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写作素材整理指导:高考阅卷者青睐的作文素材阅卷者最喜欢的素材作文素材千千万,哪些能得阅卷老师喜欢?阅卷老师在评判作文时,通常会关注作文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创新度。那么,素材作为作文内容的担当,应该具备的特点有:真实性,有文化底蕴,饱含正气与正能量,有深度,有创新性,能够体现考生的观点和思考等。简要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正、新、雅、思。这四个字,可以在以下几种素材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考生可以在平时的阅读和积累中,多注意以下几种类型的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素材库,以便在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确保素材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题。一、课本内容素材我们的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彩,涵盖天文地理、人文自然、古今中外、文史哲科,如果我们仅仅把他当成学习课文和背诵诗文的工具,该是多么可悲可叹!除了依靠它学习课文、涵养性情、提升素养外,还有一个实用之处——用做作文素材写入作文。课本素材包括课文的词句段、课文中的人和事、作者和背景材料等;课本素材的运用,有以下几种类型和方式:一是运用课文中人物和作者素材,用做事实论据。这类素材可以用作正面也可以反面;二是直接引用课文句子,做道理论证,或者用其做事实论据的修饰和限定;三是拆分或者化用课文中的句子,灵活运用,润饰语言,提升格调。【运用示例1】:须知,答案不在于他人给的,而在于自身的甄别与选择。回望当年,大唐才子,济济可观。可是唐玄宗依然沉迷于“野无遗贤”的虚幻答案里,“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从此君王不早朝,终落得个马嵬坡下泪洒巾的凄惨结局。是他身边没有治国安民的贤臣吗?是大唐没有治国理政的答案吗?当然不是!可是他只沉浸在李林甫的答案里,主动忽视了如杜甫那样忧国忧民的答案。光阴流转,时光向前,在这个人工智能井喷式发展的时代,一问百解,一呼百应,答案看起来丰富多彩,数不胜数。可是别忘了,这泥沙俱下的答案,需要我们仔细甄别与筛选。否则,答案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带来新的、更大的问题。他人给的不一定是答案,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答案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2024高考新课标Ⅰ卷作文《寻答案,追问题,无止境》)【运用分析】:论证段一,运用课本中的反面人物素材。用唐玄宗沉迷于李林甫等人给的“答案”中,而不是主动去甄别选择答案,忽视杜甫等人忧国忧民之策,最终泪洒沾巾的事实论据,通过对不同答案的态度和结果的对比,突出了正确甄别答案的重要性,论证了问题的答案自古至今都不是别人给的,用自己的价值观定位、眼光和头脑,甄别挑选出的才是真正的答案。该论据素材来源于课本必修课本中杜甫诗歌时的“知人论世”部分知识补充,以及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在运用中,既回顾了古代唐玄宗的事例,又联系到当下人工智能时代答案众多需甄别的现实情况,使文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运用示例2】:革命低潮,许多曾经的革命人士,消极悲观,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高屋建瓴,真诚交流,鼓励了无数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尤其是工人阶级,激发了他们新的斗志。革命前夕,林觉民忍痛割爱,在巾纸上写下了“纸短情长”的滴血之语,触动了妻子,也跨过时空,触动了无数青年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埋藏灵魂深处的爱国热情。由此可见,真诚交流,就好比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最终会使云与云融合,树与树成林。(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心之交流,真诚为桥》)【运用分析】:论证段二,运用课本中的正面人物素材,分别为马克思讲话的坦诚交流和林觉民书信中的坦诚交流,二者分别代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其中马克思素材来源于课本必修下《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林觉民素材来源于课本必修下《与妻书》。作者用此两个人物素材来证明真诚交流的重要性——不仅仅打动了同时空的人,也触动激发了无数后来者,论证了坦诚交流的伟大意义。作者对课本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没有仅仅停留于表面,而是挖掘了其背后的思想内涵,体现了对历史素材的敏感度和对不同类型素材的驾驭能力,展示了素材的深度,也体现了作者对素材内涵的理解和挖掘。【运用示例3】:从心所欲不逾矩,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菜根谭》有言:“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警觉,航登彼岸。”刹那百转,皆在一念之间。当楚怀王一心变法强国,却忘了“亲贤臣,远小人”的帝王之道,当秦始皇梦想着“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却忘了“勤俭兴邦,奢侈亡国”之理,他们终期于尽,岂不痛哉!