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资源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1.(2023七上·莱西月考)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污涩(sè) 一缕(lǚ) 嗔怪(chēng) 妄下断语(wànɡ)
B.叮嘱(zhǔ) 小凫(fú) 惩戒(chénɡ) 大相径庭(jīnɡ)
C.消耗(hào) 蜷伏(quán) 蹒跚(pán) 畏罪潜逃(qián)
D.怂恿(zònɡ) 羞怯(qiè) 迷惘(mánɡ) 神采奕奕(yì)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嗔怪(chēng) ——(chēn)
B. 大相径庭(jīnɡ) ——(jìng)
C.正确;
D.怂恿(zònɡ) ——(sǒng) 迷惘(mánɡ) ——(wǎng)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2023七上·莱西月考)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空灵 唤醒 安适 水纹
B.肌夫 地毯 薄雪 慈善
C.摇蓝 响亮 境界 澄清
D.奇迹 斜射 狭窄 宽敝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正确;
B.有误,“肌夫”的“夫”应为“肤”;
C.有误,“摇蓝”的“蓝”应为“篮”;
D.有误,“宽敝”的“敞”应为“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2023七上·莱西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市大优惠活动正式开始了,一大早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拥进去。
B.时间就像小河里的水,不断向前,永远也不回头。但小时候老觉得时间过得慢,迫不及待地想长大。
C.这鬼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瓢泼大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D.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叫我们很难接受。
【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 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 淅淅沥沥:指小雨落下的声音。与“瓢泼大雨”语义矛盾,使用不当;D.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词义、词语范围、感彩是否运用恰当,是否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用筛选法或淘汰法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揣摩是否准确。
4.(2023七上·莱西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
A.随着宜宾大学城的初步建成,对临港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B.川航执飞的3U8633航班迫降成功,机长刘传健被称为中国现实版的“萨利机长”。
C.闪送是目前同城速递行业的佼佼者。据统计,今年闪送服务已覆盖全国逾157座城市以上。
D.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 A.有误,主语残缺,可删掉“随着”。
B.正确。
C.有误,成分赘余,可删掉“逾”或“以上”。
D.有误,语序不当,应为“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2023七上·莱西月考)读下面的语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一个人讲规矩,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  )有损人品、有亏德行,(  )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讲规矩,既是凝聚人心的需要,也是事业兴旺的保证。
A.文段中加点的“规矩”意思是一样的,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都是名词。
B.文段中的括号内可填入关联词语是“不但”“而且”。
C.“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条理分明,更具逻辑性。
D.画线句“这样的人”指的是“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
【答案】D
【知识点】名词;代词;排比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 “这样的人指的是"讲规矩”“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的人。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语法知识的掌握。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根据平时所学,结合各选项内容分析判断。
6.(2023七上·莱西月考)默写诗词。
(1)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十二章)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论语〉十二章》)
(3)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   ,紫红的桑椹。(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达诗人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之情的名句是:   ,   。
(6)《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荒凉、凄冷的氛围的句子是:   ,   。
【答案】(1)匹夫不可夺志也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落花时节又逢君
(4)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6)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逢 、 荚 、 傍 、 烽 。
故答案为:⑴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⑵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⑶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⑷ 滑的石井栏 , 高大的皂荚树 ⑸ 遥怜故园菊 , 应傍战场开 ⑹ 回乐烽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7.(2023七上·莱西月考)为配合班级拟开展的“走近音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1)下面是某校“学生对音乐兴趣度”的调查情况统计表,请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2)在“我喜爱的歌曲”展示中,如果你是节目主持人,请你拟写一段第一个节目合唱《歌唱祖国》和第二个节目独唱《歌声与微笑》间的串词。
【答案】(1)示例:大多数同学都喜欢音乐,并且喜欢流行音乐;同学们对于乐器,喜欢西洋乐器的明显比民族乐器的多;大多数同学都热衷于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团。
(2)示例:我们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繁荣富强。今天,我们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享受着祖国母亲给我们的幸福,我们伴着歌声与微笑成长。下面请欣赏独唱《歌声与微笑》。
【知识点】图表信息;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图表的理解与信息概括能力。解答此题注意抓住表格的名称去分析表格中的数据。题干给出的是某校学生"学生对音乐兴趣度”情况调查表,反映了学生对音乐兴趣的情况。根据表格中提供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喜欢音乐的学生占94.5%,是大多数;并且喜欢流行音乐的学生占81.11%,也是大多数;喜欢西西洋乐器的占比为25.5%,明显比民族乐器(7.77%9) 的多,想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团的比较多。在此基础上用简洁的表述出来即可。
