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宏福外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1.(2024八上·潮南月考)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2) ,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3) ,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4)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5)曹操《龟虽寿》一诗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 , 。(6)“故乡”是永恒的创作主题,经典诗文多有吟咏故乡之作。王湾在《次北固山下》用“ ? ”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不知何处吹芦管, “抒写了戌守将士的思乡之情: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夕阳西下, ”抒发游子远离家乡而悲伤至极的情感。(2024八上·潮南月考)结合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国行公己,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 míng wén 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 cǎn jué rén huán 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 万中国同胞惨 shā lù。 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míng wén cǎn jué rén huán shā lù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回望历史的天空,正是无数先贤英烈,挺立起中华民族的脊梁。B.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不仅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也牵动着国民的心。C.每逢公祭日,凌历的防空警报都会彻城市上空,整个城市沉浸在悲痛之中。D.我们要铭记历史,汲取教训,唤起全民族、全人类对和平的向往、追求和坚守。4.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国家公祭日。学校定于当日(周五)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 听到警报时,就地默一分钟。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拟写一则通知,提醒大家注意。(2024八上·潮南月考)班级开展“与文学有约”采访实践活动,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2022年8月23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公示,四名南京作家及其作品榜上有名。自小在南京长大的葛亮夺得中篇小说奖。葛亮创作的中篇小说《飞发》围绕理发行业及其传统展开,看似日常生活化的内容里,包含着颇具考证价值的历史风貌。作者笔下悉心写出的老香港城市图景和理发行业的大小物事,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老香港剧里琳琅满目的影棚。在他精心营造的景象中,传统行业的发展变迁、每一位从业者的个人命运、历史的无常推进都成为真实而又沉重的命题,展示在读者面前。——摘自报道《鲁迅文学奖揭晓!南京四位作家获奖》5.你决定推荐葛亮为本次活动的采访对象,请向全班同学讲述推荐理由。6.结合活动主题,补充下面的采访提纲。“与文学有约”采访实践活动嘉宾采访提纲时间 2022年11月1日(周二)8:00-10: 00采访对象 得者葛亮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获采访目的 “腾讯会议"连线采访采访方式 ① .采访用具 电脑(含摄像头、麦克风)、网络、纸、笔采访问题 1 得知获奖感受如何? 2 。(2024八上·潮南月考)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春兰出阳羡山①,一名兴兰。土人丛移者久而芬茂,枝植者不再岁。盖气聚而根不伤,散而失其故,此易晓耳。南郭有傅家,兰藏可十许年,花叶竞爽②。里人赵氏尝窃其法亦颇验云妙在若子若弃间。予用之辄败,知非九啘中人③也。栽兰不成,书此一笑。(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注释】①阳羡山:山名。②竞爽:媲美,争胜。③九中人:指会种兰花的人。7.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名兴兰B.无丝竹之乱耳/此易晓耳C.孔子云/云妙在若子若弃间D.无案牍之劳形/予用之辄败8.把【甲】【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盖气聚而根不伤,散而失其故,此易晓耳。9.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里人赵氏尝窃其法亦颇验云妙在若子若弃间。10.【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爱好。刘禹锡居陋室,仍旧“ , ”(填原文);张大复在梅花草堂,闲来 (用自己的话概括),写文章。11.请阅读链接材料,结合选文,探究《陋室铭》在内容上的创新之处。【链接材料】铭,名也,记名①其功也。又:述其功美,使可称名②也。(铭)多警③自我,述功德。清代李扶九评解《陋室铭》一文曰:“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注:①记名:记述。②称名:扬名。③警:警诫。)(2024八上·潮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渍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12.请简要赏析这则消息的标题。13.找出文中描写敌我双方的词语,分析这些词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4.这则消息的语言特点是什么?(2024八上·潮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的老师齐白石①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那样“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②有次我在江南写生,一天午后躺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仰观天际伸出的松枝,忽然感到似在哪里见过。想想才恍然明白,那分枝布叶及松塔的形态,原来就像一幅白石老师的画。这使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过去有人批评国画家的“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为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设想白石老师一边执笔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小鱼小虾。③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一挥”两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远,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简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边帮忙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字画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④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艺术家往往只愿把有丰富滋养的甜美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历代艺术大师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⑤老舍先生收藏了一幅白石老师的钓丝小鱼图。图中很大的篇幅只有一根被微风吹动的钓丝,下边是几条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墨色淡淡的。画面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是,我们眼前却似乎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晚风习习,天边一抹晚霞,人在清澈的池塘边观看游鱼,闲适惬意。画面上那一根钓丝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妙的感觉。这张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白石老师感觉的敏锐和感情的真挚。更可贵的是这些作品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不感觉有什么疏远和隔膜。⑥一次,我陪一位著名的印度诗人去访问老师,老师画了一幅牵牛花送他。画面中的牵牛花迎风向露,欣欣向荣。诗人站在画前激动地说:“这花的艳丽生动使我感到在枝叶间就要穿出一只蝴蝶。”停了一下,他又说:“这不仅是一棵花,这是东方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颂。”在国际和平奖授奖仪式上,艺术家郁风代白石老师致答词:“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⑦我很喜欢白石老师九十多岁时画的一棵棕树。棕千笔直冲天,棕叶下垂,笔力之雄健真可说是“如能扛鼎”。我不想说画里的棕皮、棕叶的质感如何的神似,只想说我感到的那种震撼人心的气魄,正如画上题字“直上青霄无曲处”传达出的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⑧白石老师逝世前,还是经常不断地创作,这些作品精神饱满,一点未见衰颓之气。他九十六岁画的一幅秋海棠,红光满纸,神采焕发,浓艳至极。另外一幅万年青,真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赏画思人,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15.文章先回忆了白石老师:“凭空”作画、 、 三个细节,然后谈到钓丝小鱼图、牵牛花图、棕树图等画作体现的艺术追求,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佩和怀念。16.作者认为白石老师的“一挥”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白石老师的“一挥”有哪些理解。17.