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教案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终以文为业,光照文坛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辛弃疾。
——梁衡《把栏杆拍遍》
诵一首 词
读一个 人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学习目标
1.发挥想象,感受意境,诵读赏读,诵出“壮”味。2.借助资料,走近词人,读出“悲”情“壮”心。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解题
词牌名
好友姓名
写作
雄壮的词
陈同甫 辛弃疾
力主抗金。 所作文章,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 曾多次上书,痛斥秦桧奸邪,倡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曾两次被诬入狱。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任务一: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全词,揣摩停顿、语气、语调,并试着理解全词的内容。
活动一:诵“壮”味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dì)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任务二:选择你认为最雄壮的句子,试着读出雄壮之味。
说一说你为什么认为这句最雄壮呢
提示:可从人物形象、描写场面、作者情感、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
活动一:诵“壮”味
分炙: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点兵:沙场秋点兵。
杀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读出气势,注意语调
读出力度,注意语速
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好一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为什么还要说“可怜白发生”呢?词人在“可怜”什么?
活动二:赏“悲”情
公元1140年,金人对宋朝吹响了战争的号角,兵分三路大举南侵,占领了宋朝多片土地。山河破碎,战乱纷飞,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他在金人占领的北方沦陷区出生了……
第一个时期(23岁以前):年少有为,参加义军,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毕生事业,率万余人归南宋。曾率领五十个骑兵,冲入金营,活捉了叛贼张安国,后将他斩首,骁勇善战、有胆有识。本以为能实现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人生抱负,谁能料到,朝廷再也没有让他回到抗金前线。
第二个时期:(24岁——42岁):南归以后的仕宦生涯,虽屡遭排挤和打击,但痴心仍不改,始终致力于国家的统一。
第三个时期(43岁——68岁):人生最后20多年,一直被迫罢官,闲置乡野,但他一直初心未改。仍然希望报效国家临终大呼:“杀贼!”
本词写于辛弃疾人生的第三个时期。公元1188年,49岁的辛弃疾被主和派弹劾罢官,闲居江西上饶。与他志趣相投,才气相若的陈同甫专门前去拜访。两人在鹅湖相会,纵论抗金大事,一时被传为佳话。这首词就作于两人分别之后。
稼轩其人
辛词奇在下片结句
活动二:赏“悲”情
可怜白发生!
悲凉、辛酸、无奈......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活动二:赏“悲”情
【注】
遗民:北方沦陷区的居民。
王师:指南宋王朝的军队。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活动二:赏“悲”情
【注】
游人:苟且偷生,贪图享乐的权贵们。
——林升《题临安邸》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活动二:赏“悲”情
【注】
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
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辛弃疾《鹧鸪天》
活动二:赏“悲”情
所谓的“雄壮”其实不过是一个梦,一个英雄梦。而现实中作者早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人生抱负难以实现。
雄壮
悲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苦闷)醉里挑灯看剑,(向往)梦回吹角连营。
(豪壮)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霸气)沙场秋点兵。 (霸气)沙场秋点兵!
(激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自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啊 !
(叹息) 可怜!可怜!可怜白发生!
作业布置
寻找相似经历的“可怜人”,选取富有代表性的诗文,赏析两者风格与思想感情的异同之处,写一篇小短文。
诵一首词
读一个人
诵一腔赤胆英雄情
读一颗失意爱国心《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资料,走近词人,读出“悲”情“壮”心。
2.发挥想象,感受意境,诵读赏读,诵出“壮”味。
教学重难点
诵“壮味”,赏“悲情”。
教学方法 诵读、联读、赏读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引起兴趣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终以文为业,光照文坛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辛弃疾。
今天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诵一首词,读一个人。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走进传奇词人辛弃疾的内心世界。
(ppt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二) 解题激趣,学会发现
齐读课题,有什么发现?
(ppt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1、 这是词人送给陈同甫的一首词(介绍辛弃疾与陈同甫)
【课件显示】
陈同甫 辛弃疾
力主抗金。 所作文章,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 曾多次上书,痛斥秦桧奸邪,倡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曾两次被诬入狱。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
2、 这是一首壮词,也就是雄壮的词。(提示看注释“壮词”)
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抗金的爱国志士,这两人可谓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辛弃疾写给好友的这首词。
(三) 初读感知,体会“雄壮”
活动一、诵“壮味”
任务一: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全词,揣摩停顿、语气、语调,并试着理解全词的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点拨。
指名学生展示读(男女各一名),教师进行指导。
全班齐读
过渡:通过读,我们发现这是一首雄壮的词,那么请同学们去找一找,看看哪些地方体现了这是一首雄壮的词。
任务二:
选择你认为最雄壮的句子,试着读出雄壮之味。
说一说你为什么认为这句最雄壮呢
提示:可从人物形象、描写场面、作者情感、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
学生小组讨论,展示。
②设疑:你为什么认为这句最雄壮呢
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词中场景,适时指导诵读。
过渡:通过刚刚同学们的回答,我们都知道了这是一首多么雄壮的词啊。让我们再读一遍,读出雄壮的气势来。
【课件出示】
分炙: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点兵:沙场秋点兵。
(读出气势,注意语调)
杀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读出力度,注意语速)
抱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四) 细读感悟,理解“悲壮”
活动二、赏“悲情”
1、好一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为什么还要说“可怜白发生”呢?
