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莆田一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卷
高二生物必修2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之间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必须自由组合
B.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D.检测孟德尔杂交实验F 的基因型只能用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
2.雄蛙的一个体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比较与、与细胞核中DNA数目及细胞核中贮存的遗传信息,正确的是( )
A.DNA数目与相同,与不同 B.遗传信息与相同,与不同
C.DNA数目与不同,与相同 D.遗传信息与不同,与相同
3.环境DNA(eDNA)是“在环境样品中所有被发现的不同生物的基因组DNA的混合”,它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土壤、空气、液体,甚至是排泄物,都可以从中找到可作为样品的eDNA。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T和G-C两种碱基对排列在eDNA的内侧构成基本骨架
B.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了eDNA结构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C.扩增微量的样品eDNA利用的原理是DNA复制
D.eDNA获取的生物信息可用于动物种群的监测、管理和保护
4.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可用于测定极体的基因组序列,从而推测出卵细胞的基因组序列,选择不含致病基因的卵细胞可以获得健康的婴儿。下列关于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就是一段DNA片段 B.基因不具有双螺旋结构
C.一种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D.基因可以决定蛋白质的种类和功能
5.根据中心法则,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可以发生如图所示的流动。近年来研究发现,人类的DNA聚合酶θ(Polθ)能够高效地将RNA信息编写为DNA,在健康细胞中,Polθ参与RNA介导的DNA修复,而在癌细胞中,Polθ可高度表达,并促进癌细胞生长和耐药性的形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⑤过程发生在RNA病毒颗粒中 B.图中③过程需要多种RNA参与
C.人类的Polθ有逆转录酶的功能 D.Polθ有可能成为抗癌药物的靶点
6.下列关于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影响代谢而控制性状
B.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C.基因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选择性丢失
D.表观遗传是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7.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基因突变使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将杂合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配子种类增多,配子数也增多
8.人类遗传病已成为威胁健康的重要因素。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
B.人类遗传病在遗传时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均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D.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禁止近亲结婚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遗传病
9.玉米由类玉米逐步驯化而来,用人工方法将玉米和类玉米进行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玉米种群间杂交,能产生丰富的变异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玉米种群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B.类玉米驯化成玉米过程没有产生新物种,基因库不变
C.杂交产生的不同变异类型为玉米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玉米驯化过程中,人工选择决定了玉米的进化方向
10.三刺鱼根据栖息环境可分为湖泊型和溪流型(如图所示)。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让湖泊型和溪流型三刺鱼进行几代杂交,形成一个实验种群。之后将上述实验种群的幼鱼放生到一条没有三刺鱼的天然溪流中。一年后,他们将这条溪流中“幸存”的三刺鱼重新捕捞上来进行基因检测。发现溪流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了约2.5%,而湖泊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则减少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导致基因频率改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不属于同一物种,两个物种存在竞争关系
D.溪流型标记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是两种三刺鱼发生协同进化的结果
11.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或探究实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含6个碱基对的DNA结构模型时,需要准备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连接物21个
B.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从抑菌圈边缘挑取菌落连续培养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变大
C.在“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根尖经卡诺氏液处理后放入冷藏室诱导培养
D.艾弗里利用“减法原理”控制自变量,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2.在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存在等位基因,而在X和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不存在等位基因,如图所示。已知某二倍体生物的某种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该对基因不位于X和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探究该对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选择亲本的关键是( )
A.雄性亲本的Y染色体上必须含有A基因 B.雄性亲本的X染色体上必须含有a基因
C.雌性亲本必须为隐性纯合子 D.雄性亲本必须为杂合子
13.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编码多肽的外源DNA与噬菌体外壳蛋白编码基因融合后,以融合蛋白的形式展现在噬菌体表面。展示蛋白可保持相对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可用于对噬菌体所含外源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等,结合所学知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外源蛋白和噬菌体蛋白融合,依赖宿主细胞高尔基体的加工
B.将新冠病毒S蛋白基因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基因融合可展示S蛋白
C.用仅标记外源基因,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
D.若用标记大肠杆菌,则子代噬菌体表面融合蛋白均能检测到
14.某二倍体植物细胞内的同一条染色体上有基因M和基因R,它们编码的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如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a、b链的分开而分离
B.基因M在该二倍体植物细胞中数目最多时可有两个
C.基因M和基因R转录时都以b链为模板合成mRNA
D.若箭头处碱基替换为T,则对应密码子变为AUC
15.人体I型胶原蛋白是骨骼和结缔组织的主要结构蛋白,由两条α1链和一条α2链组成,α1链由17号染色体上的COL1A1编码,α2链由7号染色体上的COL1A2编码。某夫妻因部分I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导致疾病发生,检测发现丈夫存在1个突变的COL1A1,妻子存在1个突变的COL1A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中的COL1A1和COL1A2为非等位基因
B.该夫妻所患疾病都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丈夫体内I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的概率是
D.该夫妻生下正常女孩的概率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16.(12分)甜瓜幼果果皮有深绿色和浅绿色之分。为探究甜瓜幼果果皮颜色的遗传规律,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幼果果皮颜色由4号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将深绿色甜瓜与浅绿色甜瓜杂交,幼果为深绿色,自交后,深绿色幼果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2)研究发现,基因M与甜瓜幼果的叶绿素积累有关,蛋白A能通过与基因M的启动子结合来增强基因M的表达。测序结果表明,果皮浅绿色基因a是由基因A突变而成,相关信息如图所示。
①据图分析,与蛋白A相比,蛋白a发生的变化是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
②结合上述研究结果,解释甜瓜幼果浅绿色果皮形成的原因______。
(3)已知甜瓜果皮有条纹基因B与无条纹基因b也位于4号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甜瓜品种:幼果深绿色无条纹和幼果浅绿色有条纹,设计一个杂交实验证明控制甜瓜果皮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用遗传图解表示,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17.(12分)荧光原位杂交可用荧光标记的特异DNA片段为探针,与染色体上对应的DNA片段结合,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DNA荧光探针的制备过程如图1所示,DNA酶Ⅰ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______键从而产生切口,随后在DNA聚合酶I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______为原料,合成荧光标记的DNA探针。
