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皖豫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安徽卓越县中联盟&皖豫名校联盟
2024—2025 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联考
历 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安徽与周边文化交流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显现 B.文明之间交流互动成为主流
C.私有制产生促使阶级分化 D.安徽成为文化发展核心区域
历史试题 第1页(共7页)
2.据考古发掘,商文化中的铜镜仅发现于殷商二期的中型墓和大型墓的祭祀坑,小型墓中没有发现;西周文化出土铜镜的墓葬类型较为多样,且大、中、小型墓葬均有发现。这些发掘可用于印证
A.铜镜功能发生明显变化 B.铜镜铸造技术显著提升
C.铜镜使用的平民化趋势 D.墓葬的多样性显著增强
3.有学者指出:“整个春秋战国的变革,在制度上表现为从‘礼制’到‘法制’的变革,在思想观念上表现为从‘礼治’到‘法治’的转化。”这一变革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传统礼乐制度的崩溃 B.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
C.先秦诸子百家的推动 D.各国变法运动的推进
4.战国时期,各思想流派之争和派内之争,把无数问题提到了思想家的面前,迫使他们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因此他们的著作大都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如《荀子》一书不过十余万字,但囊括了哲学、政治学、经济、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内容。这表明百家争鸣
A.加速了地主阶级的崛起 B.迎合了富国强兵的需求
C.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D.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5.秦始皇先后到峄山、泰山、琅琊、芝罘、东观、碣石、会稽等地巡视,每到一地都“立石刻,颂秦德”,这些石刻被称之为“秦七石刻”,且石刻上的文字都是秦朝“书同文”后秦文字的范本。这一做法
A.破坏了区域文化的多样性 B.充分彰显皇权至上的特点
C.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D.极大扩展了国家统治疆域
6.汉昭帝时,臣下给皇帝的奏疏都有正本和副本,在将这些奏疏呈送到皇帝之前,领尚书事的内朝官员先审查副本,并有权将之摒弃、不报告皇帝。而外朝的丞相不能进入宫廷参与皇帝的议政、决策,只是单纯的行政执行机关。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专制主义不断强化 B.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C.行政中枢不断变革 D.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7.山东境内的魏晋南北朝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少数民族俑,图2 是出土的北朝墓葬胡俑,此眼睛深沉、鼻梁高挺,身穿带袖风衣、头戴风帽、下身着大口袴,与汉族俑的服饰相似。据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民族政权更迭频繁 B.民族交融不断推进
C.民族隔阂彻底消弭 D.雕塑艺术空前发展
历史试题 第2页(共7页)
8.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流入安徽地区,并在此地广泛设置侨州郡县,据南朝《宋书》统计,截至南朝宋末时期,安徽地区可考的侨州郡县共统领人口十八万八千四百一十七,约占当时安徽地区总人口的56%。北方人口的大量流入
A.有利于安徽地区的经济开发 B.改变了南北人口的分布格局
C.破坏了安徽地区的传统文化 D.有效维护了南朝政权的稳定
9.中唐以前,人头税和徭役是国家机器赖以运转的主要赋役基础;此后,田亩税逐步取代人头税,构成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这一转变的出现
A.直接源于均田制的破坏 B.弱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
C.简化了国家的税收名目 D.加速了税收制度的变革
10.宋朝的诸府州军监,都不设正官,只派文官朝臣出去治理,谓之知某某府事,知某某州军监事;各县也不设县令,只用中朝官外补,谓之知某某县事。宋朝的这一做法
A.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求 B.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完善了中央的行政体系 D.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1.辽太宗在获取燕云地区之后,延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等管理汉人;在渤海亡国后,辽朝保留其主要官僚机构,成为管理渤海人的地方机构;对契丹及其他北方民族,采取部族制度,各部首长由国家任命,原有部族结构和习俗也得以保留。据此可知,辽朝的统治
A.充分融合了汉族的行政制度 B.有效强化了政权正统性
C.加速了游牧民族封建化进程 D.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
12.宋地是茶题材壁画墓的发源地,宋代茶题材壁画的基本模式被辽、金吸收,图3为宋、辽、金茶题材壁画墓分布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历史试题 第3页(共7页)
A、各政权间榷场互市贸易发达 B.宋朝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C、各民族文化交融进一步加强 D.北方的饮茶之风更为盛行
13.宋朝时期“牌记”盛行,“牌记”上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图4是宋朝出版商为避免盗版而刊印的“牌记”。这一现象的出现
A、侧面反映了印刷出版业的繁荣 B.根源于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
C、体现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提升 D.表明活字印刷术已经相当普及
14.表1为北宋江南部分府州城市商税征收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表1
杭州 苏州 湖州 秀州 常州 润州 江宁府 合计
城市(贯) 82 173 51 035 39 312 27 452 26 266 25 062 45 059 296 359
全州(府)(贯) 153 393 77 076 77 688 69 114 64 963 39 506 57 238 53 8978
所占比例 53.5% 66.2% 50.6% 39.7% 40.4% 63.4% 78.7% 55%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B.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C.整体经济水平超越前代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15.据《明史·职官志》记载:“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据此可知,明世宗时
A.内阁成为了国家决策机构 B.宦官专权的问题日益突出
C.宰相制度复苏并继续发展 D.君主专制受到巨大的挑战
16.郑和下西洋之时,曾在沿线帮助苏门答腊解决王位继承的问题以及与暹罗之间的矛盾,帮助满剌加摆脱暹罗的强势欺压,帮助处理占城与安南、暹罗、真腊等国的关系。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重构了东南亚的秩序 B.以朝贡贸易为主要形式
C.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 D.维护了沿海形势的稳定
历史试题第4页(共7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共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西汉前期,统治者将“和亲”提升至政治层面,使汉匈“两国之民若一家子”。公元前133年至前90年,汉武帝通过大规模用兵匈奴,先后占据和控制河套、河西等战略要地,摧毁了匈奴的军事力量。公元前128 年,在获取河南地后,汉王朝“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实现了汉匈杂居。公元前121年,汉武帝设置属国安置匈奴降众,吸收匈奴原来官员充任属国官职,保留匈奴原有官号、部落组织、生活习俗。 “夷夏有别”思潮盛行,西汉后期严重影响了民族和睦关系。
——摘编自李大龙、刘清涛《中国历代治边政策研究》
材料二 元朝统治者属于少数民族,较少有“内华夏、外夷狄”的观念,对边疆蛮夷歧视和偏见较少,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经营超过前代。在西南边疆地区,元政府兴办军民屯田、兴修水利,扩大矿藏开采规模、设置手工业制造局,发展经济;广设学校、并任用饱学之士担任教官,积极传播内地文化。在前代基础之上,元朝继续开通西南地区通往长江中游及中原地区的驿路并广设驿站,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网络。为使西南地区众多的蛮夷相互牵制,元朝实行土官制度,任命当地酋长为正式官吏但可以世袭,明确土官职责,在其治理地区正式征收赋税,同时命土官率领土军镇守地方并参加朝廷组织的对其他区域的征伐。
