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溶液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探究(含答案)(江西专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 溶液 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考点探究(含答案)(江西专版)

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溶液
考情回溯 —— 命题趋势前瞻
时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必考知识点 溶解度
题型 单项选择题、选择填充题、填空与说明题、实验与探究题
选考知识点 乳化、溶剂、溶质质量分数 配制溶液、溶液、溶解 乳化、粗盐提纯、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配制溶液 溶解、溶质质量分数
题号 第9题B、第20题A、第24题(1)(2) 第4题、第6题、第20题(1) 第7题、第13题B、第16题(4)、第20题(3) 第20题(1) 第7题B、第12题、第20题(4)
命题趋向 1.了解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物质溶解性、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能够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 3.理解溶解度概念以及溶解度影响因素,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含义。 4.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能够运用气体溶解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能够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6.理解海水晒盐工艺以及我国古代制盐工艺,能够进行粗盐提纯
真题精粹——江西真题精选及拓展
考向1 溶液的形成
1.(2021·江西)下列物质加入足量的水中能形成紫红色溶液的是 (  )
A.高锰酸钾 B.植物油 C.酒精 D.大理石
考向2 溶解度曲线
2.(2024·江西)图1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图2是硝酸钾溶解和结晶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1
图2
A.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 g
B.b点对应的溶液比a点对应的溶液所含溶质多32.3 g
C.40 ℃时,烧杯中硝酸钾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D.若要使烧杯中固体继续溶解,可采取的方法是              
3.(2023·江西)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t ℃时,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
B.10 ℃时,将31 g氯化钠溶于100 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
C.10 ℃时,将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溶液质量变大
D.将接近饱和的氯化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4.(2022 江西)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t℃时,100 g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C.将a点处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改变
D.t℃时,向50 g水中加入20 g甲物质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5.(2020·江西)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乙的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变大
B.仅用降温至0 ℃的方法可将a点处的甲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C.t ℃时,等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甲<乙
D.除去甲中混有的少量乙,宜采用的结晶方法是       
考向3 溶液的配制
6.(2021·江西)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溶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
A.   B.   C.   D.
7.(2020·江西节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液中含稀盐酸,需先测定其溶质质量分数,后进行处理。(杂质不参加反应)
(1)实验时需配制50 g 5%的氢氧化钠溶液,若用氢氧化钠固体和水来配制,则需称量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为     g。
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7.1 浓度为10%的氯化钠溶液对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下图为配制氯化钠杀菌液的过程,结合图表信息,有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Na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60 80 90 100
氯化钠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3 38.4 39.0 39.8
A.图1中搅拌可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B.图2中溶液为20 ℃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图2中溶液对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杀菌效果
D.从氯化钠溶液中得到氯化钠均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考向4 粗盐的提纯
8.(2023·江西)烧碱-纯碱法净化卤水过程产生的盐泥中主要含有CaCO及少量的Mg(OH)和NaCl。下图是实验室模拟工业上以该盐泥为原料制备CaCl的操作流程:
(1)步骤①中操作a的名称是    。
(2)步骤②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步骤③中的试剂X应选下列物质中的    (填字母)。
A.KOH溶液 B.Ca(OH)溶液
C.NaSO溶液 D.Ca(NO)溶液
(4)步骤④中“一系列操作”包括降温结晶,说明C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    。
粗盐提纯应用于工艺流程
8.1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可以从海水中制得粗盐,以粗盐水为原料综合利用的部分途径如图所示:
(1)为除去粗盐水中的CaCl、MgCl和NaSO杂质,加入下列3种过量试剂的顺序依次是    
(填字母)。
A.NaCO、NaOH、BaCl
B.BaCl、NaCO、NaOH
C.NaOH、BaCl、NaCO
(2)按正确的顺序加入试剂,过滤后的滤液A中溶质有              (填化学式)。
(3)写出生成碳酸氢钠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该流程中,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过量的氨气,然后再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先通入过量氨气的目的是                  。
(4)若向分离出NaHCO晶体后的母液B(含有NHCl)中加入过量Ca(OH),则可获得一种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其化学式是  。
回归教材 —— 江西中考核心考点梳理
【单元构建】
【知识清单】
考点1 溶液的形成 (5年3考)
溶液 定义 组成 特征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和溶剂[m(溶液)=m(溶质)+m(溶剂)]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成分 定义 种类 判断方法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液体与液体互溶时,一般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有水存在时,水一般为溶剂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液体、气体
与溶解性的关系 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1)溶液一定是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纯净的水不是溶液。
(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溶液是蓝色的,KMnO溶液是紫红色的。
(3)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
考点2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5年2考)
  (1)放热: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使溶液温度升高,如      、浓     等。
(2)吸热: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使溶液温度降低,如      等。
(3)吸、放热不明显:有些物质在溶解时无明显的温度变化,如      等。
氧化钙(CaO)加入水中也能使溶液温度升高,但不是因为溶解放出热量,而是因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Ca(OH)的过程中放出热量。
考点3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5年3考)
  1.定义:在一定    下,向一定量    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   继续溶解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1)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2)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对该物质饱和,即只是不能溶解该物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
(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2.判断
(1)充分搅拌溶解后,若还有未溶解的溶质,则所得溶液一定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若无未溶解的固体,保持温度、溶剂的量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若不溶解,则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则为不饱和溶液。