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画横线“扑面而来”一词的表达效果。18.作者笔下的齐白石老师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依据文章内容列举三点。(2024八上·潮南月考)名著阅读,完成各题。19.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的叙述,按要求填空。①斯诺心目中“乐观、豁达、勇敢、率真、无私”指的是 (填写人物姓名)。②斯诺说的“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指历史上有名的 (填写事件名称),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 (填写人物姓名)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目的是“停止则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20.参与《红星照耀中国》文学阅读活动,完成下面的探究任务。埃德加·斯诺在书中写道:“红军的胜利行军,胜利达到甘、陕,而其有生力量依然完整无损,这首先是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由于苏维埃人民的基本干部的伟大的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将来都忠于马列主义,并将继续进行斗争反对一切机会主义倾向。它之所以不可战胜,所以一定取得最后胜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决心。”请从“才能”“勇气”“决心”“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五个关键词中任选一个词,结合具体人物和事件,说说这一关键词在长征中的表现。21.(2024八上·潮南月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耍求作文。课堂,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老师读书入神时,他描绣像的场景多年后仍常常想起;上课迟到被老师批评,他刻下“早”字警醒自己一生勤勉;看电影事件促使他弃医从文,重新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你一定也会有这样一节课,触动了你的心灵,温暖了你的岁月,见证了你的成长。请以《那节课,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绿叶发华滋(2)冰霜正惨凄(3)柴门何萧条(4)关山度若飞(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夜征人尽望乡;断肠人在天涯【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1)(2)(3)(4)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滋、凄、萧。(5)《龟虽寿》是曹操的一首著名诗作,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看法和对未来的豪情壮志。诗中,曹操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老马(老骥),以老马虽老但仍有千里之志来比喻自己虽年岁已高但仍有宏伟的志向。(6)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中,王湾通过描写北固山的景色和旅途的见闻,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通过写家书无法寄回,只能寄托给北归的大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李益通过描写夜晚受降城的景色和听到芦笛声后的感受,表达了戌守将士的思乡之情。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通过描写士兵听到芦笛声后,纷纷望向家乡的方向,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思乡之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中,马致远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和游子的心境,表达了游子远离家乡而悲伤至极的情感。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描写夕阳西下、游子漂泊天涯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极度悲伤和思乡之情。故答案为: 绿叶发华滋 ; 冰霜正惨凄; 柴门何萧条 ; 关山度若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夜征人尽望乡;断肠人在天涯。【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答案】2.铭文;惨绝人寰;杀戮3.B4.通知学校定于2C23年12月13日(周五)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 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学校校团委2023年12月11日【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语言得体;语序不当【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3)本题考查通知的格式。它 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解答时要依据格式的要书写2.铭文:铭文通常指的是器物、碑碣等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多是通过铸造或刻制的方式形成的;惨绝人衰:用来形容某种情况或行为极其悲惨,达到了令人难以忍受、无法形容的地步;杀戮:杀戮指的是杀害、屠杀的行为。故答案为:铭文;惨绝人寰;杀戮。3.ACD.正确;B.有误,语序颠倒,应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不仅牵动着国民的心,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故答案为:B4.题目要求写一则通知,答题时一定要按照通知的格式写作。第一步标题(第一行正中间):标题可以直接书写为“通知”两个字。第二步写正文(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一般先要交代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以及具体要求。第三步落款(分两行写在右下面):落款注明发通知的单位,并盖章,写明发通知的时间。故答案为:通知学校定于2C23年12月13日(周五)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 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学校校团委2023年12月11日【答案】5.同学们,大家好!我推荐的采防对象是小说作家葛亮。葛亮刚刚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他的中篇小说《飞发》也很有特色,采访他就可以真正做到“与文学有约”。最后,葛亮就生活在南京,也便于后续采访的安排,话题交流也有共同语言。6.示例:访问获奖作者,了解文学创作奥秘;示例一:为什么将小说创作的冒光投向理发行业?示例二:想对爱好文学阅读和有兴趣参与文学创作的青少年说些什么?【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邀请他人时首先要有恰当的称呼,然后介绍自己,讲明邀请的目的。最后征询对方的意见,语气诚恳、委婉。据此分析将以上内容连贯成一段完整的句子,准确表达即可。(2)本题考查设计采访问题的能力。针对某种情况设计采访问题,问题的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既要针对采访活动主题,又要针对特定的对象。5.结合材料内容,阐述推荐葛亮作为采访对象的理由,言简意赅,表达清晰流畅。故答案为:同学们,大家好!我推荐的采防对象是小说作家葛亮。葛亮刚刚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他的中篇小说《飞发》也很有特色,采访他就可以真正做到“与文学有约”。最后,葛亮就生活在南京,也便于后续采访的安排,话题交流也有共同语言。6.①处要求填写采访方式。本次采访的对象是“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获得者葛亮”,自然是围绕葛亮进行采访,采访方式合理即可,如:线下采访等;②③是提出采访问题,采访问题要简洁、明了,不能产生歧义,问题合理,注意用语要文明礼貌。故答案为:示例:访问获奖作者,了解文学创作奥秘;示例一:为什么将小说创作的冒光投向理发行业?示例二:想对爱好文学阅读和有兴趣参与文学创作的青少年说些什么?【答案】7.C8.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②因为元气凝所以根须不会受损,分散开来就会失去原先的生机,这是容易明白的道理。9.里人赵氏/尝窃其法/亦颇验/云妙在若子若弃间。10.调素琴;阅金经;栽兰花(种兰花、养兰花等)11.①开头以山水比喻引入,使文章不显得突兀;②末尾引用古人话语结尾,意味无穷:③中间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便文章有层次;④文末引用孔子“何陋之有”的言论,暗含“君子居之”的含义,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附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春兰出产于阳羡山,又叫兴兰。当地人整束移我的兰花活得很久而且芬芳茂盛,分枝种植的兰花活不到第二年。因为元气凝聚所以根须不会受损,分散开来就会失去原先的生机,这是容易明白的道理,南城有一户傅姓人家、他家的兰花可以养十几年,花朵叶子争相婉美,生机勃勃。同乡一个姓赵的人曾经悄悄学习傅家养兰的方法,也很灵验,说秘诀在于要精心照料和任它自生自灭之间。我用这个方法来养兰花就失败了,知道自己不是菩于养兰花的人。我栽兰花没有成功,写下这篇文章自我解嘲。7.A.句意为: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名:名字/句意为:有一个名字叫做兴兰。名:出名、闻名;B.句意为: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耳:耳朵/句意为:这个很容易理解啊。耳:语气助词,不译;C.句意为:孔子说。似的,就在这之间微妙地掌握分寸。/句意为:(某人或某事)的奥妙在于(对待它)要好像爱护子女又好像打算舍弃它。似的,就在这之间微妙地掌握分寸。云:都是“说”之意。D.句意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之:助词,的/句意为:我使用它(某种方法或物品)总是失败。之:代词。故答案为:C8.本题考查语句翻译。