(2)图2表示探针与待测基因结合的原理。先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DNA双链中______键断裂,形成单链。随后在降温复性过程中,探针的碱基按照______原则,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形成较稳定的杂交分子。
(3)A、B.C分别代表不同来源的一个染色体组,已知AA和BB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若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交,则其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可观察到______个荧光点;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分别可观察到______个荧光点。
18.(12分)DNA甲基化是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影响表型,也能遗传给子代。在蜂群中,雌蜂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以花粉和花蜜为食的幼蜂将发育成工蜂。研究发现,DNMT3蛋白是核基因DNMT3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回答下列问题:
(1)蜜蜂细胞中DNMT3基因发生图1中的过程①称为______,过程②需要的原料是______。
(2)由图2可知发生甲基化后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图3表示DNA甲基化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由图3可知DNA甲基化会影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识别,从而直接影响了______的合成。
(3)已知注射DNMT3siRNA(小干扰RNA)能使DNMT3基因表达沉默,蜂王的基因组甲基化程度低于工蜂,为验证基因组的甲基化水平是决定雌蜂幼虫发育成工蜂还是蜂王的关键因素,取多只生理状况相同的雌蜂幼虫,均分为A、B两组做不同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饲喂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幼蜂发育情况,完成下表。
组别 处理方式 饲养方式 培养条件 预期结果
A组 不做处理 ②______ 相同且适宜 ③______
B组 ①______ 饲喂花粉和花蜜 ④______
19.(12分)蕲艾为特产中药材,染色体基数和倍性一直存在争议,之前普遍认为蕲艾是染色体基数为9的四倍体(4n=36),科学家以蕲艾品系“香艾”为研究对象发现,香艾为含34条染色体的异源四倍体。推测其早期蒿属祖先为正常的二倍体(2n=18),后经染色体变异得到另一类蒿属祖先,两类蒿属祖先杂交(异源杂交)后的品系经染色体加倍即形成异源四倍体,其形成机制如图:
(1)图中①处表示的染色体数为______,品种甲是否可育______(填“是”或“否”)?为什么?______。
(2)②可用______处理,品种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形成______个四分体。
(3)进一步研究发现香艾含有两条超长的10号染色体,且上面的基因可以和8、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一一对应,据此推测10号染色体的形成是由其祖先的8、9号染色体连接而来。这种现象发生在异源杂交之______(填“前”或“后”)。
20.(12分)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小熊猫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鸟卵和其它小动物、昆虫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而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______,除此之外还有______(至少答1个)证据都能给生物进化提供有力支持。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下列各项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的是( )(多选)
A.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所有生物都可以由ATP直接供能
C.各种生物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
(2)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个物种的原因是______。
(3)大熊猫和小熊猫之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______和______多样性层次。
(4)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______(填“大熊猫”或“小熊猫”)的存在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原因是______。
(5)大熊猫分布于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的多个自然保护区中,由于地理障碍造成了不同种群个体之间不能发生______而出现地理隔离。某大熊猫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则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______。
莆田一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15小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4分,共40分
1-5BBADA 6-10CCDBA 11-15DDDD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2分
16.(12分)(1)1/3
(2)①肽链变短;基因A突变后,编码谷氨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翻译提前终止,肽链变短;②基因A突变成基因a,影响蛋白A与基因M启动子的正常结合,基因M的表达量减少,叶绿素的积累量减少,果皮呈现浅绿色(3分)
(3)(3分)
17.(12分)(1)磷酸二酯 脱氧核苷酸
(2)氢 碱基互补配对
(3)6 2和4
18.(12分)(1)转录(1分) 氨基酸(1分)
(2)不会(1分) mRNA(1分)
(3)①注射适量的DNMT3siRNA ②饲喂花粉和花蜜 ③发育为工蜂 ④发育为蜂王
19.(12分)(1)16 否 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难以形成可育配子
(2)秋水仙素(或低温) 17
(3)前
20.(12分)(1)化石(1分);
比较解剖学或胚胎学或细胞和分子水平(答1点即可)(1分); ABC(1分)
(2)大熊猫与小熊猫存在生殖隔离 (3)基因(1分);物种(1分);
(4)小熊猫(1分);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生存空间,小熊猫食性更杂(其他正确表述也可)
(5)基因交流(1分); 35%(1分)
莆田一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及其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能归纳总结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条件;掌握测交的概念及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2、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解答】
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但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A错误;
B.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是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条件之一,B正确;
C.杂合子和显性纯合子的表现型一般相同,C错误;
D.检测的基因型可以用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如果是植物也能够利用自交的方法,D错误。故选B。
2.【答案】B
【分析】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记忆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分裂过程中DNA等物质变化,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
【解答】
假设雄蛙体细胞中DNA数为2n;则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其细胞核中DNA数均为2n,且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均与原来体细胞相同。若进行减数分裂过程,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细胞核中DNA数为2n,但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故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细胞核中遗传信息不同。综上所述,DNA数目与相同,与相同;遗传信息与相同,与不同;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3.【答案】A
【解析】A、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A错误;
B.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B正确;
C.扩增微量的样品eDNA利用的原理是DNA复制,C正确;
D.环境DNA(eDNA)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资源调查手段,是指从环境中提取DNA片段,结合PCR和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定性或定量检测目标生物,从而确定其分布状况等,故eDNA获取的生物信息可用于动物种群的监测、管理和保护,D正确。
故选:A。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PCR技术的相关知识,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A、基因就是一段包含遗传信息的有功能的DNA片段,A错误;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为双螺旋结构,B错误;
C.每种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是固定不变的,C错误;
D.基因可以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从而决定蛋白质的种类和功能,D正确。故选:D。
