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选择题(共14题,共28分)
BABCC CACBD DCDA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32分)
32.(8分)
【答案】(1)①优良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会融人家庭成员的血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性格特征、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等。②优良家风引导人们向上向善,促进家庭幸福和谐。
(2)①建设美好家庭,需要用心体味亲情之爱。②建设美好家庭,需要学会相互关爱、彼此尊重。③建设美好家庭,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④建设美好家庭是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
33.(10分)
【答案】(1)“让我们友谊长存”;“积极交往,建立友谊”;等等。
(2)召开主题班会;举办演讲比赛;出一期黑板报;等等。
(3)①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②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③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
34.(14分)
【答案】(1)①富有挑战的课程和学习任务,带领我们探索新的知识领域。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培养兴趣的平台。③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打开认识社会的大门。④在新的集体生活中,我们涵养品格,发展个性,提升自我。
(2)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合理的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初中阶段。②应当先确定个人发展目标。③还应当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④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将“努力”落实在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中。夷陵区实验初中教育集团2024年秋期中质量监测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总分:120分 考试时限:120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道德与法治
一、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初中阶段的我们正处于生命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我们初步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科学滋养,人生才能节节壮、步步高。这告诉我们( )
①中学生活为我们打开认识社会的大门 ②中学时代决定我们未来人生的价值
③初中阶段对我们的人生具有独特的价值 ④初中阶段的我们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小红为了锻炼自己,把每天的作息时间列成表格,规定自己何时学习,何时休息,何时进行娱乐活动。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把行动计划落到实处,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②要为自己的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分解目标,明确实施细节
③写在纸上的规划未必会做到,这是在给别人看而已
④有了规划,我们更应当持之以恒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在小溪里,鱼常感觉自己很大,到了大海,他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下列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名言是( )
A. 天生我材必有用 B. 人贵有自知之明
C. 众人拾柴火焰高 D. 敬人者人恒敬之
4.“为什么要多读书 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答案: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让你哪怕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书或许不能解决眼下的难题,但它会给你冲破困难的力量……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算数。”这让我们明白( )
①学习让我们的人生顺风顺水 ②学习可以增强能力,增长智慧
③我们应通过学习滋养自己的心灵 ④我们所看、所尝、所做,都可以是学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5.下列漫画启示我们( )
A.只有自我评价才是正确的 B.要用心聆听他人的评价
C.要用理性的心态对待他人的评价 D.他人评价比自我评价更重要
6.“在杭州亚运会决赛上,中国选手巩立姣以 19.58 米的优势获得女子铅球金牌,实现亚运会三连冠。赛后她表示:“我特别喜欢铅球这项运动,所以我一直在努力,我的目标是 21 米。”这启示 我们做更好的自己要( )
A.主动改正缺点 B.欣赏自己的独特
C.不断激发潜能 D.接纳自己的全部
7.2023年湖南省最美家庭评选揭晓,醴陵市孙家湾镇何大爷家庭光荣上榜。作为者党员何大爷时常带领儿孙参加公益活动,并把家教理念和育儿方法编辑成《何家家教》,传播好家风。这告诉我们( )
①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②家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托
③只要有了家风,就一定能构建和谐家庭 ④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让同学们用一种水果来描述对“家”的感受,下面是几位同学的发言:
小香:“家”像一个成熟的橘子,那颜色让我想起了夜晚回家时的灯光,温馨舒适。
小洲:“家”就像香蕉,看似各有各的生活,但根在一起。
结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懂得( )
①家是心灵的港湾,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②家庭关系的确立有一定的规律
③家是共同的亲属生活组织 ④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9.“投桃报李”出自《诗经·大雅·抑》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它的意思是:你赠给我一颗桃,我会回报你李子。这启示我们( )
A.交友需要讲原则 B.友谊是平等与双向的
C.友谊是一成不变的 D.朋友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10.小奇的日记片段:“以前数学老师总鼓励我,我愿意听他的课。可是前段时间他批评了我,让我很受挫,现在我不爱上数学课,成绩直线下滑。”对此,他解决问题的路径应该是( )
①积极反馈,坦诚自己的意见观点
②求同存异,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③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11.在滚滚车轮下勇救学生的信阳教师李芳、帮助贫困山区女孩改变命运的张桂梅校长,以及千千万万默默无闻劳作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们,为我们塑造了教师的敬业群像,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撑起一片蔚蓝的天。我们应该认识到( )
A.教书育人铸师魂,老师育人最优秀 B.德高身正是楷模,教师职业显高贵
C.新时代有新风尚,教学相长促发展 D.恩师护航我成长,爱师尊师记心上
12.张桂梅老师曾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这启示我们,平凡的生命闪耀出伟大,需要( )
A. 做好分内事 B. 树立远大的理想 C. 创造和贡献 D. 做惊天动地的事
13.寒假期间,同学小明突然打电话告诉你,说他被外校同学欺负了,请你一起和其他几个同学一起去“报仇”,这时,下列做法你可取的有( )
①维护本班同学权益,做好准备就出发 ②有点不太愿意,但不好扫了同学面子
③以中学生不宜为由劝阻好朋友不要去 ④找个合适借口,委婉地拒绝好朋友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14.下面是某校七(1)班班务日志的摘录:
3月19日,12名同学参加了公园管理部门开展的“约‘绘’春天”绘画活动。 4月22日,全班同学到水稻种植基地上劳动课,部分同学还操作了智能农机。 5月12日,全班同学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应急逃生演练活动。
同学们在日志评论区纷纷留言,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
①小哲:我们可以从一切经历中学习 ②小怡:在实践中体验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③小天:社会实践不是真正的学习活动 ④小晖: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代替课本知识的学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32分)