重点词: ① 斯:这,指示代词;陋室:简陋的房屋;惟:只,仅仅;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这里比喻品德高尚;② 盖:大概,表示推测;气聚:水气聚集;根不伤:指鱼的根部(或生命力)不受伤害;易晓:容易理解。故答案为: 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②因为元气凝所以根须不会受损,分散开来就会失去原先的生机,这是容易明白的道理。9.本题考察断句。句子意思: 同乡里有个姓赵的人,曾经私下里偷学到这种(养鱼)方法,用起来也很灵验。他说,这种方法的奥妙在于(对待鱼儿)要好像爱子又好像打算舍弃它似的,就在这之间微妙地掌握分寸。 在这个句子中,“里人赵氏”是一个名词短语,可以作为句子的主语,所以在此处断句。;尝窃其法”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赵氏的行为,所以在此处断句;“亦”是副词,表示“也”的意思,用来修饰“颇验”,所以在此处可以稍作停顿,但不一定非要断句,因为“亦颇验”整体上是对赵氏行为结果的描述。而“云”作为连词,表示“说”的意思,用来引出赵氏对养鱼法的评价,所以在此处断句。故答案为: 里人赵氏/尝窃其法/亦颇验/云妙在若子若弃间。10.从“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句段中可以体现出刘禹锡表现其高雅的志趣爱好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 南郭有傅家,兰藏可十许年,花叶竞爽。 ”则体现出张大复表现其高雅的志趣爱好的事件为栽兰花。故答案为:调素琴;阅金经;栽兰花(种兰花、养兰花等)。11.《陋室铭》开头以山水比喻引入,与传统的“铭”文直接记述功德的方式不同,显得更为含蓄且引人入胜,不显得突兀。中间部分详细描述了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突出了作者不同凡俗的意趣,使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结尾引用孔子“何陋之有”的言论,不仅意味无穷,而且暗含“君子居之”的含义,间接表明作者是个真正的“君子”。这种结尾方式既符合“铭”文的传统,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根据李扶九的评解,《陋室铭》在体格上稍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警和记述功德,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自得自夸的情感色彩,这在传统“铭”文中是较为少见的。故答案为:①开头以山水比喻引入,使文章不显得突兀;②末尾引用古人话语结尾,意味无穷:③中间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便文章有层次;④文末引用孔子“何陋之有”的言论,暗含“君子居之”的含义,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答案】12.标题简明地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 “胜利”一词表达了作者自豪喜悦的感情。(1分)事件陈述激发了读者深入阅读的兴趣。13.描写敌方的词语:“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写我方的词语:“摧枯拉朽”“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扬,同时暗示了战局发展必定是我军风卷残云,敌军一溃千里。14.①用语准确;②简洁而具有气势;③感彩突出,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知识点】新闻标题;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3)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特点。品析文章语言特点,可从以下角度入手:用词角度;句子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角度;语体角度;情感角度12.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直接概括了消息的核心内容,即人民解放军的三十万大军成功渡过长江。“胜利”一词不仅传达了事件的结果,还蕴含了作者自豪和喜悦的情感,体现了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倾向。标题简洁明了,同时用“胜利”和“三十万大军”这样的词汇,激发了读者对事件细节和背景进一步了解的兴趣。故答案为:标题简明地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 “胜利”一词表达了作者自豪喜悦的感情。(1分)事件陈述激发了读者深入阅读的兴趣。13.“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些词语描绘了国民党军队的士气低落和溃败状态,暗示了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摧枯拉朽”“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生动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强大,以及他们在战斗中的迅猛和决定性。通过对比敌我双方的词语,作者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和敬仰,同时暗示了战局的发展将有利于我军,敌军必将失败。故答案为:描写敌方的词语:“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写我方的词语:“摧枯拉朽”“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扬,同时暗示了战局发展必定是我军风卷残云,敌军一溃千里。14.新闻报道中的用词必须精确无误,以准确传达事件的真实情况。本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数、事件进展等信息都表述得十分准确。消息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赘述。同时,通过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消息中充满了对人民解放军胜利的自豪和喜悦之情,这种情感通过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运用得到了充分体现。故答案为: ①用语准确;②简洁而具有气势;③感彩突出,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答案】15.“一挥”题字;“将穿”石砚16.白石老师平时作画,从来不会一边执笔,一边观看真实的对象或者草稿,而是胸罗万象,“一挥”而就,这体现白石老师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细致又深刻;白石老师的作品,精神饱满,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总是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一挥”是白石老师作品中的精神力量的挥洒,是白石老师高超的艺术境界背后对家乡、祖国、湘平以及一切生命的热爱的情感的挥洒。17.“扑面而来”把白石老师的作品中蕴含的气息和力量写活了,写出了我看到白石老师作品后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一振的精神状态,表达了我对白石老师及其作品的热爱。18.①对生活观察细致,认识深刻。白石老师的作品取法生活,但作画的时候是“凭空”作画。②作画或者写字很认真,很慎重。白石老师给别人写字的时候,前后打到斟酌,横量竖量。③作画勤劳,白石老师使用的砚台经过千万次研磨,都快要把底磨穿了。④热爱祖国,爱和平。白石老师把一个普通人对家乡、一切生命的热爱都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4)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15.文章第③段着重描述了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 “一挥” 两个字这一细节。从表面上看,这容易让人误解为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但实际上老师作画极为认真、慎重且缓慢。通过对老师写字时叠纸、打量斟酌,甚至用竹尺横量竖量等行为的描写,与 “一挥”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白石老师对待艺术创作严谨的态度。这种看似矛盾的表现,更深刻地展现出老师在艺术创作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功力与智慧,让读者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大家并非是随意为之,而是在长期积累与精心构思下看似轻松的呈现,这一细节对于塑造白石老师的艺术形象以及展现其艺术创作理念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第④段中提到的 “将穿” 石砚这一细节极具代表性。以老师画案上那块因长期研磨而底部变薄的石砚为例,生动地说明了白石老师作画之勤。“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这一叮嘱体现出老师对这块陪伴自己多年、见证自己艺术创作历程的石砚的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在艺术修养上所下苦功之深。这块石砚不仅仅是一个作画的工具,更是白石老师勤学苦练的象征,它凝聚着老师无数的心血与精力,是其艺术生涯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进行艺术创作与探索的有力见证,深刻地体现了白石老师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与文章主题中对老师艺术修养和精神风范的歌颂紧密相连。故答案为:“一挥”题字;“将穿”石砚16.根据文章第①~③段可知白石老师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细致又深刻,已经达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所以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而是“一挥”而就。根据第 ⑥ ~ ⑧ 段可知,白石老师的作品未见衰颓之气,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其中传达出的是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让人感受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一挥”正是白石老师精神力量的挥洒,表达出白石老师对家乡、祖国、和平以及生命的热爱。