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我们受特殊保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确未成年人的概念,了解不同国家法定成年年龄的差异。 使学生熟悉我国涉及未成年人的重要年龄节点及其在法律上的意义。 引导学生掌握我国专门为未成年人制定的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内容和意义。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我国未成年人相关法律规定及其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与成年人的区别。 家庭、学校、社会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职责和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年龄阶段在法律上的意义,以及这些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权利和义务的影响。 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深入理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途径,激发学生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感。教学准备 收集国内外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法律条文、案例、统计数据、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准备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如模拟家庭场景的简单物品)。 设计调查问卷(用于了解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现状)。 制作小组讨论记录表格。 复备课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引发思考 播放一段关于未成年人生活、学习、成长的视频,视频内容包括未成年人在学校的活动、家庭中的场景、社会上参与的活动等,同时也展示一些未成年人可能面临的问题,如受到欺负、遭遇意外等。 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和我们一样的未成年人的生活。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受特殊保护》这一课。” (二)我们是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的定义与人口情况 教师讲解:“在我国,未满 18 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根据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未成年人超过我国人口数量的五分之一,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 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相关人口普查数据图表。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 18 周岁作为成年与未成年的分界线吗?” 引导学生思考年龄划分的意义,然后简单介绍不同年龄阶段在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差异。 不同国家成年年龄对比 在多媒体上展示英国、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成年年龄规定,并提问:“同学们,不同国家成年年龄不同,你们认为这会对未成年人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呢?” 引导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是基于各自的国情和文化背景制定的,而无论在哪个国家,未成年人都需要特殊的保护和引导。” 未成年人的特殊之处 呈现家长会上家长们关于未成年人特殊之处的看法,如 “未成年人的社会经验少,是非观正在形成中…… 未成年人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尝试一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你们认同这些看法吗?除了这些,你们觉得未成年人还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呢?” 邀请学生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强调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需要更多的保护和引导。 (三)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 讲解年龄节点与法律意义 在多媒体上展示 “不同年龄在法律上的意义” 表格,包括 6 - 7 周岁(义务教育小学入学年龄)、8 周岁(无民事行为能力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界)、12 周岁(准许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的最低年龄,因违法行为而可能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14 周岁(因违法行为而可能承担行政责任的最低年龄)、16 周岁(符合条件的中国公民应当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18 周岁(公务员应当具备的最低年龄条件)等内容。 教师详细讲解每个年龄节点对应的法律依据和意义,例如:“同学们,8 周岁是一个很重要的年龄界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8 周岁以下的儿童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 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这意味着他们在进行民事活动时,法律规定是不同的。” 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如未成年人购买贵重物品的法律效力问题。 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年龄节点在生活中的实际体现。教师给出一些案例,如 “小明 10 岁,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部手机,这个行为有效吗?为什么?”“小红 13 岁,在马路上骑自行车时违反了交通规则,她需要承担责任吗?” 每个小组分析案例并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加深学生对年龄节点法律意义的理解。 (四)专门法律来保护 介绍专门法律 向学生介绍我国专门为未成年人制定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讲解制定这些法律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制定了这些专门的法律。” 讨论法律意义 组织学生讨论:“专门为未成年人制定这些法律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呢?” 引导学生从保护未成年人权利、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预防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等方面思考。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这些专门法律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了全方位的保护,从教育权利的保障到身心安全的保护,再到预防犯罪,每一部法律都至关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通过提前干预和教育,避免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是一种积极的保护措施。”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读 法律内容讲解 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部法律于 1986 年通过,经过三次修改。它是我国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而制定的法律,强调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理念,关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 在多媒体上展示义务教育法的重点条文,如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等,并进行详细讲解。 判断与讨论 呈现关于我国义务教育的说法,如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领到免费教科书”“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自行根据情况决定” 等,让学生判断说法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组织学生讨论义务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实施情况,如是否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等问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制度。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习 法律内容介绍 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这部法律于 1991 年通过,经过三次修改,明确了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它为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 详细介绍各种保护的具体内容,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案例,如家庭中父母对未成年人的抚养教育责任、学校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措施、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的公共设施优惠等。 小组讨论问题 分小组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讨论以下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主要规定有哪些内容?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记录和整理,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家庭保护中可能存在的溺爱或忽视、学校保护中可能存在的校园欺凌监管不足、社会保护中可能存在的不良环境影响等。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析 法律目的与内容讲解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部法律于 1999 年通过,经过两次修改,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而制定的。它明确了各级教育、行政、司法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教育、干预、矫治和预防等职责。” 通过多媒体展示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数据和案例,如某省 2018 年未成年人犯罪类型的饼状图(盗窃罪、抢劫罪、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聚众斗殴罪、其他犯罪等比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严重性。 提出预防建议 组织学生从未成年人的角度,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出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自身修养、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方面思考,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与父母沟通、遵守学校纪律、抵制不良社会诱惑等。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建议,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未成年人自身也要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八)家庭保护与家庭暴力问题 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作用 讲解:“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介绍国际家庭日(每年的 5 月 15 日)的相关信息,以及家庭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回忆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来自家庭的关爱,分享自己感触最深的故事,表达感恩之心。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营造温馨的课堂氛围。 家庭暴力问题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2015 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2016 年 3 月正式施行。该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不得实施家庭暴力。” 解释家庭暴力的定义,包括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通过案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家庭暴力的危害,如对未成年人身心造成的创伤、影响家庭和谐等。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预防和应对家庭暴力,教师引导学生从增强法律意识、寻求社会帮助、家庭内部沟通等方面思考,鼓励学生如果遇到家庭暴力情况要勇敢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九)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怀与保护 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怀 在多媒体上展示学校组织学生开展 “火灾逃离” 现场演练、交通警察到学校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参观博物馆等场所未成年人可享受免费或优惠票价、网吧门口张贴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警示牌等图片和资料。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来自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怀呢?” 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自己的经历,如社区组织的青少年活动、图书馆为未成年人提供的阅读服务等。 教师总结:“一个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它的文明程度。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 留守儿童问题 介绍留守儿童的概念:“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 并展示截至 2018 年全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年龄结构、在学情况等数据图表。 组织学生以 “留守儿童” 为主题分组讨论: 留守儿童在成长中还可能面临哪些问题?(如生活照料不足、学习缺乏引导、心理孤独、安全隐患等) 就如何更好地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提出建议。(如政府加强扶持政策、社会开展关爱活动、学校给予更多关注、家庭保持联系等)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整理和分析,强调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十)总结与拓展 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知识。我们了解了未成年人的概念、我国涉及未成年人的重要法律、不同年龄在法律上的意义、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以及留守儿童问题等。我们知道了国家、社会、家庭都在为我们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努力,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自我保护,遵守法律。” 强调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鼓励学生积极宣传未成年人保护的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后拓展 法律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在学校或社区开展一次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宣传活动,可以制作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进行法律知识讲解等,提高公众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认识。 家庭保护调查:让学生回家对自己家庭的保护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如父母是否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中是否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或不良教育方式等,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提出改进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行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写信、捐赠书籍或学习用品、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等,用实际行动关心弱势群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