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本(2024年)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第16课 三国鼎立一、概述: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最终爆发黄巾起义。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但东汉王朝也走向衰亡,地方势力崛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二、群雄逐鹿:(一)东汉王朝的衰败: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导致民怨沸腾,最终引发黄巾起义。(二)黄巾起义: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虽然起义失败,却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也为军阀混战创造了条件。(三)军阀混战: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纷纷拥兵自重,逐鹿中原,形成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其中实力最强的包括曹操、袁绍、刘备、孙权等。三、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控制了朝廷,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以此号召天下,讨伐其他割据势力。(二)曹操的优势: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2.经济上:实行屯田制,解决了军粮问题,也安置了大量流民,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3.军事上:招募人才,整顿军队,逐渐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三)袁绍的势力:袁绍占据黄河流域北部,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丰富的资源。(四)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五)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曹操正确的战略战术、杰出的军事才能、优秀的谋士和将领(如许攸、荀攸、郭嘉等)、以及袁绍内部的矛盾和决策失误,共同促成了曹操的胜利。(六)统一北方: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步削弱袁绍势力,最终统一了北方。四、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曹操南下: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着手南下,准备统一全国。(二)孙刘联合: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刘备和孙权为了自身的生存,联合起来抵抗曹军。(三)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展开决战。周瑜和诸葛亮利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四)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1.孙刘联军的正确战略战术(火攻),充分利用了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2.周瑜、诸葛亮的杰出军事指挥才能。3.曹军不习水战、不适应南方气候等弱点。4.以及曹操的骄傲轻敌和指挥失误等。(五)三国鼎立: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无力南下;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建立蜀汉;孙权占据江东,建立吴国。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五、三国的建立和发展:(一)曹魏: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二)蜀汉: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三)吴国: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定都建业。(四)各自发展:三国各自发展经济、军事和文化,形成了鼎足而立的局面。六、三国鼎立的意义:(一)结束战乱,局部统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期的军阀混战,实现了局部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二)南北对峙,孕育统一:三国鼎立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七、知识链接:(一)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有曹操、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陆逊、司马懿等。(二)著名战役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三)重要的历史文献有《三国志》《后汉书》等。(四)三国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如戏曲、小说等。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一)司马氏专权:1.曹魏后期,司马懿逐渐掌握曹魏的军政大权,为司马氏代魏奠定了基础。2.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把持朝政,压制曹魏皇室,逐步削弱曹魏的势力。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二)西晋的建立:公元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西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三)统一全国:公元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四)短暂统一的原因分析:西晋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长期分裂后人民渴望统一的体现。西晋能够统一全国,也与司马氏家族长期以来的精心准备和战略部署密不可分。二、西晋的政治和社会:(一)门阀政治:1.西晋统治者实行门阀政治,即依靠世家大族来巩固统治。2.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对皇权构成威胁。3.代表性家族有王氏(王导、王敦)、贾氏(贾充)、谢氏(谢安)等。(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1.世家大族拥有大量土地,残酷剥削农民,导致阶级矛盾日益激化。2.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也采取歧视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三)社会风气奢靡:1.世家大族生活奢侈,斗富成风,例如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2.社会风气浮夸,不务实事,导致政治腐败,危机四伏。三、八王之乱和西晋的灭亡:(一)八王之乱的背景:晋武帝为防止西晋重蹈曹魏覆辙,分封诸王到各地,掌握军政大权,诸王势力膨胀,对中央构成威胁。晋武帝死后,惠帝昏庸无能,皇后贾南风干政,引发诸王之间的争权夺利,最终导致八王之乱爆发。(二)八王之乱的过程:公元291年至306年,八个同姓诸王(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攻伐,持续长达16年之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三)八王之乱的影响:1、长期的战乱,导致西晋国力衰弱,民不聊生,为少数民族入侵创造了条件。2、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和南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方地区出现权力真空。(四)西晋的灭亡: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曜攻破洛阳,俘虏晋怀帝,西晋灭亡。四、北方各族的内迁:(一)内迁的原因:1.为了躲避战乱或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中原地区。2.部分少数民族被西晋朝廷强迫内迁。(二)内迁的时间和路线:主要发生在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1.匈奴和羯:主要迁入并州(今山西)一带。2.鲜卑:主要迁入辽西、冀州(今河北)、青州(今山东)以及河西走廊地区。3.氐和羌:主要迁入关中和凉州(今甘肃)地区。(三)内迁的影响:1.促进了民族融合: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学习和借鉴,逐渐融合。2.加剧了社会矛盾:少数民族内迁加剧了西晋社会的不稳定性,统治阶级与内迁各族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成为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为五胡十六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内迁的少数民族趁西晋衰弱之际纷纷建立政权,形成了五胡十六国时期。五、知识拓展:(一)五胡十六国: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许多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十六国”指的是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北凉、南凉、西凉、夏、前秦、后秦、西秦、南燕、北燕、前燕、后燕、南燕。