故答案为:白石老师平时作画,从来不会一边执笔,一边观看真实的对象或者草稿,而是胸罗万象,“一挥”而就,这体现白石老师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细致又深刻;白石老师的作品,精神饱满,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总是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一挥”是白石老师作品中的精神力量的挥洒,是白石老师高超的艺术境界背后对家乡、祖国、湘平以及一切生命的热爱的情感的挥洒。17.“扑面而来”意思是迎着脸来,根据“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的内容和语境可知,“扑面而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看到白石老师作品后被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所折服,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一振的精神状态,表达了我对白石老师的感佩之情和对白石老师作品的赞美和热爱。故答案为:“扑面而来”把白石老师的作品中蕴含的气息和力量写活了,写出了我看到白石老师作品后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一振的精神状态,表达了我对白石老师及其作品的热爱。18.文章中提到白石老师作画时虽然不看真实对象,但作品却生动逼真,这得益于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认识。这一点体现了白石老师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值得学习的;这种认真慎重的态度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也体现了白石老师对人生的严谨态度,是值得学习的。文章中描述了白石老师作画或写字时的认真态度,如写字时会前后打量斟酌,甚至用竹尺横量竖量;这种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精神是白石老师艺术创作的核心,也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文章中提到白石老师的作品充满了对家乡、祖国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的歌颂。故答案为:①对生活观察细致,认识深刻。白石老师的作品取法生活,但作画的时候是“凭空”作画。②作画或者写字很认真,很慎重。白石老师给别人写字的时候,前后打到斟酌,横量竖量。③作画勤劳,白石老师使用的砚台经过千万次研磨,都快要把底磨穿了。④热爱祖国,爱和平。白石老师把一个普通人对家乡、一切生命的热爱都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答案】19.彭德怀;西安事变;张学良20.吃苦耐劳。过大草地,深入大草原,红军找不到食物、陷入沼泽地,但红军最终经受住了考验;红军翻越的雪山,大多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白雪皑皑,许多人牺牲了,但无人放弃。这种能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长征得以胜利完成的最大保障。【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2)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19.① 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人物的把握。《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对彭德怀的印象是大公无私、乐观、豁达、勇敢、率真。 ② 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把握。根据题干中的1936年12月12日及“西安”等关键信息可知斯诺所说的“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实际上就是说的历史上有名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第二次合作而和平解决。两位将军是在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遭拒绝的情况下发动的“兵谏”,在西安拘捕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当时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派周恩来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合作,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条件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故答案为:彭德怀;西安事变;张学良20.红军在长征途中穿越了大草地,面临食物短缺、沼泽地等恶劣环境。红军翻越了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面对空气稀薄、白雪皑皑的极端条件。在过大草地时,红军战士找不到食物,只能依靠有限的补给和野菜充饥,甚至有时连这些都无法保障。他们不仅要忍受饥饿,还要面对沼泽地的危险,但没有人放弃,最终经受住了考验。在翻越雪山时,许多战士因为严寒和缺氧而牺牲,但红军队伍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他们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翻越了雪山。故答案为: 吃苦耐劳。过大草地,深入大草原,红军找不到食物、陷入沼泽地,但红军最终经受住了考验;红军翻越的雪山,大多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白雪皑皑,许多人牺牲了,但无人放弃。这种能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长征得以胜利完成的最大保障。21.【答案】略【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解析】【分析】本题的材料通过描述鲁迅先生受课堂影响的几个关键场景,引出了“课堂对个人成长深远影响”的中心话题。这些场景包括老师读书入神时他描绣像的记忆、因迟到被批评后刻“早”字警醒自己、看电影事件促使他弃医从文等,都深刻体现了课堂经历对鲁迅思想成长和人生选择的重要影响。【题干分析】材料意义阐述:材料中的三个场景,分别代表了课堂中的不同时刻和经历,它们共同构成了鲁迅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这些场景不仅展示了鲁迅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思考,更反映了他如何将这些课堂经历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写作思路:围绕“那节课如何触动我的心灵”这一中心展开,描述一节或几节对你产生深远影响的课堂经历。描述那节课的具体内容、环境、氛围等,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节课的独特之处。分析那节课为什么能够触动你的心灵,是老师的讲解、同学的互动、课程的内容还是其他因素?阐述那节课对你的影响,以及你如何将这些影响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比如改变了你的学习态度、激发了你的兴趣爱好、启发了你的人生思考等。写作误区:避免对课堂经历的描述过于冗长或过于简略,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选取能够真实反映你内心感受的课堂经历,避免虚构或夸大。开头可以简短介绍课堂背景,引出主题;结尾可以总结那节课对你的影响,升华主题。【立意提取】1.那一课,点亮了我的梦想2.心灵的触动,成长的见证3.那一瞬,我懂得了坚持例文:那节课,触动了我的心灵在人生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对我而言,那节关于“勇气与梦想”的语文课,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明灯,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温暖了我成长的岁月。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五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给教室增添了几分温馨。语文老师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她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的暖阳,让人心生暖意。那天,她没有像往常一样讲解课文,而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与梦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但他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追求,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他每天步行数十里山路去上学,风雨无阻;他在昏暗的油灯下刻苦读书,直到深夜。最终,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学者。老师的话语轻柔而坚定,每一个字都像是敲击在我心上的鼓点,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因为一点小困难就想要放弃的种种经历,不禁感到羞愧。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懦弱与胆怯,也看到了那份被尘封已久的勇气与梦想。下课铃声响起,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坚持自己的梦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点评】 这篇例文主题鲜明且积极向上,围绕 “那节课触动心灵” 展开,通过回忆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讲述的励志故事,清晰地展现出内心受到的触动与成长感悟。描写细腻生动,如对阳光、老师笑容、步伐等的描写,营造出温馨的课堂氛围,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了良好铺垫。叙事流畅自然,故事讲述简洁有力,在叙述主人公经历时能很好地突出其勇气与梦想的特质,进而巧妙地与自身形成对比,引发深刻反思与决心转变,使文章情感真挚且富有感染力,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那节课在作者心中产生的深远影响与力量,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是一篇较为出色的记叙文佳作。1 / 1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宏福外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1.