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资源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1.(2023八上·宁明期末)班级正在制作短视频《关注文化遗产》,以下是部分解说词,请你阅读后完成各题。
【历史见证】文化遗产是历史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至今仍器宇轩(  ) 昂地挺立着,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岸堤,长城上的烽烟和孟姜女的哭声似乎仍在耳边萦绕……文化遗产沉淀了千年的繁华或屈辱,juān (  ) 刻着历史的痕迹。
【民族之魂】文化遗产是民族之魂。岳飞的《满江红》唱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万里长城记载抵御外敌的民族精神, 自出心裁的剪纸、年画、刺绣体现生动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向世界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民族之根】文化遗产是民族之根。 “____,____。 ”君不见, 每年都有海外游子长途跋涉寻回家来,在黄帝陵前捧回一抔黄土; 君不见,每年都有台湾同胞络绎不绝地赴闽拜祭妈祖。文化遗产牵系着亿万炎黄子孙的心,这种民族的凝聚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
(1)读“历史见证”解说词,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器宇轩(    ) 昂 juān (    ) 刻
(2)以上三段解说词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3个。
(3)解释“民族之魂”和“民族之根”两段解说词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记载   。 长途跋涉   。
(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填到“民族之根”解说词的横线处,使解说词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
①年年岁岁花相似 ②落叶归根意更浓 ③游子思乡心难耐 ④岁岁年年人不同
(5)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长城上的烽烟和孟姜女的哭声似乎仍在耳边萦绕。
B.岳飞的《满江红》唱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C.这些文化遗产向世界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D.这种民族的凝聚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
【答案】(1)xuān;镌
(2)器宇轩昂 浩然正气 自出心裁 长途跋涉 络绎不绝 炎黄子孙
(3)把事件记录下来。;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4)③游子思乡心难耐 ②落叶归根意更浓
(5)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词义理解;解释;对联;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1)第一题考查的是字音和字形的掌握。对于“器宇轩昂”中的“轩”,根据常见的读音和语境,可以确定其读音为“xuān”。而“juān刻”中的“juān”,根据语境和常见的汉字书写,可以推断出是“镌”字,意为雕刻。
(2)第二题要求从解说词中找出成语。通过阅读解说词,可以轻松地识别出“器宇轩昂”、“浩然正气”、“自出心裁”、“长途跋涉”和“络绎不绝”等成语。这些成语都是常见的,且符合解说词的语境。
(3)第三题要求解释解说词中的画波浪线词语。对于“记载”,结合语境可以理解为“把事件记录下来”。而“长途跋涉”则是一个成语,根据字面意思和语境,可以理解为“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4)第四题要求从给定的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并确定其上下联的顺序。通过对句子的理解和对联的常识,可以确定“游子思乡心难耐”为上联,“落叶归根意更浓”为下联。因为上联通常表达一种情感或情境的起始,而下联则进行深化或回应。
(5)第五题要求从给定的句子中选出病句。通过逐一审查,可以发现A项“长城上的烽烟和孟姜女的哭声似乎仍在耳边萦绕”存在语病,因为“烽烟”是视觉形象,而“萦绕”通常用于描述声音或气味等感官体验,这里搭配不当。
故答案为:(1)xuān ;镌(2)器宇轩昂 浩然正气 自出心裁 长途跋涉 络绎不绝 炎黄子孙(3)把事件记录下来;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4)③游子思乡心难耐 ②落叶归根意更浓(5)A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汉字的字音和字形的掌握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和语境推断。易错点在于字音和字形的细微差别,需要仔细辨别。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汉字读音和书写,提高语文素养。
(2)本题考查的是对成语的识别和运用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和语境理解。易错点在于对成语含义的混淆,需要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在适当的语境中运用。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成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依靠语境理解和词语本身的含义。易错点在于对成语或词语的误解,需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在适当的语境中运用。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的词语和成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4)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的识别和排序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依靠对联的常识和句子的理解。易错点在于对联上下联的混淆,需要准确理解对联的结构和含义。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对联的创作和欣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5)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的理解。易错点在于对病句类型的不熟悉,需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能在实际中准确识别。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病句的修改方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2023八上·宁明期末)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相关的内容。
主题 文学常识与名句 出处
岁月流逝 崔颢登楼,写下“①   ,   。”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 《黄鹤楼》
失意飘零 ②   (人名)出使塞外,写下“③   ,归雁入胡天。”以写景交代行踪,表现诗人失意飘零之感。 《使至塞上》
老当益壮 曹操写下“④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明自己虽近暮年, 仍然老当益壮, 雄心不减。 《龟虽寿》
痛恨战争 安史之乱中,忧国忧民的杜甫看到战火连绵, 久盼家音而不得,写下“⑤   ,   。” 《春望》
八年级语文 第 1 页 共 6 页续表
主题 文学常识与名句 出处
抑郁不平 “⑥   ,   ”这两句诗,杜牧以二乔命运代指东吴命运,隐含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慨叹。 《赤壁》
居安思危 孟子居安思危,指出导致国家灭亡, 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⑦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①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王维;③征蓬出汉塞;④老骥伏枥;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⑦入则无法家拂士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应用性默写
【解析】【分析】对于这道题目的解答,首先需要对题目中给出的文学常识和名句出处有清晰的认识。题目通过不同的主题,要求填写对应的诗句或人名。解题过程中,需要回忆或查阅相关的文学知识,确保填写的答案与题目中给出的主题和出处相匹配。
对于“岁月流逝”的主题,需要联想到崔颢的《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感慨的诗句。这里很容易就能想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对于“失意飘零”的主题,题目提到某诗人出使塞外写下的诗句。这里需要识别出诗人是王维,因为《使至塞上》是他的作品,其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正是表现了诗人失意飘零之感。
“老当益壮”的主题则直接关联到曹操的《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话明确表达了曹操虽近暮年但雄心不减的情感。
“痛恨战争”的主题下,需要联想到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结合《春望》这首诗,可以明确“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表达了杜甫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家书的渴望。
“抑郁不平”的主题关联到杜牧的《赤壁》,其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通过二乔的命运隐喻东吴的命运,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慨叹。
最后,“居安思危”的主题下,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到的导致国家灭亡的内外原因中,“入则无法家拂士”是内因的一部分,与“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形成对应。
故答案为:①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王维;③征蓬出汉塞;④老骥伏枥;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⑦入则无法家拂士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古典文学常识及名句的掌握情况,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回忆和查阅相关文学知识来匹配题目中的主题和出处。技巧在于对文学常识的熟悉度以及对诗句的准确记忆。易错点在于可能混淆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诗句,因此需要仔细审题,确保答案的准确性。拓展迁移方面,本题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积累古典文学知识,提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023八上·宁明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
①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大洋和极地科考活动,科研工作者在海洋中均检测出了微塑料。相比大型塑料,这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肉眼往往难以辨别,更加隐蔽,不易清理,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②海洋微塑料到底从何而来?调查研究发现,一部分海洋微塑料由大型塑料碎化而来,另一部分来自流入大海的原料,如树脂颗粒、个人护理品和清洁剂中的塑料磨砂等。事实上,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海洋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③华东师范大学施华宏教授介绍,比较大的塑料被鲸鱼等大型海洋动物误食,造成的往往是机械损伤; 而微塑料过于细小,再加上本身含有增塑剂等添加剂,还能吸附环境里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毒性,进入海洋生物体后,有可能给体内器官造成更大伤害。
④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的严峻性还在于微塑料的数量不断增长。有些塑料经过几百年才会完全降解,原有积累下来的大型塑料还在经历着侵蚀、风化、迁移、破碎至微小的过程,新的塑料又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旧叠加,海洋微塑料的总量令人担忧。
⑤我国是塑料生产大国, 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相关环保问题。在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方面,我国始终积极推进无害化处理的进程,努力从源头治理,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 我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平。在海洋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清洁海滩的活动中。随着微塑料知识的普及,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海洋的行列。