5.【答案】A
【解析】A、⑤表示RNA的复制,某些RNA病毒增殖过程中会发生此过程,此过程发生在病毒寄生的活细胞中,A错误;
B.③表示翻译,翻译过程中需要多种RNA(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作为转运氨基酸的工具、rRNA参与核糖体的组成,而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参与,B正确;
C.Polθ参与RNA介导的DNA修复,该过程是以RNA为模版合成DNA,说明Polθ有逆转录酶的功能,C正确;
D.在癌细胞中,Polθ可高度表达,并促进癌细胞生长和耐药性的形成,说明Polθ有可能成为抗癌药物的靶点,D正确。故选:A。
6.【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应用能力。
【解答】A、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正确;
B.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正确;
C.基因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选择性表达,C错误;
D.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D正确。
7.【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变异与育种的相关知识,掌握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细胞工程育种等不同育种方式的原理以及操作是解题关键。
【解答】A、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会导致后代性状发生改变,A错误;
B.基因突变会导致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体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
C.二倍体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高度不育,但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后使得其染色体数目加倍为可育的二倍体,C正确;
D.多倍体的染色体组数如果是奇数倍的(如三倍体),其后代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一般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不利于育种,D错误。故选C。
8.【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A.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基因控制的,A错误;
B.只有单基因遗传病在遗传时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B错误;
C.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需在社会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C错误;
D.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禁止近亲结婚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遗传病,D正确。故选D。
9.【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点,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解答】A.某玉米种群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A正确;
B.类玉米驯化成玉米过程中虽然没有产生新物种,但驯化成玉米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种群的基因库发生改变,B错误;
C.杂交产生的不同变异类型为玉米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正确;
D.玉米驯化过程中,人工选择的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的改变,决定了玉米的进化方向,D正确。
10.【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物种的形成等相关知识,难度适中。
【解答】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改变即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个物种,C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两种三刺鱼属于同一物种,D错误。故选A。
11.【答案】D
【解析】A、制作含6个碱基对的DNA结构模型时,首先需要构建12个脱氧核苷酸,其中包括了12个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连接物,6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单链中还需要5个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磷酸二酯键,因此构建6个碱基对的DNA结构模型时,共需要准备磷酸和脱氧核糖的连接物12+10=22个,A错误;
B.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从抑菌圈边缘挑取菌落连续培养几代后,细菌可能会对抗生素产生抗性,抑菌圈的直径应变小,而不是变大,B错误;
C.在“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根尖先放入冷藏室诱导培养再经卡诺氏液处理固定细胞形态,C错误;
D.艾弗里利用“减法原理”控制自变量,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D。
1、在“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根尖先放入冷藏室诱导培养再经卡诺氏液处理固定细胞形态。
2、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本题考查DNA结构、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艾弗里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解:要通过杂交实验探究该对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选择亲本的关键是雄性亲本必须为杂合子,若雄性亲本为纯合子,无论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后代的情况是一样的。
故选:D。
分析题图: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存在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非同源区段不存在等位基因,若一对等位基因(A、a)位于X、Y染色体同源段,其基因型可以为、、、;若位于X非同源段,其基因型可以为、;若位于Y非同源段,其基因型可以为、。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3.【答案】D
【解析】A、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细菌,无高尔基体,A错误;
B.将新冠病毒S蛋白基因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基因融合可展示融合蛋白,B错误;
C.用仅标记外源基因,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少数能检测到放射性,C错误;
D.若用标记大肠杆菌,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原料含有,则子代噬菌体表面融合蛋白均能检测到,D正确。
故选:D。
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基因工程等相关内,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4.【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基因的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解答】A.a、b链是姐妹染色体单体,不是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当该二倍体植株为纯合子,基因M在二倍体植物细胞中数目最多时可有4个(有丝分裂复制后),B错误;
C.M基因和R基因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且起始密码子均为AUG,因此M基因转录时以b链为模板合成mRNA,而基因R转录时都以a链为模板合成mRNA,C错误;
D.若箭头处的碱基替换为T,则对应密码子变为AUC,D正确。故选D。
15.【答案】C
【解析】A、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COL1A1位于17号染色体,COL1A2位于7号染色体,它们是非等位基因,A正确;
B.由题干信息“某夫妻因部分I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导致疾病发生,检测发现丈夫存在1个突变的COLIA1,妻子存在1个突变的COL1A2”可知,一个基因突变后就患病,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又因为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正确;
C.丈夫体内部分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导致疾病发生,说明其体内正常的COL1A1编码正常的al链,突变的COLIA1编码异常的al链,体内正常al链占1/2,人体Ⅰ型胶原蛋白有两条al链,因此理论上,丈夫体内Ⅰ型胶原蛋白结构正常的概率应为1/4,异常的概率为3/4,C错误;
D.夫妻各携带1个显性致病基因,且为非等位基因,则产生的后代有1/4的概率不携带致病基因,因此生下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8,D选项正确。D正确。故选:C。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6.【答案】(1)1/3
(2)①肽链变短;基因A突变后,编码谷氨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翻译提前终止,肽链变短;②基因A突变成基因a,影响蛋白A与基因M启动子的正常结合,基因M的表达量减少,叶绿素的积累量减少,果皮呈现浅绿色
(3)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分离定律的实质,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
根据题目分析,纯合幼果深绿色甜瓜和纯合幼果浅绿色甜瓜杂交,F 幼果为深绿色,说明深绿色是显性性状。
【解答】
(1)甜瓜幼果的颜色由位于4号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纯合幼果深绿色甜瓜和纯合幼果浅绿色甜瓜杂交,幼果为深绿色(Aa),说明深绿色是显性性状,(Aa)自交得,深绿色幼果中纯合子(AA)占1/3。
(2)①分析图可知:基因A突变为基因a,碱基对C/G替换为A/T,相对应的mRNA的密码子由5'-GAG-3'变为5'-UAG-3',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终止密码子,翻译提前终止,肽链变短。