⑵ 本题考查写串词。拟写串台词时,一定要简明扼要,衔接自然,和谐得体,有品位。可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歌唱祖国)演出情况,自然过渡到舞蹈《歌声与微笑》。
故答案为:⑴ 大多数同学都喜欢音乐,并且喜欢流行音乐;同学们对于乐器,喜欢西洋乐器的明显比民族乐器的多;大多数同学都热衷于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团。
⑵ 我们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繁荣富强。今天,我们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享受着祖国母亲给我们的幸福,我们伴着歌声与微笑成长。下面请欣赏独唱《歌声与微笑》。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⑵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串词既要体现主题,还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主题,来定串词的基调,既要对前面的内容做出总结,又要很自然地引出下一个内容。
8.(2023七上·莱西月考)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开篇切题就写“故园东望”,形象中抒情。”路漫漫”说明了离家之远,给人以茫然的感觉。
B.“双袖龙钟泪不干”句以极其写实的手法表现了思乡之情。此句中“龙钟”的意思是沾湿的样子。
C.第四句不报客况而报平安,寄至味于淡薄,“报平安”三字饱含了诗人深厚的情意。
D.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作者怀乡思亲之情。
【答案】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B."极其写实的手法……"错误。应该是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思乡的情愫。
故答案为:B。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这类题型,应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等。掌握这些知识点之后,再结合题中的各个选项来逐项地分析,就能很好地答题。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描绘诗歌画面、概括情感等。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9.(2023七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诗的一二句用夸张笔法营造欢乐宴饮气氛,与三四句诗人的悲苦情绪形成反差。
B.诗歌的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
C.诗的七八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像姜尚、伊尹那样有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的愿望。
D.整首诗情感一波三折,最后两句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了诗人一往无前的精神。
【答案】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分析】 ABD.正确;
C.有误,诗的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023七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一日,见那老树枝头,桃熟大半,他心里要吃个尝新。奈何本因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那众仙果退。只见那猴王脱了冠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在树枝上自在受用。吃了一饱,却跳下来,簪冠著服,唤众等仪从回府,迟三二日,又去设法偷桃,尽他享用。
10.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选文出自____的《____》,这段文字主要写了____。
A.吴承恩 西游记 孙悟空大闹蟠桃会
B.罗贯中 西游记 孙悟空看守蟠桃园
C.吴承恩 西游记 孙悟空偷摘蟠桃吃
D.罗贯中 西游记 孙悟空偷摘蟠桃吃
11.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段显示出孙悟空嫉恶如仇、叛逆反抗、桀骛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无畏的性格。
B.在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给美猴王起名“孙悟空”。
C.被如来降伏之前,孙悟空还曾闯龙宫,强借定海神针做兵器;闹冥府,勾销了生死算中猴属名字;逃出八卦炉,大闹天宫,天兵天将拿他没办法。
D.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唐僧受唐王差遣去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山顶的金帖,救出他,收为徒弟。
【答案】10.C
11.A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经典情节;《西游记》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⑵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0.本题考查名著常识。《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人吴承恩。从“只见那猴王脱了冠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在树枝上自在受用”等句分析,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情节是“孙悟空偷摘蟠桃吃”。
故答案为:C
11.A.有误,文段中“孙悟空偷摘蟠桃吃”的情节不能反映出孙悟空嫉恶如仇、敢作敢当的精神。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2023七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①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②,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③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④,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⑤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⑥,如蜗鼠缭绕⑦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⑧,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①沮洳(rù):由腐烂植物埋在地下而形成的泥沼,低湿的地方。②鸲(qú)鹆(yù):鸟名,即八哥。③磔(zhé)然:吱吱地叫。④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⑤篁筱:竹子。⑥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⑦缭绕:迂回,回环。⑧摩戛(jiá):摩擦。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 去:   
二三子相顾而惊 顾:   
且暮,皆宿 且:   
声切切不已 已:   
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上有鸟 其如土石何(列子《愚公移山》)
B.俯而啄 水落而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C.如四五里,乃闻鸡声 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D.因追忆之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14.下面有关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作者初入山中的见闻。“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三句点明题目,突出了此山幽深的特色。
B.作者在文中多用声音来烘托北山的清幽和寂静,如“锵然而鸣”“乃闻鸡声”“堂殿铃铎皆鸣”等。
C.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来描绘自己想象的情境,比如“如蜗鼠缭绕”“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就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物。