(3)改变温度或蒸发溶剂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3.相互转化
(1)对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如下:
(2)对极少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上述过程中温度的改变方向相反。
4.结晶
(1)定义: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作结晶。
(2)方法: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NaCl;降温结晶(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KNO。
考点4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5年5考)
1.固体物质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溶剂里达到    状态所溶解的    。
(2)概念中的四要素:①一定温度 ②100 g溶剂 ③饱和状态 ④溶质质量
(3)固体溶解度(20 ℃时)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溶解度/g <0.01 0.01~1 1~10 >10
  (2)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主要是温度(温度越高,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         和一定温度时,某气体在1体积水里达到    状态时溶解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
压强——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    。
3.溶解度曲线
(1)定义:物质的     随    变化的坐标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内容 意义
曲线 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点 曲线上的点 表示某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上图M点表示t ℃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 g)
两条曲线交点 表示两物质在该点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如上图P点表示t ℃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为20 g)
曲线下方的点 表示溶液是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如上图N点处于b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该点对应的溶液是t ℃时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曲线上方的点 表示按此组成配制的溶液中溶质有剩余,得到的是对应温度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如上图N点处于c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上方,该点对应的溶液是t ℃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且c物质有剩余)
  (3)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①陡升型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表现在曲线坡度陡增,如KNO等。
②缓升型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坡度平缓上升,如NaCl。
③下降型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       ,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
(4)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查出某种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
③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④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⑤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式;
⑥判断结晶的方法。
考点5 溶质的质量分数 (5年5考)
1.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用于表示溶液的浓度,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2.计算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100%
【核心突破】
重难点一、固体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和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t℃时,甲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10
C.t℃时,在100 g水中加入50 g乙物质能得到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D.将t℃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溶剂量不变),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   (选填“>”“<”或“=”)乙
[思维破冰]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A.不知道温度范围,不能比较两种物质溶解度大小;B.t℃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10,如果不是饱和溶液,则不能得出其质量比;C.t℃时,乙的溶解度小于50 g,在100 g水中加入50 g 乙物质能得到该物质的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t℃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此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将溶液升温至t℃(溶剂量不变),甲、乙都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都不变,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相等。
t℃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图1 图2
(1)烧杯②中的上层清液属于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3)将t℃时50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    g。
(4)关于图1中烧杯内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蒸发一定量的水,两烧杯中都一定有固体析出
C.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烧杯中一定还有剩余固体
D.将温度升高到t℃,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不考虑水的蒸发)
溶解度曲线考点总结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上下方的点、交点的意义
(1)曲线越陡峭表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越大。
(2)曲线上的点:表示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3)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加入溶质后形成饱和溶液,并有固体剩余。
(4)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加入溶质后,全部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大小的判断
比较某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先找准横坐标表示温度的点,再找到相对应的纵坐标的位置,位置越高,表明此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3.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从左往右看,曲线呈上升趋势表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呈下降趋势表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越陡峭表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越大,越平缓表明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越小。
4.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结晶的方法
(1)明确要获得什么物质。
(2)根据该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特点判断结晶方式。
①陡升型:采用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②缓升型:采用蒸发溶剂结晶。
5.改变温度时溶液中相关量的变化
(1)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①若将饱和溶液降低温度,由于析出晶体,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②若将饱和溶液升高温度,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均不变,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
(2)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改变温度时,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变化情况与上述分析相反。
重难点二、粗盐提纯
晾晒海水获得的粗盐中含有可溶性杂质MgCl、CaCl等。现要除去粗盐溶液中的MgCl和CaCl,需先依次加入足量的a和b,过滤后再加足量c。则a、b、c分别是 (  )
A.NaCO、稀盐酸、NaOH
B.KCO、NaOH、稀盐酸
C.NaOH、NaCO、稀盐酸
D.KOH、稀盐酸、NaCO
[思维破冰]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时,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加入足量稀盐酸时,稀盐酸和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过量的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实验的三步操作如图所示:
