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对天气日历中的天气信息(如晴天、阴天、多云、刮风、降雨、气温等)进行准确的整理和统计。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整理后的信息,找出常见天气、风速最大的日期、刮风天数、降雨天数、最高和最低气温等,并能描述气温变化情况。 理解气候的概念,知道气候与天气的区别,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季节和气候的关系。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对天气日历中的各类天气信息进行整理和统计,包括晴天、阴天、多云、风、降雨、气温等方面。 引导学生分析统计结果,描述天气变化特点,如找出最常见天气、最大风速、降雨和刮风天数、气温变化等。 (二)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天气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尤其是对柱状图的解读。 帮助学生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不同气候现象进行理解。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若干份天气日历样本(包含不同学生记录的晴天、阴天、多云、风、降雨、气温等信息)、大白纸、彩笔、直尺、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包括天气日历模板、降雨量和气温柱状图示例、不同气候地区的图片、二十四节气相关动画等)。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 - 5 人,提前安排好小组座位。 复备课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天气日历记录过程 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同学们,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像小科学家一样,每天都认真地观察天气,并把它们记录在我们的天气日历里。大家还记得我们都记录了哪些天气信息吗?” 引导学生回忆天气日历中包含的晴天、阴天、多云、风、降雨、气温等内容,激发学生对之前学习和实践的记忆。 引出课题 接着提问:“那我们记录了这么多信息,有什么用呢?其实啊,这些信息就像宝藏一样,我们可以通过整理和分析它们,发现很多有趣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板书课题: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二)讲授新课 天气信息的整理方法 (1)展示天气日历样本 教师在投影仪上展示一份天气日历样本,向学生介绍:“同学们,这是一份天气日历,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记录了每天的天气情况。那我们怎么开始整理呢?” 引导学生观察日历中的信息。 (2)讲解整理步骤 天气分类统计:“首先,我们来统计不同天气的天数。比如,我们要找出晴天、阴天和多云分别有多少天。我们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每出现一次晴天,就在‘晴天’这一项下面画一笔,最后数一下‘正’字的数量,就能知道晴天有多少天啦。大家看,就像这样……”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用 “正” 字统计晴天天数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样本中的阴天和多云天数进行统计。 风的统计:“除了天气状况,我们还要统计风的情况。我们要记录刮风的天数和不刮风的天数。那怎么知道有没有刮风呢?大家可以根据我们之前记录的信息来判断哦。同时,我们还要找出风最大那天的风速和风向。这可能需要我们仔细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一天的风特别大呢?我们可以把这些信息记录在专门的表格里。”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风的统计表格模板,向学生讲解如何填写。 降雨量和气温的统计(结合柱状图):“对于降雨量和气温,我们可以通过之前画的柱状图来分析。大家看这个降雨量柱状图(在多媒体上展示降雨量柱状图示例),柱子的高度就代表降雨量的多少。我们要找出一个月以来降雨的有几天,不降雨的有几天,哪一天的降雨量最大,就看柱子最高的那一天。同样,对于气温柱状图(展示气温柱状图示例),我们要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看看气温是怎么变化的。大家可以观察柱子的高低变化来判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柱状图的特点,如横坐标、纵坐标代表的含义,柱子的高低与数据大小的关系等。 学生分组整理天气日历数据 (1)小组分工 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天气日历,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如有的同学负责统计晴天、阴天、多云天数,有的同学负责风的统计,有的同学负责分析降雨量柱状图,有的同学负责分析气温柱状图。教师巡视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合理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清楚自己的任务。 (2)整理过程指导 在学生整理数据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例如,如果学生在统计天气天数时对某些天气情况的判断有疑问,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回顾天气的定义;如果学生在解读柱状图时遇到困难,教师可以再次强调柱状图的读法,如如何通过柱子的高度比较数据大小等。同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帮助,共同完成数据整理工作。 分析整理后的天气数据 (1)小组汇报与讨论 每个小组完成数据整理后,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小组的统计结果。汇报内容包括晴天、阴天、多云的天数,刮风和不刮风的天数,风最大那天的风速和风向,降雨天数、降雨量最大的日期,最高和最低气温等信息。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并可以提出疑问或补充。例如,一个小组汇报:“我们小组统计出晴天有 [X] 天,阴天有 [Y] 天,多云有 [Z] 天……” 其他小组可能会问:“你们是怎么判断那一天是阴天的呢?” 通过这样的讨论,加深学生对天气数据的理解。 (2)引导分析天气变化特点 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汇报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天气变化特点:“同学们,从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这段时间最常见的天气是什么呢?那刮风的天数多还是不刮风的天数多呢?降雨量最大的那天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会有什么影响呢?气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还是很随机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然后我们一起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讨论 5 - 8 分钟后,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天气变化的规律,如晴天较多可能代表这段时间天气比较稳定,气温逐渐升高或降低可能表示季节的变化等。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讲解 (1)提出问题引入概念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分析了这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那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经常听到的‘气候’和天气有什么不同呢?比如说,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这是怎么回事呢?” 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气候地区的图片(如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常年炎热的热带地区、终年寒冷的寒带地区、四季如春的昆明等),讲解:“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比如我们每天记录的晴天、下雨这些,它是时刻在变化的。而气候是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就像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有的地方长期都是温暖湿润的,这就是它的气候特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示意图,对比天气和气候在时间尺度和稳定性上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 (3)联系实际理解气候概念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问:“那大家能不能说说我们生活的地方气候有什么特点呢?是像夏天经常下雨,冬天比较干燥这样的吗?”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当地的气候特点,加深对气候概念的理解。 二十四节气与气候的关系 (1)引入二十四节气 教师播放二十四节气相关动画,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他们根据长期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和我们的气候、农业生产都有密切的关系呢。” (2)讲解二十四节气歌 展示二十四节气歌的内容:“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逐句讲解每个节气的含义和大致时间,以及它们与季节和气候的关系。例如:“‘春雨惊春清谷天’,这里面包含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几个春季的节气。立春代表春天开始,雨水的时候降雨量开始增多,惊蛰的时候春雷惊醒了冬眠的动物…… 这些节气反映了春季气候从寒冷到温暖、降雨逐渐增多的变化过程。”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对气候变化规律的总结,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课堂小结 回顾重点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天气日历信息的整理方法(天气分类统计、风的统计、降雨量和气温分析)、天气变化特点的分析、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以及二十四节气与气候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如 “我们是怎么统计晴天天数的?”“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不同?” 等,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强调知识的联系 强调天气日历整理对我们认识天气变化的重要性,以及天气、气候和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天气,思考天气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四)拓展延伸 长期天气数据整理与分析 要求学生继续记录天气日历,并定期(如每季度或每半年)对天气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观察不同季节的天气变化特点,尝试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趋势,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探究本地气候与二十四节气的契合度 让学生在课后收集本地多年的气象资料,对比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分析本地气候与二十四节气的契合程度,思考其中的原因,如地形、地理位置等因素对本地气候的影响。可以将研究结果以小报告的形式呈现,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制作天气与气候手抄报 布置学生制作关于天气和气候的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天气日历的展示、天气变化特点、气候类型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和故事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对整理天气日历数据和理解天气、气候相关知识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导入环节,回顾天气日历记录过程有效拉近了与学生已学知识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讲解数据整理方法时,通过示范和详细讲解,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小组分工整理数据,但仍有少数学生在解读柱状图时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增加更多的练习和个别指导。在讨论天气变化特点和天气与气候概念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对于气候概念的理解还需要更多实例巩固。在拓展延伸部分,布置的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天气和气候知识,但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并给予及时反馈,以培养学生持续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