D.本文采用了总分结构来写夜宿山寺的见闻,“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两句是总体描写,星斗光大、竹竿相鸣、梅棕森然是对具体景物的细致观察。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
②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16.作者最后说“后不复到”却“往往想见其事”,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12.离,距离;看;将要,将近;停止
13.B
14.C
15.①有僧人穿着布袍、踩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
②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16.山景物虽清幽但令人惊恐的特点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北山游历途中的惊险、惊恐经历让人记忆深刻。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⑸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参考译文: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全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开始时还骑马行进在乱石纵横的路上。旁边都是大松树,松干弯曲的像车盖,笔直的像垂筒形的旌旗,挺立的像人,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泉水落入石井中,发出锵然的鸣声。松树之间有藤长数十尺,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树上有鸟,黑色羽毛很像八哥,红顶长嘴,俯而啄食,发出清脆的声响。
稍稍往西走,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有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大家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相扶相携着往上攀登,竹林十分茂盛,抬头连太阳都看不见。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趿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着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能够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已近黄昏,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恰逢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12.①句意: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去:离,距离。
②句意:大家惊慌相视。顾:看。
③句意:已近黄昏,就都睡在山上。且:将要,将近。
④句意: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已:停止。
故答案为: 离,距离 ; 看 ; 将要,将近 ; 停止
13.A.“其上有鸟” 翻译为:它的上面有鸟。代词,代指藤蔓/ “其如土石何” 翻译为: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用在“如.......何”前加强语气。
B.“俯而啄” 翻译为:(鸡)低下头来啄食。连词,表顺承关系。/ “水落而石出者” 翻译为:水位下降,石头显露出来。 连词,表顺承关系。
C. “如四五里,乃闻鸡声” 翻译为:走了大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 副词,才/ “乃重修岳阳楼” 翻译为: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副词,于是,就。
D.“因追忆之” 翻译为:于是回忆起这件事。代词,代游北山的经历/ “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答案为:B
14.ABD.正确。
C.有误,“如蜗鼠缭绕”是实写不是想象。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布,穿着布袍;语,说话。②中重点词语有:顾,看;皆,都。
故答案为: ①有僧人穿着布袍、踩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②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1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可见北山景物虽清幽但令人惊恐的特点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北山游历途中的惊险、惊恐经历让人记忆深刻。
故答案为: 山景物虽清幽但令人惊恐的特点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北山游历途中的惊险、惊恐经历让人记忆深刻。
(2023七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①“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②俗话说,人无俭不立。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中国人长久以来的价值观里,俭朴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大的德行,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
③浪费还是节约,这看似是个人的行为选择,却照鉴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品质。现实中,一些人缺乏节约意识,有意无意地浪费粮食、糟蹋粮食,一些人爱面子、讲排场,不同程度地过度消费、攀比铺张,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些都与社会文明背道而驰。
④“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对于国家来说,也要提倡勤俭节约之风,也要增强危机意识、赓续艰苦奋斗精神。今天,我们拥有的这份“家底”,是几代人筚路蓝缕、拼搏奋斗才攒下的,决不能在挥霍浪费中白白断送。因为无论是面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还是面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都需要我们时刻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作风。
⑤勤俭节约,是个人涵养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全社会要汇聚合力,建立勤俭节约的行动自觉。于家庭,从一箪一瓢做起,懂得珍惜;于商家,要引导理性消费。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躬行不辍。
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需要我们每个人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付诸实践、见诸行动,更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克勤克俭、戒奢以俭的价值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文本二】
勤俭节约是传家宝
①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严厉要求,到“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的令行禁止,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健康生活为目标,来一场饮食文化“绿色革命”,可谓正当其时。
