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30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30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事及北方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措施,并能够正确评价其改革,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3.结合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兵戈声中现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4世纪后期,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376年,苻坚统一黄河流域)。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政治 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
经济 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思想 文化 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2.概况:
观看视频并结合课本,完成表格。


时间
双方
人数
结果
特点
典故
影响
383年
前秦-东晋
87万 VS 8万
东晋大败前秦
以少胜多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前秦
①军队民族成分复杂,民族矛盾尖锐,军心不齐。
②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③战线过长,士兵疲于应战。
东晋
①虽然兵少,但都是精锐。
②内部团结,士气高涨。
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得当。
思考:在淝水之战中,拥兵80多万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的呢?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向背,战术得当与否。
感悟
思考:淝水之战同此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改革潮流促交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淝水之战后,这种纷乱持续了十余年,直到一支来自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少数民族现身中原,才结束纷乱……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了北魏。439年,太武帝拓跋焘[tāo]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与南方刘宋王朝对峙,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材料一: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纪》
材料二: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张泽威、朱大渭《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②民族(胡汉)矛盾尖锐
①拓拔部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阅读材料,分析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遇到什么问题?
拓跋宏(467—499年),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北魏第七位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即位时仅5岁,改年号为延兴。
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太后执政,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这一举动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33岁,谥号孝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2.内容:
①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1.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洛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 ——《魏书.任城王传》
平城
洛阳
②推行汉化措施。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
北魏文官俑
胡服
右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
汉姓的情况。阅读后回答问题。
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
孝文帝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为了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通汉婚)
想一想:这种姻亲关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血统的交融,加速了鲜卑的汉化。
3.影响: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皆译自(北魏)杨衒(xuàn)之《洛阳伽蓝记》
积极:①缓解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②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同时也推动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隋唐重归统一创造了条件。
消极: 移植门阀士族制度,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全盘汉化为北魏灭亡埋下伏笔。
4.性质:
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汉化)
所谓“封建化”,即:
经济形态上: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政治文化上:学习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上层建筑。
政权更替孕统一

三、北朝政权更替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战火蔓延到今河北、山东、陕西、甘肃地区。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北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不及北齐。北周为了强国需要,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因此国力渐渐强大。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基础。
胡风汉韵大交融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
游牧文明
农耕文明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流融汇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方式: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
1.表现: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魏晋墓砖画《犁地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作图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少数民族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
胡床
椅子
方凳
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汉族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①生产生活:相互学习
②政治制度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③思想文化
北朝乐府《木兰诗》
《敕勒歌》鲜卑语译成汉语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胡旋舞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④民族心理
民族认同感日益加强,“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问题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2.特点:
3.影响: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措施不值得肯定,他的汉化措施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为什么 孝文帝改革对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及多民族之间的关系有何启示
不同意。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推动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值得肯定。
启示:
1.对改革开放
(1)改革需要魄力和毅力。
(2)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进步。
(3) 我们要顺应潮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2.对民族关系
(1)各民族要想进步,就必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2)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 . 据《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自称鲜卑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孝文帝此举的目的是( )
A.推动中外交流 B.结束分裂局面 C.加快汉化脚步 D.巩固北魏政权
2 . 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 . 小芳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列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4 . “(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这反映的是( )
A.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B.魏国争夺霸主地位
C.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D.曹魏改革选官制度
C
D
C
C
5 . 豹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食肉习惯。在炙肉时,将整只动物放在火上烧烤,再分块分食。南北朝时,食用炙烤肉类现象在南北方社会上层的宴饮中较为普遍。南齐皇帝曾赐给大臣鹅炙和美酒,以示奖励。说明这一时期( )
A.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B.北方人大量迁往南方
C.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D.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6 . 以下示意图中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7. 在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中,先后出现过34个政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著名战役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 )
A.政治变迁与门阀士族相关 B.分裂和动乱孕育着统一因素
C.民族冲突和民族交融并存 D.政治制度承袭秦汉而有所损益
8 . 易中天在《魏晋风度》一书中指出,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时代里,人生飘忽不定,灵魂无处安放。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
A.文化单一 B.军事衰退 C.经济繁荣 D.社会动荡
A
D
B
D
9.《中国墓室壁画史论》一书认为,北魏迁都促使北朝墓室壁画由“平城模式”演变为“洛阳模式”,其突出特征如下表。与这一变化相关的是( )
A.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B.苻坚任用王猛为丞相进行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10. 以下是西北的河西走廊地区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砖,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大一统局面形成 B.北方政权的对立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北方民族的交融
11 . 历史上民族交融的形式多样,主要方式如下,北魏孝文帝改革属于( )
①民族迁徙;②政策促进;③文化互鉴;④生产交流。 A.① B.② C.③ D.④
1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二者能够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
A.人民群众大力拥护 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C
D
B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