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2016年春高中历史学科基础年级备课会 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滕州市2016年春高中历史学科基础年级备课会 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课件20张PPT。2016年3月基础年级备课会一、2016年教学教研工作要点 扎实开展作业改革。
依据《全市中小学作业教学指导意见》(〔2013〕滕教字10号),把作业教学改革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重点和突破口,切实规范作业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适时组织作业教学管理经验交流会,提升、推广先进经验。深化“三级建模”活动。
进一步创新活动载体,通过教研跟踪、专家提升、现场会推介等形式,让教学模式还不成熟的学校健全基本模式,有基本模式的学校实现模式学科化、学科模式课型化。适时组织学科组长模式优质课评选。强化学科组团队建设。
完善学科组评价制度,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发现培植学科典型,提炼学科教学经验,努力打造学科教学特色。加强教研员学科负责制,深化学科建设。(计划七月份评选优秀教学团队)开展教师评优工作。
开展新一届十百千评选、第五届滕州名师评选,进一步壮大骨干教师队伍,打造人才高地。二、使用好“教学大师”三、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考试时间:期中模块考试:四月中旬
期末模块考试:七月上旬
考试内容:
期中:高一:必修二1-2单元(1-13课)
高二:改革(6个)+必修一1-3单元(1-10课)
期末:枣庄市统一命题
高一:必修二全册
高二:必修一全册 四、期末成绩分析四、几点要求1.注意方法传授
学习方法、解题方法
2.注意抓好落实
3.注意提高效率五、培养学生解读史料能力的策略 改变学生对材料解析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就要以兴趣引路,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把兴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辨析史料的能力,并在史料教学中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和适当补充,精心设问等方法。1. 以“史”为料,激发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中的“史料”都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依据教材进行的拓展与扩展,这些拓展的历史很多时候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史料,同时也是我们不常见到的,从心理学上来说,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度。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一特点好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萧何,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就可以通过史料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为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奠定最原始的基础。2.以“史”为料,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辨析能力
  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托夫勒就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所有的人都知道,真正的会思考、会思维的能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培养起来的,而是长期的自我反思与自我锻炼而成的一种思维习惯。因此在教学上,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确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思考与辨析的能力,从而达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在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处理中我们就是要求学生学会材料处理、学会对历史现象阐述和文字表达,而且这种阐述与表达绝对不是人云亦云的翻版,而是蕴含着自己独立思考与思想支撑点的思想外现。因此,在史料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还必须把激活学生的思维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把兴趣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授之以渔”,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处理材料解析题的钥匙,达到培养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3.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现在的新教材为了实现新课标的目的,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历史的直接感知性,往往引用的史料很多,无论是文字史料还是图片史料,都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所以我们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不可能遇到史料就讲,从时间和精力上也不可能实现;二要做到典型例题重点讲,当然重点讲的主要还是为什么如此处理而不是怎么样处理,怎么样处理是学生自己的选择,并通过辩论等实践活动达到修正与完善。这就要我们在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迪性,都是由易到难的过程。
 在争论中比较,在比较中成长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然后通过与同学的理解进行比较,看看谁的理解更完善或更有说服力;也可以和答案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理解或表达的不完善地方,在此环节中甚至可以质疑答案的合理性,但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
精心设问,以问引导学生寻找突破口
  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很多教师喜欢精心设问,但接下来就不自觉的按照自己设计好的问题进行盘问了,不是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语启示。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如此设问呢?设问的梯级度为什么是这样的呢?看似没有用的东西往往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更大的震撼。 六、细化思维品质与提高综合素养的结合
1.关注历史概括能力
历史思维既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也是一种认识历史的方法,其本质是依据史料和其他历史信息具体地再现逝去的历史,属于历史学科的核心能力要求。金相成将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一般层次:记忆能力 、阅读材料的能力 、识图填图能力 、归纳比较能力等;第二阶段为较高层次:分析能力 、综合能力 、评述能力;第三阶段为最高层次:史料解析 、撰写历史小论文的能力。聂幼犁将历史学科能力分为识记鉴别能力、领会诠释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评价辩证能力。参加今年教育部国家命题中心组织的座谈会中,刘芃老师提到了历史概括能力的重要性,他强调概括能力是一切抽象能力的根本。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到,概括能力在历史的综合分析和知往鉴来中起着非常基础的作用,它是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项必备能力和素养。我们普遍感觉全国卷的历史题目相比山东卷试题要稍难一些,实际上也是对学生概括提炼与综合素养的要求要更高更细。 2.关注历史逻辑能力
历史逻辑能力不是对既有观点的重复表述,也不是对史实的简单堆砌,而是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重新构建历史本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对所具备的历史知识、历史理解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方法、历史态度和价值观的集中展示。学生对信息进行综合的理性分析,在情境、问题和史实之间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关系,从而产生全面、正确的历史认识,进行客观的历史评价。(2015·山东高考文综.17)图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A. 英国 B. 德国
C. 俄国 D. 日本
题目考查了1871-1921年5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势力的消长趋势等,展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考生需要以时间为轴,认识史实之间的因果联系。首先要注意时间是从1871年至1921年,由此联系在这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侵略的具体情况,如地位势力的消长,其次要注意曲线的总体趋势,第三要注意两个“节点”:一是1881年,一是1911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作为其邻国的中国首当其冲受到日本不断的侵略,致使日本在华利益成不断上升趋势,一战期间曾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所以应为日本。 (2015·全国Ⅰ卷文综·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图5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解读柱状图信息得出时间信息为一五计划期间 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增长空间大。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关于其它错误选项的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需要,并非急躁冒进,所以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D项错误。 3.关注历史论证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今年全国卷中非常典型的41题关于“科技公式”论证和完善的考查,即突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命题,又注重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历史素养。试题情境创设、问题设计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创新之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高校对人才的选拔标准来看,养成考生的探究、论证意识,提高考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共识。这道试题以“科技公式”的风格展现,其中所引用的材料短小精悍,信息集中。在也与全国卷这几年一直追求的命题风格要有创新相吻合。 学习历史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运用历史规律,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学古校今的应用能力。对比分析高考题目,不难发现,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所形成的历史智慧,对历史的洞察力都潜移默化的渗透在试题评价中。山东高考题目与全国高考题目在能力考查和命题风格上,有很多相通之处。而全国卷在题目的历史内涵、试题风格的持续创新、史料的文字量、课外知识的拓展方面也有很多独到的特点。
历史教学应该在平实中追求真实厚重的历史课味道,也应该在思辨中富有学科的深度和广度。时间虽然紧张,但是历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文火慢慢煲出来的,是在常态新授课、复习课中逐步渗透和培养起来的,切忌着急和漫无目的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