②综合分析可知:基因A突变为基因a,影响蛋白A与基因M启动子的正常结合,基因M的表达量减少,叶绿素的积累量减少,果皮呈现浅绿色。
(3)用纯合幼果深绿色无条纹甜瓜和纯合幼果浅绿色有条纹甜瓜杂交得到,自交得到,统计表现型及比例。中深绿色有条纹:深绿色无条纹:浅绿色有条纹=2:1:1,则说明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遗传图解如答案图解。
17.【答案】(1)磷酸二酯 脱氧核苷酸
(2)氢 碱基互补配对
(3)6 2和4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DNA的结构和DNA复制的条件,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限制酶的作用部位等。考查学生通过识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知识网络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
【解答】
(1)DNA酶I可使DNA分子断裂成为DNA片段,说明其属于限制酶,。限制酶的作用是将两个特定的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为DNA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故合成DNA分子的原料为4种脱氧核苷酸。
(2)DNA分子受热变性,和细胞内解旋酶的作用机理相同,即使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解旋为DNA单链;探针和基因的本质都是DNA分子片段,故探针的碱基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是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形成了杂交DNA分子。
(3)据减数分裂的特征可知,甲(AABB)×乙(AACC)→(AABC)。据题意知,AA和BB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可推知:(AABC)中含有3条(AA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B中有1条)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这3条染色体含有3个DNA分子,6条DNA单链,能够与荧光探针DNA单链形成6个杂交DNA分子,故在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AABC)中,可以观察到6个荧光点;AAB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因为C没有被荧光探针标记的染色体,故不考虑它在子细胞中的组成)是:含有A和AB两种类型。由题意知,含有A的细胞类型,含有1条可被荧光探针标记的染色体,该条染色体上的1个DNA分子含有2条DNA单链,能够与荧光探针DNA单链形成2个杂交DNA分子,故可观察到2个荧光点;含AB染色体的细胞中,含有2条可被荧光探针标记的染色体,这2条染色体上的2个DNA分子共有4条DNA单链,能够和荧光探针DNA单链形成4个杂交DNA分子,故可观察到4个荧光点。
18.【答案】(1)转录 氨基酸
(2)不会 mRNA
(3)注射适量的DNMT3siRNA 饲喂花粉和花蜜 发育为工蜂 发育为蜂王
【解析】(1)过程①是转录过程,其中DNMT3基因是核基因,因此过程①发生在细胞核内;过程②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需要的原料为氨基酸。
(2)分析图2可知,基因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但会影响转录,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图3显示基因的甲基化区域发生在启动子,从而影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抑制转录过程,直接影响了mRNA的形成。
(3)根据题干可知,DNMT3siRNA能使DNMT3基因表达沉默,基因的甲基化程度降低,雌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DNMT3siRNA,因变量是幼蜂的发育类别。据此取多只生理状况相同的雌蜂幼虫,均分为A、B两组;A组不作处理,B组注射适量的DNMT3siRNA,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均用花粉和花蜜饲喂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幼蜂发育情况。如果A组发育成工蜂,B组发育成蜂王,则能验证基因组的甲基化水平是决定雌蜂幼虫发育成工蜂还是蜂王的关键因素。
19.【答案】(1)16 否 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难以形成可育配子
(2)秋水仙素(或低温) 17
(3)前
【解析】(1)根据品种甲含有两个染色体组,17条染色体,而早期蒿属祖先2n=18,产生的配子中含有9条染色体,可知变异蒿属祖先产生的配子应含17-9=8条染色体,故变异蒿属祖先的染色体数2n=16。由于品种甲染色体数为奇数,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难以形成可育配子,因此品种甲不可育。
(2)品种甲的染色体数2n=17,品种乙的染色体数4n=34,说明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②过程应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了品种甲的幼苗获得了异源四倍体。品种乙含有早期蒿属祖先两个染色体组和变异蒿属祖先的两个染色体组,不同蒿属的染色体减数分裂时不能联会,因此品种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形成9+8=17个四分体。
(3)根据题意可知,香艾含有两条超长的10号染色体,且上面的基因可以和8、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一一对应,说明10号染色体上含有8、9号染色体的结构,因此推测10号染色体是变异蒿属祖先的8、9号两条染色体连接而成的产物,这种变异发生在异源杂交之前,才会保证子代细胞内出现两条这样的10号染色体。
20.【答案】(1)化石;比较解剖学或胚胎学或细胞和分子水平(答1点即可);ABC
(2)大熊猫与小熊猫存在生殖隔离
(3)基因;物种;
(4)小熊猫;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生存空间,小熊猫食性更杂(其他正确表述也可)
(5)基因交流;35%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理论相关的知识点,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解答】
(1)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除此之外还有比较解剖学或胚胎学或细胞和分子水平证据都能给生物进化提供有力支持。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所有生物都可以由ATP直接供能、各种生物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这些论点都能支持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现存大熊猫与小熊猫进化的原材料是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个物种的原因是大熊猫与小熊猫存在生殖隔离。
(3)大熊猫和小熊猫之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基因和物种多样性层次。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4)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小熊猫的存在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原因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生存空间,小熊猫食性更杂。
(5)大熊猫分布于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的多个自然保护区中,由于地理障碍造成了不同种群个体之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而出现地理隔离。根据题意,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所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莆田一中 2024-2025 学年度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卷
高二 生物必修 2
一、单选题:本题共 15 小题,1-10 题每题 2 分,11-15 题每题 4分,共 40 分。
1.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之间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必须自由组合
B. F2的 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C.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D.检测孟德尔杂交实验 F1的基因型只能用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
2.雄蛙的一个体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C1、C2),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
次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S1、S2)。比较 C1与 C2、S1与 S2细胞核中 DNA数目及细胞
核中贮存的遗传信息,正确的是( )
A. DNA数目 C1与 C2相同,S1与 S2不同 B.遗传信息 C1与 C2相同,S1与 S2不同
C. DNA数目 C1与 C2不同,S1与 S2相同 D.遗传信息 C1与 C2不同,S1与 S2相同
3.环境 DNA(eDNA)是“在环境样品中所有被发现的不同生物的基因组 DNA的混合”,
它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土壤、空气、液体,甚至是排泄物,都可以从中找到可作为
样品的 eDNA。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T和 G-C两种碱基对排列在 eDNA的内侧构成基本骨架
B.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决定了 eDNA结构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C.扩增微量的样品 eDNA利用的原理是 DNA复制
D. eDNA获取的生物信息可用于动物种群的监测、管理和保护
4.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可用于测定极体的基因组序列,从而推测出卵细胞的基因组序列,选择
不含致病基因的卵细胞可以获得健康的婴儿。下列关于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就是一段 DNA片段 B.基因不具有双螺旋结构
C.一种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D.基因可以决定蛋白质的种类和功能
第 1页,共 9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5.根据中心法则,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可以发生如图所示的流动。近年来研究发现,人类的