②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苏轼感慨:“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都不能丢。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只有驰而不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断扭转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清除未富先奢、炫富竞奢的土壤,才能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③让饮食文化绿色低碳起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应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必须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提倡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④让饮食文化文明健康起来。“纵口欲而百病生”,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暴饮暴食、油大味重、荤素失衡,诸如此类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类病症的发生。不科学不健康饮食习惯还可能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不可小觑。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饮食。
⑤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丰盛的小康,更是饮食健康、饮食环保的小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涵养简约文明的饮食文化。
17.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一中心论点是“在全社会要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B.文本一第④段主要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论证提倡勤俭节约之风的,强调了“对于国家来说,也要提倡勤俭节约之风,也要增强危机意识、赓续艰苦奋斗精神”这一观点。
C.文本二第②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其分论点是: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
D.文本二第④段通过反面论证的方式,阐述让饮食文化文明健康起来的重要性。
E.文本一第②③④段和文本二第②③④段的内容都是并列关系,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18.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19.文本一的第②段和文本二的第②段,均引用了古人的名言谈“俭”,请结合文本分析两者论证目的有何不同。
【答案】17.C;E
18.首先文章第①段引用经典诗句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引出本文的论题;然后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归纳中心论点:在全社会要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19.【文本一】第②段引用古人有关“俭”的名言,是为了论证“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这一观点;【文本二】的第②段引用古人有关“俭”的名言,是为了表明“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并与当下一些地方的餐饮浪费现象形成对比,从而论证了“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这一观点。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论证过程;议论文文本;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 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7.ABD.正确。
C.有误,文本二第②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其分论点是: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
E.有误,文本一第②③④段和文本二第②③④段的内容都是层层深入的逻辑关系,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故答案为:CE
18.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的理解。文本一首先第①段引用经典诗句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引出本文的论题“ 勤俭节约”;然后②③④段“勤俭节约体现着-个人的道德修养”“浪费还是节约,却照鉴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品质”“对于国家来说,也要提倡勤俭节约之风,也要增强危机意识、赓续艰苦奋斗精神”,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进行论证;最后⑤⑥段进行总结,归纳中心论点:在全社会要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故答案为:首先文章第①段引用经典诗句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引出本文的论题;然后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归纳中心论点:在全社会要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文本一第②段引用古人有关“俭”的名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为了论证段首的分论点“ 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本二的第②段引用古人有关“俭”的名言“俭约,所以彰其美也”“口腹之欲,何穷之有 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是为了表明“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并与“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形成对比,从而论证了“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这一观点。
故答案为:【文本一】第②段引用古人有关“俭”的名言,是为了论证“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这一观点;【文本二】的第②段引用古人有关“俭”的名言,是为了表明“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并与当下一些地方的餐饮浪费现象形成对比,从而论证了“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这一观点。
(2023七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地琴声
李皓
①从丹东回来,我一直在想,一根细细的马尾,在废弃的罐头盒子上抽拉,到底能发出怎样的声音?我甚至在梦里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在坑道里抱着这把胡琴,头上不断掠过敌军的飞机、飞机的轰鸣声淹没了胡琴奏出的乐曲。
②到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是在国庆日的第二天,人很多。穿过形形色色的游客,我径直走向那把“两洲三国”胡琴。在昏暗的灯光下,在玻璃橱窗内,胡琴不动声色,发出幽幽的光芒。
③与胡琴并排挂在墙上的还有两件乐器,一件是小提琴,另外一件有人说是“三弦儿”有人说是“土琵琶”。这两件乐器都没有文字说明,“两洲三国”胡琴下面却有一个清晰的用手机一扫,出现如下文字:“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在战斗间隙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激烈的战斗过后,志愿军战士利用缴获的美军的罐头盒、朝鲜的木材和中国的马尾制作成这把胡琴。战士们给它起名叫‘两洲三国’胡琴。‘两洲’是亚洲和美洲,‘三国’是中国、朝鲜和美国。”
④志愿军战士们在远离祖国的战场上,在战斗间隙,该唱就唱,该跳就跳。他们,用把把自制的乐器、发出了战场上最柔美的声音,像廿霖,似养分,滋润着彼此的心灵。
⑤我想起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段往事。1951年秋末冬初一个寒冷的夜晚,志愿军12军31师的文工队队员们到银店洞师部为志愿军战士演出,回来时已是半夜。在归营的路上这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仍然兴奋地唱着、跳着、欢笑着,似乎忘了这是前线,这是战场师部所在地银店洞到文工队驻地苏谷山沟,中间有一段封锁线,敌人每隔几分钟就要向这打来排炮。路上经过一条浅河,大家正踩着石头通过。这时,敌人一排炮弹打来,一阵巨响实时天崩地裂,水石飞溅,烟雾弥漫,天昏地暗。文工队伤亡巨大,女队员戴儒品全身都被炸没了,只剩下了两条发辫……
