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一)课标依据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框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包括:健全人格中的“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人生”“如何提高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如何以积极人生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学业质量中的“辩证看待顺境和逆境的作用,理性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责任意识中的“应当以积极态度面对人生,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坚持素养导向,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二)教材分析本课包括课导语和“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两框内容。本框主要阐述了如何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这个问题。人生既有顺境又有逆境,两者的作用都是两面的,学生应当理性看待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为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奠定良好的基础。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要做到顺境不骄,逆境不馁,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知道两者有可能相互转化,从容对待成败得失,使之成为人生成长的阶梯。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理解经历挫折和考验有助于走好人生路,增强抗挫折能力。(三)学情分析从学生的情况看,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有了更丰富的知识,更开阔的眼界。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学生已经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但是其心理发展还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对人生观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容易产生困惑,甚至会出现偏差。同时,学生的分辨能力、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强,有可能出现消极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失败会苦恼放弃等情况。本单元内容对于引领学生进行人生态度及价值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有助于初中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二、教学目标道德修养:知道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消极的人生态度对人的影响,理解拥有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性。健全人格:知道人生有顺境和逆境,学会辩证看待顺境和逆境,正确对待人生重点顺境和逆境,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责任意识:理性看待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增强抗挫折能力,遇到失败和挫折能正确积极面对。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难点: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四、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情景区分情景区分:不同类型的成语和诗词辨别人生境遇 过渡: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成功或失败,顺利或阻碍。对比这两组成语,分别描述了什么样的人生境遇?你有什么感悟? 预设:第一组:顺境;第二组:逆境 人生的旅途不是一帆风顺的,鲜花与荆棘同在,坦途与坎坷交替。每个人既会经历顺境,也会经历逆境。 情景任务: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并回答: 对比这两组成语及诗词,分别描述什么样的人生境遇?哪些是顺利的,哪些是坎坷的?教师总结:(1)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有顺境也有逆境。那如何正确认识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顺境和逆境又是否可以改变?带着这些的问题,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十二课的第二框题《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的成语和诗词来辨别人生的两种境遇,以此引出本节课主题,同时结合了语文学科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积累。探究新知探究一:正确认识人生的顺境和逆境情境材料一:材料“苏轼的一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苏轼(1037—110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后遇赦北返,病殁常州,追谥“文忠”。 材料分析:苏轼的一生既有顺境,也有逆境。 思考:请你简短的语言概括下苏轼的人生境遇。你有什么感悟? 预设解读: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我们的一生中也会遇到顺境和逆境,这是人生历程中两种不同的境遇。 教师总结:我们要正确认识顺境与逆境——顺境与逆境是人生历程中的两种不同的境遇。 过渡:接下来我们就看苏轼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什么样的人生境遇,他又是怎样对待这些境遇的。 情境材料二:材料“苏轼顺风顺水的前半生”,思考并回答下列 问题。 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年少时期,他便开始创作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师长们的赞赏与认可。无论是描绘山水风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是抒发人生感慨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更成为后世文人墨客竞相模仿的典范。除了文学才华外,苏东坡在政治上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才能。他早年便步入仕途,以其正直的品格和卓越的才干,赢得了朝廷的器重与信任。 过渡:从苏轼的前半生看,他还是比较顺利的。 材料分析:面对顺境,苏轼并没有安于享乐,而是珍惜当下,培养发展自己的长处,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能,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 思考:1.苏轼早年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遇? 2.面对人生的顺境,苏轼是如何应对的? 预设解读:苏轼早年的人生境遇是顺风顺水的,没有什么艰难坎坷,不管是文学造诣上,还是政治舞台上都处于顺境中。 良好的条件给他提供发展的机会,苏轼抓住机会努力成长,在文坛和政坛上都展现出了智慧和才能。 教师总结:顺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更好的发展自己。 过渡:那我们再来看苏轼的后半生,看看他是否还是顺风顺水? 情景材料三:材料“苏轼坎坷的后半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苏轼因反对 王安石变法而遭到打击,不得不离开京城任职。在四十三岁时,他又因“ 乌台诗案”被贬至 黄州,远离政治中心。尽管仕途受阻,苏轼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在黄州期间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等传世佳作,并自号“ 东坡居士”。 宋神宗驾崩后, 哲宗即位,苏轼的仕途本有机会东山再起,但由于政治意见不合,再次遭到贬谪。他先后被贬至 惠州和 儋州,尤其是儋州,那是一个未开发的蛮荒之地,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然而,苏轼在逆境中依然坚持办学,传播文化,留下了“东坡遗风”。 材料分析:面对逆境,苏轼保持积极向上态度,创作传世佳作,坚持办学,传播文化。不断创造个人价值,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思考:材料中苏轼遭遇了怎样的人生境遇?