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 年下学期九年级期中教学质量监测道德与法治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共 16 小题, 每小题 3 分, 共 48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B C D B A B A D A C C A D B C D1.【答案】B2.【答案】C3.【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知识。A:我国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 A 不符合题意;B:我国国际地位有了显著提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 B 不符合题意;C: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 40 多年,不是开始逐步推进改革开放,故 C 说法错误;D: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转型升级稳步推进,故 D 说法正确;故本题选 D。4.【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改革开放。①:改革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但不是唯一动力,故①说法错误;②③④:漫画表述了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表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故②③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 B。5.【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实现共同富裕。①:给予“三农”发展更多的支持,是通过各类政策手段促进农村经济提升、农民生活改善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故①符合题意;②:通过支持“三农”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收入,有助于缩短城乡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故②符合题意;③:给予“三农”发展更多的支持,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但无法消除城乡发展差距,故③试卷第 1 页,共 6 页说法错误;④:支持农业发展,并不妨碍国家工业的发展,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A。6.【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B:依据教材知识,分析题文,材料中提到的解决人民关心问题、改善生活环境等具体举措体现了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故 B 符合题意;A:我国尚未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故 A 说法错误;C:人民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故 C 说法错误;D: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故 D 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B。7.【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创新改变生活的相关知识。①④:题文中,智能服务设备运用生活中,让我们感受到创新让生活更美好,科技改变生活,生活处处有创新,故①④说法正确;②:创新不只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发明,还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故②说法错误;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故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A。8.【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D:由于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他人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我们的生活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降低潜在风险。D 说法正确;A:不能因为一次事故就全盘否定国外的科学技术与创新成果。我们仍然可以引进和学习那些经过验证、可靠的技术和成果。A 说法错误;B: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能因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就完全拒绝使用科技创新产品。B 说法错误;C:一次事故并不能代表外国的科学技术整体不成熟或者距离创新强国还有较大差距。C 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D。试卷第 2 页,共 6 页9.【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和理解。①②:材料通过“某市老旧小区改造流程图”,这说明了该市惠及民生,彰显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关注民生,做到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体察民情,发挥民主参与的巨大优势,故①②说法正确;③:材料未涉及民主选举,故③不符合题意;④:决策不可能反映公民所有意愿,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A。10.【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C:依据教材知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故 C 符合题意;A: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故 A 说法错误;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故 B 说法错误;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故 D 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C。11.【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C:分析题文,某市交通运输局组织召开公交票价调整听证会,听证会的召开体现了社会听证制度;这体现的是公民通过民主决策的形式行使民主权利;故 C 说法正确;ABD:民主选举、 民主监督、 民主管理也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题文中体现的是民主决策,ABD 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C。12.【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参与民主生活。A:小晴针对工地噪声污染问题拨打政府举报电话有助于增强公民民主意识。公民通过合理的渠道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是积极参与民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的体现;故 A 符合题意;B:小王不能参加莆田市人大代表选举,因为初中生未满十八周岁,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故 B 错误;C:小泉的爸爸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这是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不是公民增强民试卷第 3 页,共 6 页主意识的表现;故 C 不符合题意;D:小琪拒买盗版书籍,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属于维护知识产权的行为,与增强公民民主意识无关;故 D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 A。13.【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D:2024 年,我国一批法律正式施行,体现我国推进科学立法,有利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故 D 说法符合题意;A:公正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故 A 说法错误;B: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非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目标。尽管我国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全面实现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故 B 说法错误;C:厉行法治首先需要科学立法,故 C 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D。14.【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对法治的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B: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全国公安机关重拳打击通过网络实施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这表明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方式,故 B 说法正确;A:该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故 A 说法不符合题意;C:“杜绝”说法太绝对,故 C 说法错误;D:“都能”一词太绝对,故 D 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B。15.【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法治的要求、厉行法治的要求。①③④: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题干中以高质量立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法治保障,这体现了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故①③④符合题意;试卷第 4 页,共 6 页②:有了法律制度并不等于就有了法治,法治还要实行善治,故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C。16.【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相关知识。A:道德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故 A 说法错误;B:法律与道德规定的内容也有共同之处,故 B 说法错误;C:道德靠人们自觉遵守,不具有强制性,故 C 说法错误;D: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故 D 说法正确;故本题选 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 共 52 分)17.【答案】①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②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③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每点 3 分,任意 3 点即可)18.【答案】①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②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③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每点 3 分)19.【答案】(1) 请父母与杂志社负责人沟通,要求支付稿费;求助法律援助机构。(2 分) ①未成年人也拥有知识产权,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2 分)②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 分)(2) 劝告妈妈要认真投票。(2分) 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2 分)20.【答案】①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②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培育法治精神,培养正确的权试卷第 5 页,共 6 页利义务观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③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其他公民,共同守法。④厉行法治,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每点 3 分)21.【答案】(1)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③坚持了改革开放。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⑤坚持了自主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每点 2 分,任意 4 点即可)(2)①能解决林区、山区百姓的出行需求,为沿途百姓的出行提供便利。②能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③能带动林区、山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④能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每点 2 分)试卷第 6 页,共 6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