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语文高考思辨作文指导:二元思辨 现象与本质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语文高考思辨作文指导:二元思辨 现象与本质 课件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现象和本质”是哲学里的一对重要概念。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表
象反映出来。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是多种复杂的统一体,这些复杂性通过丰富多彩的现象表现出来。我们接 触一个事物,总是先认识到它丰富多彩的表象,从而取得关于此事物的整体性感性认识。通过分析事物的现象,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
现象和本质的区別是,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现象有真相和假相,假相具有迷惑性, 只有认清真相,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现象有主流和支流之分,支流现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本 质也有主流和支流之分,只有抓住主流,才能真正认知事物。
解读 1: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现象是表面的、外露的、具体的,可以直接为我们感知。本质则是隐蔽的、内在的、抽象的, 只有通过抽
思辨解读
现象与本质
象思维才能把握。没有无本质的现象,也没有无现象的本质。现象和本质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的。
解读 2: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自有苹果树以来就有苹果落地的现象,其现象背后包含着万有引力的本质。但只有牛顿最先透过现象看到 了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需要背景知识的储备,更需要积极的持恒的思维状态,
有这么一个营销案例,说的是英国、美国两位皮鞋推销商,差不多同时来到南太平洋某群岛推销皮鞋, 他们在岛上实地考察后,发现该岛气候温和,土著居民都在街上赤脚行走,不穿鞋予,根本看不到鞋店。英国 推销商当即向公司总部发回一封电报 :“该岛无人穿鞋,我拟明日返回。 ”但美国推销商却从中发现了商机, 他向公司总部发回了一封与英国推销商截然相反的电报 :“该岛无人穿鞋,很有市场潜力,我准备住上一段时间 拓展市场。 ”
解读 3:现象有真相和假相,假相具有迷惑性,只有认清真相,事物的本质才容易被揭示出来。
《聊斋》中的恶妖往往都是长着“桃花面”的 ;《伪君子》中的达尔杜弗也有一副正人君子道貌岸然的面
孔。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不断反复、深化的复杂过程,需要客观,需要理性,需要时间。比如,真正
的魔活,是不会在乎廉洁的名声的。一般人胡意标榜自己的廉洁,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的贪欲而已。
解读 4:现象有主流现象和支流现象,支流现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只有抓住主流现象,才能 把握事物的本质。
《庄子·秋水》中记载:河伯见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间不辨午马,便欣然自喜。后顺流而东,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方才望洋兴叹。类似这种认知,生活中的确不少,比如,我们看报,见这儿是凶杀、那儿是 诈骗,便以为这社会黑暗得“伸手不见五指”了,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们不能只见支流,不见主流
1.( 2018 年全国 II 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真题回顾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时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
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 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 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合含,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 于 800 字。
写作指津
写作材料作文,关键在对材料的审读上。这则材料比较易懂, 它涉及一个核心问题是“战机的防护”。 围绕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军方认为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一是沃德力排众议,指出应加强弹 痕少的部位, 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 的。两种对立的意见,两种不同的结果,蕴涵丰富的哲理思想,对我们都很有借鉴意义和启发意义,都可以 是立意的切入点。因此, 考生需要跳出材料本身,从材料蕴涵的哲理及其启示上入手,找到作文的立意方向:
一是从思维方式角度,换个角度看问题,逆向思维有奇效,惯性思维要不得;二是从材料蕴涵的哲理角
度:忽略短处必失败,被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三是从哲学的高度: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全面
看问题,以偏概全不可取;四是从沃德的角度:要独立思考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高分范例
冷眼看繁华 敢作逆风行
明明军方作了调查,并且已经有了决定,还是要据理力争, 力排众议, 并且获得成功, 沃德其实是某 些高明人士的代表。这些人独具慧眼, 善于逆向思维, 吹尽狂沙始得金。 冷眼看繁华,敢作逆风行,我为 沃德的力排众议点赞。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考虑,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与常规思维 不同,常规思维按照常规的、常识的、公认的或习惯的想法与做法进行思考,逆向思维则相反,它是对惯例 的反叛,是对常规的挑战。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险情,果断地用石头 把缸砸破,“让水离人 ”,救了小伙伴的性命,这就是运用逆向思维而成功的历史故事。
循规蹈矩的思维可以驾轻就熟,让人少走弯路,但也但容易使思路僵化,得到的往往是一些司空见惯的
答案。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属性,由于受经验的影响,人们往往只看到熟悉的一面,而对其他方面 视而不见。逆向思维能克服思维定势,破除由经验和习惯造成的僵化的认识模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苏联的十月革命,走的是城市暴动的道路,毛泽东则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运用逆向思 维,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把中国革命带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特别依赖科技的时代, 也是科技特别发达的时代, 在创造发明的路上,更需要逆 向思维,它可以帮助人们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我们都知道复印机的功能,就是如实进行文献的 复印,而日本理光公司的科学家通过逆向思维,发明了一种“反复印机”,已经复印过的纸张通过它以后上 面的图文消失了,重新还原成一张白纸,这样一来,一张白纸可以重复使用许多次。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往往比较脆弱,而逆向思维正是治疗精神疾病, 帮助人们走出困境的有效手段。一户人家,大儿子开染坊,小儿子做雨伞,老母亲每天都愁眉苦脸,雨天怕 大儿子的染坊没法晒干所染的布匹,晴天又怕小儿子的伞没人来买。邻居开导她,叫她反过来想:雨天,小
儿子的伞生意做得红火;晴天,大儿子染的布很快就能晒干。常规想法让人苦恼,反常想法使人开心,逆向
思维确实是医治精神疾病的灵丹妙药。
不必羡慕前呼后拥,不必羡慕腰缠万贯,不必追踪匆匆的脚步,做自己,不盲从,擦亮双眼,站稳脚
跟, 听从真理的召唤, 向着风吹来的方向勇敢飞去!