——摘编自方铁《方略与施治:历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经营西域边疆的主要手段。(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边疆治理政策的基本特点并简述其意义。(12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治边政策的因素。(5分)
历史试题 第5页(共7页)
18.唐朝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制度的创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
材料二 唐代完全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士人入仕、朝廷选官,无不以考试为重。考试科目众多,其中明经、进士、秀才等科目每年举行一次,被称之为常科。此外,政府还设置了制举考试,即在特殊时期为了选拔“非常之才”而设置的考试,制举考试主要是试策,考策会依据制举的具体科目,围绕科目的性质、依据经典、史籍内容,结合政治和社会问题提问,然后鼓励考生进行解疑、对策。伴随科举制的发展,士族官僚政治受到的冲击日渐明显,士庶界限被打破,致使中晚唐士族、小姓和寒族等社会阶层的升降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婚姻观念随之转变。
——摘编自金滢坤《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意义。(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一系列制度得以创新的原因。(4分)
历史试题 第6页(共7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私学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局面,表2、表3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私学情况。
表2 两汉与两晋时期私学开办者籍贯分布
北方(人) 百分比 南方(人) 百分比 地域不详(人) 百分比
两汉 102 73.9% 27 19.6% 9 6.5%
两晋 26 81.2% 4 12.5% 2 6.3%
表3 唐代与宋代书院的数量及地域分布
北方(所) 百分比 南方(所) 百分比
唐代 5 16.7% 25 83.3%
宋代 27 3.78% 687 96.22%
——摘编自吴霓《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拟定论题,并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逻辑严密)
历史试题 第7页(共7页)安徽卓越县中联盟&皖豫名校联盟
2024—2025 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联考
历史·答案
1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以新石器时代中期安徽与周边文化交流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安徽地区的文化深受周边文化区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周边文化区,在这种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显现,A项正确。仅凭材料中无法判断这种交流互动是否成为主流,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均排除。
2.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以商周文化出土铜镜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可知,商朝铜镜仅发现于殷商二期的中、大型墓的祭祀坑,说明这一时期铜镜的使用范围限于贵族阶层。而西周时期大、中、小型墓葬中均发现有铜镜,表明这一时期除了贵族,平民可能也开始使用铜镜,铜镜的使用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势,C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判断铜镜的功能变化和铸造技术,排除A、B两项;材料主旨是铜镜变化而非墓葬变化,排除D项。
3.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以学者有关春秋战国变革的认识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思想观念变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升,B项正确。A、C、D三项是影响社会变革的因素,但并非根本原因,均排除。
4.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以百家争鸣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个思想流派之间的争论迫使思想家深入思考各个领域的相关问题,加速了学术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均排除。
5.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以秦始皇巡游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巡视各地并用统一后的文字立石刻,既彰显了皇帝的权威,又扩大了秦文化在各区域的影响力,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并不会直接破坏区域文化的多样性,排除A项;“皇权至上”指的是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材料主旨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秦始皇在统治疆域内的巡视,这一做法并不会直接扩大统治疆域,排除D项。
— 1 —
6.答案A
命题透析 本题以汉代内外朝变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可知,汉昭帝时期内朝官员的权力不断增加,而相应的外朝丞相的权力不断被削弱,这一变化表明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不断强化,A项正确。内朝是皇帝为制约丞相而设置,其权力的增加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并不会制约君主权力,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均排除。
7.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以出土的北朝墓葬胡俑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中胡俑与汉族俑身着的服饰相似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之间的融合不断推进,B项正确。A、D 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均排除;“民族隔阂彻底消弭”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
8.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以东晋南朝北人流入安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流入安徽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的流入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加速了人口迁入地的经济开发,A项正确。东晋南朝时期,中国人口格局仍然是北多南少,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排除 B项;外来人口的流入会加速不同区域间文化的融合,并不会破坏迁入地的传统文化,排除C项;安徽地区的人口流入与南朝政权的稳定没有必然的关系,排除D项。
9.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以唐代赋役征收变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田亩税逐步取代人头税,这一做法弱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B项正确。这一转变的出现直接源于两税法的实施而非均田制的破坏,排除A项;材料并非强调税收名目的简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税收制度变革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
10.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以宋代中央派文臣治理地方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地方不设正官,而是由中央派文官朝臣到地方治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A项;这一做法与行政效率的高低与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中央行政体系无关,排除C项。