这段时期,北方地区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人民饱受苦难。(二)衣冠南渡:西晋灭亡后,大批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史称“衣冠南渡”。这次大规模的南迁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成汉政权与氐族首领李雄:李雄趁八王之乱起兵反晋,攻占成都,建立成汉政权。这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最早建立的政权,也是唯一一个位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一、东晋的建立与门阀政治:(一)西晋灭亡的背景:西晋统一后,由于统治者实行门阀政治,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最终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国力衰竭,最终被匈奴等少数民族政权攻破,西晋灭亡。(二)衣冠南渡:“八王之乱”后,北方士族为避战乱纷纷南迁,史称“衣冠南渡”,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文化基础。(三)东晋的建立:公元317年,司马睿在琅琊王氏等士族支持下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建康(今南京)成为东晋的政治中心,长江以南地区则逐渐成为东晋的势力范围。(四)门阀政治的形成与特点:东晋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依靠世家大族,形成“门阀政治”。门阀政治的主要特征是:1.世家大族掌握统治权:掌握着重要的政治军事权力,并在地方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对朝廷拥有极强的控制和影响力,可以影响朝政乃至皇帝的任命。2.权力世袭:门阀家族的权力往往世袭,其地位和影响力牢不可破,形成稳定的统治结构。3.政治腐败:由于门阀政治的掌控,官员任命严重受到世家大族影响,导致朝政腐败,缺乏效率,严重影响东晋的统治效能。4.等级森严:社会阶层极其森严,在世家大族之外是广大的人民,两者之间形成明显的等级壁垒,人民没有多少政治地位和参与机会。二、东晋南朝的政治局势:(一)北伐与南北对峙:东晋政权建立初期,始终面临着北方的军事压力和政权威胁,不断面临着北方各族政权的南下侵略。东晋统治者曾多次北伐,试图恢复中原,然而多以失败告终。此后长期形成了南北对峙的政治格局。(二)内乱不断:东晋朝廷长期存在着皇室内部斗争和士族之间的权力争斗,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三)门阀政治的消亡:随着东晋南朝的不断发展,以及皇权的不断强化,门阀政治逐渐开始衰败,地方军阀势力逐渐壮大,最终导致了东晋南朝的灭亡。(四)南朝的更替:东晋之后,南方先后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南朝时期,政局依然动荡,皇室与世族间的权力斗争不断。南朝诸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在军事上整体实力偏弱。三、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自然条件: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土地肥沃,适宜水稻种植,发展农业生产。(二)人口迁移:由于战乱、土地兼并、社会动荡,以及为了躲避北方民族入侵,大批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的开发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三)农业发展:1.水稻种植技术的改进:从直接播种发展到育秧移植,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发展了双季稻种植。2.新农作物的引进:北方地区的许多农作物也传入南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发展。3.水利工程的修建:大量修建水利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加强了水运设施的建设。(四)手工业的发展:纺织、造纸、冶炼、制瓷等手工业都有了显著发展,尤其以丝织业和制瓷业最为突出。(五)商业的繁荣: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江南地区的商业也日益兴盛,涌现出一批商业城市。四、东晋南朝的文化发展:(一)书法艺术:东晋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书法成就极高,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巨大,代表作品《兰亭集序》。(二)绘画艺术:东晋顾恺之被称为“画圣”,以人物画和山水画闻名于世,作品以飘逸洒脱见长,并奠定了人物画发展方向。(三)文学:陶渊明开创田园诗,表达了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四)科技:出现了一些杰出的科技人物,比如发明水排技术的杜诗等,但相比于北方地区,整体技术发展不及北方。(五)佛教的传播: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东晋南朝的文化产生影响。五、江南地区的战略意义:(一)经济中心南移的开始:江南地区的开发使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为后来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奠定基础。(二)文化交融:北方人口的南迁,以及佛教的传入,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和融合。(三)孕育新的统一:江南地区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以及发展迅速的经济为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六、知识拓展:(一)王与马,共天下:指东晋初年,司马睿任命王导为丞相,重用王氏家族,朝廷决策和人事任免受王氏家族极大影响,权力极度膨胀。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五胡十六国时期:(一)西晋灭亡后的局势:西晋统一后,由于门阀政治和“八王之乱”,国力衰弱,社会矛盾激化,为五胡十六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二)五胡十六国的兴起:公元304年-439年,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这些政权大多占据北方地区,相互之间征战不休,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十六国包括: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后秦、西秦、夏、成汉、后燕。(三)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特点:1.政权更迭频繁:各个政权的寿命都很短,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往往采用残酷的统治手段。2.民族融合和冲突并存:十六国时期,各个民族相互冲突,却又逐渐融合,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流。3.文化交流:各个政权在不同程度上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文化,并吸收融合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四)前秦的崛起和淝水之战:前秦政权在苻坚统治下,一度统一了北方。但公元383年,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惨败于东晋,前秦迅速崩溃,北方再次陷入分裂。二、北魏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一)北魏的建立: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氏建立北魏,最初在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建都,淝水之战之后,北魏逐渐强盛起来。(二)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初期,鲜卑族与汉族人民杂居,鲜卑族保留着自身的民族风俗和语言。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国家的控制,巩固统治地位,便对鲜卑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三)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孝文帝元宏(公元467—500年)在位期间,他进行了以汉化为主的综合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大同)迁到洛阳,这是北魏汉化的重要标志。迁都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统治,更直接的了解汉族社会,更快接受汉文化,实现汉化目标。2.改鲜卑姓氏为汉姓:鲜卑贵族改汉姓,从而更彻底融入汉文化和汉族社会。3.推行汉语和汉服:废除鲜卑语,改说汉语,穿汉服,从而与汉族社会完全融合。4.实行均田制:推行均田制,调动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稳定社会秩序。5.改革官制:采用汉制的官职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更便捷的控制国家。6.提倡汉文化:推行汉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汉文化的很大影响。