⑥二爷,也就是我爸爸的二叔,他有个绰号:二瘸子。记得我小的时候,屯子里的人都在背后这么叫我二爷,但当面不敢叫,他们都知道我二爷的“驴脾气”。在生产队里,二爷一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就骂,谁也不敢吱声,就连队长也只能悄悄嘟哝:“又耍志愿军的威风……”
⑦二爷从解放战争战场打到朝鲜战场,后来腿部受伤提前回国复员回乡。爸爸告诉我二爷有个绝活:口技。二爷每次喝醉了,必定要讲几段朝鲜战场上的故事,绘声绘色,枪声炮声、飞机声,二爷都能惟妙惟肖地用口技表演出来,在场的人无不叫好。据说二爷病重时,依然枪声、炮声、飞机声“演奏”了一番,随即溘然离世。
⑧二爷没读过书,更不会什么乐器,但他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口技必然是战场赋予他的之长。我想,在冰冷的战壕里,他肯定不止一次给战友们表演自己的口技,给残酷的战斗生活带来了一丝欢乐的气息。
⑨爸爸、叔叔和我,分别在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穿上海军、陆军、空军的军装,在军营里服满了兵役。爸爸、叔叔从军想来是受了二爷的影响,二爷又间接影响了我。我是1989年春天走进空军某雷达兵训练团的,当时的空军司令正是抗美援朝著名战斗英雄王海。
⑩仔细端详“两洲三国”胡琴,那个罐头盒子在拉弦处缠了一圈胶布,表面似有松香我仿佛看见在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里,在短暂的战斗间隙,他们动情地演奏起祖国各地的民歌小调。看着看着,我觉得眼前的“两洲三国”胡琴已经不仅仅是乐器,它更是武器,它庄该与那些枪炮摆放在一起。
(《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3日,有删改)
20.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①穿过形形色色的游客,我径直走向那把“两洲三国”胡琴。(赏析加点词语)
②这时,敌人一排炮弹打来,一阵巨响,霎时天崩地裂,水石飞溅,烟雾弥漫,天昏地暗。(赏析句子)
21.请结合“两洲三国”胡琴的内容,简要分析志愿军战士的形象。
22.文章结尾说“两洲三国”胡琴是“武器”,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23.二爷与文工队的内容似与标题“琴声”无关,为什么要写这部分内容?请简要分析。
【答案】20.①径直,是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的意思,表现了胡琴对我的吸引,为下文作者的回想、揭示胡琴的深刻意义做铺垫。②全用短句,简洁有力,突出炮弹威力之大,表现战场的残酷,侧面表现文工队员和志愿军战士英勇坚强的形象。从“夸张”角度解答也可。意思对即可。
21.①心灵手巧,能用很简单的材料制造出胡琴;②乐观坚强,在残酷的战场上苦中作乐,唱唱跳跳。
22.因为胡琴演奏祖国的民歌小调,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坚定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增添了无穷的战斗力。
23.二爷的口技和文工队的表演,与胡琴一起构成了志愿军的战场生活,是“战地琴声”的具体表现;同时多角度地展现了志愿军的群体形象,深化了标题“琴声”的内涵。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⑵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0.本题考查语句赏析。①“径直”指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穿 过形形色色的游客,我径直走向那把‘两洲三国’ 胡琴”,写“我”目的明确,直奔“两洲三国”胡琴而去,体现了胡琴对“我” 的吸引;联系第③段“这两件乐器都没有文字说明,“两洲三国’胡琴下面却有一个清晰的用手机-扫,出现如下文字:‘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在战斗间隙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激烈的战斗过后,志愿军战士利用缴获的美军的罐头盒、朝鲜的木材和中国的马尾制作成这把胡琴。战士们给它起名叫“两洲三国”胡琴。“两洲” 是亚洲和美洲,“三国”是中国、朝鲜和美国。”可知,为下文作者的回想、揭示胡琴的深刻意义做了铺垫。
②“这时,敌人一排炮弹打来,一阵巨响,霎时天崩地裂,水石飞溅,烟雾弥漫,天昏地暗”,全用短句,简洁明了有力度,节奏快;“炮弹打来”后“天崩地裂,水石飞溅, 烟雾弥漫,天昏地暗”,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炮弹威力之大,表现战场的残酷;联系第⑤段“这是前线,这是战场师部所在地银店洞到文工队驻地苏谷山沟,中间有一段封锁线,敌人每隔几分钟就要向这打来排炮。路上经过一条浅河,大家正踩着石头通过”“文工队伤亡巨大,女队员戴儒品全身都被炸没了,只剩下了两条发....”可知,志愿军战士不畏生死,坚守在前线,侧面表现文工队员和志愿军战士英勇坚强的形象。
故答案为:①径直,是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的意思,表现了胡琴对我的吸引,为下文作者的回想、揭示胡琴的深刻意义做铺垫。②全用短句,简洁有力,突出炮弹威力之大,表现战场的残酷,侧面表现文工队员和志愿军战士英勇坚强的形象。从“夸张”角度解答也可。意思对即可。
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第③段“激烈的战斗过后,志愿军战士利用缴获的美军的罐头盒、朝鲜的木材和中国的马尾制作成这把胡琴。战士们给它起名叫“两洲三国’胡琴”可知,志愿军战士能用很简单的材料制造出胡琴;可见他们心灵手巧;
根据第④段“志愿军战士们在远离祖国的战场上,在战斗间隙,该唱就唱,该跳就跳。他们,用把把自制的乐器、发出了战场上最柔美的声音,像廿霖,似养分,滋润着彼此的心灵”可知,在战斗间隙奏响“两洲三国”胡琴,在残酷的战场上苦中作乐,唱唱跳跳;可见他们乐观而又坚强。
故答案为: ①心灵手巧,能用很简单的材料制造出胡琴;②乐观坚强,在残酷的战场上苦中作乐,唱唱跳跳。
22.本题考查语句理解。根据第④段“志愿军战士们在远离祖国的战场上,在战斗间隙,该唱就唱,该跳就跳。他们,用把把自制的乐器、发出了战场上最柔美的声音,像甘霖,似养分,滋润着彼此的心灵”可知,在战斗间隙奏响“两洲三国”胡琴,在残酷的战场上苦中作乐,唱唱跳跳,增添了无穷的战斗力;根据第⑥段“仔细端详“两洲三国’ 胡琴,那个罐头盒子在拉弦处缠了一圈胶布,表面似有松香我仿佛看见在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里,在短暂的战斗间隙,他们动情地演奏起祖国各地的民歌小调”可知,在异国他乡用胡琴演奏祖国的民歌小调,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坚定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故答案为: 因为胡琴演奏祖国的民歌小调,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坚定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增添了无穷的战斗力。
2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第⑤段“1951年秋末冬初一个寒冷的夜晚,志愿军12军31师的文工队队员们到银店洞师部为志愿军战士演出,回来时已是半夜。在归营的路上这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仍然兴奋地唱着、跳着、欢笑着,似乎忘了这是前线”,第⑧段“二爷没读过书,更不会什么乐器,但他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口技必然是战场赋予他的之长。我想,在冰冷的战壕里,他肯定不止一次给战友们表演自己的口技,给残酷的战斗生活带来了一丝欢乐的气息”可知,二爷的口技和文工队的表演,与胡琴一起构成了志愿军的战场生活,是“战地琴声”的具体表现,在残酷的战场上苦中作乐,唱唱跳跳,增添了无穷的战斗力,多角度地展现了志愿军的群体形象,他们乐观而又坚强,深化了标题“琴声”的内涵。
故答案为:二爷的口技和文工队的表演,与胡琴一起构成了志愿军的战场生活,是“战地琴声”的具体表现;同时多角度地展现了志愿军的群体形象,深化了标题“琴声”的内涵。
24.(2023七上·莱西月考)题目:最美的姿态
要求:除书信、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不得抄袭。
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最美的姿态
当夕阳的柔光将远山映照出一个绵延的剪影,耸立是山的姿态;当溪水在山间抑或原野奔流,蜿蜒是水的姿态。它们都只是无边的大自然创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身影,是一种姿态。是的,它们固然很美,但最美的,却是人心灵深处的....