11.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以辽朝统治举措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可知,辽朝在不同区域针对不同民族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充分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汉族的行政制度和游牧民族封建化,排除A、C两项;辽朝实行这一统治措施只是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并不能强化政权的正统性,排除B项。
12.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以宋、辽、金茶题材壁画墓分布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
— 2 —
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可知,发源于宋地的茶题材壁画墓同样广泛分布于辽、金的统治区域,这表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进一步加强,C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判断这一时期各政权之间榷场的贸易情况,排除A项;仅凭壁画的发展无法看出宋朝文化是否占据主导地位,也无法判断北方的饮茶之风比南方盛行,排除B、D两项。
13.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以宋朝“牌记”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中宋朝出现了为避免盗版而刊印“牌记”可知,这一时期盗版成为社会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从侧面反映了宋朝印刷出版业的繁荣,A项正确。这一现象的出现根源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这一时期社会整体文化水平是否提升,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活字印刷术普及,排除D项。
14.答案 D
命题透析 本题以北宋江南府州商税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北宋江南部分府州在城市征收的商税在全境所占的比例很高,这可以印证这一时期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繁荣,D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看出这一时期的政府政策,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看出这一阶段政府财政来源,也无法得出商税是政府的主要财源,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北宋与前代的经济发展情况,无法判断其经济水平是否超越前代,排除C项。
15.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以《明史·职官志》记载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相权转归之寺人”可知,这一时期“宦官专权的问题日益突出”,B项正确。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并未成为国家决策机构,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内阁和宦官权力膨胀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结果,排除 D 项。
16.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以郑和下西洋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
思路点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途中积极帮助沿线国家解决问题,这一做法有利于彰显明朝作为“天朝上国”的威仪,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C项正确。郑和的做法有利于维系东南亚地区的稳定,但“重构了东南亚的秩序”的说法过于夸大化,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郑和解决的并不是中国沿海的问题,无法维护沿海形势的稳定,排除D项。
17.命题透析 本题以汉与元朝边疆治理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答案要点 (1)手段:和亲;军事战争;设置机构进行政治控制;移民实边加速边疆开发。(8分,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因地制宜;多种手段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4分,言之成理即可)
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制度;促进了不同区域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涵;拓展了疆域版图,为后世疆域版图奠定基础;巩
— 3 —
回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8分,言之成理即可)
(3)因素:边疆地区社会状况;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统治者治边理念。(5分,言之成理即可)
18.命题透析 本题以唐朝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答案要点 (1)意义: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为后世所沿用。(5分,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有利于人才选拔,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拔方式相对公平,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社会观念的转变;有利于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6分,言之成理即可)
(3)原因: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思想开放;统治者个人的雄才大略;前代制度建设奠定的基础。(4分,言之成理即可)
19.命题透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私学发展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
答案要点 示例:
论题:私学的发展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论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私学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产物。两汉时期,政局相对稳定,儒学被确定为官方正统思想,统治者也积极推动学校建设,所以这一时期私学的整体数量十分可观;并且由于此时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南方地区,文化重心同样在北方地区,因此籍贯在北方的私学开办者的人数远超南方地区。两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这一阶段私学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为有限。唐朝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南方书院的数量超过北方地区。进入宋朝,书院的数量迅速增加且南方的书院数量远超北方,这是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发展的结果。政治上,宋朝统治者奉行“重文轻武”的统治政策和科举制的不断完善,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正向的导向作用;文化上,理学的发展以及理学家积极创办书院的做法进一步促进书院的整体建设;经济上,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南方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重心,所以南方地区的书院建设远超北方地区。
综上可知,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与政局的稳定与否、经济的发展情况、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1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 4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