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长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政治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半期测试
政治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某班举办了一次有关“人类社会演变”的主题交流活动。据此回答问题。
1. 小丽展示了四幅图片,并按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排序,其中正确的是( )
A. ②→③→①→④ B. ③→②→④→①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②→①
2. 小强展示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关资料并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搭配正确的有( )
①能够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原始社会已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②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③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发展
④资本家提高工人的工资待遇——意在逐渐消除对于雇佣工人的剥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概括提出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关于国家的产生,下列选项传导正确的是( )
A. 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
B. 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
C. 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D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4. 高一某学习小组拟依据图片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 )
A. 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B.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C. 巴黎公社及其影响 D. 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5. 回首过去,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产生、付诸实践到不断发展,已经历了一百七十多年的漫漫征程。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
①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②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
③社会主义在各个国家的探索与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性飞跃
④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2022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4周年。《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关于《共产党宣言》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理想目标 B.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C. 科学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 D. 系统论述无产阶级政党及阐明建党必要性
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飞跃发展。有人描述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景象:“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凭劳动券领取用品,劳动券以工作高下的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7. 下列属于十月革命历史性贡献的是( )
①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
④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8. 上述材料表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④减轻了人剥削人的程度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9. 近代中国一些爱国人士曾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等主张,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但这些主张并不能从根本上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指明正确道路。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 )
A. 中国已经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
B.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
C.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 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国家
10. (2024·山东泰安·三模)从1840年到1905年的几十年间,西方列强通过一个比一个苛刻的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割地、赔款,贪婪地攫取在中国的种种特权。人民除遭受帝国主义压迫外,还要在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酷压迫下苦苦挣扎。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①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②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③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以下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复兴苦苦探寻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模式
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的局限决定其不能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③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④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2.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与故乡父老欢聚畅谈,有感而发,作诗《七律·到韶山》:“到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下面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红旗卷起农奴戟——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②为有牺牲多壮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怕牺牲
③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④喜看稻菽千重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人民公社社员的劳动热情,粮食喜获丰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 邮票承载着历史记忆,传递着精神火炬。方寸之间,忠实镌刻时代前进的足迹。下列对邮票中的历史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图1中共一大会址:上海望志路106号图2红船:中共一大南湖会址
图3革命圣地:延安图4开国大典
①图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有了主心骨
②图2: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③图3: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④图4: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从1954年起,我国开始转入重点发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由于公私合营后企业生产迅速发展,股份得的红利大都比私营时期的利润多,促使更多的资本家要求公私合营,积极性很高。有些小企业主提出,人民政府不能只吃苹果,不能只跟大企业合并合营,还要吃葡萄,还要跟中小企业合营。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有()
①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②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③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完成了深刻而伟大的社会变革
④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原则,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这是因为毛泽东思想( )
A.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观点,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B.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为推进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C. 在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回答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
D. 涵盖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遵循
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有利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的曲折,是因为没有吸收借鉴苏联经验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7. 《党史故事100讲》以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为顺序,以党的重大事件为线索,以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例、历史人物、精彩故事为主干,全景式回顾党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按照历史逻辑,下列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三大改造改天换地
②酝酿建党各地响应
③协商建国人民当家
④思想解放历史转折
⑤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
A. ②-①-③-④-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②-③-①-④-⑤
18. 某学习小组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图片资料,这一小组探究的事件( )
图一:农民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图二:信大祥绸布商店挂公私合营的招牌。
①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指明道路
②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根本变革
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19. 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在国际国内复杂深刻变化的形势下,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不仅续写着东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而且还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实践充分证明( )
①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是顺利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②改革开放顺应中国人民的幸福梦,契合各国人民共同繁荣的世界梦
③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④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是新时代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某班同学围绕“伟大的改革开放”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回答下面小题。
20. 甲组同学计划拍摄一部反映我国农村改革初期的微视频。他们构思的以下镜头中,合理的是()
A. 外景:村委会门口悬挂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红色条幅
B. 内景:村民挤在村委会观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字仪式”电视新闻
C. 近景:坐在炕头上的村民老刘听说“建设美丽乡村”后笑得合不上嘴
D. 特写: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大包干”红手印的图片
21. 乙组同学开展了主题讨论,以下发言合理的是( )
①小周:改革开放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革命,调整了生产力以更好适应上层建筑
②小吴: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指导思想
③小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党坚持开拓创新,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小王: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取得了战“疫”的阶段性胜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战“疫”中坚定“四个自信”,对于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凝聚中国力量,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疫情中呈现出来的“四个自信”,理解正确的是( )
①道路自信—夯实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底气
②理论自信—为战胜疫情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③制度自信—为战胜疫情提供科学的理论遵循和工作指南
④文化自信—凝聚起战胜疫情的磅礴精神力量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愿望、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
①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伟大实践中得来的
②在对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
③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得来的
④在学习研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中得来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4.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③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④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5.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绘了中国现代化的蓝图,被当时的外国记者认为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今,祖国大地上,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产业门类全,稻麦遍地香,神舟邀太空,国防更坚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景远远超出了孙中山的设想。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
①表明勇于实践的中国人成功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
③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了广阔前景
④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复制和模仿的模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
请运用所学知识,将下表内容补充完整。
社会形态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奴隶社会 (1)
封建社会 (2)
资本主义社会 (3)
社会主义社会 (4)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规定之后,我国集中财力、物力搞建设、谋发展。仅“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就开展了1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包括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独立自主、艰苦创业,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成为这个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火红年代的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新中国仅仅用了20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200年才能完成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基础。毛泽东同志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形成初步的系统的思路。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要理论贡献。这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窗口,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指出了中国应当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的相关知识,分析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严重曲折,于是有人就此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历史。你是否认同?请阐述你的理由。
28. 材料一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材料二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再到杭州亚运会,三届亚运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心路历程和国家发展迭代升级,中国共产党领导带领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改革和奋斗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坚定地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三届亚运会也见证着中国与世界的交融互动进程,既传承了亚洲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又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亚洲文明的多样性,让开放的中国以更加开放、更加自信、更加包容的姿态融入亚洲,走向世界。
(1)结合材料一,阐述为什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绘就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的?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半期测试
政治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答案】1. B 2. C
3.
【答案】C
4.
【答案】D
5.
【答案】A
6.
【答案】B
【答案】7. D 8. B
9.
【答案】B
10.
【答案】B
11.
【答案】D
12.
【答案】B
13.
【答案】B
14.
【答案】B
15.
【答案】A
16.
【答案】A
17.
【答案】D
18.
【答案】C
19.
【答案】A
【答案】20. D 21. D
22.
【答案】D
23.
【答案】A
24.
【答案】C
25.
【答案】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答案】(1)奴隶制私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
(3)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
(4)社会主义公有制
27.
【答案】(1)①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②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③中国共产党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不认同。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因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这段历史,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28.
【答案】(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三届亚运会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发展的历程,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②坚持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届亚运会既继承文化传统,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体现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中国现实,结合时代条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