⑥可见,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例如,尽量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加强对微塑料的拦截和降解处理等。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还要不断提高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水平,共同呵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①塑料污染也称“白色污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装袋、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 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给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的污染。
②当微塑料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的微粒后,很可能被人体循环系统吸收,进而进入人体器官。此外,这些塑料在制造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化学物,能伤害甚至杀死细胞。细胞可能会被成功替代, 也可能不会,蛋白质及DNA 都可能受到伤害。
③塑料污染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塑料的有毒化学物质从塑料中渗出,通过饮水等方式接触到人类身体,很有可能就导致癌症、 出生缺陷、免疫力受损或其他疾病。塑料的危害无孔不入,塑料是不可降解的,它在环境中和合成生理液体中持久存在。
(摘编自“百度百科”)
3.下列说法与材料一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由此可见,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B.微塑料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因过于细小,进入海洋生物体后,造成的伤害也比较小。
C.有些塑料还没有完全降解,新的塑料又不断产生,导致海洋微塑料的总量不断增长。
D.在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这方面,我国努力从源头治理,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
4.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海洋微塑料污染和防治方面的相关知识。
B.材料一第②段画线句引起读者地思考,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海洋微塑料来源的介绍。
C.材料一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发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D.材料二第①段运用下定义、举例子、作诠释等多种说明方法来阐释“塑料污染”。
5.塑料污染有哪些危害? 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3.B
4.D
5.①塑料污染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②塑料污染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③塑料污染影响生态环境,污染自然景观;④塑料污染会导致癌症、出生缺陷、免疫力受损或其他疾病。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筛选能力。解题方法是通过对比每个选项与原文的对应关系,找出与原文不符的选项。易错点在于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被表面文字所迷惑。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如何快速准确地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方法是仔细分析文本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与选项进行对比。易错点在于对说明方法的识别不够准确,容易混淆不同的说明方法。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和用法,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解题方法是先找到文本中关于塑料污染危害的描述,然后进行分类和概括。易错点在于可能忽略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信息,导致概括不全面。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如何有效地提取和概括文本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对于第一题,首先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一的内容,并对比每个选项与原文的对应关系。A选项提到“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由此可见,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这与材料一第二段中的描述相吻合,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说“微塑料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因过于细小,进入海洋生物体后,造成的伤害也比较小”,但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的描述,“微塑料过于细小,再加上本身含有增塑剂等添加剂,还能吸附环境里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毒性,进入海洋生物体后,有可能给体内器官造成更大伤害”,说明微塑料对海洋生物体的伤害可能更大,因此B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符,是错误答案。C选项和D选项的内容在材料一中都有明确的支持,因此它们都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B
4.对于第二题,我们需要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分析。A选项提到材料一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海洋微塑料污染和防治方面的相关知识,这与材料一的实际内容相符,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指出材料一第二段画线句引起读者思考,并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海洋微塑料来源的介绍,这也是正确的,因为该句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C选项分析材料一第三段加点词“往往”的用法,指出它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发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这也是准确的。而D选项说材料二第一段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作诠释等多种说明方法来阐释“塑料污染”,但实际上该段并未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因此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5.对于第三题,我们需要从材料二中提取关于塑料污染危害的信息,并进行概括。首先,材料二第二段提到微塑料可能进入人体循环系统,对细胞造成伤害,这表明塑料污染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其次,第三段提到塑料污染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这指出了塑料污染的经济和环境危害。再次,第三段还提到塑料污染会影响生态环境和景观,这是塑料污染的又一重要危害。最后,该段还提到塑料的有毒化学物质可能通过饮水等方式接触到人类身体,导致癌症、出生缺陷、免疫力受损或其他疾病,这进一步强调了塑料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故答案为:①塑料污染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②塑料污染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③塑料污染影响生态环境,污染自然景观;④塑料污染会导致癌症、出生缺陷、免疫力受损或其他疾病。
(2023八上·宁明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燕子来时
何君华
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②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垒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 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 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 “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 ,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
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 心想: “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 ”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 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
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 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 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 “是去年那只燕子吗? ”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 “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 我又看到了新泥垒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八年级语文 第 3 页 共 6 页⑧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 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新泥垒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⑨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 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 父亲心里一直记得, 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⑩是的, 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6.下面是选文第③至第⑨段的内容脉络表。梳理文章内容,补充完成下表。
时间脉络 事件脉络
三年级的时候 燕子筑巢→①   →燕子离去
②    盼望过年, 盼望春天→燕子归来
有一年春天 旧燕死了 → ③   
去年 建了新房 →盼望燕来
7.结合上下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
8.选文三次出现“看到新泥垒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在第③段、第⑦段、第⑧段中,这句话各自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9.第 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相关语句,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答案】6.①我捅燕巢;②第二年春天;③新燕来了
7.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 对燕子、对家人的依恋和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
8.第③段:燕子刚来“我”家筑巢,我很好奇;第⑦段:第二年春天燕子回来了,“我”喜出望外; 第⑧段:旧燕死去,新燕又来,我感到心安,抑郁的心情得到缓解。
9.结构上: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照应题目,“坐在车里的父亲”照应文章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 内容上:引用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暗示了父亲对燕子回归的期盼;“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新的 春天已经来了”,含蓄地表达了父亲对家人的呵护,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升华文章主旨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比喻;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梳理能力。解题方法是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每个时间段的关键事件,并准确填入表格。易错点在于可能遗漏某些关键信息或错误理解文章内容。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更有效地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信息整理和归纳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题方法是先识别修辞手法,再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最后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易错点在于可能无法准确识别修辞手法或理解其表达的情感。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赏析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方法是先定位到具体段落,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在该段落中的情感状态。易错点在于可能无法准确理解作者在不同段落中的情感变化。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的深度。