也许消沉是一种姿态,而豁达却是另一种姿态;也许喧哗是一种姿态,而安闲又是一种姿态;也许屈服是一种姿态,而抗争亦是一种姿态。站在生命的高度,观望世间的人生百态,我们才会蓦然发现,什么才是生命中最美的姿态。
人们一定还记得那个“举杯邀明月”的谪仙人吧,他一抬手,一举杯,便将半个盛唐的清辉装入杯中。但在此刻,你是否会想起生活在两宋之交的那个女子,温婉柔弱,却独倚东篱,把酒沉醉。我仿佛看见她那时的姿态,凄美而决绝。战火与丧夫的悲痛刺伤了她,而她却用站立的姿态依然举杯,依然支撑起“词坛女杰”的一世声名。我依稀读懂,柔弱只是她外在的表现,而她内在的坚强却是一种心灵的姿态。
把酒东篱是一种姿态,而内心的达观是一种美。
人们也一定还记得,“春晚” 上,一支名叫《千手观音》的舞蹈让多少人叹为观止,领舞者邰丽华,一个聋哑人,而她却用轻盈的舞步、优雅的舞姿,以及端庄妍丽的姿态将艺术的内涵完美地诠释。面对生命的不公,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一颗从容安宁的心融入艺术,融入生命。她说:“千手观音有许多的手,她要用这些手去帮助世人。”我们震撼,震撼她对命运的感激与对世人的博爱。安闲的外表下,我们更看到她一颗绚丽闪光的心。
翩翩起舞是一种姿态,而内心的大爱是一种美。
也许你无法想象,在干涸的土地上,在苦难的日子里,我们的人民是怎样地劳作。每当看到那些黝黑的皮肤,面朝黄土的身影时,我不禁想起穆旦的《赞美》,赞美劳苦的人民过着怎样流血不流泪的日子。而他们,却再一次接受生活,播种希望。
弯腰劳作是一种姿态,而心中的坚忍是一种美。
大美无言,最美的姿态只适合我们用心灵——抚触,——感动。最美的姿态,是把酒东篱,是翩翩起舞,是弯腰劳作,因为这些姿态的背后,透露出了心灵深处的达观、大爱、坚忍.....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终有一天我们将以最美的姿态站在属于自己的蓝天下,然后还蓝天以最美的微笑。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题,体裁不限,中心话题为 “最美的姿态”。强调对一种具有美感和积极意义的姿态的展现与感悟。
【题干分析】①材料关键词是 “最美” 和 “姿态”。“最美” 意味着这种姿态具有独特的魅力、价值和美感;“姿态” 可以是人的行为举止、精神风貌,也可以是事物呈现的状态等。
②阐述写作思路: 分析材料意义:“最美的姿态” 可以是奋斗者努力拼搏的姿态,展现出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可以是奉献者无私付出的姿态,体现出关爱他人、舍己为人的品质;可以是艺术家专注创作的姿态,表现出对美的追求和执着等。“是什么” 即明确最美的姿态具体是什么样子,可以通过描述一个人、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呈现。“为什么” 重点阐述这种姿态为什么是最美的,比如它带来的积极影响、给人带来的感动等。“怎么做” 可以写我们如何学习和展现这种最美的姿态。学生容易出现的写作误区可能是对 “最美的姿态” 的理解过于表面,缺乏深度挖掘。重点应放在对姿态的细致描写和对其意义的深入阐释上。作文开头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引出主题,如 “在生活的舞台上,总有一种姿态,如璀璨星辰般闪耀,那便是最美的姿态。” 事例素材可以选取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故事、志愿者热心服务的场景等。结尾可以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如 “让我们以最美的姿态,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为世界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
【立意提取】
①拼搏奋斗,最美的姿态。讲述一个人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的故事,展现奋斗者不屈不挠的姿态。
②奉献爱心,最美的姿态。描述志愿者、慈善家等奉献爱心的行为,体现奉献者无私的姿态。
参考例文:
最美的姿态
当夕阳的柔光将远山映照出一个绵延的剪影,耸立是山的姿态;当溪水在山间抑或原野奔流,蜿蜒是水的姿态。它们都只是无边的大自然创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身影,是一种姿态。是的,它们固然很美,但最美的,却是人心灵深处的....