DNA聚合酶θ(Polθ)能够高效地将 RNA信息编写为 DNA,在健康细胞中,Polθ参与 RNA
介导的 DNA修复,而在癌细胞中,Polθ可高度表达,并促进癌细胞生长和耐药性的形成,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⑤过程发生在 RNA病毒颗粒中 B.图中③过程需要多种 RNA参与
C.人类的 Polθ有逆转录酶的功能 D. Polθ有可能成为抗癌药物的靶点
6.下列关于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影响代谢而控制性状
B.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C.基因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选择性丢失
D.表观遗传是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7.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重组只是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不会导致生物性状变异
B.基因突变使 DNA序列发生的变化,都能引起生物性状变异
C.弱小且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进行加倍处理后可用于育种
D.将杂合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配子种类增多,配子数也增多
8.人类遗传病已成为威胁健康的重要因素。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
B.人类遗传病在遗传时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均可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D.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禁止近亲结婚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遗传病
第 2页,共 9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9.玉米由类玉米逐步驯化而来,用人工方法将玉米和类玉米进行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不
同玉米种群间杂交,能产生丰富的变异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玉米种群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B.类玉米驯化成玉米过程没有产生新物种,基因库不变
C.杂交产生的不同变异类型为玉米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玉米驯化过程中,人工选择决定了玉米的进化方向
10.三刺鱼根据栖息环境可分为湖泊型和溪流型(如图所示)。科研人员在实验室中让湖泊
型和溪流型三刺鱼进行几代杂交,形成一个实验种群。之后将上述实验种群的幼鱼放生到一
条没有三刺鱼的天然溪流中。一年后,他们将这条溪流中“幸存”的三刺鱼重新捕捞上来进
行基因检测。发现溪流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了约 2.5%,而湖泊型标志基因的基因频率
则减少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导致基因频率改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不属于同一物种,两个物种存在竞争关系
D.溪流型标记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是两种三刺鱼发生协同进化的结果
11.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或探究实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含 6个碱基对的 DNA结构模型时,需要准备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连接物 21个
B.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从抑菌圈边缘挑取菌落连续培养几代后,抑
菌圈的直径变大
C.在“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根尖经卡诺氏液处理后放入冷藏室诱
导培养
D.艾弗里利用“减法原理”控制自变量,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
第 3页,共 9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12.在 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存在等
位基因,而在 X和 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不存在等位基因,
如图所示。已知某二倍体生物的某种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
控制,且该对基因不位于 X和 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若要
通过杂交实验探究该对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选择亲本的关键是( )
A.雄性亲本的 Y染色体上必须含有 A基因 B.雄性亲本的 X染色体上必须含有 a基因
C.雌性亲本必须为隐性纯合子 D.雄性亲本必须为杂合子
13.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编码多肽的外源 DNA与噬菌体外壳蛋白编码基因融合后,以融合蛋
白的形式展现在噬菌体表面。展示蛋白可保持相对的空间结构和生物活性。可用于对噬菌体
所含外源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等,结合所学知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外源蛋白和噬菌体蛋白融合,依赖宿主细胞高尔基体的加工
B.将新冠病毒 S蛋白基因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基因融合可展示 S蛋白
C.用 32P仅标记外源基因,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均能检测到放射性
D.若用 35S标记大肠杆菌,则子代噬菌体表面融合蛋白均能检测到 35S
14.某二倍体植物细胞内的同一条染色体上有基因M和基因 R,它们编码的蛋白质前 3个氨
基酸的碱基序列如图,起始密码子均为 AUG。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第 4页,共 9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A.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 a、b链的分开而分离
B.基因M在该二倍体植物细胞中数目最多时可有两个
C.基因M和基因 R转录时都以 b链为模板合成 mRNA
D.若箭头处碱基替换为 T,则对应密码子变为 AUC
15.人体Ⅰ型胶原蛋白是骨骼和结缔组织的主要结构蛋白,由两条α1链和一条α2链组成,α1
链由 17号染色体上的 COL1A1编码,α2链由 7号染色体上的 COL1A2编码。某夫妻因部分
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导致疾病发生,检测发现丈夫存在 1个突变的 COL1A1,妻子存在 1个
突变的 COL1A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中的 COL1A1和 COL1A2为非等位基因
B.该夫妻所患疾病都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C. 1丈夫体内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的概率是
2
D. 1该夫妻生下正常女孩的概率是
8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5小题,共 60分。
16.(12 分)甜瓜幼果果皮有深绿色和浅绿色之分。为探究甜瓜幼果果皮颜色的遗传规律,科
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幼果果皮颜色由 4号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A/a控制。将深绿色甜瓜与浅绿色甜瓜杂交, 1
幼果为深绿色, 1自交后, 2深绿色幼果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2)研究发现,基因M与甜瓜幼果的叶绿素积累有关,蛋白 A能通过与基因M的启动子结
合来增强基因M的表达。测序结果表明,果皮浅绿色基因 a是由基因 A突变而成,相关信
息如图所示。
突变位点附近编码 3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 突变后的碱基序列
部分密码子及对应氨基酸
AUC:异亮氨酸 GAG:谷氨酸 ACC:苏氨酸 CCA:脯氨酸
CUA:亮氨酸 GAU:天冬氨酸 UAG:终止密码子
第 5页,共 9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①据图分析,与蛋白 A相比,蛋白 a发生的变化是 ,判断依据是 。
②结合上述研究结果,解释甜瓜幼果浅绿色果皮形成的原因 。
(3)已知甜瓜果皮有条纹基因 B与无条纹基因 b也位于 4号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甜瓜品种:
幼果深绿色无条纹和幼果浅绿色有条纹,设计一个杂交实验证明控制甜瓜果皮两对性状的基
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用遗传图解表示,不考虑染色体互换)
17.(12 分)荧光原位杂交可用荧光标记的特异 DNA片段为探针,与染色体上对应的 DNA
片段结合,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DNA荧光探针的制备过程如图 1所示,DNA酶 I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_________键
从而产生切口,随后在 DNA聚合酶 I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_________为原料,合成荧光
标记的 DNA探针。
(2)图 2表示探针与待测基因结合的原理。先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 DNA双链
中_________键断裂,形成单链。随后在降温复性过程中,探针的碱基按照_________原
则,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形成较稳定的杂交分子。
(3)A、B、C分别代表不同来源的一个染色体组,已知 AA和 BB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
被荧光探针标记。若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交,则其 F1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可
观察到_________个荧光点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分别可观察到_________
个荧光点。
