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8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积累:彰显时代温度,汲取奋进力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8届高考作文写作素材积累:彰显时代温度,汲取奋进力量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素材积累:彰显时代温度,汲取奋进力量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从钱七虎、邓小岚、杨宁、沈忠芳、徐淙祥、“银发知播”群体、徐梦桃、陈清泉、陆鸿、林占熺等“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浓烈的家国情怀,领悟到了大爱无疆的善举,感受到了滚烫的时代温度。
钱七虎:为国作长城
人物事迹
2022年7月27日,中央军委在八一大楼隆重举行颁授“八一勋章”和荣誉称号仪式。8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是三位被授勋者之一。
1965年,钱七虎从苏联学成回国,一面从事防护工程教学,一面开展抗核武器爆炸作用的防护工程研究。为设计抵御核爆炸冲击波作用的空军大型飞机洞库防护门,钱七虎自学了动力有限单元法和计算机编程方法。掌握方法后要进行计算,但当时全国能进行运算的大型计算机只有三台。钱七虎“打时间差”,利用别人吃饭睡觉不上机的空隙进行运算。六十多年里,他参与了许多重大国防工程,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城市人防防护等级标准,创建了我国防护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如今,除了防护工程工作,作为国家重大工程的专家组成员,钱七虎的脚步还跋涉在许多大国工程的施工现场。他总结自己的一生:“没有碌碌无为,没有虚度年华,我一生,活得有价值,为国家、为我们的人民安全,贡献出了自己的心血。”
颁奖词
什么才是安全,不是深藏地下,构筑掩体,是有人默默把胸膛挡在前面。什么才是成就,不是移山跨海,轰天钻地,是奋斗一甲子,铸盾六十年,是了却家国天下事,一头白发终不悔。
邓小岚:幽谷兰香远
人物事迹
河北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距离北京有350多公里,在高速公路开通前,邓小岚每次要从北京坐一个半小时火车到河北定州,换长途车三个小时到阜平县城,再换乘公共汽车走一个小时山路,才能到马兰村。十几年来,她风雨无阻来这里,义务教孩子们学习音乐。
邓小岚一家两代人,和马兰村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缘。这里在抗战时期是《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邓小岚的父亲邓拓就是报社的社长,在敌后一边打游击,一边办报纸。1943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扫荡,19位马兰乡亲为掩护报社同志壮烈牺牲。在报社突围的过程中,邓小岚降生,被寄养在附近的老乡家三年。
最初回到马兰时,邓小岚发现村里的孩子都不会唱歌,也缺少童年该有的欢乐。当时,村里很多孩子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童年生活显得尤其寂寞。她便组建了马兰小乐队,从五音不全,到能完整演奏、演唱一支乐曲,十几年间,一批又一批孩子从拘谨怯懦变得自信阳光。2022年2月4日,马兰村的孩子们站上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合唱《奥林匹克颂》。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清澈童声,响彻夜空,惊艳了世界。
北京冬奥会闭幕后,在家没待上几天,邓小岚又去了马兰,然而这一去竟成永别。在马兰村筹备儿童音乐节时,邓小岚突发脑血栓,经医治无效离世。家人决定把她安葬在马兰,安葬在“晋察冀日报社革命烈士墓”旁。邓小岚在烈士们牺牲的那年出生,79年后,她又安眠在先辈们身旁,守望着她牵挂一生的地方。
颁奖词
你把自己留给一座小小山村,你把山村的孩子们送上最绚丽的舞台,你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离开。山花烂漫,杨柳依依,为什么孩子的歌声如此动人?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杨宁:山川展画图
人物事迹
2010年,杨宁从广西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一次次的走访,乡亲的穷苦生活,深深地触动了杨宁。杨宁觉得自己应该做那个领头人,带领村民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刚开始,她考察市场、建竹子收购点,然而由于货源不足,靠竹子致富宣告失败。她又打起了种植野生葛根的主意,带领农户种植起了高山葛根。然而由于大苗山温差太大了,葛根种植也失败了。几次失败后,村民们开始质疑这位大学生村官。