15.【悠悠家风传千古】(8分)
10月24日,由湖北省妇联主办的湖北省最美家风进校园活动走进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近400名大学师生共同聆听榜样故事,感受家风力量。大家先共同收看了全国妇联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奋进新征程 共筑家园梦”最美家风进校园活动视频。活动分为国之本在家、此身长报国、共筑家国梦三个篇章,生动展示古代先贤、革命先辈、时代先锋的家风故事。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优良家风有什么作用?(4分)
(2)请你为建设美好家庭提几点合理化建议。(4分)
16.【探寻友谊真谛】(10分)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歌曲《朋友》表达了人们对友情的渴望和友谊的弥足珍贵。七年级(1)班准备以上述歌词为背景材料,开展主题活动,现请你以该班一员的身份参加这一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名称是什么 请试着列举一个。(2分)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开展这次活动 (列举两种即可)(2分)
(3)请你说说友谊的真谛是什么 (6分)
17.【合理规划初中生活】(14分)
材料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曾深情回忆自己科学起航的原点:“小学印象模糊,大学印象不深刻,唯独中学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抹不去的记忆。”
材料二 从小接受艺术熏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坦言:“科学家应当懂艺术。”中学时弹钢琴、读小说、学画画的经历,对于他后期的创作影响深远。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初中阶段,你认为发展自我的机会有哪些?(6分)
(2)新征程,新打算。请你为规划初中生活提几点合理化建议。(8分)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8.关于人类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得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这一结论最有力的证据是( )
A.传说、遗址 B.化石、遗址 C.遗物、记载 D.传说、记载
19.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该遗址的考古发现( )
A.证明了北京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祖先
B.说明北京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
C.为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D.确证了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这一猜想
20.“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几块掺杂了碧糠碎谷的陶片,代表了古人向土地探寻食物的智慧,也记录了一场作物生产的革命。”这场“作物生产的革命”指的是( )
碳化稻粒
A.家畜饲养的出现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定居生活的开始 D.渔猎生产的发展
21.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
22.《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反映的制度( )
A.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诞生 B.便于选拔品行高尚之人
C.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23.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24.春秋初期,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
C.各诸侯国间的矛盾消除 D.县制推行加快祖国统一
25.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26.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
B.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强调以法治
D.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7.据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祭祀、宴享等活动都按等级使用鼎、簋(guǐ)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数量比其他贵族的数量大得多,而且锡含量高。这体现出西周时期( )
A.中央集权制不断发展
B.青铜礼器与贵族权力地位相结合
C.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D.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且数量多
28.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29.他们高呼“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砍削树木,做成兵器,举起反抗的旗帜。”“他们”的反抗是( )
A.牧野之战 B.大泽乡起义 C.巨鹿之战 D.黄巾起义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30.【技术革新】(9分)
我国古代历史经历了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的发展,技术的革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助推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的人们在公有的井田上劳动,积极性低,效率低;而在自己私有的土地上劳作,积极性高,效率高。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三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中共二十大报告
请在答题卡上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选择其中一组图片,说明其反映的历史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的变化。(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为我国新时代、新征程的快速发展建言献策。(2分)
31.【国家治理】(9分)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古代各地联系不像现代这么方便,不同地方,文字差异很大……如果文字不统一,文化的联系就非常的不方便,下的圣旨到偏僻的地方也看不懂,所以统一文字便成了当务之急。……秦始皇颁布了“书同文”……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周和秦朝分别实行什么行政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产生的历史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朝统一文字前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两条以上即可)(5分)
32.【优秀传统文化】 (8分)
文化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影响着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局面,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材料一中的文字是什么?(2分)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出这一时期形成的“文化繁荣的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以及这种局面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新时代青少年在拥有文化自信的同时,还应该为促进文化发展作出贡献。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分)
33.【社会历史发展】(10分)
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多种多样,历史上各种不同因素都曾推动过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 河姆渡居民用骨耜进行农业生产,栽培水稻 图2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图3 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图4 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至图4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参考答案:
