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七上 第一单元第1课《情感表达 教学设计》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七上 第一单元第1课《情感表达 教学设计》教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
1.1情感表达
课型 欣赏·评述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作品展现的历史背景和表达的情感,学习赏析美术作品的方法 2.通过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探究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3.感受美术作品表达的革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美术作品所表达的革命情感,掌握赏析美术作品的方法 2.难点:能够从多角度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领悟革命题材美术作品的艺术内涵和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提问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知导入 播放《革命精神》相关视频,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视频中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畏牺牲、英勇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新知讲解 欣赏美术作品,感受革命情感 (1)《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雕塑)吴为山 ①中国的革命和马克思、恩格斯有什么关系?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支持,并与马克思一起合作拟定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②艺术家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雕塑家吴为山的这件作品以概括凝练的雕塑语言表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光辉形象。马克思眼神深邃,显示出穿越历史的睿智;恩格斯神情刚毅巍然伫立在马克思身旁。 ③作品采用的是什么构图形式? 马克思的坐姿和恩格斯的站姿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构图。 ④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两位伟大导师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友谊。 (2)《送别》(油画)靳尚谊 观看视频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开始长征。 ②作品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都出现了哪些人物? 红军长征出发前和于都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 “母送子”“妻送夫”“儿送父”三组人物。 ③作品采用的是什么构图形式? 采用高视点、多人物的构图形式。 ④作品的色调是怎样的? 作品描绘的场景为雨后黎明,画面整体以冷色调为主,植物、泥土和人物服装色彩的统一,奠定了画面低沉复杂的情感基调。 ⑤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品表现出浓浓的离别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离别的真实情感,凸显了浓厚的军民鱼水情。 “红军长征”是一种精神,每一代人都应该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3)赏析美术作品的方法 ①描述②分析③解释④评价 (4)运用所学赏析方法,赏析《在战斗中成长》《人桥》作品。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深刻感受了美术作品表达的革命情感,还学习了赏析美术作品的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寻美术作品中的革命精神,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顾 用提问的方式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知识 (二)新知讲解 1.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转战陕北》(中国画)石鲁 观看视频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作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悍然向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挑起全面内战。 1947年春,不惜一切代价要占领延安。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是十比一,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战略转移。 《转战陕北》创作于1959年,是石鲁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创作的。 ②画面描绘了哪些内容? 该画是一幅以大景山水为主的革命历史画。它以气势磅礴、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为背景,初升的太阳染红了整个群山,领袖毛主席置身于雄浑壮观的高山之巅,一个简略的侧影,迎风伫立,面对壮美的黄土高原眺望凝思。 巍峨的山体仿佛集聚着一股沉厚待发的力量,巧妙的空间建构,给观者以无尽的联想,仿佛是一首荡气回肠的壮美史诗。 ③转战陕北的红军人数很多,画家为什么没有把千军万马都画出来? 画面上虽然看不见千军万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千军万马就藏在巍峨的山体后面,画家用间接的方式暗示出一个宏大的历史场面。这是石鲁对绘画中“藏与露”的绝妙处理。石鲁在多与少之间选择了少、在露与藏之间选择了藏,以艺术的语言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胜利法宝。 ④从构图和色彩角度分析该作品。 远景:运用平远法构图,浓淡相间的墨色,使画面向远处无止境的延伸,营造出辽阔的意境。 中景:主体人物位居画面的视觉中心,人物所占空间虽小,却有顶天立地、统领山河之气魄。人物设置偏向画面的右侧,又面向画外,这样就将画面之势引向画外,冲向更广阔的天地,形成画面宏大的精神气度。 近景:运用高远法构图,笔墨十分厚重,给人以崇高伟大的感受,衬托出了毛主席雄才远略、气吞山河的伟人形象。山体宏伟而坚实,色调温暖,寓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光明的前途。 在颜色的运用上,画家没有选择传统的青绿或浅绛设色,而是大胆使用了大量的赭石和朱砂。 阳面的大片红色渲染,与粗重的墨线交织,塑造出朴实雄浑的陕北高原形象,使整个画面气势磅礴。这种红色不仅是自然的红,更是革命的红和时代的红,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创新。 ⑤欣赏作品的创作草图、手稿 2.探究不同形式美术作品表达的革命情感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国画)李可染 从创作背景,画面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赏析该作品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探讨了革命题材绘画中情感的传达与艺术表现。革命画不仅记录了历史的瞬间,更通过色彩、造型和构图等,表达了画家对革命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 作为新时代的继承者,我们有责任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用艺术来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希望学生能够将这种情感体验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赏析革命题材美术作品,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艺术创作能力,但学生对美术作品中表达的革命情感理解不深,还有待提高。
板书设计
情感表达 1.革命情感 2.赏析方法 3.创作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