2017年,杨宁发现一位阿嫂家有一种紫色的糯米,询问得知这是苗家人传承下来的独特品种。然而这时候她下屯入户,去发动村民种紫黑香糯的时候,大家都不信了。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杨宁自掏腰包,免费提供稻谷肥料。为此,她卖掉了父母为她在城里准备的婚房。终于,60多户村民加入了种紫黑香糯的队伍。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秋天水稻大获丰收。这收获是对杨宁一次次不惧失败、努力向前的最好报答。
如今,村民年均收入在13年里翻了10倍多。她认为自己作为年轻人,有知识,就应该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只要有“打不死小强”的拼劲,就一定能让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而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颁奖词
连就连,连上书记结对子。莫看女娃年纪小,敢卖婚房种新田。连要牢,担子虽重娃敢挑,苗乡今年多喜事,紫了糯米撑荷包。牢又牢,党和乡亲我作桥,后有党员千千万,不怕弯多山又高。
沈忠芳:无名草更芳
人物事迹
今年88岁的沈忠芳,是《导弹人生》书中12位已过了脱密期的中国导弹总指挥总设计师之一,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参与者、组织者和见证者。
1934年8月,沈忠芳出生在上海。他曾目睹日军轰炸家园,于是报考飞机设计专业,渴望保卫祖国;毕业后,他投身导弹研制,从此隐姓埋名60余载。上世纪50年代,美军派出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大摇大摆地侵入我国领空搜集情报。为了摧毁U2,我军开始研制地对空导弹系统。沈忠芳说:“西方国家,他们以美国为首对我们封锁。中央指导我们只能自力更生为主,艰苦奋斗。所以(我们)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我们的武器系统。这个很重要,(核心技术)买是买不来的。”一次又一次反复实验,付出终于迎来回报——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地空导弹“红旗一号”横空出世。
随后,他又开始参与“红旗二号”的研制。新型地空导弹的研究工作量很大,难度也大。为了拿出最优的方案,几百名科研人员始终艰苦奋斗。1967年,随着“红旗二号”导弹的研制成功,我国迈出我国自主研制防空导弹的关键一步。1992年1月,沈忠芳被任命为第三代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型号总指挥。经过一次次挑战,他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全面完成了攻关任务,突破了五大关键技术,取得了九项科研成果,使得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迈入了正轨。
他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的幸福奋斗。”作为中国国防、中国航天事业的建设者,“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深深地印在沈忠芳心里,他一辈子都“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对党忠诚,不负民族”。
颁奖词
从无到有,从近到远,从长缨在手,到红旗如画。这一代人从没有在乎过自己的得与失,这一代人一辈子都在磨砺国家的剑与盾。今天,后辈们终于能听到你们的传奇,隐秘而伟大,平静而神圣。
徐淙祥:欣欣田间麦
人物事迹
安徽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安徽“麦王”。
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没有留在城里,而是决定回家乡当一个农民。他常说:“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在进行小麦高产试验时,从麦苗出土起,不管刮风下雨、天热天寒,他都从早到晚蹲在田里。他用放大镜观察农作物的长势、授粉和虫情,连叶面上的小黑点都不放过;用笔记本记录刮风下雨的时间、风速、雨量,农作物的生长状态,经年累月,从不间断。就这样,他的农田平均亩产1000斤,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2010年起,他牵头成立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累计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235项,帮助本村和周边2000多个贫困户、上万名农民成功脱贫致富。