第 6页,共 9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18.(12分)DNA甲基化是 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影响表型,也能遗传给子代。在
蜂群中,雌蜂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以花粉和花蜜为食的幼蜂将发育成工蜂。
研究发现,DNMT3蛋白是核基因 DNMT3表达的一种 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 DNA某些
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回答下列问题:
(1)蜜蜂细胞中 DNMT3基因发生图 1中的过程①称为 ,过程②需要的原料
是 。
(2)由图 2可知发生甲基化后 (填“会”或“不会”)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图 3表
示 DNA甲基化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由图 3可知 DNA甲基化会影响 RNA聚合酶与启动子
的识别,从而直接影响了 的合成。
(3)已知注射 DNMT3siRNA(小干扰 RNA)能使 DNMT3基因表达沉默,蜂王的基因组甲基
化程度低于工蜂,为验证基因组的甲基化水平是决定雌蜂幼虫发育成工蜂还是蜂王的关键因
素,取多只生理状况相同的雌蜂幼虫,均分为 A、B两组做不同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饲喂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幼蜂发育情况,完成下表。
组别 处理方式 饲养方式 培养条件 预期结果
A组不做处理 ② ③
① 相同且适宜
B组 饲喂花粉和花蜜 ④
第 7页,共 9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19.(12 分)蕲艾为特产中药材,染色体基数和倍性一直
存在争议,之前普遍认为蕲艾是染色体基数为 9的四倍体
(4n=36),科学家以蕲艾品系“香艾”为研究对象发现,
香艾为含 34条染色体的异源四倍体。推测其早期蒿属祖
先为正常的二倍体(2n=18),后经染色体变异得到另一
类蒿属祖先,两类蒿属祖先杂交(异源杂交)后的品系经
染色体加倍即形成异源四倍体,其形成机制如图:
(1)图中①处表示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品种甲是否可育________(填“是”或“否”)?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可用__________________处理,品种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形成_______个四分体。
(3)进一步研究发现香艾含有两条超长的 10号染色体,且上面的基因可以和 8、9号染色体上
的基因一一对应,据此推测 10号染色体的形成是由其祖先的 8、9号染色体连接而来。这种
现象发生在异源杂交之______(填“前”或“后”)。
20.(12 分)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小熊猫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各
种野果、树叶、苔藓、以及捕食小鸟或鸟卵和其它小动物、昆虫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
物,而大熊猫 99%的食物都是竹子。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
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 ,除此之外还有 (至少答 1个)证据都能
给生物进化提供有力支持。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下列各项能作为支持这一论点的证据的是
( ) (多选)
A.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所有生物都可以由 ATP直接供能
第 8页,共 9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C.各种生物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
(2)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个物种的原因是 。
(3)大熊猫和小熊猫之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 和 多样性层次。
(4)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 (填“大熊猫”或“小熊猫”)的存在更有利
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原因是 。
(5)大熊猫分布于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的多个自然保护区中,由于地理障碍造成了不同种
群个体之间不能发生 而出现地理隔离。某大熊猫种群中基因型为 AA的个体占 20%,
基因型为 aa的个体占 5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则该种群中 A基因频率为 。

第 9页,共 9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莆田一中 2024-2025 学年度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 15 小题,1-10 题每题 2分,11-15 题每题 4分,共 40 分
1-5 BBADA 6-10 CCDBA 11-15 DDDD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小题,共 60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2 分
16.(12 分)(1)1/3
(2)①肽链变短;基因 A 突变后,编码谷氨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翻译提前终止,肽链变短;
②基因 A 突变成基因 a,影响蛋白 A 与基因 M 启动子的正常结合,基因 M的表达量减少,叶绿素的积累量
减少,果皮呈现浅绿色(3 分)
(3)(3 分)
17.(12 分)(1)磷酸二酯 脱氧核苷酸
(2)氢 碱基互补配对
(3)6 2 和 4
18.(12 分)(1)转录 (1 分) 氨基酸(1 分)
(2)不会(1 分) mRNA(1 分)
(3)①注射适量的 DNMT3siRNA ②饲喂花粉和花蜜 ③发育为工蜂 ④发育为蜂王
19.(12 分)(1)16 否 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难以形成可育配子
(2)秋水仙素(或低温) 17
(3)前
20.(12 分)(1)化石(1 分);
比较解剖学或胚胎学或细胞和分子水平(答 1 点即可)(1 分); ABC(1 分)
(2)大熊猫与小熊猫存在生殖隔离 (3)基因(1 分);物种(1 分);
(4)小熊猫(1 分);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生存空间,小熊猫食性
更杂(其他正确表述也可)
(5)基因交流(1 分); 35%(1 分)
第 1页,共 1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莆田一中 2024-2025 学年度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及其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能归纳总结 F2出现 3:1性状分离比的条件;掌握测交的概念及作用;能结合所学的
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 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
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
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2、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
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
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解答】
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但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A错
误;
B.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是 F2出现 3:1性状分离比的条件之一,B正确;
C.杂合子和显性纯合子的表现型一般相同,C错误;
D.检测 F1的基因型可以用孟德尔设计的测交方法,如果是植物也能够利用自交的方法,D错误。故选 B。
2.【答案】B
【分析】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记忆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分裂过程中 DNA
等物质变化,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
【解答】
假设雄蛙体细胞中 DNA数为 2n;则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其细胞核中 DNA数均为 2n,且细胞
核中的遗传物质均与原来体细胞相同。若进行减数分裂过程,初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次
级精母细胞细胞核中 DNA数为 2n,但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故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细胞
第 1页,共 11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核中遗传信息不同。综上所述,DNA数目 C1与 C2相同,S1与 S2相同;遗传信息 C1与 C2相同,S1与 S2
不同;故 ACD错误,B正确。故选 B。
3.【答案】A
【解析】A、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 DNA的基本骨架,A错误;
B、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 DNA分子的多样性,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
DNA分子的特异性,B正确;
C、扩增微量的样品 eDNA利用的原理是 DNA复制,C正确;
D、环境 DNA(eDNA)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资源调查手段,是指从环境中提取 DNA片段,结合 PCR和
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定性或定量检测目标生物,从而确定其分布状况等,故 eDNA获取的生物
信息可用于动物种群的监测、管理和保护,D正确。
故选:A。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
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
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 PCR技术的相关知识,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
关键。
4.【答案】D