(4)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方法是先从结构上分析其与文章开头和题目的照应关系,再从内容上分析其所隐含的情感和寓意。易错点在于可能只关注到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更全面地分析段落作用,提高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6.第一题是一道信息梳理题,需要学生从选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按照时间脉络和事件脉络进行整理。解题思路首先是从文章中找到每个时间段对应的事件,然后将这些事件填入表格的相应位置。例如,在三年级的时候,关键事件是“我捅燕巢”导致燕子离去;在第二年春天,则是“盼望过年,盼望春天”后燕子归来;在有一年春天,旧燕死去后“新燕来了”。这些信息均来源于选文中的具体描述,通过仔细阅读并理解文章,可以得出准确的答案。
故答案为:①我捅燕巢;②第二年春天;③新燕来了
7.第二题是一道修辞手法的赏析题,要求学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解题思路首先是识别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这里是比喻修辞,将“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个比喻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即“我”对燕子、对家人的依恋和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最后,将这种理解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
故答案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燕子、对家人的依恋和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
8.第三题是一道情感分析题,要求分析选文中三次出现的同一句话在不同段落中各自体现的作者情感。解题思路是首先定位到每次出现这句话的段落,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在该段落中的情感状态。例如,在第③段中,这句话出现在燕子刚来“我”家筑巢的时候,表达了“我”的好奇;在第⑦段中,则是第二年春天燕子归来时,“我”的喜出望外;在第⑧段中,则是旧燕死去新燕又来时,“我”的心安和抑郁心情的缓解。
故答案为:第③段:燕子刚来“我”家筑巢,我很好奇;第⑦段:第二年春天燕子回来了,“我”喜出望外;第⑧段:旧燕死去,新燕又来,我感到心安,抑郁的心情得到缓解。
9.第四题是一道段落作用分析题,要求分析第 段在选文中的作用。解题思路首先是从结构上分析,注意与文章开头和题目的照应关系;其次是从内容上分析,注意引用诗句和描写春景所隐含的情感和寓意。例如,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照应了题目“燕子来时”,同时暗示了父亲对燕子回归的期盼;而“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新的春天已经来了”则含蓄地表达了父亲对家人的呵护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故答案为:结构上: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照应题目,“坐在车里的父亲”照应文章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内容上:引用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暗示了父亲对燕子回归的期盼;“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新的春天已经来了”,含蓄地表达了父亲对家人的呵护,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升华文章主旨
(2023八上·宁明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下面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首句交代游踪,次句写远眺湖面,见到的春水初涨、云脚与湖面相接的开阔画面。
B.颈联描绘“乱花” “浅草”等植物,生动地展示早春时节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
C.尾联“最爱”一词直抒胸臆,写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
D.全诗语言极富表现力,准确抓住了早春的景物特征,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
11.颔联中有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妙处。
【答案】10.B
11.【示例】颔联中“争”和“啄”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描绘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西湖早春的蓬勃生机。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题方法在于仔细比对选项与原文,注意细节差异和语境理解。易错点在于对诗歌意象的误解,如将“乱花渐欲迷人眼”误解为百花盛放。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古诗,提高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敏感度。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动词的赏析能力。解题方法在于准确定位动词,并结合诗句内容和语境分析其妙处。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动词在诗句中的重要作用,或者分析不够深入。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动词使用,学习如何通过动词来描绘画面和传达情感。
10.对于《钱塘湖春行》的赏析题目,我们首先需要逐项分析选项内容。A项描述首联的首句和次句,与原文相符,描述了游踪和远眺湖面的开阔画面,无误。B项提到颈联描绘的“乱花”“浅草”等植物,但原文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实际上描绘的是早春时节花朵初绽、草木初生的景象,而非百花盛放、草木繁茂,因此B项描述有误。C项描述尾联中“最爱”一词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湖光山色的喜爱和喜悦之情,与原文相符。D项评价全诗语言的表现力及其捕捉早春景物特征的能力,也是准确的。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确定答案为B项。
故答案为:B
11.对于颔联中动词的赏析,我们首先定位到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然后,我们注意到“争”和“啄”两个动词,它们分别描述了早莺争向暖树和新燕啄泥衔草的动作。这两个动词不仅描绘了早春时节动物们的活动场景,还通过动态的画面展现了西湖早春的蓬勃生机。我们分析这两个动词的妙处时,可以从它们所营造的生动画面和所传达的生命力两个方面入手。
故答案为:【示例】颔联中“争”和“啄”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描绘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西湖早春的蓬勃生机。
(2023八上·宁明期末) 文言文阅读
[甲]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 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为学一首示子侄(节选)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 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②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 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 边远的地方。②恃: 凭借。③顾: 难道。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固不可彻
B.且焉置土石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贫者自南海还 有朋自远方来
D.吾欲之南海 本在冀州之南
13.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写太行、王屋二山高大, 运土石路程遥远,说明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出愚公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B.甲文写智叟的“笑”,表现出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 写愚公的“长息”,表现愚公为智叟顽固不化而感叹。
C.乙文中富和尚两次对穷和尚说“子何恃而往”,由此可见,富和尚认为穷和尚不可能凭一瓶一钵“之南海” 。
D.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甲文主要将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进行对比,乙文则将穷和尚和富和尚进行对比。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5.甲文的故事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为什么?
16.甲乙两文都是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的道理有何相似之处? 请简要概括。
【答案】12.C
13.D
14.①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5.不会,这个结局从侧面表现了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更加烘托了愚公立志改造自然的高大形象。另外这一结局也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6.一个人要取得成功,不但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了文言文中的词义辨析,解题时需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解题技巧在于准确理解文意,并熟练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题时需注意对比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节发展,特别要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和人物间的对比关系。解题技巧在于深入理解文意,准确把握细节。
(3)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题时需注意结合语境理解句子含义,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并注意调整语序以保持译文的通顺流畅。解题技巧在于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故事结局安排的理解和评价能力。解题时需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和主题思想进行分析,理解结局安排的合理性和深层含义。解题技巧在于深入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
(5)本题考查了对寓言故事蕴含道理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题时需注意分析故事中的核心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启示。解题技巧在于准确把握文本主旨,并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思考进行概括和总结。
【附参考译文】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2.(1)题: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的理解。
A项:“其将固可袭而虏也”中的“固”意为“本来”,而“固不可彻”中的“固”意为“顽固”,两者意思不同,故A项错误。
B项:“且焉置土石”中的“焉”是疑问代词,哪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的“焉”是语气词,不译,两者用法不同,故B项错误。
C项:“贫者自南海还”与“有朋自远方来”中的“自”均表示“从”的意思,两者意思相同,故C项正确。
D项:“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是动词,意为“到”;“本在冀州之南”中的“之”是助词,的,两者用法不同,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3.(2)题:本题考查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分析。
A项:对甲文中太行、王屋二山高大和运土石路程遥远的描述,确实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并凸显了愚公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故A项正确。
B项:甲文中智叟的“笑”确实表现了他的自作聪明,而愚公的“长息”则更多地表现出他对智叟顽固不化的无奈和感慨,而非仅仅是感叹,但核心意思无误,故B项判断基本正确。
C项:乙文中富和尚两次质疑穷和尚“子何恃而往”,确实表达了他认为穷和尚不可能仅凭一瓶一钵到达南海的看法,故C项正确。
D项:甲文主要对比的是愚公与智叟两人对移山的不同态度和看法,而非愚公妻子与智叟的对比。乙文则将穷和尚和富和尚进行对比,这一点分析正确,但甲文部分的分析错误,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14.(3)题: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①翻译时需注意“以”表凭借,“残年余力”意为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曾”是副词,意为连,“一毛”代指山上的一棵草。整体翻译为: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