而唐太宗时刻不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心约束,终成“贞观之治”;建国74年来,我党时刻保持清醒警惕,约束自身,以法约民,让这九州山河,鸢飞于天,鱼跃于渊,国泰民安。(2023郑州二次质检《乘骐骥以驰骋兮,约束以达先路》)【运用分析】:论证段三,开头的观点句即化用改写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中的句子。在论证中,引用了《菜根谭》的名言诠释观点,为文章增添了哲理深度;又引用了两组对比的人物事实论据,通过对比他们的成败得失,生动地阐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重要性。第一组为楚怀王和秦始皇,分别来自课文《屈原列传》和《过秦论》,第二组为唐太宗李世民和共产党的例子,其中唐太宗的事例来自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作者的素材运用从名言开始,逐步过渡到历史人物,再到现代社会实例,每一个素材都为下一个素材的引入做了铺垫,使得整篇文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另外,本论证段在叙述素材,又引用了课文中的句子做修饰,如《出师表》中的“亲贤臣,远小人”,《过秦论》中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以及“鸢飞于天,鱼跃于渊,国泰民安”等课堂中常见的词句,增加文采的同时,又增强了说服力,成功论证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重要性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二、中国脊梁素材青年有为,大有可为。高考是选拔型的考试,身为未来接班人的我们,当学着先辈的样子,不忘初心,肩负责任,共赴前程。这先辈,是历史上的智者先贤、仁人志士,是我们的感动中国人物、大国工匠、时代先锋,以及各行各业的模范典型……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些真实的人物事迹,不仅能够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还能发扬民族气节和精神,让作文充满正气与力量;当然,也能够为作文提供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们,当接过他们的接力棒,学着他们的样子,心怀家国,奋勇向前。使用这类素材要注意的是,切忌叙述过多,以叙代论,冲淡议论说理;而要夹叙夹议,或者简要叙述后加上分析论证才行。如能在叙述事例时加入具体情境和细节,更具有感染力,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敬仰之情。【运用示例1】对未知之境的探索,使我们“站得”更高。如果说我们视线不能到达的地方是生理意义的盲区的话,未知之境就是我们认知上的盲区。对未知之境的探索,扩大了我们认知的版图。柳宗元“沿小丘西行”,“伐竹取道”,发现了清幽清澈的小石潭;苏轼于月明之暮夜,“至绝壁下”,破除了石钟山得名的陋识短见;“嫦娥四号”探月任务的完成,使我们看到了月球的背地面。每一次探索之后的抵达,都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增加了我们的见识,使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又增加了一分。事莫定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对未知之境的探索,是我们科学认识世界的必由之路。(2024新课标Ⅱ卷《探索无止境,我们在路上》)【运用分析】:作文段选取了柳宗元发现小石潭、苏轼探索石钟山以及“嫦娥四号”探月任务三个素材。前两个素材分别来源于初中语文课文《小石潭记》和高中语文课文《石钟山记》,后一个素材来源于学校爱国教育素材。每个素材中的人物都是我们民族天空中一颗闪亮的星,都是我们仰望并追寻的偶像。并且,这些人物素材都紧密围绕“对未知之境的探索”这一主题展开,涵盖了从古代文人到现代科技探索的广泛领域,展现了探索未知之境的多样性和深远意义。作者在运用素材时,不仅简要概述了事件,还深入分析了这些探索如何“扩大了我们认知的版图”,如何“开拓了我们的眼界,增加了我们的见识”。这种深入的分析使得素材的运用更加有力,主题的表达更加鲜明。【运用示例2】大德是对祖国的忠心,心怀家国,奉献自我,修养大德。“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纵览华夏文化,不乏有为请国命之人,充当国家脊柱之人。看往昔,于谦“粉骨两碎身浑不怕”,一生浮沉,却未敢忘忧国;辛弃疾半生坎坷,却不忘收复中原之任。望今朝,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以以笔为剑,剔除国民精神上肿瘤;已逾七十载,抗美援朝烈士遗骸重回祖国,“青山埋葬忠贞骨”,是自我的奉献,是对家国的担当,让先辈之大德照彻大千。试问,吾辈青年有什么理由不向先辈学习?当打磨自我,涵养家国情怀,修身立德,报效国家。(《小节行稳,大德致远》)【运用分析】:本论证段文章从提出“大德”的概念开始,选取了于谦、辛弃疾、鲁迅以及抗美援朝烈士等古今人物和事件进行论证。这些素材,不仅均与主题“大德”紧密相关,还全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展现了大德在不同时代的体现,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将古今联系起来,不仅列举了素材,还对素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如“是自我的奉献,是对家国的担当”,展现了大德在当代社会的意义,体现了较高的思想深度,也为我们的前行路点亮了指路的灯火。【运用示例3】不独亮,促和谐,真情一家,让每一粒灯花盛开。一个好的时代,个人的光鲜绝不以别人的褴褛为背景,个人的快乐绝不以别人的忧伤为膏野,个人的幸福也绝不是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我们民族总有那么一群人,用真情促和谐,用毕生心血让标注着民族精神的灯花盛开。