A.  B.  C.
(1)三步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
(2)B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
  粗盐提纯方法的设计思路
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和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镁等可溶性杂质。
1.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不溶性杂质通过溶解、过滤、蒸发除去。
  2.可溶性杂质的去除
可溶性杂质中的钙离子、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通过加过量的碳酸钠、氢氧化钠、氯化钡溶液分别变为碳酸钙、氢氧化镁和硫酸钡沉淀而除去,注意先后顺序,碳酸钠溶液要放在氯化钡溶液的后面,沉淀后过滤再加适量稀盐酸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最后蒸发结晶。
实验探究 —— 学科核心素养提升
【围绕课标】
必做实验6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实验目的】1.学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方法和过程。
2.通过实验,掌握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过程中的基本操作。
【实验过程】
实验用品 实验仪器 实验试剂
托盘天平(含砝码)、药匙、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氯化钠、蒸馏水
实验内容 实验步骤 实验流程图及实验注意事项
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 1.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g,需要水的体积为     mL。 2.称量:使用托盘天平称取氯化钠之前,先要          ;然后在两个托盘上分别放一张干净的大小相同的纸片,用镊子夹取    g砝码,置于天平     托盘中,并将游码调到       刻度(5 g以下用游码)处。用药匙向天平   托盘的纸片上加氯化钠,待天平平衡后,将称好的氯化钠倒入烧杯中。 3.量取:用        量筒量取所需的蒸馏水,将其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中。 4.溶解: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氯化钠完全溶解。 5.装瓶:氯化钠完全溶解后,将氯化钠溶液转移到指定的容器中,贴上标签备用 实验流程图: 注意事项: 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在读数时应注意的是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在溶液配制过程中,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            。
2.若要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度,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3.当称量氯化钠时,发现指针偏右,正确的做法是                   。
4.若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大,可能的原因有:
(1)                      ;(2)                      ;(3)                      。
若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有:
(1)                   ;(2)                   ; (3)                  ;(4)                     。
【实验拓展】
一、在实验室中使用浓硫酸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1)实验步骤为           。
(2)用10 g 98%的浓硫酸配制10%的稀硫酸,需要水的体积为    mL ;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为                                              ,切不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原因是                                                 。
二、某实验小组利用图甲所示仪器进行“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
甲 
乙 

(1)按实验要求,甲中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是     (填仪器名称)。
(2)乙中所示称取氯化钠的操作出现了明显的错误,该错误操作导致称量的氯化钠的实际质量为      g。
(3)若依据丙所示的量取蒸馏水的体积推测,该实验小组原计划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水的密度为1 g/cm3)
必做实验7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目的】1.学习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过程。
2.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
【实验过程】
实验 用品 实验仪器 托盘天平(含砝码)、漏斗、药匙、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酒精灯、蒸发皿、坩埚钳、陶土网
实验试剂 粗盐(含难溶性杂质)、蒸馏水
实验原理 过滤是将             进行分离的操作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溶解 用托盘天平称取2.0 g粗盐,并用量筒量取10 mL蒸馏水,将粗盐和蒸馏水转移到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粗盐充分溶解。 2.过滤 制作过滤器,并进行过滤操作。仔细观察滤纸上的剩余物及滤液的颜色。若滤液是浑浊的,则应       。 3.蒸发 将过滤后所得溶液转移到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待            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蒸发操作结束后,用玻璃棒将固体转移到滤纸上,比较粗盐提纯前后的状态