题号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答案 B C B B D B A C D B
题号 28 29
答案 D B
18.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得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这一结论最有力的证据是化石、遗址,B项正确;传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况,但口口相传,真实性需要与考古相印证,不能成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排除AD项;史书记载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但只能作为对考古发掘的情况提供旁证,而不能成为第一手资料,不是最有力的证据,排除C项。故选B项。
19.C
【详解】据题干“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发现大量的化石和文化遗址,C项正确;北京人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排除A项;元谋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排除B项;北京人遗址不能确证了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这一猜想,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粒深埋在遗址里的稻米’”可知,这是说种植稻,也就是说,原始农业产生了,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家畜饲养,排除A项;作物生产指的是农作物生产,不是说定居,排除C项;作物生产指的是农作物生产,不是说渔猎生产,排除D项。故选B项。
21.B
【详解】依据材料“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说明中华文明呈现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说明中华文化又具有一体性特点,B项正确;兼收并蓄 、 一脉相承 、丰富多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CD项错误,故选B项。
22.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家”反映的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D项正确;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诞生,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便于选拔品行高尚之人”与禅让制相关,而题干反映的是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排除B项; 古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和住有所居等,与题干反映的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A项排除;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C项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排除。故选B。
24.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春秋初期,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到战国时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诸侯国也被称为‘诸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初期到战国时期,“诸夏”的概念从仅限于姬姓诸侯国扩展到包括非姬姓和边远地区的诸侯国,表明了一个共同的文化认同或民族认同的扩大,即更多的诸侯国被纳入到“诸夏”的范畴中,这反映了民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并未提及变法运动,因此无法得出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排除B项;“矛盾消除”说法绝对化,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县制推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中“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5.C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主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标志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也意味着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C正确;题干没有体现祖先崇拜的消失,而是贵族禁止用牛祭祀宗庙,A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对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重视,这与私有土地的出现以及兼并战争的影响没有直接关系,BD排除。故选C。
2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对孔子学说的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强调以法治国,都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27.B
【详解】依据材料“西周时期,祭祀、宴享等活动都按等级使用鼎、簋(guǐ)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数量比其他贵族的数量大得多,而且锡含量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主要用于饮食,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由此可知,西周时期,青铜礼器与贵族权力地位相结合,B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 其特征是国家把一切政治权力集中到皇帝和他统率的各级官僚机构手上,我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时开始,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青铜礼器与贵族权力地位相结合,无法直接表明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无法表明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且数量多,排除D项。故选B项。
28.D
【详解】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王室衰微的表现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靹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9.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他们高呼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B项正确;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 关键之战,排除A项;巨鹿之战项羽取得胜利,使得秦朝再也无法挽回败局,排除C项;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0.(1)历史信息:第一组: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反映了北京人工具使用情况,可知其主要靠采集天然的植物果实或渔猎为生等生产生活情况;骨耜反映了河姆渡先民生产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事原始农业的生产;第二组:司母戊鼎反映了青铜制作技艺高超,青铜镰刀则反映了商朝农业生产的进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反映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任选一组说明即可)
(2)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争霸”战争出现;各国不断进行变法改革;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等。
(3)建言献策:加强教育改革,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坚持科技兴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搞好科技创新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其他符合题意也可)