(四)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极大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国力,为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但是,也激化了部分鲜卑族贵族的矛盾。1.民族融合: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人民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巩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地位。3.文化繁荣:推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化发展。4.矛盾激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触犯了一些鲜卑贵族和势力的利益,造成了内部矛盾和冲突。三、北朝的政治格局及民族融合:(一)北魏的分裂和北周的统一:北魏后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六镇之乱,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结束了北朝的分裂局面。(二)北朝政权更迭的特点:北朝政权更迭频繁,各个政权的寿命都比较短。但与此同时,各个政权的统治者也在积极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三)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1.语言的融合:鲜卑语逐渐被汉语取代。2.服饰的融合:鲜卑人逐渐采用汉服。3.姓氏的融合:鲜卑贵族改汉姓,以示融入汉族。4.文化的融合:北朝吸收融合汉族文化,形成了融合性的文化。四、北朝的文化成就:(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北魏时期佛教盛行,出现了许多规模宏大的石窟寺,例如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反映了北魏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也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融合。(二)科学技术:北朝涌现出了一些杰出的科学家,例如祖冲之(南朝时期,但他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他的成就影响力亦深远)。(三)文学艺术: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发展。民歌创作的盛行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五、知识拓展:(一)六镇之乱:北魏在边疆地区设立六镇,后由于政府的歧视性政策,激化了六镇士兵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最终爆发了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二)总而言之,北朝时期,政治虽然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但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时期。孝文帝改革,特别是迁都洛阳和改姓氏,标志着鲜卑族全面汉化的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北朝各民族间的长期融合和发展,也为隋朝的统一和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虽然政局动荡,战争频繁,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文化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创造了辉煌的科技与文化成就。这一时期,科技和文化既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又有所创新,并融合了北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二、科技成就:(一)农业:1.《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总结了当时北方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书中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具的制作、牲畜的饲养、以及农产品的加工和储藏等,体现了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对后世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农作物种植和推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引种和推广了许多新的农作物,发展了多种经营模式。3.水利工程:北方地区在这一时期仍然重视水利建设,许多地方兴修水利,用于灌溉农田。南方地区也利用河流进行灌溉。(二)手工业:1.制瓷业:南朝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南方地区出现了烧制精美的青瓷,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青瓷以其优雅的造型和釉色深受人们喜爱。2.冶炼技术:冶铁技术进一步提高,铁农具和兵器广泛使用,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出现了先进的灌钢技术,使铁器的质量得到提高。3.纺织业:丝绸的生产技术更加精良,出现了精美的丝织品。南方地区的丝织业发展迅速,尤其以江南地区最为著名。(三)天文学:1.天文观测和历法:这一时期天文学取得显著进展。人们对天文的观测更为精确,并根据观测数据改进历法,例如祖冲之编制的《大明历》。北魏时期绘制的星图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天文观测技术。2.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代表了当时天文和机械制造的高超水平。浑天仪能够演示天体的运行,而候风地动仪能够测定地震发生的方向。(四)数学:1.祖冲之的成就: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计算出圆周率的精确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近千年。他与儿子合著的《缀术》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在当时属于非常领先的技术,代表了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较高水平。2.《九章算术》的流行:《九章算术》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传播,成为学习数学的主要教材。(五)医学:1.《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对后世医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被称为医圣。2.华佗:华佗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外科医生,他发明了麻醉剂“麻沸散”,能够使病人减轻痛苦,并施行手术。三、文化成就:(一)文学:1.诗歌:这一时期,诗歌创作非常活跃。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例如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以及陶渊明。他们创作的诗歌风格各异,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北朝民歌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著称,而南朝民歌则细腻婉转,各有特色。2.赋:赋这种文学样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赋作,这些赋作以其华丽的辞藻和气势磅礴的风格著称。3.小说:志怪小说开始兴起,许多志怪小说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民情,也反应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理念。(二)书法: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例如东晋的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是《兰亭集序》。(三)绘画:绘画艺术方面,东晋的顾恺之被称为“画圣”,擅长人物画和山水画,他的画作以其优美的线条和人物的传神著称,他的作品对于中国后代的人物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绘画作品。(四)石窟艺术:佛教传入中国后,在这一时期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大量精美的石刻造像反映了当时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也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四、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一)文化交流与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文化相互借鉴、互相影响。例如,北方各民族的许多文化元素被吸收和融合到汉文化之中。五、知识拓展:(一)《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是古代重要的地理著作,对后世地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范缜《神灭论》:南北朝时期的无神论思想家范缜的代表作《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观点,对当时的唯心主义思想产生了冲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