也许消沉是一种姿态,而豁达却是另一种姿态;也许喧哗是一种姿态,而安闲又是一种姿态;也许屈服是一种姿态,而抗争亦是一种姿态。站在生命的高度,观望世间的人生百态,我们才会蓦然发现,什么才是生命中最美的姿态。
人们一定还记得那个“举杯邀明月”的谪仙人吧,他一抬手,一举杯,便将半个盛唐的清辉装入杯中。但在此刻,你是否会想起生活在两宋之交的那个女子,温婉柔弱,却独倚东篱,把酒沉醉。我仿佛看见她那时的姿态,凄美而决绝。战火与丧夫的悲痛刺伤了她,而她却用站立的姿态依然举杯,依然支撑起“词坛女杰”的一世声名。我依稀读懂,柔弱只是她外在的表现,而她内在的坚强却是一种心灵的姿态。
把酒东篱是一种姿态,而内心的达观是一种美。
人们也一定还记得,“春晚” 上,一支名叫《千手观音》的舞蹈让多少人叹为观止,领舞者邰丽华,一个聋哑人,而她却用轻盈的舞步、优雅的舞姿,以及端庄妍丽的姿态将艺术的内涵完美地诠释。面对生命的不公,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一颗从容安宁的心融入艺术,融入生命。她说:“千手观音有许多的手,她要用这些手去帮助世人。”我们震撼,震撼她对命运的感激与对世人的博爱。安闲的外表下,我们更看到她一颗绚丽闪光的心。
翩翩起舞是一种姿态,而内心的大爱是一种美。
也许你无法想象,在干涸的土地上,在苦难的日子里,我们的人民是怎样地劳作。每当看到那些黝黑的皮肤,面朝黄土的身影时,我不禁想起穆旦的《赞美》,赞美劳苦的人民过着怎样流血不流泪的日子。而他们,却再一次接受生活,播种希望。
弯腰劳作是一种姿态,而心中的坚忍是一种美。
大美无言,最美的姿态只适合我们用心灵——抚触,——感动。最美的姿态,是把酒东篱,是翩翩起舞,是弯腰劳作,因为这些姿态的背后,透露出了心灵深处的达观、大爱、坚忍.....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终有一天我们将以最美的姿态站在属于自己的蓝天下,然后还蓝天以最美的微笑。
【点评】 这篇《最美的姿态》以自然景物引入,巧妙过渡到对人性之美的探讨,构思巧妙,语言优美。通过历史人物与现代人物的例子,展现了不同人生态度下最美的姿态一内心的达观、 大爱、坚忍,富有哲理。文章情感真挚,对生命、追求的思考深刻,结尾处对未来充满希望,鼓舞人心。整体而言,是一篇文采斐然、思想深刻的佳作。
1 / 1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1.(2023七上·莱西月考)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污涩(sè) 一缕(lǚ) 嗔怪(chēng) 妄下断语(wànɡ)
B.叮嘱(zhǔ) 小凫(fú) 惩戒(chénɡ) 大相径庭(jīnɡ)
C.消耗(hào) 蜷伏(quán) 蹒跚(pán) 畏罪潜逃(qián)
D.怂恿(zònɡ) 羞怯(qiè) 迷惘(mánɡ) 神采奕奕(yì)
2.(2023七上·莱西月考)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空灵 唤醒 安适 水纹
B.肌夫 地毯 薄雪 慈善
C.摇蓝 响亮 境界 澄清
D.奇迹 斜射 狭窄 宽敝
3.(2023七上·莱西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市大优惠活动正式开始了,一大早人们就争先恐后地拥进去。
B.时间就像小河里的水,不断向前,永远也不回头。但小时候老觉得时间过得慢,迫不及待地想长大。
C.这鬼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瓢泼大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D.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叫我们很难接受。
4.(2023七上·莱西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
A.随着宜宾大学城的初步建成,对临港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B.川航执飞的3U8633航班迫降成功,机长刘传健被称为中国现实版的“萨利机长”。
C.闪送是目前同城速递行业的佼佼者。据统计,今年闪送服务已覆盖全国逾157座城市以上。
D.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2023七上·莱西月考)读下面的语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一个人讲规矩,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  )有损人品、有亏德行,(  )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讲规矩,既是凝聚人心的需要,也是事业兴旺的保证。
A.文段中加点的“规矩”意思是一样的,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都是名词。
B.文段中的括号内可填入关联词语是“不但”“而且”。
C.“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条理分明,更具逻辑性。
D.画线句“这样的人”指的是“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
6.(2023七上·莱西月考)默写诗词。
(1)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十二章)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论语〉十二章》)
(3)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   ,紫红的桑椹。(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表达诗人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之情的名句是:   ,   。
(6)《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荒凉、凄冷的氛围的句子是:   ,   。
7.(2023七上·莱西月考)为配合班级拟开展的“走近音乐”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1)下面是某校“学生对音乐兴趣度”的调查情况统计表,请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2)在“我喜爱的歌曲”展示中,如果你是节目主持人,请你拟写一段第一个节目合唱《歌唱祖国》和第二个节目独唱《歌声与微笑》间的串词。
8.(2023七上·莱西月考)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开篇切题就写“故园东望”,形象中抒情。”路漫漫”说明了离家之远,给人以茫然的感觉。
B.“双袖龙钟泪不干”句以极其写实的手法表现了思乡之情。此句中“龙钟”的意思是沾湿的样子。
C.第四句不报客况而报平安,寄至味于淡薄,“报平安”三字饱含了诗人深厚的情意。
D.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作者怀乡思亲之情。
9.(2023七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诗的一二句用夸张笔法营造欢乐宴饮气氛,与三四句诗人的悲苦情绪形成反差。