◎高分借鉴
“冷眼看繁华”有保持理性的清醒,不被表明现象所蒙蔽的意思,而“敢作逆风行”则有不要盲从,不
要跟风,要独立思考,敢于并善于逆向思维等意义。运用诗性的句子来做标题,凝练含蓄,耐人寻味。在提 出论点之后,文章安排了四个论证层次,首先阐述逆向思维的含义及其性质,再从“破除思维定势”“创造 人间奇迹”“治疗精神疾病”三方面阐述其积极意义。论证层层深入,充分有力。文章运用了司马光砸缸救 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反复印机的诞生、老母亲转苦恼为开心的故事,或历史故事,或革命理论,或科 技发明,或民间笑话,选例典型,述例精要,注重分析,事理结合。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津
材料渗透的是“现象与本质”的思辨关系。从画面表象看: 无论是得分高的孩子,还是得分低的孩子,只 要分数提高了,哪怕仅仅一点,即能得到奖励;反之,就会遭到惩罚。分数成了评判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
这个现象背后的价值观,便是不加区别的考试至上、唯分数论。从能力评价上说,分数至上,不符合能
2.( 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力综合培养的客观规律:从教育本质上说,分数至上,违背了教育培养人的宗旨。由此,家长、学校及社会各方面
如果唯分数、唯升学,仅凭分数与升学去考评学生与学校的优劣,推而广之,如果我们的社会仅凭数据去评断个 体、企事业、国家发展的优劣,则必然是片面的、及其有害的。
高分范例
教育之道,不可任性
《大学》中写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诚哉斯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弘扬美好的 德行,而漫画中孩子脸上的一记巴掌却违背了《大学》的精神。
从 55 分进步到 61 分值得嘉许,但孩子考了 55 分时得到的一记巴掌是使他进步的关键原因吗 倘若是, 那么这分数上的进步恐怕更多是慑于父母的压迫。再者,从 100 分退步到 98 分,可能不见得是个人原因, 很可能是试卷难度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叠加。那么,一记巴掌又如何能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我们应当看到,教育的手段不应只有“亲吻”“耳光”两种非黑即白的手段,教育的手段应更多地注重 情感上的感化与人格上的培育。一个微笑,一些积极正确的指引,才能在学生心中种下健全成长的种子,而后
在春风化雨下开出希望之花。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说:“强力惩罚迫使人服从社会意志,进而失去自我。 ”由此观之, 即使教育 者的动机是好的,他采取的手段也不能是任性的一记耳光。更何况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应该是唯分数论。诚然, 分数在某种程度上成能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但我们不可简单地将分数与学生成长中的一切衡量指标画上等 号。未满 10 岁的神童上了大学后在学业之外一片空白,他的母亲痛感“太对不起他了”。毫无疑问, 教育不 仅应当关注“术”的精深,更要看到“道”的广博,否时,在分数中畏俱惩罚的学生们终将面对王开岭笔下 的“进行时,团体操式的人生”——失去了思考,失去了自我。
因此,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教育者不应只是看见分数的高下进退,98 分的高分更不应换来一记耳光,而应在学生的分数起伏间看见更多的希望与可能。就像犹太人在孩子的书上 涂上蜂蜜,让孩子直观地体会到知识是生活甜蜜的源泉,而绝不会制定各种规则和标准让孩子无所适从。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惩罚的意义,而是要将惩罚的准则制定得合理有度,惩罚的手段也不应以伤 害学生的自尊为代价。
英国作家王尔德有言:“每个圣人都有不可告人的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洁白无瑕的未来。”希望教育的评
价机制不再唯分数论,而是更全面地综合衡量; 同时,教育之道应避免简单的非黑即自的思维,而是更具有