②翻译时需注意“之”是助词,无实义,“顾”是难道的意思,“蜀鄙之僧”指的是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整体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故答案为:①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5.(4)题:本题考查对甲文故事结局安排的理解。
从文本内容来看,天神移走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实际上并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相反,它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和感人,甚至惊动了天神,更加凸显了愚公立志改造自然的高大形象。同时,这样的结局也寄托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故答案为:不会,这个结局从侧面表现了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更加烘托了愚公立志改造自然的高大形象。另外这一结局也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6.(5)题:本题考查甲乙两文寓言故事蕴含道理的相似之处。
甲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强调了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乙文则通过穷和尚和富和尚的对比,揭示了立志求学的重要性以及知难而进的态度。两文都强调了个人奋斗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要勇于面对挑战,不断追求进步。
故答案为:一个人要取得成功,不但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
(2023八上·宁明期末)学校将举办“这些年,我们读过的名著”系列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7. 【任务一:分享经典】你要在读书会上展示名著阅读笔记,请你将有关内容补充完整。
《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无愧于“①   ”之美誉。 书中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 螳螂善于利用“②   ”制服敌人。 《昆虫记》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 读来情趣盎然,在作者笔下,③   “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 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会“愉快地进食, 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18. 【任务二:图书归类】学校图书馆展厅的电子书架需要录入各种类别的名著,请你将下面六本图书归入电子书架的相应类别中。
需要录入的名著 图书类别 名著归类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王树增的《长征》 卞毓麟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法布尔的《昆虫记》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刘慈欣的《三体》 科普作品 法布尔的《昆虫记》、   
科幻作品 刘慈欣的《三体》、   
纪实作品 王树增的《长征》、   
19. 【任务三:表达观点】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电子阅读的思考。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③不少于80字。
学校八年级的冯欢同学最近喜欢上了电子阅读,他常用课余的零碎时间来浏览新闻,了解科技知识,偶尔也读读名著,看看喜欢的微博,常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很受大家欢迎。魏星同学最近也喜欢上了电子阅读,他热衷明星八卦,沉迷网络小说,对繁杂的信息不加分辨地接受,现在上课总走神,也不爱跟同学交流了。
【答案】17.①昆虫的史诗;②心理战术;③小甲虫
18.①卞毓麟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②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③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19.示例一:电子阅读有利也有弊。它有利于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但有的同学会沉迷于娱乐性内容,它信息繁杂,不良信息对中学生对健康成长不利。示例二:我们要合理使用电子阅读。既要用它来获取丰富的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但千万不要沉迷于娱乐性的内容,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不要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知识点】见解表述;微写作(片断写作);《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了名著阅读的知识点和学科能力。解题方法在于对名著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关键情节和特色描述的掌握。易错点在于可能对名著内容记忆模糊,导致无法准确填写。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名著,加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文学素养。
(2)本题考查了名著分类的学科能力。解题方法在于准确理解每个类别的定义和特征,并熟悉每本名著的内容和特点,从而进行准确的归类。易错点在于可能混淆不同类别的定义,或对名著内容理解不深。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不同类型的名著,提高分类和归纳的能力。
(3)本题考查了表达观点和论证的学科能力。解题方法在于明确观点,采用合理的结构方式(如总分结构)进行论证,并充分结合材料内容展开说明。易错点在于可能观点不明确或论证不充分。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现象和问题,提高思考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阅读资源,提高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7.第一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名著《昆虫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于第一空,要求填写对《昆虫记》的美誉,这需要对作品的整体评价有所了解,知道它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第二空,需要填写螳螂制服敌人的方式,这需要对书中具体描述螳螂行为的章节有深刻印象,知道它善于利用“心理战术”来捕食。第三空,则是通过拟人手法描述的昆虫,这里需要根据书中内容,识别出哪个昆虫被赋予了“为后代无私奉献”的特质,显然是小甲虫。
故答案为:①昆虫的史诗;②心理战术;③小甲虫
18.第二题是对名著归类能力的考察。首先,需要明确每个类别的定义和特征,如科普作品主要介绍科学知识,科幻作品则展现未来科技或幻想世界,纪实作品则基于真实事件或人物进行记述。然后,根据每本名著的内容和特点,将其归入相应的类别。例如,《昆虫记》详细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属于科普作品;《三体》则是一部科幻小说,展现了未来科技和外星文明的碰撞,属于科幻作品;《长征》记录了红军长征的真实历史事件,属于纪实作品。
故答案为:①卞毓麟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②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③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19.第三题要求结合材料内容,表达对电子阅读的思考。首先,需要明确观点,即电子阅读有利有弊。然后,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先总述电子阅读的优点和缺点,再分别举例说明。优点方面,可以提到电子阅读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便于交流等;缺点方面,可以指出沉迷娱乐性内容、信息繁杂、不良信息影响等。最后,可以提出合理使用电子阅读的建议。
故答案为:示例一:电子阅读有利也有弊。它有利于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但有的同学会沉迷于娱乐性内容,它信息繁杂,不良信息对中学生对健康成长不利。示例二:我们要合理使用电子阅读。既要用它来获取丰富的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但千万不要沉迷于娱乐性的内容,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不要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0.(2023八上·宁明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 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 点 ▲ 给自己”为题, 写 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④不少于600 字。
【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情感体验与应对策略。解题思路首先在于准确理解题目中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提供了多个情感场景(成功、失败、幸福、忧伤)和相应的建议行动(留一点清醒、梦想、责任、微笑等),为学生构思文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路。
解题过程如下:
审题与补题:首先,需要明确题目要求,即将“留点____给自己”这一半命题补充完整。这一步需要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出发,选择一个最能触动自己心弦、有话可说的词语填入空白处。例如,可以选择“清醒”、“梦想”、“责任”、“微笑”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他词语。
构思与立意:补题完成后,接下来是构思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立意。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围绕所选词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所见所闻,展开具体的叙述或议论。立意上,应体现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面对成功时的谦逊与进取、面对失败时的坚韧与梦想、面对幸福时的责任与分享、面对忧伤时的乐观与坚强等。
选材与布局:在选材上,学生应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素材,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人的故事,或者是从书籍、影视作品中获得的启示。布局上,可以采用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多种结构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表达与修辞:在表达上,学生应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要注意情感的真挚和自然的流露,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对生活感悟的提炼和表达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补题、构思、选材、表达等步骤,全面考察了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题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词语补题;在构思和立意上要注重积极向上;选材要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表达要准确生动、情感真挚。
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1.(2023八上·宁明期末)班级正在制作短视频《关注文化遗产》,以下是部分解说词,请你阅读后完成各题。
【历史见证】文化遗产是历史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至今仍器宇轩(  ) 昂地挺立着,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岸堤,长城上的烽烟和孟姜女的哭声似乎仍在耳边萦绕……文化遗产沉淀了千年的繁华或屈辱,juān (  ) 刻着历史的痕迹。
【民族之魂】文化遗产是民族之魂。岳飞的《满江红》唱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万里长城记载抵御外敌的民族精神, 自出心裁的剪纸、年画、刺绣体现生动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向世界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民族之根】文化遗产是民族之根。 “____,____。 ”君不见, 每年都有海外游子长途跋涉寻回家来,在黄帝陵前捧回一抔黄土; 君不见,每年都有台湾同胞络绎不绝地赴闽拜祭妈祖。文化遗产牵系着亿万炎黄子孙的心,这种民族的凝聚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
(1)读“历史见证”解说词,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器宇轩(    ) 昂 juān (    ) 刻
(2)以上三段解说词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3个。
(3)解释“民族之魂”和“民族之根”两段解说词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记载   。 长途跋涉   。
