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4秋中图版八上地理高效备课(教学设计)】1.1.2 地球的公转【复习导入】上节课我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知道了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但是同学们想一想夏天几点天黑,冬天几点天黑。教师提出昼夜长短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回忆并回答。【新课教学】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读地球公转示意图,能大致说出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定义:地球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方向:和自转一样都是自西向东。周期:一年(即365天)。地球公转运动时的两个不变:1.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公转轨道和地轴之间有一个夹角,约66.5°。2.北极指向不变,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四季的形成演示:同学们将蜡烛放置在桌子面的中间,我们选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桌面用红笔画出四个大箭头,当作太阳直射点,地球仪绕蜡烛(太阳光)慢慢转动。分组观察:(1)假设地球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直射点赤道上)(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直射点的纬度不变)(3)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公转位置不同,直射点不同,并且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指导学生读课本第6页地球公转示意图(图E)。图中可以读出公转的方向、特征和二分二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学生根据地球公转示意图分组讨论填表。节气 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日期 月份 北半球 季节 南半球 季节春分 赤道 3月21日 3、4、5 春季 秋季夏至 北回归线 6月22日 6、7、8 夏季 冬季秋分 赤道 9月23日 9、10、11 秋季 春季冬至 南回归线 12月12日 12、1、2 冬季 夏季 教师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总结: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白昼时间长;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小,白昼时间短。这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该地得到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进而反映出四季的变化。向学生播放四季划分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四季的具体的月份。2.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播放太阳光直射到地球表面的位置变化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上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的范围。地球在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有规律地南北移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23.5°N), 然后向南移动;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到赤道,12月22日前后到达南回归线(23.5°S), 然后向北移动;次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回赤道,到6月22日前后太阳又直射北回归线。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是(23.5°N——23.5°S)3.昼夜长短的变化播放昼夜长短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上地球在同一地方不同的时间段内昼和夜的变化。最后总结出规律。(1)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时南北半球光线适中,白天和黑夜等长,(昼夜等长)接受的太阳热量适中,温带地区天气不冷不热。(2)夏至日时: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在北极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出现极夜现象。(3)冬至日时: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在北极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出现极昼现象。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含义看下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变化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5.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教学至此,请使用《名校课堂》同步训练部分。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①定义②方向③周期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四季的形成②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③昼夜长短的变化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⑤五带的划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