钱七虎为国家和人民安全,默默把胸膛挡在前面;“银发知播”群体用日复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识的种子;医院院长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杨宁扎根江西,下定决心当“脱贫领头人”……他们感动你我,感动中国,他们深知“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他们的坚守与奋斗,让一粒粒灯花盛开成万家灯火,回应着这个时代的精神渴求。(2023年全国高考乙卷《执手同行,穿越荆棘》)【运用分析】:本论证段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民族脊梁素材来具体阐述论证观点——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个人的真情付出和共同努力。钱七虎为国家安全默默奉献、“银发知播”群体耐心播撒知识种子、医院院长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以及杨宁在江西脱贫工作中的坚守与奋斗,这些人物事件涵盖了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展示了不同人物在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素材运用时,作者注重细节刻画和情感渲染,如钱七虎“默默把胸膛挡在前面”,这让素材更加生动具体,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旨和时代精神。三、日常生活素材一日三餐,一年四季,普通而平凡的生活中往往藏着动人细节、凡间烟火,也隐含着人生百态、历史人文,更蕴含着信仰价值、家国天下。见微知著,这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片段,往往最能打动阅卷者的芳心。此类素材使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可过分琐碎,冲淡了议论说理;二是若能把日常小素材和宏大素材相链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如果国宝会说话》:捧着陶鹰鼎,就捧起一抔六千年的泥土,也捧起了一抔中华文明起源的泉水。《航拍中国》:在哈尔滨脚下,是一条生机勃勃的东北亚经济走廊,这座城市涌动着奋进的渴望,也寄托着一个国家对合作共赢的向往。《舌尖上的中国》: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运用示例1】这世间,唯有变化才是永恒。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千万不要以刻舟求剑的固化思维以为问题的解决可以一劳永逸。键盘让我们的书写变得更为容易,但书法传承的危机日渐显现;智能家居日益普及,但遭遇突发状况的习得性无助让我们抓狂;新能源电车为解决原油危机而蓬勃发展,但电池的回收问题相伴而生……网络时代,万物互联,一点点变化可能勾连一串问题产生,振颤至远方无止境。其实,产生新问题不是问题,如果有朝一日没有新问题产生了,那我们可能就离灭亡不远了。(202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珍视自我价值,不役于网络答案》)【运用分析】: 本论证段的素材选择非常贴近生活现实,选取了键盘与书法传承、智能家居与习得性无助、新能源电车与电池回收等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身上的紧跟时代的素材,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变化所带来的新问题就在身边,增强了论述的现实感和说服力。素材也非常具有代表性,让读者感到亲切的同时,不由自主随着作者深入思考,逐步推进,清晰地论证了“变化产生新问题”这一观点。 【运用示例2】繁星如月,你看,那是谁?那是平凡而又不凡的我们。宇宙浩渺,偌大无垠,耀眼的星只是极少数,我们,只是点点星尘。然而,微光亦可照亮黑夜,尘埃亦可造就恢弘。那些甘愿在平凡点滴中倾注力量的人,也能在滴水穿石的过程中惠泽社会。暴风雨后的夜,我看见志愿者们的红马甲映着一地的水光,我看见穿着工作服的警察在指挥交通,我看到小区的保安还在清理着门口的积水,我看到便利店的人,拿着手机在向远方的亲人报平安……热浪如潮,行人匆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路上,走着,努力着,心怀真诚与明媚,付出温暖与热爱。尽管平凡,尽管渺小,我们一样可以点亮自己,照亮一方夜空。正如《光明日报》中所说:“一个个出彩的中国人,耕耘于平凡,铸就着一个个不平凡。”(《躬耕平凡,铸就不凡》)【运用分析】:本论证段通过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指挥交通的警察、清理积水的保安以及便利店的工作人员等丰富而又典型的日常生活中的现实素材,来证明主题“平凡中铸就不凡”。素材非常具有代表性,如红马甲的志愿者和指挥交通的警察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带来了温暖和秩序,不仅能够很好地体现主题,而且贴近现实生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在描述素材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细节,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现场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使文章更加具有画面感和感染力。