(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填到“民族之根”解说词的横线处,使解说词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
①年年岁岁花相似 ②落叶归根意更浓 ③游子思乡心难耐 ④岁岁年年人不同
(5)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长城上的烽烟和孟姜女的哭声似乎仍在耳边萦绕。
B.岳飞的《满江红》唱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C.这些文化遗产向世界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D.这种民族的凝聚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
2.(2023八上·宁明期末)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相关的内容。
主题 文学常识与名句 出处
岁月流逝 崔颢登楼,写下“①   ,   。”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 《黄鹤楼》
失意飘零 ②   (人名)出使塞外,写下“③   ,归雁入胡天。”以写景交代行踪,表现诗人失意飘零之感。 《使至塞上》
老当益壮 曹操写下“④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明自己虽近暮年, 仍然老当益壮, 雄心不减。 《龟虽寿》
痛恨战争 安史之乱中,忧国忧民的杜甫看到战火连绵, 久盼家音而不得,写下“⑤   ,   。” 《春望》
八年级语文 第 1 页 共 6 页续表
主题 文学常识与名句 出处
抑郁不平 “⑥   ,   ”这两句诗,杜牧以二乔命运代指东吴命运,隐含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慨叹。 《赤壁》
居安思危 孟子居安思危,指出导致国家灭亡, 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⑦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3八上·宁明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
①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大洋和极地科考活动,科研工作者在海洋中均检测出了微塑料。相比大型塑料,这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肉眼往往难以辨别,更加隐蔽,不易清理,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②海洋微塑料到底从何而来?调查研究发现,一部分海洋微塑料由大型塑料碎化而来,另一部分来自流入大海的原料,如树脂颗粒、个人护理品和清洁剂中的塑料磨砂等。事实上,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海洋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③华东师范大学施华宏教授介绍,比较大的塑料被鲸鱼等大型海洋动物误食,造成的往往是机械损伤; 而微塑料过于细小,再加上本身含有增塑剂等添加剂,还能吸附环境里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毒性,进入海洋生物体后,有可能给体内器官造成更大伤害。
④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的严峻性还在于微塑料的数量不断增长。有些塑料经过几百年才会完全降解,原有积累下来的大型塑料还在经历着侵蚀、风化、迁移、破碎至微小的过程,新的塑料又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旧叠加,海洋微塑料的总量令人担忧。
⑤我国是塑料生产大国, 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相关环保问题。在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方面,我国始终积极推进无害化处理的进程,努力从源头治理,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 我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平。在海洋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清洁海滩的活动中。随着微塑料知识的普及,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海洋的行列。
⑥可见,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例如,尽量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加强对微塑料的拦截和降解处理等。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还要不断提高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水平,共同呵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①塑料污染也称“白色污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装袋、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 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给生态环境和景观造成的污染。
②当微塑料进一步分解为更小的微粒后,很可能被人体循环系统吸收,进而进入人体器官。此外,这些塑料在制造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化学物,能伤害甚至杀死细胞。细胞可能会被成功替代, 也可能不会,蛋白质及DNA 都可能受到伤害。
③塑料污染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塑料的有毒化学物质从塑料中渗出,通过饮水等方式接触到人类身体,很有可能就导致癌症、 出生缺陷、免疫力受损或其他疾病。塑料的危害无孔不入,塑料是不可降解的,它在环境中和合成生理液体中持久存在。
(摘编自“百度百科”)
3.下列说法与材料一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由此可见,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B.微塑料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因过于细小,进入海洋生物体后,造成的伤害也比较小。
C.有些塑料还没有完全降解,新的塑料又不断产生,导致海洋微塑料的总量不断增长。
D.在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这方面,我国努力从源头治理,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
4.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海洋微塑料污染和防治方面的相关知识。
B.材料一第②段画线句引起读者地思考,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海洋微塑料来源的介绍。
C.材料一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发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D.材料二第①段运用下定义、举例子、作诠释等多种说明方法来阐释“塑料污染”。
5.塑料污染有哪些危害? 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3八上·宁明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燕子来时
何君华
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②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垒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 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 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 “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 ,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
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 心想: “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 ”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 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
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 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 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 “是去年那只燕子吗? ”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 “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 我又看到了新泥垒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八年级语文 第 3 页 共 6 页⑧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 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新泥垒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⑨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 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 父亲心里一直记得, 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锁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⑩是的, 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6.下面是选文第③至第⑨段的内容脉络表。梳理文章内容,补充完成下表。
时间脉络 事件脉络
三年级的时候 燕子筑巢→①   →燕子离去
②    盼望过年, 盼望春天→燕子归来
有一年春天 旧燕死了 → ③   
去年 建了新房 →盼望燕来
7.结合上下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
8.选文三次出现“看到新泥垒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在第③段、第⑦段、第⑧段中,这句话各自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9.第 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相关语句,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2023八上·宁明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下面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首句交代游踪,次句写远眺湖面,见到的春水初涨、云脚与湖面相接的开阔画面。
B.颈联描绘“乱花” “浅草”等植物,生动地展示早春时节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
C.尾联“最爱”一词直抒胸臆,写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
D.全诗语言极富表现力,准确抓住了早春的景物特征,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
11.颔联中有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简要分析它们的妙处。
(2023八上·宁明期末) 文言文阅读
[甲]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 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 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为学一首示子侄(节选)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 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②而往? ”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 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 边远的地方。②恃: 凭借。③顾: 难道。
1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固不可彻
B.且焉置土石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贫者自南海还 有朋自远方来
D.吾欲之南海 本在冀州之南
13.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写太行、王屋二山高大, 运土石路程遥远,说明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出愚公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B.甲文写智叟的“笑”,表现出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 写愚公的“长息”,表现愚公为智叟顽固不化而感叹。
C.乙文中富和尚两次对穷和尚说“子何恃而往”,由此可见,富和尚认为穷和尚不可能凭一瓶一钵“之南海” 。
D.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甲文主要将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进行对比,乙文则将穷和尚和富和尚进行对比。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5.甲文的故事结局是天神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为什么?