如今,徐淙祥的儿子与孙子也都加入了务农的行业。爷爷老徐的黑色放大镜“退役”了,孙子小徐的智慧農业App上线了,祖孙三代在新的时代,成为新的种粮明星。他表示:“(我)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颁奖词
饿过,所以懂得温饱;拼过,才更执着收获。种了一辈子庄稼,现在赶上了好年景。禾苗在汗水中抽穗,稻麦在农机下归仓,珍惜陇亩颗粒,心怀天下仓廪。你是泥土上的黄牛,夕烟下的英雄。
“银发知播”群体:千秋不老春
人物事迹
获得集体奖的“银发知播”,是13位借助互联网传授知识的退休教师。这13位退休教师有:欧阳自远,88岁,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86岁,同济大学教授、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广杰,82岁,退休电工教师;王渝生,80岁,中国科技馆原馆长、中国科学院博士;柳冠中,79岁,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褚君浩,78岁,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郑纬民,77岁,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德干,77岁,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薄慕明,74岁,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於人,73岁,同济大学退休物理教授;杨维云,73岁,退休小学语文老师;戴建业,67岁,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唐守平,62岁,退休物理教师。
他们平均年龄77岁,借助短视频与直播,将毕生所学授予他人,播下知识的种子。他们虽已高龄,却玩转网络;白发飘飘,却依然很“潮”。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每次在短视频平台做探月知识直播都有上百万人观看;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用大白话科普海洋知识;古代文学专业教授戴建业通过短视频讲授古诗词,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风格吸引了770多万粉丝;退休物理学教授吴於人和10几位博士生在短视频平台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被网友称为“科学姥姥”;退休教师王广杰每晚直播90分钟,为“网友粉丝家人们”上电工课;有着50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杨维云两年间在直播间里为数万名成年人提供零基础拼音识字课程……职业生涯已画上句号的老人未被数字鸿沟吓退,而是主动拥抱新技术,为知识传播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银发知播”们的课堂有着非比寻常的魅力和感染力,他们不求利益、不问回报,有的只是将传授知识进行到底的无私与热忱。
颁奖词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没有墙壁的教室,不设门槛的大学,白发人创造的流量,汇聚成真正的能量。知播,知播,传播知识与文化,始终是你们执着的方向。
徐梦桃:梦想无时休
人物事迹
在2016年全国冬运会的赛场上,徐梦桃受了重伤,左腿膝关节韧带断裂,她不得不接受手术,切除了将近70%的左膝外侧半月板,并在膝盖中打了3根钢钉。为了不影响平昌冬奥会的发挥,她一直没有做取钢钉手术。就这样,徐梦桃带着钢钉站在了2018平昌冬奥会的赛场上。
而平昌冬奥会成了徐梦桃的噩梦,这一次她摔得更重,之前缝合的半月板再次裂开,原本被切除了大半个外侧半月板的左膝,又再度被切除了60%的内侧半月板。那段时间,徐梦桃的情绪非常低落,打算退出冬奥赛场,但是父亲的一句话让她决定重新出发。徐梦桃说:“我爸爸也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万里长征都走过来了,不差这一步了,北京冬奥会我们再坚持一下。”
备战北京冬奥会的这四年比之前更艰难:年龄越来越大,加上切除掉如此多的半月板后,膝盖没有了缓冲带,基本上是两块骨头在摩擦。2022年2月14日,她站在了北京冬奥会的决赛场上,直接挑战三周台BACK/FULL-FULL-FULL,向后空翻三周加转1080度,这也是女子赛场的顶尖难度。108.61分,这是女子决赛的最高分。徐梦桃为自己和中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队赢得了首枚冬奥金牌,创造了历史。
颁奖词
烧烤炉温暖的童年,伤病困扰的青春,近在咫尺的金牌,最终披上肩膀的国旗,全场最高难度,这是创纪录的翻转,更是人生的翻转。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梦之芒芒,切切其真。
陈清泉:强国尚功勋