注意事项 过滤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在组装过滤器时,滤纸与漏斗内壁要    ,滤纸边缘要    漏斗边缘; 2.过滤时,液体应沿玻璃棒注入漏斗中,漏斗末端管口应        ,漏斗中液体的液面要         。 蒸发操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在蒸发时,蒸发皿中的液体量不宜超过蒸发皿容积的      ; 2.加热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溶液,防止                ; 3.加热到蒸发皿中出现       ,停止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4.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持小心地放在     上
【实验分析与评价】
1.实验中多次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在溶解过程中,作用为             ;在过滤过程中,作用为                      ;在蒸发过程中,作用为                     ;在蒸发操作结束后,作用为                     。
2.如果过滤后溶液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                       。
3.本实验提取得到的精盐    (选填“是”或“不是”)纯净物,判断的理由是                            。
【实验拓展】
1.精盐产率=×100%。实验结束后计算精盐的产率时,发现产率偏低,其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滤纸破损
B.粗盐没有完全溶解
C.过滤时漏斗中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蒸发时没有用玻璃棒搅拌
E.蒸发后所得的精盐很潮湿
F.蒸发皿中的精盐没有全部转移到纸上称量
G.蒸发时待水分完全蒸干时才停止加热,导致食盐颗粒飞溅
2.下图是采用“盐田法”进行海水晒盐的工艺流程。
(1)目前从海水中提取食盐主要是先将海水引入       ,经风吹和日晒使水分部分蒸发;到一定程度后再引入     。继续风吹和日晒使海水成为食盐的     溶液,再进一步晒制,当水分再减少时,食盐晶体就会逐渐从海水中析出,这就得到了    和母液。
(2)粗盐中含有较多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提纯的主要步骤有            。
(3)粗盐中还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如硫酸钠、氯化钙,除去它们的方法为取粗盐样品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        除去硫酸钠,再加过量的        除去氯化钙和剩余的氯化钡,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加热浓缩、蒸发结晶。
3.生活中利用过滤原理的例子有               ;利用蒸发原理的例子有           。
答案
真题精粹
1.A 【解析】A.高锰酸钾能溶于水形成紫红色的溶液,符合题意;B.植物油难溶于水,无法与水形成溶液,形成的是乳浊液,不符合题意;C.酒精能溶于水形成无色溶液,不符合题意;D.大理石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不符合题意。
2.C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3.A 加入氯化钾(或恒温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解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t ℃时,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正确;B.1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31 g,所以将31 g氯化钠溶于100 g水中,形成不饱和溶液,错误;C.10 ℃时,将氯化钾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溶解度变大,但溶液质量不变,错误;D.将接近饱和的氯化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加入氯化钾(或恒温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
4.C 65
【解析】A.没有指明温度,因此无法比较,错误;B.没有指明溶液是否饱和且质量是否相等,因此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错误;C.将a点处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降低温度,溶质和溶剂质量都不变,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正确;D.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30 g,则50 g水中最多溶解15 g甲物质,因此该温度下,向50 g水中加入20 g甲物质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50 g+15 g=65 g。
5.C 降温结晶
6.C 【解析】用氯化钠固体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溶液,操作步骤分别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称量固体用天平,量取水用量筒,溶解时需要烧杯、玻璃棒;不需要用到试管。
7.(1)2.5
7.1 B
8.(1)过滤
(2)2HCl+Mg(OH)2MgCl2+2H2O
(3)B
(4)减小
【解析】(1)步骤①中操作a为分离溶液和固体的操作,其名称是过滤。
(2)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步骤②中发生的中和反应为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Mg(OH)2MgCl2+2H2O。
(3)步骤③是向含有氯化镁和氯化钙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试剂X得到氢氧化镁固体和氯化钙溶液,即除去氯化镁杂质,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A.若试剂X为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钾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钾,引入了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题意;B.若试剂X为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符合除杂的原则,符合题意;C.若试剂X为硫酸钠溶液,硫酸钠与氯化镁不反应,不符合题意;D.若试剂X为硝酸钙溶液,硝酸钙与氯化镁不反应,不符合题意。
(4)步骤④中“一系列操作”包括降温结晶,说明 CaCl2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8.1 (1)BC (2)NaOH、Na2CO3、NaCl (3)NaCl+H2O+NH3+CO2NaHCO3↓+NH4Cl 使溶液显碱性,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4)NH3
