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认识生命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1 认识生命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认识生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框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中的理解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人类的关系,明确自己的使命;道德素养中的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法治观念中的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他人生命;健全人格中的关怀和善待他人生命;以及责任意识中的体会生命的价值,增强热爱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是生命教育的起点,重在引导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教材首先指出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上最为珍贵的财富,明确指出了人的生命的重要性。接着教材从“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是代代接续的”“人的精神生命是不断传承的”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生命的特点,为后面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守护生命作好了铺垫。
(三)学情分析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对生命已有初步的思考,他们也见证了现实生活中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知道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他们也知道自己是家族生命的延续。但是由于阅历、认知的不足,他们对生命的认知还是不成熟的、不全面的,大都还停留在肉体的生命上,对精神生命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理解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人类的关系,明确自己的使命。
道德素养: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
法治观念: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他人生命。
健全人格:关怀和善待他人生命。
责任意识:体会生命的价值,增强热爱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生命的独特性、不可逆性和有限性,以及生命的代代接续和精神生命的传承。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四、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侃侃而谈:观察水稻的生长过程,你有何感想?
活动任务:结合教材以及已有知识分析并回答: 观察水稻的生长过程,从种子的萌发到完熟再到最后它的凋零,我们有何感想?
侃侃而谈:体会人的成长历程,你有何感想?
活动任务:结合教材以及已有知识分析并回答: 观察人的成长历程,从婴儿到少年再到青年、中年、老年,最后走向人生的终点,我们有何感想?
教师总结: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上最为珍贵的财富。有了生命,我们才能感受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才能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才能拥有追求幸福生活的种种可能,才能创造璀璨的人类文明。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水稻的生长过程和人类的成长历程,分别从植物和动物的角度观察生命,得出相近的生命特点,感受生命的奇迹。同时水稻的素材也为后续袁隆平的引出做了铺垫。
探究新知
探究一:生命是独特的
【情境材料1】 【情境材料2】 教师提问: 袁隆平和钱学森的人生都为国家和世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方式是否相同?是哪些因素让他们走上了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 预设学生行为: 他们的方式不同,从最初专业选择和工作的选择方向都有自己的道路去走,虽然最后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但是实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教师总结: “外形相貌、天资禀赋”不同——生命不可替代 “物质和精神养分”不同——不同的人生道路 教师追问:据此分析人的生命具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生命是独特的。 情境任务:从水稻的生长过程,我们感知了大自然生命的神奇,除此之外,我们能否联想到一位伟人呢? 任务说明: 1.通过提问引出人物:袁隆平 2.教师展示袁隆平的人物生平,让学生初步探索和感知“杂交水稻之父”的人生道路和生命历程。 情境任务:从袁隆平的人生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农业发展;与他同时代的还有哪些伟人呢? 任务说明: 1.通过提问引出人物:钱学森 2.教师展示钱学森的人物生平,让学生初步探索和感知“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的人生道路和生命历程。
教师总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外形相貌、天资禀赋等各不相同,每个生命都不可替代。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会汲取不同的物质和精神养分,形成独特的个性品质,拥有不同的人生道路。
设计意图:以袁隆平和钱学森作为人物案例,分别展示两位伟人的人物生平,感受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同的,从出生开始到后面的成长选择,大家都有不同的路径要走,又再引出是什么导致了我们有不同的人生道路:“外形相貌、天资禀赋”不同、“物质和精神养分”不同。进而得出结论:生命是独特的。
探究二:生命是不可逆的
情境材料: 展示袁隆平人生当中不同阶段的照片: 照片1:少年时期的袁隆平 照片2:青年时期的袁隆平 照片3:中年时期的袁隆平 照片4:老年时期的袁隆平 教师提问: 袁老的逝世举国悲痛,我们十分怀念这位共和国的伟人,我们能否让袁老的生命倒流,重新回到稻田当中呢? 预设学生回答: 我们不能让生命倒流,时间逝去了就不能再回来,所以即使我们十分的怀念袁隆平先生,但仍然不能让他返回年轻的时候。 教师小结: 袁老在事业上的成就对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的一大损失。 但我们深知生命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教师追问: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得出了生命具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生命是不可逆的。 情境任务: 1.观察袁隆平人生的不同阶段,说说你的感想。 任务说明: 通过图片感悟生命的流逝,了解时间是不可倒流的。
教师总结:从婴孩成长为儿童,又从儿童成长为青少年,再到中年和老年,生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设计意图:以袁隆平人生的四个阶段感悟生命的流逝,又从追问他是否能再次回到稻田中,引出了生命是不可逆的。
探究三:生命是有限的