①词人仅仅因为头生白发而觉得“可怜”吗?词人还在“可怜”自己什么?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上片起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追问;“醉里”“梦回”,表明以上所说情景都只是哪里的景象?
(明确:只是梦里的景象)
追问:前面所谓的“雄壮”其实不过是一个梦,一个英雄梦。现实中,词人有没有实现他的雄心壮志呢?
(明确:没有,现实无比悲凉)
Ppt展示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
公元1140年,金人对宋朝吹响了战争的号角,兵分三路大举南侵,占领了宋朝多片土地。山河破碎,战乱纷飞,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他在金人占领的北方沦陷区出生了……
第一个时期(23岁以前):年少有为,参加义军,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毕生事业,率万余人归南宋。曾率领五十个骑兵,冲入金营,活捉了叛贼张安国,后将他斩首,骁勇善战、有胆有识。本以为能实现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人生抱负,谁能料到,朝廷再也没有让他回到抗金前线。
第二个时期:(24岁——42岁):南归以后的仕宦生涯,虽屡遭排挤和打击,但痴心仍不改,始终致力于国家的统一。
第三个时期(43岁——68岁):人生最后20多年,一直被迫罢官,闲置乡野,但他一直初心未改。仍然希望报效国家临终大呼:“杀贼!”
本词写于辛弃疾人生的第三个时期。公元1188年,49岁的辛弃疾被主和派弹劾罢官,闲居江西上饶。与他志趣相投,才气相若的陈同甫专门前去拜访。两人在鹅湖相会,纵论抗金大事,一时被传为佳话。这首词就作于两人分别之后。
过渡:“可怜白发生!”词末短短一句话,仅仅五个字,你读到了词人怎样的内心
(明确:悲凉、心酸、无奈……)
2、 赏“悲情”——助读
可怜的仅仅是辛弃疾吗?还有谁与他一样可怜?
【课件出示助读资料①】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南宋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①北方遗民泪尽,南方的爱国英雄将领在干什么呢?
(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抚剑长叹“可怜白发生”)
②词人为什么不带兵打仗,去解救北方的遗民?
(明确:辛弃疾在写这首词时,正受了奸臣的排挤,被弹劾罢官,赋闲在家。他没兵可带,怎么去打仗呀!)
③现在,你知道词人为什么而醉了吗? (明确:借酒浇愁)
然而,醉的不仅仅是辛弃疾,还有人跟他一起醉。
【课件出示助读资料②】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 林升《题临安邸》
权贵们醉生梦死,贪图享受;英雄报国无门,借酒浇愁。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课件出示助读资料③】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鹧鸪天》
(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换来种树书,还有点生产上的实用价值。无奈空有报国志,怎敌岁月蹉跎!词人的无奈与心酸可以想见。)
所谓的“雄壮”其实不过是一个梦,一个英雄梦。而现实中作者早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人生抱负难以实现。读至此,你还觉得这首词雄壮吗?
【课件出示】
雄壮悲壮
让我们带着这股悲壮之情,再次朗读全词。
【课件出示】
(师生合作配乐读)
(苦闷)醉里挑灯看剑,(向往)梦回吹角连营。
(豪壮)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霸气)沙场秋点兵。 (霸气)沙场秋点兵!
(激烈)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自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啊 !
(叹息) 可怜!可怜!可怜白发生!
(横线句子教师读,其他句子学生齐读)
小结:“可怜”的远不止辛弃疾一人,还有陈同甫、陆游、岳飞、北方遗民(沦陷区的百姓)……可怜的也远远不止那个时代,五千年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像辛弃疾一样的可怜人。比如曾写下“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秋瑾。
所谓的壮词,原是一首悲壮之词:梦里雄壮,现实悲凉!
追问:像这样的爱国诗词,我们还学过很多,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
明确:“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等
作业布置
寻找相似经历的“可怜人”,选取富有代表性的诗文,赏析两者风格与思想感情的异同之处,写一篇小短文。
课堂结语
诵一首词,诵一腔赤胆英雄情。
读一个人,读一颗失意爱国心。
1206年,宋金再次交战,辛弃疾却在大病中与世长辞,临终仍大呼“杀贼!杀贼!”。“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相隔1000多年的时光,当后人再度凝望,辛弃疾依旧散发着人格魅力与风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