同时,各个素材之间紧密关联,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素材背后的含义,展示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处——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勇气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共同建构一个完整的主题,使文章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具有深刻性、启发性和教育性。四、哲学思辨素材哲学思辨类作文素材,是指那些具有深刻思考价值、能启发思考、提升思维水平、展现对事物深层次理解和分析、探讨人生意义和世界本质的素材。此类素材一般具有深度性、多元性、抽象性、启发性等特征;通常包括名言、寓言故事、概念观点、社会现象等,通过引用、论述或分析,使作文内容更具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观点更加鲜明。使用此类作文素材时要注意,要根据文章的观点合理运用,将素材融入文章,避免空洞无物、泛泛而谈,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直接引用哲理名言时,要确保准确性和权威性,对引用的素材尽量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揭示其深层含义和价值。【运用示例1】人类发展的脚步不息,问题的出现也不会停止,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问题的接踵而至引领和拖曳着人类探索的脚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人类一次次越过山丘,走向未知的远方。发展是永恒的,问题的出现也是无穷的。正如网络社会背景下,科技发展让我们天涯变咫尺,但人与人面对面咫尺变天涯的交流隔膜又成为新的时代弊病;小小屏幕,为我们打开见识繁华世界的大门,但算法推荐又让我们跌入信息茧房的逼仄中;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但引发的大量人员失业和科技伦理危机却让人类日益心忧……“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唯变化不止,唯问题无穷。(202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文明不息,问题无穷》)【运用分析】:本论证段中,作者通过对科技发展带来的利弊进行对比分析,注重思辨色彩的同时,明确表达了问题与进步并存的观点。文中的社会现象类素材的运用非常具有思辨色彩,作者不仅列举了科技发展带来诸如“天涯变咫尺”“打开见识繁华世界的大门”的便利,还彰显了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又提出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如“信息茧房”、“科技伦理危机”等。作者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显示了作者的深度思考,展现了较高的思辨能力。【运用示例2】:磐石虽岩岩,水滴石可穿。不固执,知变通,坚韧行。琉璃易碎,过刚易折。若不知变通,太固执,轻则步入泥潭,重则香消玉殒。站在大风扬积雪扑面的泰山之巅,姚鼐悟得圣人之道,从此不再固执于庙堂上的无谓争执,转身把一身学问带入民间,泽被桐城学子,把崎岖走成通途。面对恶意与不公,沈从文默认“人生是一种沉默的斗争”,放下文学之笔,翻阅史料无数,成为中国近代服饰美学奠基人。若他们不知变通,一味硬刚,哪还有“桐城派”的红光?哪还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芳华?刚直为骨,但过刚易折;巧变通,坚韧行,方可致远。(2024郑州一次质检《过刚易折,柔以致远》)【运用分析】:本论证段运用引用、对比、具体事例和深入分析来论证观点。首先观点“不固执,知变通,坚韧行”即具有辩证关系。其次“磐石虽岩岩,水滴石可穿”的自然现象,“刚直为骨”“过刚易折”两种态度的对比,清晰地阐述了固执与变通的辩证关系。再次,作者又选择了姚鼐和沈从文两位人物素材进一步阐释论证了辩证关系,姚鼐的转变和沈从文的适应都体现了在面对困境时,不固执、变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做到灵活变通。结尾处“刚直为骨,但过刚易折;巧变通,坚韧行,方可致远”这句话,更是具有强烈的寓言性质,既总结了前文,也为文章增添了深度和广度,又为读者提供了行动指南,使文章更具有思想性和启发性。【运用示例3】:生活中难免会遇到逆境,而满怀希望的人,总能穿越重重黑暗与困难,看见光明,拥抱阳光。贝多芬失去听觉,却创作出了许多振奋人心的作品,让生命之火永远燃烧;梵高的一生历经世态炎凉,却始终向阳而生,留下了许多热烈而动人的佳作,令后人感叹不已。加缪说:“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尽管身处逆境、受尽悲伤苦痛,但有的人总能以如同夏天般炽热的心,在逆境中寻找光亮,坚强地成长,永不停止对生活热切的渴望和对梦想执着的向往。(《心怀希望,逆旅寻光》)【运用分析】:本论证段首先选取具有型性和启发性的事例素材,林徽因在战乱与疾病中坚守对古建筑的热爱,保存珍贵文物,展现了在困境中坚守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不仅是个人的坚韧,更引发我们思考个体在动荡时代中的价值与担当;史铁生双腿残疾,却能在地坛中感悟人生并创作出动人作品,这启示我们即便身体受限,精神世界仍可无限拓展,体现了逆境对灵魂升华的催化作用。其次,引用加缪的名言,呼应前面的事例,强调无论外部环境多么艰难,内心的希望与力量都能如夏日般炽热,战胜寒冬。二者结合,将抽象的哲理通过具体人物经历和名言相结合的方式,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观点,引发对逆境、希望和人生的深入思考。五、文化传承素材深厚的文学涵养,永远是一个人的底气;丰富多彩的文化,永远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它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历史与传统。