【解析】解:A、基因就是一段包含遗传信息的有功能的 DNA片段,A错误;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片段,为双螺旋结构,B错误;
C、每种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是固定不变的,C错误;
D、基因可以决定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从而决定蛋白质的种类和功能,D正确。故选:D。
5.【答案】A
【解析】A、⑤表示 RNA的复制,某些 RNA病毒增殖过程中会发生此过程,此过程发生在病毒寄生的活
细胞中,A错误;
B、③表示翻译,翻译过程中需要多种 RNA(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作为转运氨基酸的工具、rRNA
第 2页,共 11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参与核糖体的组成,而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参与,B正确;
C、Polθ参与 RNA介导的 DNA修复,该过程是以 RNA为模版合成 DNA,说明 Polθ有逆转录酶的功能,
C正确;
D、在癌细胞中,Polθ可高度表达,并促进癌细胞生长和耐药性的形成,说明 Polθ有可能成为抗癌药物的
靶点,D正确。故选:A。
6.【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应用能力。
【解答】A、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正确;
B、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正确;
C、基因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发生选择性表达,C错误;
D、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D正确。
7.【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变异与育种的相关知识,掌握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转
基因技术、细胞工程育种等不同育种方式的原理以及操作是解题关键。
【解答】A、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会导致后代性状发生改变,A错误;
B、基因突变会导致 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
生物体性状发生改变,B错误;
C、二倍体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高度不育,但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后使得其染色体数目加倍为可育的
二倍体,C正确;
D、多倍体的染色体组数如果是奇数倍的(如三倍体),其后代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
乱,一般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此不利于育种,D错误。故选 C。
8.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A.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基因控制的,A错误;
B.只有单基因遗传病在遗传时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B错误;
第 3页,共 11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C.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需在社会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C错误;
D.通过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和禁止近亲结婚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遗传病,D正确。故选 D。
9.【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知识点,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解答】A.某玉米种群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A正确;
B.类玉米驯化成玉米过程中虽然没有产生新物种,但驯化成玉米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种群
的基因库发生改变,B错误;
C.杂交产生的不同变异类型为玉米进化提供了原材料,C正确;
D.玉米驯化过程中,人工选择的过程中基因频率发生的改变,决定了玉米的进化方向,D正确。
10.【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物种的形成等相关知识,难度适中。
【解答】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改变即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
形成,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鱼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个物种,C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两种三刺鱼属于同
一物种,D错误。故选 A。
11.【答案】D
【解析】A、制作含 6个碱基对的 DNA结构模型时,首先需要构建 12个脱氧核苷酸,其中包括了 12个
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连接物,6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单链中还需要 5个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
磷酸二酯键,因此构建 6个碱基对的 DNA结构模型时,共需要准备磷酸和脱氧核糖的连接物 12+10=22
个,A错误;
B、在“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中,从抑菌圈边缘挑取菌落连续培养几代后,细菌可能会对
抗生素产生抗性,抑菌圈的直径应变小,而不是变大,B错误;
C、在“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根尖先放入冷藏室诱导培养再经卡诺氏液处理固
第 4页,共 11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定细胞形态,C错误;
D、艾弗里利用“减法原理”控制自变量, 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D。
1、在“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根尖先放入冷藏室诱导培养再经卡诺氏液处理固
定细胞形态。
2、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
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本题考查 DNA结构、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艾弗里实验
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解:要通过杂交实验探究该对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 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选择
亲本的关键是雄性亲本必须为杂合子,若雄性亲本为纯合子,无论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后代的
情况是一样的。
故选:D。
分析题图: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存在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非同源区段不存在等位基因,若一对等位
基因(A、a)位于 X、Y染色体同源段,其基因型可以为 XAYA、XAYa、XaYA、XaYa;若位于 X非同源
段,其基因型可以为 XAY、XaY;若位于 Y非同源段,其基因型可以为 XYA、XYa。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
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3.【答案】D
【解析】A、噬菌体的宿主细胞是细菌,无高尔基体,A错误;
B、将新冠病毒 S蛋白基因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基因融合可展示融合蛋白,B错误;
C、用 32P仅标记外源基因,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少数能检测到放射性,C错误;
D、若用 35S标记大肠杆菌,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原料含有 35S,则子代噬菌体表面融合蛋白均能
检测到 35S,D正确。
第 5页,共 11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故选:D。
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 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 DNA;原料:细菌的
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基因工程等相关内,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
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4.【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基因的表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解答】A.a、b链是姐妹染色体单体,不是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当该二倍体植株为纯合子,基因M在二倍体植物细胞中数目最多时可有 4个(有丝分裂复制后),B
错误;
C.M基因和 R基因编码各自蛋白质前 3个氨基酸的 DNA序列如图,且起始密码子均为 AUG,因此M基
因转录时以 b链为模板合成 mRNA,而基因 R转录时都以 a链为模板合成 mRNA,C错误;
D.若箭头处的碱基替换为 T,则对应密码子变为 AUC,D正确。故选 D。
15.【答案】C
【解析】A、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COL1A1位于 17号染色体,COL1A2
位于 7号染色体,它们是非等位基因,A正确;
B、由题干信息“某夫妻因部分Ⅰ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导致疾病发生,检测发现丈夫存在 1个突变的
COL1A1,妻子存在 1个突变的 COL1A2”可知,一个基因突变后就患病,说明该病是显性遗传病,又因
为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正确;
C、丈夫体内部分 I 型胶原蛋白结构异常导致疾病发生,说明其体内正常的 COL1A1 编码正常的 al 链,突变
的 COLIA1 编码异常的 al链,体内正常 al 链占 1/2,人体 I型胶原蛋白有两条 al链,因此理论上,丈夫体内
