏了的海鸭和躲藏的企鹅 找出描写其他海鸟的句子,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2)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时,作者为什么还写了大海、雷声、闪电、狂风和乌云 找出一处描写海面环境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3.归纳“海燕精神”的内涵,探究“海燕精神”的时代意义。 任务二:拓展阅读,理解运用阅读高尔基的散文诗《火绒草》,理解冰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脊和小小的火绒草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寄托其中的思想感情。火绒草高尔基皑皑冰雪亘古覆盖着阿尔卑斯高高的山脊,严寒和沉寂——那魏巍高峰容智的缄默统治着这里的一切。绝顶之上是窈远的蓝天,仿佛有无数忧郁的眼晴,眨闪在冰雪峰巅。山坡下,密密的平畴中,生命在激动和不安里成长;人类,这疲惫不堪的大地的主人,正蒙受着苦难。在黑沉沉的大地深渊之中——呻吟、欢笑、怒吼和爱的絮语……一切尘世所有的音响混杂在一起。而沉静的群峰、冷漠的星汉,却始终无动于衷,面对着人类沉重的叹息。皑皑冰雪永远覆盖着阿尔卑斯高高的山脊,严寒和沉寂——那巍魏高峰睿智的缄默统治着这里的一切。仿佛为了向谁诉说大地的不幸和疲惫不堪的人类的苦难——冰山脚下,在那豆古无声的静移王国,孤零零地长出了一棵小小的火绒草。在它的头上,在那窈远的蓝天里,庄严的太阳在运转,忧郁的月亮在默默地照耀,无声的星星在发光,在燃烧……冰冷的沉寂之幕徐徐垂下,日夜拥抱着这唯一的火绒草。 【总结反思】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呢 请以《我们是……》为题,写一段文字。第六课时 整合联读课【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梅岭三章》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课前预学】朗读三首诗歌。【课中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自由读诗,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2.结合注释,疏通诗歌大意。3.阅读诗题、小序和注释,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4.借助注释、阅读提示等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5.思考三首诗之间的关联。 任务二:把握意象内涵,体会诗人情感1.学生默读诗歌,仿照示例,填写下表。意象群 内涵 情感泉台、烽烟、血雨腥风 概括革命征程的艰辛 英勇无畏 2.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革命豪情。学生在做好朗读标记的基础上朗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任务三:感受诗歌语言凝练含蓄之美1.朗读,选取一两处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旁批该词的表达效果。2.小组交流,运用“换词法”替换批注的词语,体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体会诗人感情。 3.自由诵读。要求: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熟练背诵。【总结反思】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将课文与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进行比较,品味两者在思想精神上的相似之处。大江歌罢掉头东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第七——八课时 整合联读课【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3.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课中探究】任务一: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1.学生自由朗读,从语言反常处与新奇点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并有针对性地做批注。2.展示批注成果,全班交流完善。 3.速读五首诗歌并思考:与《梅岭三章》相比,它们在诗歌格律上的“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任务二:理解意象内涵,感受意象之“新”1.找出每首诗的主要意象,联系创作背景、修饰语及具体语境,读懂意象的意蕴,揣摩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知识链接:新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新诗发端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中国正面临自鸦片战争后最大的一次思想文化变革,各种社会思潮泛起,人们在迷茫和困顿之中纷纷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新文化运动就是当时部分先进之士的有益探索之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的产生源于中国20世纪初社会思潮发展的需要,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在诗歌领域中的反映,是大历史背景中个人主体意识不断觉醒、革旧立新意识的反映。(1)《月夜》 (2)《萧红墓畔口占》 (3)《断章》 (4)《风雨吟》 (5)《统一》 2.分析比较,从意象选取角度来看,这个时期的新诗有哪些“新”的表现 任务三:品味诗歌语言,感受新诗语言之“新”1.自主阅读,画出诗歌中表达情感最丰富的语句,试从情感表达方面作旁批。2.小组内交流,结合旁批和创作背景,体味语言凝练含蓄之妙。 任务四:小组赛读,读出诗歌的韵味展示阅读任务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运用学到的朗读技巧,朗读五首诗歌。赛读形式可以多样,并安排点评。 任务五:比较阅读,总结共性1.对比阅读短诗,寻找共性,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2.引导学生理解现代诗歌强调人物个体独立性的特点。 【总结反思】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阅读下面这首诗,写一篇鉴赏心得。迷途北岛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路上一颗述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晴写作要求:1.有明确的鉴赏点;2.鉴赏分析要结合具体诗句,做到有理有据;3.字数300左右。 第九课时 读写共生课【学习目标】1.阅读不同的材料,能把握内容要点,找准扩写点。2.总结不同文体的扩写技巧与方法,将其应用到作文当中。3.通过扩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升写作水平。【课中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教材,进一步了解扩写默读文本,勾画出关键语句,全班交流,教师明确。 任务二:学习记叙性文章扩写1.引导学生回顾导入环节,明确《女娲造人》对《风俗通》中相关记载的哪些内容要点进行了扩写,找准扩写点。 2.