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新课导入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人文主题:艺术之美单元要素 语文素养 习作要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 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伯牙鼓琴新课导入从单元主题中我们知道,本单元的课文都和艺术相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经典的古筝曲子!音乐链接你从这首曲子里听出了什么声音?新课导入这首古筝曲子的名字是《高山流水》。它是我国古代十大古曲之一。这首曲子背后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初读文言文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我会写“土”扁宽,下横要长“口”小而扁斜钩伸展“戈”字的笔顺要先撇后点哉结构:半包围部首:口笔画:九组词:美哉 呜呼哀哉我会写结构:上下部首:山笔画:二十组词:巍巍 巍峨巍“山”宽而扁,盖住下部的“魏”易错提示:不要忘记点儿哦!“鬼”竖弯钩内有撇折和点捺变点我会写结构:左右部首:弓笔画:八组词:琴弦 三弦弦“玄”第二个撇折稍大“弓”左斜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深读文章《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久,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译文文言文剖析伯牙鼓琴【注释】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鼓:弹。伯牙,伯氏,名牙。后讹传为俞氏,名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yǐng)都人,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锺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人。相传锺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资料《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杂家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它融合了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治理国家、统一天下提供了思想武器。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文言文剖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注释】志:心志,情志。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善哉:好啊。哉,语气助词。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巍巍,高大的样子。若,像。伯牙弹琴时内心的想法锺子期听到琴声后说出的话文言文剖析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注释】少选:一会儿,不久。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伯牙弹琴时内心的想法锺子期听到琴声后说出的话文言文剖析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注释】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多音字为因为今天下雨,所以不上体育课。这是人为的灾害。文言文剖析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注释】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锺子期死了。伯牙知道后把琴摔了,再也不弹琴了。身临其境1.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2. 少选之间志在流水。读了第1句,我仿佛看到了巍峨的高山;读了第2句,我仿佛看到了汤汤的流水。巍峨的高山,蜿蜒绵亘,气势磅礴;滔滔不绝的流水,浩浩汤汤地一直奔流到海。知音正是因为锺子期能够听懂伯牙在琴声里表现出来的志向,所以两个人才成为了知音。虽然友谊是美好的,但是结局却不尽人意,令人悲伤。下面我们读一读课文最后一句,感悟知音之间的情谊。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认为锺子期死了,再也没有人能够听懂他的琴了,所以他把琴摔了。知音你从伯牙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么?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知音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知音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常常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来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小组讨论回顾一下课程开始我们听的曲子《高山流水》,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优美的,美妙的。思考:是什么让伯牙断琴绝弦的?艺术的魅力。小组讨论伯牙弹得一手好琴,而锺子期有一副善解人意的耳朵,留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琴声并不表达具体的意思,锺子期能听出“琴心”。没有锺子期,就没有伯牙。两人的身份悬殊,弹琴者是上大夫,听琴不过是上山砍柴的一个樵夫。樵夫敢说大夫首肯,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课外拓展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课后作业1、抄写我会写的生字。2、背诵《伯牙鼓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