(2024八上·潮南月考)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2) ,终岁常端正。(刘桢《赠从弟》)(3) ,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4)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5)曹操《龟虽寿》一诗中,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的诗句是: , 。(6)“故乡”是永恒的创作主题,经典诗文多有吟咏故乡之作。王湾在《次北固山下》用“ ? ”表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不知何处吹芦管, “抒写了戌守将士的思乡之情: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夕阳西下, ”抒发游子远离家乡而悲伤至极的情感。【答案】(1)绿叶发华滋(2)冰霜正惨凄(3)柴门何萧条(4)关山度若飞(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夜征人尽望乡;断肠人在天涯【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解析】【分析】(1)(2)(3)(4)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滋、凄、萧。(5)《龟虽寿》是曹操的一首著名诗作,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看法和对未来的豪情壮志。诗中,曹操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老马(老骥),以老马虽老但仍有千里之志来比喻自己虽年岁已高但仍有宏伟的志向。(6)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中,王湾通过描写北固山的景色和旅途的见闻,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通过写家书无法寄回,只能寄托给北归的大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李益通过描写夜晚受降城的景色和听到芦笛声后的感受,表达了戌守将士的思乡之情。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通过描写士兵听到芦笛声后,纷纷望向家乡的方向,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思乡之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中,马致远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和游子的心境,表达了游子远离家乡而悲伤至极的情感。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描写夕阳西下、游子漂泊天涯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极度悲伤和思乡之情。故答案为: 绿叶发华滋 ; 冰霜正惨凄; 柴门何萧条 ; 关山度若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夜征人尽望乡;断肠人在天涯。【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2024八上·潮南月考)结合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国行公己,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家公祭鼎 míng wén 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 cǎn jué rén huán 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 万中国同胞惨 shā lù。 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今天,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míng wén cǎn jué rén huán shā lù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回望历史的天空,正是无数先贤英烈,挺立起中华民族的脊梁。B.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不仅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也牵动着国民的心。C.每逢公祭日,凌历的防空警报都会彻城市上空,整个城市沉浸在悲痛之中。D.我们要铭记历史,汲取教训,唤起全民族、全人类对和平的向往、追求和坚守。4.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国家公祭日。学校定于当日(周五)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10:00 听到警报时,就地默一分钟。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拟写一则通知,提醒大家注意。【答案】2.铭文;惨绝人寰;杀戮3.B4.通知学校定于2C23年12月13日(周五)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 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学校校团委2023年12月11日【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语言得体;语序不当【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3)本题考查通知的格式。它 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解答时要依据格式的要书写2.铭文:铭文通常指的是器物、碑碣等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多是通过铸造或刻制的方式形成的;惨绝人衰:用来形容某种情况或行为极其悲惨,达到了令人难以忍受、无法形容的地步;杀戮:杀戮指的是杀害、屠杀的行为。故答案为:铭文;惨绝人寰;杀戮。3.ACD.正确;B.有误,语序颠倒,应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不仅牵动着国民的心,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故答案为:B4.题目要求写一则通知,答题时一定要按照通知的格式写作。第一步标题(第一行正中间):标题可以直接书写为“通知”两个字。第二步写正文(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一般先要交代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以及具体要求。第三步落款(分两行写在右下面):落款注明发通知的单位,并盖章,写明发通知的时间。故答案为:通知学校定于2C23年12月13日(周五)10:00举行默哀仪式,向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表示悼念,要求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 10:00听到警报时,就地默哀一分钟。××学校校团委2023年12月11日(2024八上·潮南月考)班级开展“与文学有约”采访实践活动,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2022年8月23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公示,四名南京作家及其作品榜上有名。自小在南京长大的葛亮夺得中篇小说奖。葛亮创作的中篇小说《飞发》围绕理发行业及其传统展开,看似日常生活化的内容里,包含着颇具考证价值的历史风貌。作者笔下悉心写出的老香港城市图景和理发行业的大小物事,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老香港剧里琳琅满目的影棚。在他精心营造的景象中,传统行业的发展变迁、每一位从业者的个人命运、历史的无常推进都成为真实而又沉重的命题,展示在读者面前。——摘自报道《鲁迅文学奖揭晓!南京四位作家获奖》5.你决定推荐葛亮为本次活动的采访对象,请向全班同学讲述推荐理由。6.结合活动主题,补充下面的采访提纲。“与文学有约”采访实践活动嘉宾采访提纲时间 2022年11月1日(周二)8:00-10: 00采访对象 得者葛亮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获采访目的 “腾讯会议"连线采访采访方式 ① .采访用具 电脑(含摄像头、麦克风)、网络、纸、笔采访问题 1 得知获奖感受如何? 2 。【答案】5.同学们,大家好!我推荐的采防对象是小说作家葛亮。葛亮刚刚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他的中篇小说《飞发》也很有特色,采访他就可以真正做到“与文学有约”。最后,葛亮就生活在南京,也便于后续采访的安排,话题交流也有共同语言。6.示例:访问获奖作者,了解文学创作奥秘;示例一:为什么将小说创作的冒光投向理发行业?示例二:想对爱好文学阅读和有兴趣参与文学创作的青少年说些什么?【知识点】活动设计;见解表述【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邀请他人时首先要有恰当的称呼,然后介绍自己,讲明邀请的目的。最后征询对方的意见,语气诚恳、委婉。据此分析将以上内容连贯成一段完整的句子,准确表达即可。(2)本题考查设计采访问题的能力。针对某种情况设计采访问题,问题的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既要针对采访活动主题,又要针对特定的对象。5.结合材料内容,阐述推荐葛亮作为采访对象的理由,言简意赅,表达清晰流畅。故答案为:同学们,大家好!我推荐的采防对象是小说作家葛亮。葛亮刚刚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他的中篇小说《飞发》也很有特色,采访他就可以真正做到“与文学有约”。最后,葛亮就生活在南京,也便于后续采访的安排,话题交流也有共同语言。6.①处要求填写采访方式。本次采访的对象是“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获得者葛亮”,自然是围绕葛亮进行采访,采访方式合理即可,如:线下采访等;②③是提出采访问题,采访问题要简洁、明了,不能产生歧义,问题合理,注意用语要文明礼貌。故答案为:示例:访问获奖作者,了解文学创作奥秘;示例一:为什么将小说创作的冒光投向理发行业?示例二:想对爱好文学阅读和有兴趣参与文学创作的青少年说些什么?(2024八上·潮南月考)课内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春兰出阳羡山①,一名兴兰。土人丛移者久而芬茂,枝植者不再岁。盖气聚而根不伤,散而失其故,此易晓耳。南郭有傅家,兰藏可十许年,花叶竞爽②。里人赵氏尝窃其法亦颇验云妙在若子若弃间。予用之辄败,知非九啘中人③也。栽兰不成,书此一笑。(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注释】①阳羡山:山名。②竞爽:媲美,争胜。