情境材料: 教师展示活动内容: 请在一张A4纸上绘制生命方格,生成36行,30列表格。1格代表1个月,共计1080个月,即90年。请将你生命走过的方格涂出来。也可以尝试用不同颜色涂出你父母和爷爷奶奶的方格。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生命方格,带给你哪些启示与思考? 预设学生回答: 人的一生很短暂,我们虽然还小,但是生命的方格已经走过了不少,更何况我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了,我们要珍视这有限的生命。 教师追问: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生命具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生命是有限的。 教师小结: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袁隆平生前说过的话,被镌刻在他的墓碑上。袁隆平用他短暂的一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有无数的伟人或平凡的人,用短暂的一生投入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之中,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情境任务: 绘画生命方格 活动要求: 独立思考,活动时间3分钟,结束后请同学们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结合图片和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新陈代谢、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应感恩生命的获得,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之中,让生命的每一段历程都变得精彩和有意义。无数英烈为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献出最宝贵的生命,是对有限生命却有无限意义的有力诠释。
设计意图:通过生命方格的绘画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生命的流逝,从而得出生命是有限的,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袁隆的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升华本课的重要内容:用短暂的一生投入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之中,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从而引导学生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探究四:生命是代代接续的、人的精神生命是不断传承的
情境材料: 展示袁家三代人的照片: 照片1:袁隆平 照片2:袁隆平的儿子袁定阳 照片3:袁隆平的孙女袁有明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照片,你能猜一猜他们是什么关系吗? 预设学生回答: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因为他们长得很像。 教师小结:从自然、遗传和生理的角度看,他们实现了基因的接续,这也是生命的接续。 教师追问:据此我们可以感悟出生命具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生命是代代接续的。 情境材料: 袁隆平的儿子袁定阳继承了父亲的职业,继续从事农业科技领域的工作。 袁定阳在内蒙古推进“袁梦计划”,这一计划旨在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此外,袁定阳还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建立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和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试验基地,以推动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应用。 袁隆平的孙女袁有明,继承了爷爷的衣钵,选择了农业科学作为自己的职业道路。今年她顺利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她立志成为像爷爷那样伟大的科学家,她的行动证明了即使在最普通的岗位上,也能书写不朽的传奇,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农业科研,为人类的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教师提问:袁隆平的儿子和孙女续写他的“禾下乘凉”之梦。袁老的思想、信仰将代代相传,这不仅实现了生命的接续,更带给你怎样的生命思考? 预设学生回答:人的精神生命是不断传承的。 情境任务: 观察三张照片,猜猜他们之间的关系,并说一说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任务说明:通过观察照片引出生命的特点:生命是代代接续的。 情境任务: 通过袁隆平的儿子和孙女续写他的“禾下乘凉”之梦。感悟生命怎样的特点? 任务说明:通过梦想的延续引出人的精神生命是不断传承的。
教师总结: 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个人的生命很短暂,但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在生命的接续中,每个人的生命不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 伟大的思想、崇高的信仰、高尚的道德等都是精神生命的体现。在生命的传承中,人类的精神不断积淀和丰富。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袁家三代人的照片,在生理上看到生命的血脉延续,知道了从自然、遗传和生理的角度看,人可以实现基因的接续,这也是生命的接续。在此基础上介绍袁隆平儿子从事的工作以及展示袁隆平的孙女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由此引出人的精神生命也是不断传承的。
随堂练习
1.世界上的生命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有智慧的是( D ) A.飞禽的生命 B.植物的生命 C.细菌的生命 D.人类的生命 2.树叶繁茂,寻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海茫茫,找不出没有任何差异的两个人。 这说明( A ) A.生命是独特的,每个生命都不可替代 B.生命是地球上最宝贵的东西,要珍爱生命 C.地球上的生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任何代价都换不来 3.班超投笔从戎,封侯晋爵;陶渊明隐居山林,开创了田园诗派; 鲁迅弃医从文,留下不朽名篇。这些告诉我们( B ) ①生命是独特的 ②生命是不可逆的 ③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 ④选择不同的人生就能成功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教师总结: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作为具有理性和智慧的存在物,既能够认识世界,又能够改造世界,还能发现和体悟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独特的个性品质,拥有不同的人生道路。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袁老的儿子和孙女都接续了他的梦想,投身于中国农业的发展之中。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为主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评。
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地球上最为珍贵的财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代代接续的。人的精神生命是不断传承的。生命有时尽,然而它却是十分珍贵的,因为生命有接续。所以,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应该珍爱生命,都应该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同学们,让我们的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