人物事迹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祖国。恰好在这一年,香港大学教授陈清泉成为香港第一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学者。幼年经历的动荡时局,让陈清泉深刻体会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对个体命运的重要。他曾感慨:“我在印尼的时候,华侨得不到保障。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才可以站起来。”
上世纪90年代,陈清泉设计了电动汽车HKU2001,它承载了跨越时代的科技理念,一经亮相,便引起了全球的瞩目。作为世界电动车协会的创办人,陈清泉多次荣获国际性科技成就奖,而在他的内心当中,却更看重祖国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为此他建言献策,助力国家战略,为行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2017年6月,由陈清泉牵头,与香港其他23位院士一起,给习近平主席写了一封信,表达了香港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巨大热情,同时也期待国家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影响科研发展的問题。不到一个星期他们就收到了答复,信中提到的问题迅速解决,这让香港科技工作者振奋不已。心怀祖国,放眼世界,陈清泉仍然在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走过86年的人生历程,他仍然初心不改。
颁奖词
汽车曾经改变世界,而你要改变汽车。中国制造,今天车辙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领航员。在新能源的赛道上,驰骋了四十多年,如今,你和祖国,正在超车。
陆鸿:人生贵自强
人物事迹
苏州吴江区平望镇一家相册工厂的43名员工中,有30多名是残疾人。残疾人的工作效率要比正常人慢得多,但这家相册工厂的老板陆鸿招人,坚持残疾人优先。这源于陆鸿的一个心愿——证明残疾人是有用的。而他的这个心愿始于他自己的经历。陆鸿一岁时生了一场大病,从此成了脑瘫。刚开始创业时,他摆过地摊,修过自行车,开过报亭、电话亭和碟片店,收入却依然微薄,直到开了照相馆。陆鸿说:“我练了一手绝活,就是可以通过修图软件把头给摆正,可以把所有的缺点都给掩盖掉。这个绝活也让我直接火了,连上海、杭州顾客都慕名而来,找我拍证件照。有好多的顾客都问我说有照片,怎么没有相册,然后我就开始做相册。”他将生意从开照相馆、做电子相册加工,逐渐拓展到纸质影集生产。
2017年,在吴江区残联的帮助下,陆鸿开了相册工厂,开始吸纳残疾人就业。他的工厂也俨然成了一个集残疾人生产、生活、文体活动于一体的残疾人之家。陆鸿说,我的理想就是让所有像我一样有理想的残疾人,都能有发光发热的地方。在他的工厂里,这些残疾的朋友相互鼓励、互相支撑,像一家人一样共同面对生活的困厄。现如今,陆鸿的工厂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
颁奖词
有人一生迟疑,从不行动;而你从不抱怨,只想扼住命运的喉咙。能吃苦,肯奋斗,有担当,似一叶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如一株小树在万木前迎来春光。在阴霾中,你的笑容给我们带来力量。
林占熺:寸草向春晖
人物事迹
“移民扶贫情意浓,闽宁合作暖人心,双孢蘑菇致富快,多亏福建扶贫队。”这首宁夏老百姓自发改编的山歌里所唱的种蘑菇的扶贫专家就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而远在6000多公里外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当地居民也经常用盛大的仪式,载歌载舞地欢迎他。这是因为他解决了全世界资源匮乏地区农民种蘑菇的难题。众所周知,全球绝大多数的食用菌都是用砍下的树木做成菌棒来栽培菌种。要种蘑菇,就得砍树。菌林矛盾一直是世界级的难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林占熺开始研究用草来取代树木栽培菌类。他采取三级系统法进行筛选,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在成千上万种野草中选择了芒萁,并成功长出了香菇。林占熺发明的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叫作“菌草技术”,也因此他被誉为“世界菌草之父”。这种迅速生长的草,既可以防风固沙,又可以做菌菇培养料,还能为牲畜养殖提供高品质又低价的饲料,可谓一举三得。林占熺说,30年前他给自己定的使命就是:“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
颁奖词
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黄沙破岩,传递幸福,不以闽宁为限,传播文明,不以山海为远。时不我待,所以只争朝夕;心系乡土,所以敢为天下先。你不是田间的野草,你是新时代滋养的大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