③九中人:指会种兰花的人。7.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名兴兰B.无丝竹之乱耳/此易晓耳C.孔子云/云妙在若子若弃间D.无案牍之劳形/予用之辄败8.把【甲】【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盖气聚而根不伤,散而失其故,此易晓耳。9.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里人赵氏尝窃其法亦颇验云妙在若子若弃间。10.【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爱好。刘禹锡居陋室,仍旧“ , ”(填原文);张大复在梅花草堂,闲来 (用自己的话概括),写文章。11.请阅读链接材料,结合选文,探究《陋室铭》在内容上的创新之处。【链接材料】铭,名也,记名①其功也。又:述其功美,使可称名②也。(铭)多警③自我,述功德。清代李扶九评解《陋室铭》一文曰:“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注:①记名:记述。②称名:扬名。③警:警诫。)【答案】7.C8.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②因为元气凝所以根须不会受损,分散开来就会失去原先的生机,这是容易明白的道理。9.里人赵氏/尝窃其法/亦颇验/云妙在若子若弃间。10.调素琴;阅金经;栽兰花(种兰花、养兰花等)11.①开头以山水比喻引入,使文章不显得突兀;②末尾引用古人话语结尾,意味无穷:③中间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便文章有层次;④文末引用孔子“何陋之有”的言论,暗含“君子居之”的含义,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言文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3)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5)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附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春兰出产于阳羡山,又叫兴兰。当地人整束移我的兰花活得很久而且芬芳茂盛,分枝种植的兰花活不到第二年。因为元气凝聚所以根须不会受损,分散开来就会失去原先的生机,这是容易明白的道理,南城有一户傅姓人家、他家的兰花可以养十几年,花朵叶子争相婉美,生机勃勃。同乡一个姓赵的人曾经悄悄学习傅家养兰的方法,也很灵验,说秘诀在于要精心照料和任它自生自灭之间。我用这个方法来养兰花就失败了,知道自己不是菩于养兰花的人。我栽兰花没有成功,写下这篇文章自我解嘲。7.A.句意为: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名:名字/句意为:有一个名字叫做兴兰。名:出名、闻名;B.句意为: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耳:耳朵/句意为:这个很容易理解啊。耳:语气助词,不译;C.句意为:孔子说。似的,就在这之间微妙地掌握分寸。/句意为:(某人或某事)的奥妙在于(对待它)要好像爱护子女又好像打算舍弃它。似的,就在这之间微妙地掌握分寸。云:都是“说”之意。D.句意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之:助词,的/句意为:我使用它(某种方法或物品)总是失败。之:代词。故答案为:C8.本题考查语句翻译。重点词: ① 斯:这,指示代词;陋室:简陋的房屋;惟:只,仅仅;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这里比喻品德高尚;② 盖:大概,表示推测;气聚:水气聚集;根不伤:指鱼的根部(或生命力)不受伤害;易晓:容易理解。故答案为: 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②因为元气凝所以根须不会受损,分散开来就会失去原先的生机,这是容易明白的道理。9.本题考察断句。句子意思: 同乡里有个姓赵的人,曾经私下里偷学到这种(养鱼)方法,用起来也很灵验。他说,这种方法的奥妙在于(对待鱼儿)要好像爱子又好像打算舍弃它似的,就在这之间微妙地掌握分寸。 在这个句子中,“里人赵氏”是一个名词短语,可以作为句子的主语,所以在此处断句。;尝窃其法”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赵氏的行为,所以在此处断句;“亦”是副词,表示“也”的意思,用来修饰“颇验”,所以在此处可以稍作停顿,但不一定非要断句,因为“亦颇验”整体上是对赵氏行为结果的描述。而“云”作为连词,表示“说”的意思,用来引出赵氏对养鱼法的评价,所以在此处断句。故答案为: 里人赵氏/尝窃其法/亦颇验/云妙在若子若弃间。10.从“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句段中可以体现出刘禹锡表现其高雅的志趣爱好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 南郭有傅家,兰藏可十许年,花叶竞爽。 ”则体现出张大复表现其高雅的志趣爱好的事件为栽兰花。故答案为:调素琴;阅金经;栽兰花(种兰花、养兰花等)。11.《陋室铭》开头以山水比喻引入,与传统的“铭”文直接记述功德的方式不同,显得更为含蓄且引人入胜,不显得突兀。中间部分详细描述了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突出了作者不同凡俗的意趣,使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丰富。结尾引用孔子“何陋之有”的言论,不仅意味无穷,而且暗含“君子居之”的含义,间接表明作者是个真正的“君子”。这种结尾方式既符合“铭”文的传统,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根据李扶九的评解,《陋室铭》在体格上稍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自警和记述功德,而是更多地表现出自得自夸的情感色彩,这在传统“铭”文中是较为少见的。故答案为:①开头以山水比喻引入,使文章不显得突兀;②末尾引用古人话语结尾,意味无穷:③中间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便文章有层次;④文末引用孔子“何陋之有”的言论,暗含“君子居之”的含义,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2024八上·潮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渍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12.请简要赏析这则消息的标题。13.找出文中描写敌我双方的词语,分析这些词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4.这则消息的语言特点是什么?【答案】12.标题简明地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 “胜利”一词表达了作者自豪喜悦的感情。(1分)事件陈述激发了读者深入阅读的兴趣。13.描写敌方的词语:“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写我方的词语:“摧枯拉朽”“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扬,同时暗示了战局发展必定是我军风卷残云,敌军一溃千里。14.①用语准确;②简洁而具有气势;③感彩突出,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知识点】新闻标题;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情感态度【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3)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特点。品析文章语言特点,可从以下角度入手:用词角度;句子特点;表达方式;语言风格角度;语体角度;情感角度12.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直接概括了消息的核心内容,即人民解放军的三十万大军成功渡过长江。“胜利”一词不仅传达了事件的结果,还蕴含了作者自豪和喜悦的情感,体现了新闻报道中的情感倾向。标题简洁明了,同时用“胜利”和“三十万大军”这样的词汇,激发了读者对事件细节和背景进一步了解的兴趣。故答案为:标题简明地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 “胜利”一词表达了作者自豪喜悦的感情。(1分)事件陈述激发了读者深入阅读的兴趣。13.“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这些词语描绘了国民党军队的士气低落和溃败状态,暗示了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摧枯拉朽”“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生动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强大,以及他们在战斗中的迅猛和决定性。通过对比敌我双方的词语,作者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扬和敬仰,同时暗示了战局的发展将有利于我军,敌军必将失败。故答案为:描写敌方的词语:“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写我方的词语:“摧枯拉朽”“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扬,同时暗示了战局发展必定是我军风卷残云,敌军一溃千里。14.新闻报道中的用词必须精确无误,以准确传达事件的真实情况。本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数、事件进展等信息都表述得十分准确。消息语言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和赘述。同时,通过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消息中充满了对人民解放军胜利的自豪和喜悦之情,这种情感通过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运用得到了充分体现。故答案为: ①用语准确;②简洁而具有气势;③感彩突出,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2024八上·潮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的老师齐白石①白石老师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就是那样“凭空”自由自在地在纸上涂写,但笔墨过处,花鸟鱼虫、山水树木尽在手底成长,而且层出不穷,真是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②有次我在江南写生,一天午后躺在一棵大松树下休息,仰观天际伸出的松枝,忽然感到似在哪里见过。想想才恍然明白,那分枝布叶及松塔的形态,原来就像一幅白石老师的画。