16.甲乙两文都是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的道理有何相似之处? 请简要概括。
(2023八上·宁明期末)学校将举办“这些年,我们读过的名著”系列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7. 【任务一:分享经典】你要在读书会上展示名著阅读笔记,请你将有关内容补充完整。
《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无愧于“①   ”之美誉。 书中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 螳螂善于利用“②   ”制服敌人。 《昆虫记》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 读来情趣盎然,在作者笔下,③   “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 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会“愉快地进食, 如果我们喂食的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18. 【任务二:图书归类】学校图书馆展厅的电子书架需要录入各种类别的名著,请你将下面六本图书归入电子书架的相应类别中。
需要录入的名著 图书类别 名著归类
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王树增的《长征》 卞毓麟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法布尔的《昆虫记》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刘慈欣的《三体》 科普作品 法布尔的《昆虫记》、   
科幻作品 刘慈欣的《三体》、   
纪实作品 王树增的《长征》、   
19. 【任务三:表达观点】结合下面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电子阅读的思考。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③不少于80字。
学校八年级的冯欢同学最近喜欢上了电子阅读,他常用课余的零碎时间来浏览新闻,了解科技知识,偶尔也读读名著,看看喜欢的微博,常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很受大家欢迎。魏星同学最近也喜欢上了电子阅读,他热衷明星八卦,沉迷网络小说,对繁杂的信息不加分辨地接受,现在上课总走神,也不爱跟同学交流了。
20.(2023八上·宁明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你会发现,更多的理想需要追求;失败时,留一点梦想给自己,你会发现,前方的道路何其宽广;幸福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你会发现,帮助别人多么快乐; 忧伤时,留一点微笑给自己,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充满阳光……
请以“留 点 ▲ 给自己”为题, 写 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 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④不少于600 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xuān;镌
(2)器宇轩昂 浩然正气 自出心裁 长途跋涉 络绎不绝 炎黄子孙
(3)把事件记录下来。;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4)③游子思乡心难耐 ②落叶归根意更浓
(5)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词义理解;解释;对联;字体书写
【解析】【分析】(1)第一题考查的是字音和字形的掌握。对于“器宇轩昂”中的“轩”,根据常见的读音和语境,可以确定其读音为“xuān”。而“juān刻”中的“juān”,根据语境和常见的汉字书写,可以推断出是“镌”字,意为雕刻。
(2)第二题要求从解说词中找出成语。通过阅读解说词,可以轻松地识别出“器宇轩昂”、“浩然正气”、“自出心裁”、“长途跋涉”和“络绎不绝”等成语。这些成语都是常见的,且符合解说词的语境。
(3)第三题要求解释解说词中的画波浪线词语。对于“记载”,结合语境可以理解为“把事件记录下来”。而“长途跋涉”则是一个成语,根据字面意思和语境,可以理解为“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4)第四题要求从给定的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并确定其上下联的顺序。通过对句子的理解和对联的常识,可以确定“游子思乡心难耐”为上联,“落叶归根意更浓”为下联。因为上联通常表达一种情感或情境的起始,而下联则进行深化或回应。
(5)第五题要求从给定的句子中选出病句。通过逐一审查,可以发现A项“长城上的烽烟和孟姜女的哭声似乎仍在耳边萦绕”存在语病,因为“烽烟”是视觉形象,而“萦绕”通常用于描述声音或气味等感官体验,这里搭配不当。
故答案为:(1)xuān ;镌(2)器宇轩昂 浩然正气 自出心裁 长途跋涉 络绎不绝 炎黄子孙(3)把事件记录下来;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4)③游子思乡心难耐 ②落叶归根意更浓(5)A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汉字的字音和字形的掌握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和语境推断。易错点在于字音和字形的细微差别,需要仔细辨别。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汉字读音和书写,提高语文素养。
(2)本题考查的是对成语的识别和运用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依靠平时的积累和语境理解。易错点在于对成语含义的混淆,需要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在适当的语境中运用。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成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依靠语境理解和词语本身的含义。易错点在于对成语或词语的误解,需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在适当的语境中运用。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更多的词语和成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4)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的识别和排序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依靠对联的常识和句子的理解。易错点在于对联上下联的混淆,需要准确理解对联的结构和含义。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对联的创作和欣赏,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5)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能力。解题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的理解。易错点在于对病句类型的不熟悉,需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能在实际中准确识别。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病句的修改方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答案】①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王维;③征蓬出汉塞;④老骥伏枥;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⑦入则无法家拂士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应用性默写
【解析】【分析】对于这道题目的解答,首先需要对题目中给出的文学常识和名句出处有清晰的认识。题目通过不同的主题,要求填写对应的诗句或人名。解题过程中,需要回忆或查阅相关的文学知识,确保填写的答案与题目中给出的主题和出处相匹配。
对于“岁月流逝”的主题,需要联想到崔颢的《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感慨的诗句。这里很容易就能想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对于“失意飘零”的主题,题目提到某诗人出使塞外写下的诗句。这里需要识别出诗人是王维,因为《使至塞上》是他的作品,其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正是表现了诗人失意飘零之感。
“老当益壮”的主题则直接关联到曹操的《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话明确表达了曹操虽近暮年但雄心不减的情感。
“痛恨战争”的主题下,需要联想到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下的诗句。结合《春望》这首诗,可以明确“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表达了杜甫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家书的渴望。
“抑郁不平”的主题关联到杜牧的《赤壁》,其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通过二乔的命运隐喻东吴的命运,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慨叹。
最后,“居安思危”的主题下,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到的导致国家灭亡的内外原因中,“入则无法家拂士”是内因的一部分,与“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形成对应。
故答案为:①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王维;③征蓬出汉塞;④老骥伏枥;⑤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⑦入则无法家拂士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古典文学常识及名句的掌握情况,解题方法主要是通过回忆和查阅相关文学知识来匹配题目中的主题和出处。技巧在于对文学常识的熟悉度以及对诗句的准确记忆。易错点在于可能混淆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诗句,因此需要仔细审题,确保答案的准确性。拓展迁移方面,本题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积累古典文学知识,提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答案】3.B
4.D
5.①塑料污染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②塑料污染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③塑料污染影响生态环境,污染自然景观;④塑料污染会导致癌症、出生缺陷、免疫力受损或其他疾病。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文本;理解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筛选新闻材料关键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筛选能力。解题方法是通过对比每个选项与原文的对应关系,找出与原文不符的选项。易错点在于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被表面文字所迷惑。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如何快速准确地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说明方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方法是仔细分析文本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与选项进行对比。易错点在于对说明方法的识别不够准确,容易混淆不同的说明方法。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和用法,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解题方法是先找到文本中关于塑料污染危害的描述,然后进行分类和概括。易错点在于可能忽略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信息,导致概括不全面。拓展迁移方面,可以进一步学习如何有效地提取和概括文本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对于第一题,首先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一的内容,并对比每个选项与原文的对应关系。A选项提到“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由此可见,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这与材料一第二段中的描述相吻合,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说“微塑料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因过于细小,进入海洋生物体后,造成的伤害也比较小”,但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的描述,“微塑料过于细小,再加上本身含有增塑剂等添加剂,还能吸附环境里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毒性,进入海洋生物体后,有可能给体内器官造成更大伤害”,说明微塑料对海洋生物体的伤害可能更大,因此B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符,是错误答案。C选项和D选项的内容在材料一中都有明确的支持,因此它们都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B