I 型胶原蛋白结构正常的概率应为 1/4,异常的概率为 3/4,C错误;
D、夫妻各携带 1 个显性致病基因,且为非等位基因,则产生的后代有 1/4 的概率不携带致病基因,因此生
下正常女孩的概率为 1/8,D 选项正确。D正确。故选:C。
第 6页,共 11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 X染色
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 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 21
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
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
行分析应用。
16.【答案】(1)1/3
(2) 肽链变短;基因 A突变后,编码谷氨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翻译提前终止,肽链变短 ;
基因 A突变成基因 a,影响蛋白 A与基因M启动子的正常结合,基因M的表达量减少,叶绿素的积
累量减少,果皮呈现浅绿色
(3)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分离定律的实质,属于识记层次
第 7页,共 11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的内容。
根据题目分析,纯合幼果深绿色甜瓜和纯合幼果浅绿色甜瓜杂交,F1幼果为深绿色,说明深绿色是显性性
状。
【解答】
(1)甜瓜幼果的颜色由位于 4号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A/a控制,纯合幼果深绿色甜瓜和纯合幼果浅绿色
甜瓜杂交,F1幼果为深绿色(Aa),说明深绿色是显性性状,F1(Aa)自交得 F2,F2深绿色幼果中纯合
子(AA)占 1/3。
(2)①分析图可知:基因 A突变为基因 a,碱基对 C/G替换为 A/T,相对应的 mRNA的密码子由 5'-GAG-3'
变为 5'-UAG-3',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酸变为终止密码子,翻译提前终止,肽链变短。
②综合分析可知:基因 A突变为基因 a,影响蛋白 A与基因M启动子的正常结合,基因M的表达量减少,
叶绿素的积累量减少,果皮呈现浅绿色。
(3)用纯合幼果深绿色无条纹甜瓜和纯合幼果浅绿色有条纹甜瓜杂交得到 F1,F1自交得到 F2,统计 F2
表现型及比例。F2中深绿色有条纹:深绿色无条纹:浅绿色有条纹=2:1:1,则说明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
染色体上。遗传图解如答案图解。
17.【答案】(1)磷酸二酯 脱氧核苷酸
(2)氢 碱基互补配对
(3)6 2和 4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 DNA的结构和 DNA复制的条件,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限制酶的作
用部位等。考查学生通过识图、析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知识网络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
【解答】
(1)DNA酶Ⅰ可使 DNA分子断裂成为 DNA片段,说明其属于限制酶,。限制酶的作用是将两个特定的
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为 DNA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故合成 DNA分子的原料为 4种脱氧核
苷酸。
第 8页,共 11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2)DNA分子受热变性,和细胞内解旋酶的作用机理相同,即使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解旋为 DNA
单链;探针和基因的本质都是 DNA分子片段,故探针的碱基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是按照碱基互补
配对的原则,形成了杂交 DNA分子。
(3)据减数分裂的特征可知,甲(AABB)×乙(AACC)→F1(AABC)。据题意知,AA和 BB中各有一对
同源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可推知:F1(AABC)中含有 3条(AA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B中有 1
条)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这 3条染色体含有 3个 DNA分子,6条 DNA单链,能够与荧光探针 DNA
单链形成 6个杂交 DNA分子,故在 F1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AABC)中,可以观察到 6个荧光点;F1(AABC)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因为 C没有被荧光探针标
记的染色体,故不考虑它在子细胞中的组成)是:含有 A和 AB两种类型。由题意知,含有 A的细胞类
型,含有 1条可被荧光探针标记的染色体,该条染色体上的 1个 DNA分子含有 2条 DNA单链,能够与
荧光探针 DNA单链形成 2个杂交 DNA分子,故可观察到 2个荧光点;含 AB染色体的细胞中,含有 2
条可被荧光探针标记的染色体,这 2条染色体上的 2个 DNA分子共有 4条 DNA单链,能够和荧光探针
DNA单链形成 4个杂交 DNA分子,故可观察到 4个荧光点。
18.【答案】(1)转录 氨基酸
(2)不会 mRNA
(3)注射适量的 DNMT3siRNA 饲喂花粉和花蜜 发育为工蜂 发育为蜂王
【解析】(1)过程①是转录过程,其中 DNMT3基因是核基因,因此过程①发生在细胞核内;过程②为翻译
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需要的原料为氨基酸。
(2)分析图 2可知,基因甲基化不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但会影响转录,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图 3显示基
因的甲基化区域发生在启动子,从而影响 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结合,抑制转录过程,直接影响了 mRNA
的形成。
(3)根据题干可知,DNMT3siRNA能使 DNMT3基因表达沉默,基因的甲基化程度降低,雌蜂幼虫发育成
蜂王。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 DNMT3siRNA,因变量是幼蜂的发育类别。据此取多只生理状况相同的雌蜂
幼虫,均分为 A、B两组;A组不作处理,B组注射适量的 DNMT3siRNA,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均用
第 9页,共 11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花粉和花蜜饲喂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幼蜂发育情况。如果 A组发育成工蜂,B组发育成蜂王,则能验
证基因组的甲基化水平是决定雌蜂幼虫发育成工蜂还是蜂王的关键因素。
19.【答案】(1)16 否 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难以形成可育配子
(2)秋水仙素(或低温) 17
(3)前
【解析】(1)根据品种甲含有两个染色体组,17条染色体,而早期蒿属祖先 2n=18,产生的配子中含有
9条染色体,可知变异蒿属祖先产生的配子应含 17-9=8条染色体,故变异蒿属祖先的染色体数 2n=16。由
于品种甲染色体数为奇数,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难以形成可育配子,因此品种甲不可育。
(2)品种甲的染色体数 2n=17,品种乙的染色体数 4n=34,说明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②过程应
是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了品种甲的幼苗获得了异源四倍体。品种乙含有早期蒿属祖先两个染色体组
和变异蒿属祖先的两个染色体组,不同蒿属的染色体减数分裂时不能联会,因此品种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可以形成 9+8=17个四分体。
(3)根据题意可知,香艾含有两条超长的 10号染色体,且上面的基因可以和 8、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一
一对应,说明 10号染色体上含有 8、9号染色体的结构,因此推测 10号染色体是变异蒿属祖先的 8、9号
两条染色体连接而成的产物,这种变异发生在异源杂交之前,才会保证子代细胞内出现两条这样的 10号
染色体。
20.【答案】(1)化石;比较解剖学或胚胎学或细胞和分子水平(答 1点即可);ABC
(2)大熊猫与小熊猫存在生殖隔离
(3)基因;物种;
(4)小熊猫;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生存空间,小熊猫食性更杂(其
他正确表述也可)
(5)基因交流; 35%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理论相关的知识点,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知识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解答】
第 10页,共 11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1)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除此之外还有比较解剖学或胚胎学或细胞和分子水平证据都能
给生物进化提供有力支持。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所有生物都可以由 ATP直接供能、各种生物的
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这些论点都能支持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现存大熊猫与小熊猫进化的原材料是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和基因重组;大熊猫与小熊猫是两个物种的原因是大熊猫与小熊猫存在生殖隔离。
(3)大熊猫和小熊猫之间性状的差异,体现了基因和物种多样性层次。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
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4)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小熊猫的存在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原因是捕食者往往
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生存空间,小熊猫食性更杂。
(5)大熊猫分布于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的多个自然保护区中,由于地理障碍造成了不同种群个体之间
不能发生基因交流而出现地理隔离。根据题意,基因型为 AA的个体占 20%,基因型为 aa的个体占 50%,
1
则基因型为 Aa的个体占 30%,所以该种群中 A的基因频率为 20% + 2 × 30% = 35%。
第 11页,共 11 页
{#{QQABLYIEggiIABAAAAgCAQFwCkAQkhACCSgGgAAMIAIAyRNABC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