将文化传统、习俗、艺术、语言等方面进行延续和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这其中所蕴含承载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更是需要我辈的继承与弘扬。文化传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和发展。身为新时代接班人的我们,在作文中常引用或探讨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方式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不仅能为作文提供有力支撑,提升作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深度,还能加深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另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智慧和经验,对于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问题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运用示例】方寸之间,吐纳百代,镌刻河山。诗意是科学的归宿,让天地人世间愈来愈美好温暖。一如许敏所言:“你们的想象,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中国航天人的努力,正是中华民族对于太空星辰的向往。“嫦娥奔月”的诗意,敦促着我国绕月探测工程的发展,“嫦娥三号”探测器带着“玉兔”月球车着陆,“嫦娥五号”带回来自月球的礼物。诗意,让浩淼的太空有了追寻的方向,也让生活愈来愈温暖光亮。从“古道西风瘦马”的咫尺也天涯,到“天堑变通途”的飞驰电掣;从“天大寒,砚冰坚”的艰难抄书,到印刷技术和电子阅读的与时俱进: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诗意,已成为今人的时尚。诗意的美,温暖了科学,也决定着科学的方向和目的——让生活更美好。(2024郑州市期末《科学问诗意,宁可共载否》)【运用分析】:本作文段素材,既有古代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又有现代航天工程的实例“嫦娥号”;既有古代的交通状况“古道西风瘦马”,又有现代的交通进步“天堑变通途”;既有古代的艰难抄书,又有今天的印刷技术和电子阅读。这些素材不仅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时间跨度,也包含了从神话传说到现实科技的内容广度,都体现了人类对诗意和科学的追求。这些素材两两对比,第一组对比展示了古人对太空星辰的向往如何转化为现代航天人的努力,第二组对比展示了科技进步如何使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和美好,第三组对比,展示了现代科技让古人梦想成真。这种延续和传承,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使作文富有情感色彩,使得作文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六、时代风尚素材时代风尚素材,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能够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热点话题、时事新闻,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问题,也能展现考生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时代风尚素材,包含诸如科技发展、环境保护、文化自信等的当下热点话题、经典事例,以及领导人讲话中的素材等。【运用示例】乘着智能的东风,人类生活赋新能。智能时代,很多问题有了很炫很酷的答案。世界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在天南,我在海北;而是我在网络这一头,你却不在那一头。互联网普及,天涯即咫尺。且不说在中国可以购尝到俄罗斯美味的大列巴,可以买品到英国庄园地道的葡萄酒。单说网络支付这项就无疑带来了支付方式的巨大变革,更不用说搜索引擎能让我们分秒间获取海量知识和答案。同时AI科技也让很多不可能动辄迎刃而解,曾记否2023年央视网推出的“开学第一课”《跨越时空与李白、鲁迅、钱钟书聊“开学”》吗?用AI教科书级演绎“开学”,聊开学轶事、解作业迷思、谈教育闭环,爱了,爱了!还记得腾讯用AI科技助力敦煌壁画吗?从到为“生病”的壁画线上治病,到打造一座“数字藏经洞”,让敦煌文化从保护在洞窟里,到保护在云端。赞了,赞了!也还曾记得采用生成式AI技术帮助烈士恢复容貌,帮助中年父亲还原已逝的女儿,帮助年迈的母亲复原去世的儿子?叹了,叹了!(202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乘着“智能”之磅礴伟力,探求“问题”的大江大河》)【运用分析】:本论证段的素材选择和运用,非常具有时代气息。众多与智能时代相关的具体事例,如网络支付、搜索引擎、AI演绎“开学第一课”、腾讯助力敦煌壁画、利用生成式AI技术复原人物容貌等,涵盖了当下社会新风尚的多个领域,反映了当下社会的最新发展和动态,展现了对智能时代影响的广泛关注,使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符合高考作文对素材新颖性的要求。同时,作者能够将素材与主题紧密结合,通过举例说明智能科技如何改变生活,使素材服务于主题好。另外,作者的语言非常具有时代气息,如“炫很酷的答案”、“爱了,爱了!”、“赞了,赞了!”等,既体现了时代特色,也赞美了科技进步,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