4.对于第二题,我们需要对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分析。A选项提到材料一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海洋微塑料污染和防治方面的相关知识,这与材料一的实际内容相符,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指出材料一第二段画线句引起读者思考,并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海洋微塑料来源的介绍,这也是正确的,因为该句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C选项分析材料一第三段加点词“往往”的用法,指出它表示某种情况经常发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这也是准确的。而D选项说材料二第一段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作诠释等多种说明方法来阐释“塑料污染”,但实际上该段并未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因此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5.对于第三题,我们需要从材料二中提取关于塑料污染危害的信息,并进行概括。首先,材料二第二段提到微塑料可能进入人体循环系统,对细胞造成伤害,这表明塑料污染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其次,第三段提到塑料污染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这指出了塑料污染的经济和环境危害。再次,第三段还提到塑料污染会影响生态环境和景观,这是塑料污染的又一重要危害。最后,该段还提到塑料的有毒化学物质可能通过饮水等方式接触到人类身体,导致癌症、出生缺陷、免疫力受损或其他疾病,这进一步强调了塑料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故答案为:①塑料污染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②塑料污染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③塑料污染影响生态环境,污染自然景观;④塑料污染会导致癌症、出生缺陷、免疫力受损或其他疾病。
【答案】6.①我捅燕巢;②第二年春天;③新燕来了
7.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 对燕子、对家人的依恋和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
8.第③段:燕子刚来“我”家筑巢,我很好奇;第⑦段:第二年春天燕子回来了,“我”喜出望外; 第⑧段:旧燕死去,新燕又来,我感到心安,抑郁的心情得到缓解。
9.结构上: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照应题目,“坐在车里的父亲”照应文章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 内容上:引用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暗示了父亲对燕子回归的期盼;“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新的 春天已经来了”,含蓄地表达了父亲对家人的呵护,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升华文章主旨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比喻;体会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梳理能力。解题方法是通过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每个时间段的关键事件,并准确填入表格。易错点在于可能遗漏某些关键信息或错误理解文章内容。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更有效地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信息整理和归纳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题方法是先识别修辞手法,再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最后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易错点在于可能无法准确识别修辞手法或理解其表达的情感。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赏析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方法是先定位到具体段落,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在该段落中的情感状态。易错点在于可能无法准确理解作者在不同段落中的情感变化。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阅读理解的深度。
(4)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方法是先从结构上分析其与文章开头和题目的照应关系,再从内容上分析其所隐含的情感和寓意。易错点在于可能只关注到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更全面地分析段落作用,提高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6.第一题是一道信息梳理题,需要学生从选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并按照时间脉络和事件脉络进行整理。解题思路首先是从文章中找到每个时间段对应的事件,然后将这些事件填入表格的相应位置。例如,在三年级的时候,关键事件是“我捅燕巢”导致燕子离去;在第二年春天,则是“盼望过年,盼望春天”后燕子归来;在有一年春天,旧燕死去后“新燕来了”。这些信息均来源于选文中的具体描述,通过仔细阅读并理解文章,可以得出准确的答案。
故答案为:①我捅燕巢;②第二年春天;③新燕来了
7.第二题是一道修辞手法的赏析题,要求学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解题思路首先是识别句子中的修辞手法,这里是比喻修辞,将“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个比喻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即“我”对燕子、对家人的依恋和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最后,将这种理解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
故答案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燕子、对家人的依恋和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
8.第三题是一道情感分析题,要求分析选文中三次出现的同一句话在不同段落中各自体现的作者情感。解题思路是首先定位到每次出现这句话的段落,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在该段落中的情感状态。例如,在第③段中,这句话出现在燕子刚来“我”家筑巢的时候,表达了“我”的好奇;在第⑦段中,则是第二年春天燕子归来时,“我”的喜出望外;在第⑧段中,则是旧燕死去新燕又来时,“我”的心安和抑郁心情的缓解。
故答案为:第③段:燕子刚来“我”家筑巢,我很好奇;第⑦段:第二年春天燕子回来了,“我”喜出望外;第⑧段:旧燕死去,新燕又来,我感到心安,抑郁的心情得到缓解。
9.第四题是一道段落作用分析题,要求分析第 段在选文中的作用。解题思路首先是从结构上分析,注意与文章开头和题目的照应关系;其次是从内容上分析,注意引用诗句和描写春景所隐含的情感和寓意。例如,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照应了题目“燕子来时”,同时暗示了父亲对燕子回归的期盼;而“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新的春天已经来了”则含蓄地表达了父亲对家人的呵护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故答案为:结构上: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照应题目,“坐在车里的父亲”照应文章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内容上:引用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暗示了父亲对燕子回归的期盼;“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新的春天已经来了”,含蓄地表达了父亲对家人的呵护,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升华文章主旨
【答案】10.B
11.【示例】颔联中“争”和“啄”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描绘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西湖早春的蓬勃生机。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题方法在于仔细比对选项与原文,注意细节差异和语境理解。易错点在于对诗歌意象的误解,如将“乱花渐欲迷人眼”误解为百花盛放。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古诗,提高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敏感度。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动词的赏析能力。解题方法在于准确定位动词,并结合诗句内容和语境分析其妙处。易错点在于可能忽视动词在诗句中的重要作用,或者分析不够深入。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动词使用,学习如何通过动词来描绘画面和传达情感。
10.对于《钱塘湖春行》的赏析题目,我们首先需要逐项分析选项内容。A项描述首联的首句和次句,与原文相符,描述了游踪和远眺湖面的开阔画面,无误。B项提到颈联描绘的“乱花”“浅草”等植物,但原文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实际上描绘的是早春时节花朵初绽、草木初生的景象,而非百花盛放、草木繁茂,因此B项描述有误。C项描述尾联中“最爱”一词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湖光山色的喜爱和喜悦之情,与原文相符。D项评价全诗语言的表现力及其捕捉早春景物特征的能力,也是准确的。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确定答案为B项。
故答案为:B
11.对于颔联中动词的赏析,我们首先定位到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然后,我们注意到“争”和“啄”两个动词,它们分别描述了早莺争向暖树和新燕啄泥衔草的动作。这两个动词不仅描绘了早春时节动物们的活动场景,还通过动态的画面展现了西湖早春的蓬勃生机。我们分析这两个动词的妙处时,可以从它们所营造的生动画面和所传达的生命力两个方面入手。
故答案为:【示例】颔联中“争”和“啄”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描绘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西湖早春的蓬勃生机。
【答案】12.C
13.D
14.①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5.不会,这个结局从侧面表现了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更加烘托了愚公立志改造自然的高大形象。另外这一结局也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6.一个人要取得成功,不但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了文言文中的词义辨析,解题时需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特别要注意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解题技巧在于准确理解文意,并熟练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题时需注意对比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节发展,特别要注意对比手法的运用和人物间的对比关系。解题技巧在于深入理解文意,准确把握细节。