【详解】(1)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一第一组信息“北京人把石块简单加工,主要靠采集天然的植物果实或渔猎为生。”“河姆渡先民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制成的骨耜,用它进行农耕劳作,既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又能提高劳动效率”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反映了北京人工具使用情况以及其主要靠采集天然的植物果实或渔猎为生等生产生活情况;骨耜反映了河姆渡先民生产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事原始农业的生产;根据材料一第二组“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明灿烂的时期,青铜制作技艺高超”“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较少”和所学可知,司母戊鼎反映了青铜制作技艺高超,青铜镰刀则反映了商朝农业生产的进步;根据材料一第三组“铁制农具的出现和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和所学可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反映了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变化:根据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可知变化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根据材料二“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可知变化是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根据材料二“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可知变化是“争霸”战争出现;根据材料二“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可知变化是各国不断进行变法改革;根据材料二“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可知变化是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3)建言献策:根据材料三“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并结合所学,主要从科技、人才、教育、改革、创新等方面建言献策,如加强教育改革,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坚持科技兴国,大力发展生产力;搞好科技创新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等。
31.(1)分封制;郡县制; 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绝对控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不同地方,文字差异很大,文化交流不便,政令难以推行;其他措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北击匈奴……
【详解】(1)依据材料一“今日看来西周政治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根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绝对控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材料三“中国古代各地联系不像现代这么方便,不同地方,文字差异很大……如果文字不统一,文化的联系就非常的不方便,下的圣旨到偏僻的地方也看不懂”的信息可知,秦初“书同文”前的社会状况是中国古代各地联系不像现代这么方便,不同地方,文字差异很大,文化的联系就非常的不方便,下的圣旨到偏僻的地方也看不懂;
32.(1)甲骨文
(2)名称: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中的有益因子,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等等。
【详解】(1)朝代:依据材料一的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文字是甲骨文,(2)名称:根据材料“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文化繁荣局面,历史称为百家争鸣。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何继承: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青少年拥有文化自信的同时还应该为促进文化大发展作出贡献,作为中学生应该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汲取世界各国文化中的有益因子,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等等。
33.【示例一】图片序号:图1。图片序号:图2。
观点: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社会发展。
论述: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居民使用骨耜进行农业生产,栽培水稻,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开始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推动奴隶制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分封制不断瓦解,称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改革此起彼伏,社会形态由奴隶制社会逐步迈入封建社会。
结论:生产工具的改进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能带来社会的变革。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示例二】图片序号:图3。图片序号:图4。
观点: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论述: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大战,并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合多功效于一个系统,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并在后世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结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的人物在历史发展潮流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详解】小论文: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即观点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社会发展,或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然后进行分析论述即可,最后下结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具体论述如下:
【示例一】图片序号:图1。图片序号:图2。
观点: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社会发展。
论述: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居民使用骨耜进行农业生产,栽培水稻,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开始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推动奴隶制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分封制不断瓦解,称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改革此起彼伏,社会形态由奴隶制社会逐步迈入封建社会。
结论:生产工具的改进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能带来社会的变革。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示例二】图片序号:图3。图片序号:图4。
观点: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
论述: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大战,并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合多功效于一个系统,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并在后世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结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的人物在历史发展潮流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