他的选择对你有什么启发? 预设:苏轼的后半生遭遇人生逆境,生命坎坷,四处奔波。但是他并未消沉放弃。继续在文坛上创作,在政坛上继续带领百姓开垦荒地,同时传播文化。所以在逆境中不能自暴自弃,要勇敢前行,需要鼓足勇气,迎难而上。 教师总结:我们要正确认识顺境与逆境——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以何种态度对待人生的境遇 过渡: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顺境与逆境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发展呢? 情境任务: 让学生结合材料和自己平时获取的相关信息,简要概述苏轼的一生,让学生明白人的一生既有顺境也有逆境。 情境任务: 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苏轼早年人生是顺利的,已经他在这种顺境中如何发展自己。 情境任务: 学生阅读材料,分析苏轼的下半生遭遇了那些挫折,以及在困境之中他是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生活。设计意图:通过苏轼的材料,让学生知道人生既有顺境又有逆境,两者的作用都是两面的,学生应当理性看待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为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奠定良好的基础。探究二: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顺境和逆境情境材料一:材料“李自成的胜利与失败”,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明末李自成揭竿而起,他严明军纪、剿兵安民,起义军所向披靡。攻占北京后,起义军骄傲自满、沉迷享乐、军纪松弛,短短几个月就土崩瓦解。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特别指出:“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以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材料分析:在胜利时,他骄傲自满,安于现状,没有珍惜时机发展宏图,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导致军队瓦解。让顺境变困境。 思考:请同学们分析李自成为何功败垂成?如果你穿越回那个朝代是他的谋士,你会建议他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预设解读:李自成顺利的时候忘乎所以,骄傲自满,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最终走向了失败。所以,我们在顺境中不能骄傲自满,贪图安逸享乐。 顺境中的有利因素,使我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身处顺境时,我们应珍惜美好时光,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同时,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警惕优越条件滋生的骄傲、懈怠等不良心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教师总结:所以我们在顺境中应该顺境不骄。身处顺境时,我们应珍惜美好时光,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我们也要有忧患意识,警惕优越条件滋生的骄傲、懈怠等不良心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过渡:这就是我们对待顺境应该保持的正确态度,那逆境又该如何?我们再来看下面这则材料。 情景材料二:播放视频“最美奋斗者·张海迪”,然后结合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张海迪,5岁患上脊髓病,从此高位截瘫,没进过学校,自己完成了小学、中学课程,15岁又自学医学、针灸,为乡村看不起病的农民无偿治疗,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并成功翻译了近20万字的外文著作。她以不屈的精神和命运斗争,感动了世界。她还坚持做大量的社会工作,支持残疾人事业,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思考:面对人生的逆境,张海迪是如何应对的?从张海迪的故事中,你收获了什么感悟? 材料分析:遇到困难挫折,我们不能自暴自弃,丧失信心。要坚定理想信念,要勇敢面对,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难而上。 预设解读:面对逆境,张海迪没有消沉,没有放弃,而是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努力提升自我。当我们身处逆境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境。把逆境看作是成长和进步的契机,通过逆境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和创造力。 教师总结:在逆境中前行,需要鼓足勇气,迎难而上。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一些挫折和考验,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路。 过渡:李自成和张海迪在面对人生境遇的时候,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最终也迎来了人生新景象。 情境任务: 学生结合材料分析李自成为何功败垂成,如果自己穿越回那个朝代是他的谋士会建议他怎么做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情境任务: 学生观看视频,概述张海迪在面对人生的逆境时是如何应对的,以及她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情景故事认识人生顺境,以及对比在顺境中的不同人生态度和选择,知道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对我们都是有利有弊的,应该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顺境和逆境,要顺境不骄,逆境不馁。探究三:顺境和逆境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比之前情景材料: 教师追问:有人因为在顺境中因自满自足,意志衰退而让自己陷入困境,有人因为受磨难而奋进,不悲观、不言败,最终将逆境扭转为顺境。那么顺境与逆境是什么关系呢?他们的故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预设解读: 逆境和顺境之间的相互转化。我们要正确对待成败得失遇到顺境不能骄傲自满,遇到多大的挫折与困难,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有可能实现逆境到顺境的转化。 教师总结:顺境和逆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自满自足,意志衰退,顺境就有可能转化为逆境。受磨难而奋进,不悲观、不言败,逆境就有可能转化为顺境。 情境任务: 学生结合前面的苏轼、李自成、张海迪的例子,分析顺境与逆境的关系、以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材料让学生了解在一定条件下,顺境和逆境会相互转化,不同的人生态度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要用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对待顺境和逆境。随堂练习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给我们的启示是( D ) A. 努力进行创作,流芳百世 B. 人生只要有积极态度就能成功 C. 创作可以抵抗人生逆境 D. 我们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逆境 2.清代诗人袁枚“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诗句,赞颂了生长于阴暗潮湿之处的苔花虽如米粒般细小,但它从不小看自己,依然像牡丹花一样绽放。这启示我们在生活中( C ) ①要有坚强的意志,努力为梦想奋斗 ②要自强、自信,不断战胜挫折 ③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积极调整自己 ④要有进取的精神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有人说,顺境似一马平川的坦途,一边欣赏一边前行;逆境似崎岖不平的山路,咬牙坚持终会登上山峰。对于人生的顺境和逆境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B ) A.顺境和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 B.顺境令人期待,只有顺境才能让人取得成功 C.顺境和逆境是人生历程中两种不同的境遇 D.对待人生境遇的态度不同,结果可能就会不同板书设计布置作业课下里搜集关于表达对人生顺境和逆境的态度的古诗词,不少于两首,下一节课在上课前找同学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