(3)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题时需注意结合语境理解句子含义,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并注意调整语序以保持译文的通顺流畅。解题技巧在于熟练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故事结局安排的理解和评价能力。解题时需注意结合文本内容和主题思想进行分析,理解结局安排的合理性和深层含义。解题技巧在于深入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
(5)本题考查了对寓言故事蕴含道理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题时需注意分析故事中的核心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启示。解题技巧在于准确把握文本主旨,并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和思考进行概括和总结。
【附参考译文】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2.(1)题: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的理解。
A项:“其将固可袭而虏也”中的“固”意为“本来”,而“固不可彻”中的“固”意为“顽固”,两者意思不同,故A项错误。
B项:“且焉置土石”中的“焉”是疑问代词,哪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的“焉”是语气词,不译,两者用法不同,故B项错误。
C项:“贫者自南海还”与“有朋自远方来”中的“自”均表示“从”的意思,两者意思相同,故C项正确。
D项:“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是动词,意为“到”;“本在冀州之南”中的“之”是助词,的,两者用法不同,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3.(2)题:本题考查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分析。
A项:对甲文中太行、王屋二山高大和运土石路程遥远的描述,确实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并凸显了愚公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故A项正确。
B项:甲文中智叟的“笑”确实表现了他的自作聪明,而愚公的“长息”则更多地表现出他对智叟顽固不化的无奈和感慨,而非仅仅是感叹,但核心意思无误,故B项判断基本正确。
C项:乙文中富和尚两次质疑穷和尚“子何恃而往”,确实表达了他认为穷和尚不可能仅凭一瓶一钵到达南海的看法,故C项正确。
D项:甲文主要对比的是愚公与智叟两人对移山的不同态度和看法,而非愚公妻子与智叟的对比。乙文则将穷和尚和富和尚进行对比,这一点分析正确,但甲文部分的分析错误,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14.(3)题: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①翻译时需注意“以”表凭借,“残年余力”意为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曾”是副词,意为连,“一毛”代指山上的一棵草。整体翻译为: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
②翻译时需注意“之”是助词,无实义,“顾”是难道的意思,“蜀鄙之僧”指的是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整体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故答案为:①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5.(4)题:本题考查对甲文故事结局安排的理解。
从文本内容来看,天神移走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局实际上并没有损害愚公的形象。相反,它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和感人,甚至惊动了天神,更加凸显了愚公立志改造自然的高大形象。同时,这样的结局也寄托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故答案为:不会,这个结局从侧面表现了说明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更加烘托了愚公立志改造自然的高大形象。另外这一结局也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6.(5)题:本题考查甲乙两文寓言故事蕴含道理的相似之处。
甲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强调了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乙文则通过穷和尚和富和尚的对比,揭示了立志求学的重要性以及知难而进的态度。两文都强调了个人奋斗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要勇于面对挑战,不断追求进步。
故答案为:一个人要取得成功,不但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
【答案】17.①昆虫的史诗;②心理战术;③小甲虫
18.①卞毓麟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②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③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19.示例一:电子阅读有利也有弊。它有利于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但有的同学会沉迷于娱乐性内容,它信息繁杂,不良信息对中学生对健康成长不利。示例二:我们要合理使用电子阅读。既要用它来获取丰富的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但千万不要沉迷于娱乐性的内容,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不要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知识点】见解表述;微写作(片断写作);《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了名著阅读的知识点和学科能力。解题方法在于对名著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关键情节和特色描述的掌握。易错点在于可能对名著内容记忆模糊,导致无法准确填写。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名著,加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文学素养。
(2)本题考查了名著分类的学科能力。解题方法在于准确理解每个类别的定义和特征,并熟悉每本名著的内容和特点,从而进行准确的归类。易错点在于可能混淆不同类别的定义,或对名著内容理解不深。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不同类型的名著,提高分类和归纳的能力。
(3)本题考查了表达观点和论证的学科能力。解题方法在于明确观点,采用合理的结构方式(如总分结构)进行论证,并充分结合材料内容展开说明。易错点在于可能观点不明确或论证不充分。拓展迁移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现象和问题,提高思考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阅读资源,提高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7.第一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名著《昆虫记》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于第一空,要求填写对《昆虫记》的美誉,这需要对作品的整体评价有所了解,知道它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第二空,需要填写螳螂制服敌人的方式,这需要对书中具体描述螳螂行为的章节有深刻印象,知道它善于利用“心理战术”来捕食。第三空,则是通过拟人手法描述的昆虫,这里需要根据书中内容,识别出哪个昆虫被赋予了“为后代无私奉献”的特质,显然是小甲虫。
故答案为:①昆虫的史诗;②心理战术;③小甲虫
18.第二题是对名著归类能力的考察。首先,需要明确每个类别的定义和特征,如科普作品主要介绍科学知识,科幻作品则展现未来科技或幻想世界,纪实作品则基于真实事件或人物进行记述。然后,根据每本名著的内容和特点,将其归入相应的类别。例如,《昆虫记》详细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属于科普作品;《三体》则是一部科幻小说,展现了未来科技和外星文明的碰撞,属于科幻作品;《长征》记录了红军长征的真实历史事件,属于纪实作品。
故答案为:①卞毓麟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②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③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19.第三题要求结合材料内容,表达对电子阅读的思考。首先,需要明确观点,即电子阅读有利有弊。然后,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先总述电子阅读的优点和缺点,再分别举例说明。优点方面,可以提到电子阅读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便于交流等;缺点方面,可以指出沉迷娱乐性内容、信息繁杂、不良信息影响等。最后,可以提出合理使用电子阅读的建议。
故答案为:示例一:电子阅读有利也有弊。它有利于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但有的同学会沉迷于娱乐性内容,它信息繁杂,不良信息对中学生对健康成长不利。示例二:我们要合理使用电子阅读。既要用它来获取丰富的信息,开阔视野,满足兴趣爱好;但千万不要沉迷于娱乐性的内容,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不要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0.【答案】略
【知识点】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情感体验与应对策略。解题思路首先在于准确理解题目中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提供了多个情感场景(成功、失败、幸福、忧伤)和相应的建议行动(留一点清醒、梦想、责任、微笑等),为学生构思文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路。
解题过程如下:
审题与补题:首先,需要明确题目要求,即将“留点____给自己”这一半命题补充完整。这一步需要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出发,选择一个最能触动自己心弦、有话可说的词语填入空白处。例如,可以选择“清醒”、“梦想”、“责任”、“微笑”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他词语。
构思与立意:补题完成后,接下来是构思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立意。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围绕所选词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所见所闻,展开具体的叙述或议论。立意上,应体现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面对成功时的谦逊与进取、面对失败时的坚韧与梦想、面对幸福时的责任与分享、面对忧伤时的乐观与坚强等。
选材与布局:在选材上,学生应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素材,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人的故事,或者是从书籍、影视作品中获得的启示。布局上,可以采用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多种结构方式,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表达与修辞:在表达上,学生应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要注意情感的真挚和自然的流露,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对生活感悟的提炼和表达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补题、构思、选材、表达等步骤,全面考察了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
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题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词语补题;在构思和立意上要注重积极向上;选材要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表达要准确生动、情感真挚。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