弹性,更针对孩子的个性需要,让不同特质的孩子共同茁壮成长。
◎高分借鉴
立意不凡,标题凝练,极富洞见。开篇引用《大学》名言, 自然巧妙地转接到谈“人格”与“德行”上, 从而顺利展开下文的论述。主体部分的论证,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展开,逻辑严密,见解深刻,辩证透彻, 显示了极强的思辨能力。结末巧妙规劝,再次强化中心论点,语言极有温度,且饱含期待。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泉水在地下蓄积。一旦有机会, 它便骄傲地涌大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
跟踪练习
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
清泉的不停奔涌。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 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要求: 自拟标题, 自选角度, 确定立意;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少于 800 字。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富有哲理的材料作文试题。审题时,要从“泉水”好“喷泉”的关系中寻找材料对我们的启迪。 据此,我们可以从一下角度立意:
从“喷泉”的角度来立意:成功者要懂得感恩,自己成功了,不要忘记背后大批长期支持者和默默奉献者。 从“地下的泉水”的角度来构思:①甘愿做一片绿叶、幕后亦光荣、为了共同的目标甘愿做一颗螺丝钉;② 伟大来自于平凡、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人人可尽一份力。从“喷泉与泉水”二者结合的角度来立意:①作为个 体,你要想拥有“喷泉”一样的侧人生,就得如“地下的泉水”一样积蓄力量,所谓厚积薄发,“台上一分
钟,台下十年功” ;②作为群体, 比如科研团队, 比如一个剧团,既需要领军人物——站前台的演员,更需
要大量助手、导演与服务人员。从众人“ 瞩目喷泉”“鲜有关注地下泉水”来立意:现实社会既需要英雄、 伟人、名家更需要众多的默默无闻的、普通平凡的奉献者,而后者更值得关注、值得赞颂。因此我们既要为 “喷泉”欢呼,更要为“泉水”点赞。
范文展示
一朵花的灿烂
人,活在现实与梦想的夹缝中,恼于现实的繁杂琐碎,苦于梦想的遥不可及。然而,平实浅淡中,我们 有时会因为一朵花而灿烂,在至小的罅隙中自得其乐。这,就是生活。
生活,浅淡如水,亦能有其细微之美。
草原本是平常之物,但是季羡林老先生却会为清华园的一草一木而流连驻足,为其枝繁叶茂而满心欢喜。 也许草木的变化在太多人眼里只是模糊的背影,抑或是偶尔一瞥的流连,但在季羡林老先生的眼里, 它们却
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陪伴——岁月变迁,物是人非,只有这些草木依旧。
生活中的美往往只会闪现在那些能发现美的眼眸中。明媚的午后,慵懒的日光,浓醇的咖啡,轻柔的旋 律。享受生活点滴间的美好,不在于生活本身,而在于人为。
一朵花,一棵草,亦是喜悦之本源。浅淡如水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发现和珍惜一朵花的灿烂。
生活,平静如水,亦能有其细微之美。
忘不了杨春华的匆匆背影, 17 年,29 个行政村,每天一百多里地的奔波。她只是一名普通的邮递员,却 用她微弱的光芒照亮了上万人。每天几十斤的报纸、邮件, 需要奔波几十公里才能送完,作为一名女邮递员, 她坚持了 17 年,风雨无阻。
杨春华把乡亲们当作家人,甘做普通的邮递员,这份感情朴实无华,虽不惊天动地,但这却给人们平静 的生活注入了期待和慰藉,带来了和煦的春风,淳朴而温暖。
生活中不缺乏美,除了自然的美,更有人性的美。
一朵花,亦可灿烂一方土地,平静如水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留意平凡中的辉煌,感动并寻找着。奋不
顾身抢救“东方之星”落水群众的潜水员们,捐肾救夫的“ 四川好妻子” ,追逐梦想不停歇的“渐冻人”杨
学峰……正是这样一群普通人,用他们心灵开出的花儿灿烂了我们浅淡平静地生活。
自然中,处处存在着美,这需要我们像季老一样于细微处发现它们的影子,以自然之美浇灌浅淡的生活, 于静默中感受一朵花的灿烂。
一朵花,虽然平凡,亦能灿烂你我!