这使我感佩老师作画不仅是从造化入手,而且观察得是那样细致,认识得是那样深刻。过去有人批评国画家的“凭空”作画就是不重视生活,殊不知优秀的传统画家都是把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作为艺术修养极其重要的部分,当他正式进行创作时,认识生活的阶段已经成为过去。我们不能设想白石老师一边执笔一边观看,能画出今天这样生动的小鱼小虾。③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一挥”两个字,不了解的人就会联想到,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实际上,老师在任何时候作画都很认真,很慎重,并且是很慢的,从来就没有如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信手一挥远,他写字也是一样,有人请他随便写几个字,他总是把纸叠了又叠,前后打量斟酌。有时字写了一半,还要抽出笔简里的竹尺在纸上横量竖量,使我这在旁边帮忙按纸的人都有点着急,甚至感到老师做事有点笨拙。可是等悬挂起来,这些字画马上又会使你惊叹,你会在那厚实拙重之中,感到最大的智慧和神奇。④老师有句诗道“采花蜂苦蜜方甜”,好心的艺术家往往只愿把有丰富滋养的甜美成果分享给人,却不愿人知道自己所受的辛苦。假若有人问白石老师在他的艺术修养上下过多大的苦功,我想以“铁杵磨成针”作比也并不怎么过分。就以老师画案上那块砚台来说,那是一块又粗又厚的石砚,但以老师作画之勤,经过千万次的研磨,砚底有的地方已经很薄。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勤学苦练,功夫不可间断,是历代艺术大师的名言,白石老师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⑤老舍先生收藏了一幅白石老师的钓丝小鱼图。图中很大的篇幅只有一根被微风吹动的钓丝,下边是几条被钓饵所吸引的小鱼,墨色淡淡的。画面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但是,我们眼前却似乎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晚风习习,天边一抹晚霞,人在清澈的池塘边观看游鱼,闲适惬意。画面上那一根钓丝给人无限的想象和美妙的感觉。这张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白石老师感觉的敏锐和感情的真挚。更可贵的是这些作品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不感觉有什么疏远和隔膜。⑥一次,我陪一位著名的印度诗人去访问老师,老师画了一幅牵牛花送他。画面中的牵牛花迎风向露,欣欣向荣。诗人站在画前激动地说:“这花的艳丽生动使我感到在枝叶间就要穿出一只蝴蝶。”停了一下,他又说:“这不仅是一棵花,这是东方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歌颂。”在国际和平奖授奖仪式上,艺术家郁风代白石老师致答词:“正因为爱我的家乡,爱我的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土地,爱大地上的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费了我的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⑦我很喜欢白石老师九十多岁时画的一棵棕树。棕千笔直冲天,棕叶下垂,笔力之雄健真可说是“如能扛鼎”。我不想说画里的棕皮、棕叶的质感如何的神似,只想说我感到的那种震撼人心的气魄,正如画上题字“直上青霄无曲处”传达出的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⑧白石老师逝世前,还是经常不断地创作,这些作品精神饱满,一点未见衰颓之气。他九十六岁画的一幅秋海棠,红光满纸,神采焕发,浓艳至极。另外一幅万年青,真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赏画思人,对白石老师“一挥”的题字,我有了更真切的理解。15.文章先回忆了白石老师:“凭空”作画、 、 三个细节,然后谈到钓丝小鱼图、牵牛花图、棕树图等画作体现的艺术追求,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佩和怀念。16.作者认为白石老师的“一挥”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白石老师的“一挥”有哪些理解。17.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⑦段中画横线“扑面而来”一词的表达效果。18.作者笔下的齐白石老师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依据文章内容列举三点。【答案】15.“一挥”题字;“将穿”石砚16.白石老师平时作画,从来不会一边执笔,一边观看真实的对象或者草稿,而是胸罗万象,“一挥”而就,这体现白石老师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细致又深刻;白石老师的作品,精神饱满,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总是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一挥”是白石老师作品中的精神力量的挥洒,是白石老师高超的艺术境界背后对家乡、祖国、湘平以及一切生命的热爱的情感的挥洒。17.“扑面而来”把白石老师的作品中蕴含的气息和力量写活了,写出了我看到白石老师作品后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一振的精神状态,表达了我对白石老师及其作品的热爱。18.①对生活观察细致,认识深刻。白石老师的作品取法生活,但作画的时候是“凭空”作画。②作画或者写字很认真,很慎重。白石老师给别人写字的时候,前后打到斟酌,横量竖量。③作画勤劳,白石老师使用的砚台经过千万次研磨,都快要把底磨穿了。④热爱祖国,爱和平。白石老师把一个普通人对家乡、一切生命的热爱都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3)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2)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3)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4)把握词语的感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4)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15.文章第③段着重描述了白石老师晚年作画喜欢题 “一挥” 两个字这一细节。从表面上看,这容易让人误解为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但实际上老师作画极为认真、慎重且缓慢。通过对老师写字时叠纸、打量斟酌,甚至用竹尺横量竖量等行为的描写,与 “一挥”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白石老师对待艺术创作严谨的态度。这种看似矛盾的表现,更深刻地展现出老师在艺术创作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功力与智慧,让读者认识到真正的艺术大家并非是随意为之,而是在长期积累与精心构思下看似轻松的呈现,这一细节对于塑造白石老师的艺术形象以及展现其艺术创作理念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第④段中提到的 “将穿” 石砚这一细节极具代表性。以老师画案上那块因长期研磨而底部变薄的石砚为例,生动地说明了白石老师作画之勤。“近年别人给他磨墨时,他总是嘱咐往厚处磨,不要把砚底磨穿了”,这一叮嘱体现出老师对这块陪伴自己多年、见证自己艺术创作历程的石砚的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在艺术修养上所下苦功之深。这块石砚不仅仅是一个作画的工具,更是白石老师勤学苦练的象征,它凝聚着老师无数的心血与精力,是其艺术生涯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进行艺术创作与探索的有力见证,深刻地体现了白石老师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与文章主题中对老师艺术修养和精神风范的歌颂紧密相连。故答案为:“一挥”题字;“将穿”石砚16.根据文章第①~③段可知白石老师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细致又深刻,已经达到了“胸罗万象”“造化在手”的地步,所以平时作画,既不看真实的对象,也不看草稿,而是“一挥”而就。根据第 ⑥ ~ ⑧ 段可知,白石老师的作品未见衰颓之气,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其中传达出的是中华民族雄迈、昂扬、不屈的精神,让人感受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一挥”正是白石老师精神力量的挥洒,表达出白石老师对家乡、祖国、和平以及生命的热爱。故答案为:白石老师平时作画,从来不会一边执笔,一边观看真实的对象或者草稿,而是胸罗万象,“一挥”而就,这体现白石老师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细致又深刻;白石老师的作品,精神饱满,有一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总是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一挥”是白石老师作品中的精神力量的挥洒,是白石老师高超的艺术境界背后对家乡、祖国、湘平以及一切生命的热爱的情感的挥洒。17.“扑面而来”意思是迎着脸来,根据“我想不管是谁,站在白石老师的作品之前,都会感到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扑面而来,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振奋”的内容和语境可知,“扑面而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看到白石老师作品后被清新蓬勃的气息、雄强健壮的力量所折服,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一振的精神状态,表达了我对白石老师的感佩之情和对白石老师作品的赞美和热爱。故答案为:“扑面而来”把白石老师的作品中蕴含的气息和力量写活了,写出了我看到白石老师作品后心胸为之一快,精神为之一振的精神状态,表达了我对白石老师及其作品的热爱。18.文章中提到白石老师作画时虽然不看真实对象,但作品却生动逼真,这得益于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认识。这一点体现了白石老师对艺术的严谨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是值得学习的;这种认真慎重的态度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上,也体现了白石老师对人生的严谨态度,是值得学习的。