【解析】(1)氯化钡能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从而除去硫酸钠,碳酸钠溶液能和氯化钙、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从而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氢氧化钠溶液能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得到滤液A后,调pH至中性,则为加入稀盐酸进行中和,目的是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则加入试剂的顺序为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或氯化钡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都可以达到除去杂质的目的。
(2)按上题B或C选项的顺序加入试剂,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为反应生成的氯化钠,以及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3)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在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氨气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再根据第(4)问可知母液B为氯化铵溶液,则在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氨气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化学方程式为NaCl+H2O+NH3+CO2NaHCO3↓+NH4Cl;先通入过量氨气的目的是使溶液显碱性,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4)向母液B(含有NH4Cl)中加入过量Ca(OH)2,该反应生成氨气、氯化钙和水,题目信息中饱和食盐水和氨气、二氧化碳反应制取碳酸氢钠,则母液B与Ca(OH)2反应生成的氨气为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其化学式为NH3。
回归教材
知识清单
考点2
(1)NaOH H2SO4 (2)NH4NO3 (3)NaCl
考点3
1.温度 溶剂 不能 能
考点4
1.(1)100 g 饱和 质量
2.(1)101 kPa 饱和 (2)减小 增大
3.(1)溶解度 温度
(3)①升高而增大 ③升高而减小
核心突破
例题1 C =
变式训练
(1)饱和 (2)KCl (3)50 (4)AD
【解析】(1)由图可知,烧杯②底部有固体剩余,所以上层清液属于饱和溶液。(2)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烧杯①中固体全部溶解,烧杯②中有固体剩余,则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是氯化钾。(3)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5 g,将50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稀释成10%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50 g=50 g。(4)由题意可知,相同溶剂时,烧杯①中溶解的溶质更多,所以烧杯①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烧杯②内上层清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蒸发一定量的水,烧杯①中不一定有固体析出;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充分搅拌后,溶剂质量增大一倍,烧杯中不一定还有剩余固体;将温度升高到t2℃,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烧杯②中固体会全部溶解,则两烧杯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相等,所以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例题2 C
变式训练
(1)ACB (2)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解析】(1)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CB。
(2)B是蒸发操作,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实验探究
必做实验6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实验过程】1. 7.5 42.5 2. 调节天平平衡   5  右   2.5  左 3.50 mL   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实验分析与评价】 1.搅拌,加快溶解速率  2.搅拌、适当提高温度、将氯化钠研碎等 3.继续向左托盘添加氯化钠至天平平衡
4.(1)砝码生锈 (2)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3)量取的水没有全部倒入烧杯中(合理即可)
(1)氯化钠中混有杂质 (2)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3) 配制溶液的烧杯用少量蒸馏水润洗 (4)称量氯化钠时将砝码放在了左盘(合理即可)
【实验拓展】
一、(1)计算、量取、混匀  (2)88 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水的密度较小,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能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非常危险
二、(1)玻璃棒 (2)12.0 (3)18%
必做实验7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实验过程】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 重新过滤  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 紧贴 低于 紧贴烧杯内壁 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分之二 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较多固体时 陶土网
【实验分析与评价】1. 搅拌,加快溶解速率  引流 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转移固体
2. 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 不是 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
【实验拓展】1.BDFG
2.(1) 蒸发池  结晶池  饱和 粗盐 (2) 溶解、过滤、蒸发  (3) 氯化钡溶液  碳酸钠溶液 3. 用漏勺捞饺子(合理即可) 晾衣服(合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