◎高分借鉴
注重思辨,素材丰富。这是一篇规范的精练的议论文,能紧紧围绕材料阐述,提炼出一朵花,虽然平凡, 亦能灿烂你我的主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视野开阔,注重推断。本文注重并较好地把持住了因果的推断,观点具有启发性。素材能紧扣原本色彩 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指津
安徽卷作文材料主要围绕“蝴蝶翅膀”这一物象展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仅仅停留在观察蝴蝶本身等 自然世界的表面,而应更加关注“蝴蝶翅膀”这一现象折射出的抽象内涵,包括人生态度、人生析理等。考 生应该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拓展开,写出深意、新意。
我们可以对材料内容进行如下归纳:
①“蝴蝶翅膀无色却呈现出缤纷的色彩”——科技的魅力在于发现与探寻。
②“三维结构的显微镜才观察得到蝴蝶翅膀显现出的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科技的魅力在于发明与 创造,科技的魅力在于换方式、换角度。
③“我们以为蝴蝶的翅膀有色彩而通过显微镜发现并没有”——科技的魅力在于还原事物真相。
④“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科技的魅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观察与感受。
⑤“为了丰富中小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 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
科普活动”——科技的魅力需要科技部门与学校联手从而散发,最终让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以上归纳,仅就实例的科技性来进行,其实还可把这一实例放在社会、人生这个范畴来进行归纳。例如, 我们以为蝴蝶的翅膀有色彩而实际上并没有——社会中我们眼见的不一定是真相,要利用大脑与心去分辨; 蝴蝶利用光照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人要善于利用条件成就美好人生等。
高分范例
拨开云雾见青天
蝴蝶的翅膀在阳光下五彩缤纷,我们在惊羡它们美丽的同时,不禁感慨它们的幸运, 因为它们一破茧就 拥有了其他动物所羡慕的彩色翅膀。可真相真的是这样吗?那群学生会回答你:“不,蝴蝶的翅膀是没有颜 色的。 ”
我们或许会很不解, 这是为什么呢? 明明大家所看到的翅膀就是五颜六色的啊, 难道眼见还不能为实 吗?其实,有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我们应该拨开眼前的重重迷雾,去探求事物的本质。
拨开迷雾,我们应铭记“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自动手操作,将蝴蝶翅膀置于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发现
翅膀的无色,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邓小平就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人们在为“什么
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苦恼时,邓小平指出:“什么是,怎么样,只有试过才知道。 ”于是, 经过南方视察等一次次实践,邓小平发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为后来中国的腾飞奠定 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他们如若不是投身于实践,只怕会永远被巨大的迷茫所笼罩,更别谈抓住事物的本质, 拨开迷雾了。
拨开迷雾,我们要学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当一个红色的一苹果砸在头上,牛顿问了为什么,所以有 了后来的万有引力定律; 当看到烧开水的水壶盖上下运动时,瓦特问了为什么,所以有了后来的燕汽机。他 们没有停留在事物所显示出来的表象上,相反,他们循着事物的表象深入下去,不停地在探索。正因为他们 努力寻求答案,探索本质,像个掘井人人一样,坚持不懈地挖下去,才有了如今甘甜的泉水。
拨开迷雾,我们得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有时,我们明知自己处在迷雾中,可很少有人敢 于积极地拨开迷雾, 因为拨开迷雾的代价往往是巨大的。昔日的布鲁诺,通过自己多年的知识积累,对教会
的“地心说’提出了质疑,积极宣传哥白尼的“ 日心说” ,尽管多年以后,“地心说”被证实是错误的,但
布鲁诺却因挑战宗教的权威而被处以火刑;昔日的苏格拉底在雅典繁华的表象下看到了雅典世风日下、道德
沦丧的本质,他针砭时弊,努力唤醒青年却以腐蚀青年的罪名被处死;昔日的戊戌六君子为了挽救中国开始 “百日维新”,但却被无情地斩首……这些事迹告诉我们:拨开迷雾需要忘却生死的勇气,我们应树立批判的 精神,不畏权威,勇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伸出你的手,拨开眼前的迷雾,你会看到明亮的蓝天,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轻轻的,柔柔的 … …
◎高分借鉴
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晴,“拨开云雾见青天”简练而又形象生动, 同时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标题 的新颖、生动和别具匠心,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文章材料丰富,既有名人名言,也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定律和瓦特发明蒸汽机, 以及布会诺、苏格拉底和戊戌六君子等经典事例,这些丰富的材料,使考生的观点 更有说服力。文章注意用问句来推动文意,并引发读者的思考;用排比句叙述论据,言简意赅;再加上俗语
和名人名言的引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显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