阅读下面材料,尝试将其口头扩写为一篇记叙性文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和他的随从在逃难途中,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狐偃劝他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重耳于是磕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1)小组合作把握材料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确定扩写点。 (2)设计扩写提纲。 任务三:学习议论性文章扩写1.学生自主阅读议论性语段,把握材料的主要观点及其论述思路,学生代表全班交流后,教师予以明确。“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是明代学者胡居仁撰写的对联,意在勉励自己: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就要注重平日积累,而非临时抱佛脚。持之以恒,就要坚持不懈,而非一曝十寒。古今中外很多事例都告诉我们,做事情有恒心方能成功。我们在求学、成长的路途上,也应持之以恒。 2.如把上述议论性语段扩写成一篇议论性文章,扩写的着重点是什么 指导:议论性文章扩写的要点在于补充论据,联系平日积累的材料,仔细思考有哪些事实方面的、道理方面的材料可以作为论据。 任务四:学习说明性文章扩写1.学习完本单元的诗歌,一名同学总结了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写了下面这句话。回顾读过的诗歌,从中选择几首作为例子,将这句话扩写成一段话。不少于300字。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体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二是语言凝练,三是讲究节奏和韵律。提示:(1)针对三个特点,各举一两个恰当的例子。(2)对每个例子作一些分析,更加清楚、具体地表现你对诗歌的认识。2.教师点拨与指导。点拨:注意两点,要对每个例子作具体的分析,三个特点之间要有必要的过渡。3.教师出示范文。学生结合评价量表评析范文。扩写评价量表(总分60分)等级评定要求 A类(48-60分) B类(40-47分) C类(36-39分) D类(36分以下)忠于原文 忠于原文的主要内容、写作中心,遵循原文的体裁。 比较忠于原文的主要内容、写作中心,遵循原文的体裁。 基本忠于原文的主要内容、写作中心,基本遵循原文的体裁。 完全悖离原文的主要内容、写作中心,没有遵循原文的体我。找准扩写点 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依照相应的体我进行选择,找准扩写点,有计对性地进行扩写。 基本上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依照相应的体裁进行选择,确定适合的扩写点,扩写内容比较有针对性。 勉强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依照相应的体我进行选择,确定适合的扩写点,扩写内容的针对性较弱。 扩写点背离表达中心的需要,扩写内容不能依照相应的体裁合理选择,没有针对性。内容的一致和 连贯 上下文意脉贯通,人称、语气等前后一致,情节发展、说明介绍、论述推进合乎逻辑,过渡自然,详略得当。 上下文意脉基本贯通,人称、语气等基本一致,情节发展、说明介绍、论述推进基本上合乎逻辑,过渡和详咯基本得当。 上下文意脉勉强贯通,人称、语气等勉强一致,情节发展、说明介绍、论述推进勉强合乎逻辑,过渡和详略勉强有所体现。 上下文表意杂乱文中缺少必要的过渡,详略安排很不得当示例: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体栽。它的第一个特点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中,诗人用“水车”“矿灯”等一组意象表达了对曾经落后的祖国的痛惜;用“起跑线”“黎明”等一组意象来表达对祖国新生的欣喜。语言凝练是它的另一个特点。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简短的定语与“我”之间的搭配,便撑起了舒婷心中所有的激昂。还有《萧红墓呼口占》中的“山茶”,被赋子了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诗人以“红山茶”这一隐喻,生动地传达出自己对萧红感情的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又蕴含着激情。涵泳品味,就能体会到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节奏韵律也是诗歌重要的文体特征。《梅岭三章》的偶句押韵、句式整齐,读起来有着强烈的节奏感。还有的诗歌建行自由,押韵宽泛,句式自主性较强,但都有其内在的韵律节奏。例如,《统一》中“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的句式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但诗中又夹杂着两个句式不同、长短不一的散句,体现出一种参差错落之美。4.学生当堂练笔,完成“写作实践一”的扩写训练。 【总结反思】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继续完善扩写的文段。第十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回顾,能够有条理地对本单元学习所得进行整理。2.通过班级讨论,对现当代诗歌阅读认识更加深刻。【课中探究】任务一:赏新诗语言“诗是语言的艺术”,摘抄、赏析你认为写得最妙的诗句,参考小贴士,依照示例, 为其他几首诗分别制作卡片。(提示:可以从语言的凝练、跳跃、省略,奇妙的修辞手法,特别的标点符号,特殊 句式,陌生化等角度进行赏析。)小贴士:新诗语言特点(1)陌生化。即通过对常规常识的偏离,实现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赋予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语法规则以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达到令人耳目一 新的艺术效果。常见的陌生化处理的方法有:词语的陌生化,(量词混搭、名词并置、主谓反 常搭配、动宾反常搭配、词语交互错位、词类活用)、句式的陌生化、修辞的陌生化等,如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纺”和“疲惫的歌”是动宾反常搭配。(2)圆周句式。圆周句式是指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手法,即把十分完整的语育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接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两方面和谐统一的整 体。一般出现在抒发强烈情感的作品中。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河边上破 旧的老水车……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我是干瘪的稻穗……”,"——祖国啊!”等。示例:现当代诗歌摘录卡片出处: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句: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赏析:运用了新奇的比喻,将“祖国”比作“破旧的老水车”,富有乡土气息,而 “纺”和“疲惫的歌”在这里是动宾反常搭配,让人耳目一新,也更突出了祖国饱经风 霜但是仍顽强努力的特点,表达了“我”要与祖国一起经历风雨、走过艰难困苦的决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