文章中描述了白石老师作画或写字时的认真态度,如写字时会前后打量斟酌,甚至用竹尺横量竖量;这种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精神是白石老师艺术创作的核心,也是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文章中提到白石老师的作品充满了对家乡、祖国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的歌颂。故答案为:①对生活观察细致,认识深刻。白石老师的作品取法生活,但作画的时候是“凭空”作画。②作画或者写字很认真,很慎重。白石老师给别人写字的时候,前后打到斟酌,横量竖量。③作画勤劳,白石老师使用的砚台经过千万次研磨,都快要把底磨穿了。④热爱祖国,爱和平。白石老师把一个普通人对家乡、一切生命的热爱都画在画里、写在诗里。(2024八上·潮南月考)名著阅读,完成各题。19.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的叙述,按要求填空。①斯诺心目中“乐观、豁达、勇敢、率真、无私”指的是 (填写人物姓名)。②斯诺说的“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指历史上有名的 (填写事件名称),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 (填写人物姓名)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目的是“停止则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20.参与《红星照耀中国》文学阅读活动,完成下面的探究任务。埃德加·斯诺在书中写道:“红军的胜利行军,胜利达到甘、陕,而其有生力量依然完整无损,这首先是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由于苏维埃人民的基本干部的伟大的才能、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将来都忠于马列主义,并将继续进行斗争反对一切机会主义倾向。它之所以不可战胜,所以一定取得最后胜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决心。”请从“才能”“勇气”“决心”“吃苦耐劳”和“革命热情”五个关键词中任选一个词,结合具体人物和事件,说说这一关键词在长征中的表现。【答案】19.彭德怀;西安事变;张学良20.吃苦耐劳。过大草地,深入大草原,红军找不到食物、陷入沼泽地,但红军最终经受住了考验;红军翻越的雪山,大多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白雪皑皑,许多人牺牲了,但无人放弃。这种能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长征得以胜利完成的最大保障。【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红星照耀中国》【解析】【点评】(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2) 本题考查文学名著情节的积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19.① 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人物的把握。《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对彭德怀的印象是大公无私、乐观、豁达、勇敢、率真。 ② 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把握。根据题干中的1936年12月12日及“西安”等关键信息可知斯诺所说的“总司令被逮这一惊人事件“实际上就是说的历史上有名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第二次合作而和平解决。两位将军是在劝说蒋介石联共抗日遭拒绝的情况下发动的“兵谏”,在西安拘捕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当时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派周恩来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合作,迫使蒋介石接受联共抗日条件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故答案为:彭德怀;西安事变;张学良20.红军在长征途中穿越了大草地,面临食物短缺、沼泽地等恶劣环境。红军翻越了多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面对空气稀薄、白雪皑皑的极端条件。在过大草地时,红军战士找不到食物,只能依靠有限的补给和野菜充饥,甚至有时连这些都无法保障。他们不仅要忍受饥饿,还要面对沼泽地的危险,但没有人放弃,最终经受住了考验。在翻越雪山时,许多战士因为严寒和缺氧而牺牲,但红军队伍没有因此而停止前进。他们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翻越了雪山。故答案为: 吃苦耐劳。过大草地,深入大草原,红军找不到食物、陷入沼泽地,但红军最终经受住了考验;红军翻越的雪山,大多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白雪皑皑,许多人牺牲了,但无人放弃。这种能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长征得以胜利完成的最大保障。21.(2024八上·潮南月考)阅读下面材料,按耍求作文。课堂,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老师读书入神时,他描绣像的场景多年后仍常常想起;上课迟到被老师批评,他刻下“早”字警醒自己一生勤勉;看电影事件促使他弃医从文,重新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你一定也会有这样一节课,触动了你的心灵,温暖了你的岁月,见证了你的成长。请以《那节课,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答案】略【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解析】【分析】本题的材料通过描述鲁迅先生受课堂影响的几个关键场景,引出了“课堂对个人成长深远影响”的中心话题。这些场景包括老师读书入神时他描绣像的记忆、因迟到被批评后刻“早”字警醒自己、看电影事件促使他弃医从文等,都深刻体现了课堂经历对鲁迅思想成长和人生选择的重要影响。【题干分析】材料意义阐述:材料中的三个场景,分别代表了课堂中的不同时刻和经历,它们共同构成了鲁迅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这些场景不仅展示了鲁迅在课堂上的学习和思考,更反映了他如何将这些课堂经历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写作思路:围绕“那节课如何触动我的心灵”这一中心展开,描述一节或几节对你产生深远影响的课堂经历。描述那节课的具体内容、环境、氛围等,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节课的独特之处。分析那节课为什么能够触动你的心灵,是老师的讲解、同学的互动、课程的内容还是其他因素?阐述那节课对你的影响,以及你如何将这些影响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动力,比如改变了你的学习态度、激发了你的兴趣爱好、启发了你的人生思考等。写作误区:避免对课堂经历的描述过于冗长或过于简略,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选取能够真实反映你内心感受的课堂经历,避免虚构或夸大。开头可以简短介绍课堂背景,引出主题;结尾可以总结那节课对你的影响,升华主题。【立意提取】1.那一课,点亮了我的梦想2.心灵的触动,成长的见证3.那一瞬,我懂得了坚持例文:那节课,触动了我的心灵在人生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对我而言,那节关于“勇气与梦想”的语文课,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明灯,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温暖了我成长的岁月。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五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给教室增添了几分温馨。语文老师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她的笑容如同春日里的暖阳,让人心生暖意。那天,她没有像往常一样讲解课文,而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与梦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孩子,但他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梦想的追求,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他每天步行数十里山路去上学,风雨无阻;他在昏暗的油灯下刻苦读书,直到深夜。最终,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学者。老师的话语轻柔而坚定,每一个字都像是敲击在我心上的鼓点,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因为一点小困难就想要放弃的种种经历,不禁感到羞愧。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懦弱与胆怯,也看到了那份被尘封已久的勇气与梦想。下课铃声响起,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坚持自己的梦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点评】 这篇例文主题鲜明且积极向上,围绕 “那节课触动心灵” 展开,通过回忆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讲述的励志故事,清晰地展现出内心受到的触动与成长感悟。描写细腻生动,如对阳光、老师笑容、步伐等的描写,营造出温馨的课堂氛围,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了良好铺垫。叙事流畅自然,故事讲述简洁有力,在叙述主人公经历时能很好地突出其勇气与梦想的特质,进而巧妙地与自身形成对比,引发深刻反思与决心转变,使文章情感真挚且富有感染力,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那节课在作者心中产生的深远影响与力量,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是一篇较为出色的记叙文佳作。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宏福外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学生版).docx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陈店宏福外语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