B.诗歌的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
C.诗的七八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像姜尚、伊尹那样有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的愿望。
D.整首诗情感一波三折,最后两句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了诗人一往无前的精神。
(2023七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一日,见那老树枝头,桃熟大半,他心里要吃个尝新。奈何本因土地、力士并齐天府仙吏紧随不便。忽设一计道:“汝等且出门外伺候,让我在这亭上少憩片时。”那众仙果退。只见那猴王脱了冠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在树枝上自在受用。吃了一饱,却跳下来,簪冠著服,唤众等仪从回府,迟三二日,又去设法偷桃,尽他享用。
10.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
选文出自____的《____》,这段文字主要写了____。
A.吴承恩 西游记 孙悟空大闹蟠桃会
B.罗贯中 西游记 孙悟空看守蟠桃园
C.吴承恩 西游记 孙悟空偷摘蟠桃吃
D.罗贯中 西游记 孙悟空偷摘蟠桃吃
11.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段显示出孙悟空嫉恶如仇、叛逆反抗、桀骛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无畏的性格。
B.在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给美猴王起名“孙悟空”。
C.被如来降伏之前,孙悟空还曾闯龙宫,强借定海神针做兵器;闹冥府,勾销了生死算中猴属名字;逃出八卦炉,大闹天宫,天兵天将拿他没办法。
D.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唐僧受唐王差遣去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山顶的金帖,救出他,收为徒弟。
(2023七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①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②,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③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④,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⑤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⑥,如蜗鼠缭绕⑦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⑧,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注]①沮洳(rù):由腐烂植物埋在地下而形成的泥沼,低湿的地方。②鸲(qú)鹆(yù):鸟名,即八哥。③磔(zhé)然:吱吱地叫。④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⑤篁筱:竹子。⑥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⑦缭绕:迂回,回环。⑧摩戛(jiá):摩擦。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 去:   
二三子相顾而惊 顾:   
且暮,皆宿 且:   
声切切不已 已:   
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上有鸟 其如土石何(列子《愚公移山》)
B.俯而啄 水落而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C.如四五里,乃闻鸡声 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D.因追忆之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14.下面有关选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作者初入山中的见闻。“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三句点明题目,突出了此山幽深的特色。
B.作者在文中多用声音来烘托北山的清幽和寂静,如“锵然而鸣”“乃闻鸡声”“堂殿铃铎皆鸣”等。
C.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来描绘自己想象的情境,比如“如蜗鼠缭绕”“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就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物。
D.本文采用了总分结构来写夜宿山寺的见闻,“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两句是总体描写,星斗光大、竹竿相鸣、梅棕森然是对具体景物的细致观察。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
②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16.作者最后说“后不复到”却“往往想见其事”,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其原因。
(2023七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①“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②俗话说,人无俭不立。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诸葛亮《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中国人长久以来的价值观里,俭朴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大的德行,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
③浪费还是节约,这看似是个人的行为选择,却照鉴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品质。现实中,一些人缺乏节约意识,有意无意地浪费粮食、糟蹋粮食,一些人爱面子、讲排场,不同程度地过度消费、攀比铺张,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些都与社会文明背道而驰。
④“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对于国家来说,也要提倡勤俭节约之风,也要增强危机意识、赓续艰苦奋斗精神。今天,我们拥有的这份“家底”,是几代人筚路蓝缕、拼搏奋斗才攒下的,决不能在挥霍浪费中白白断送。因为无论是面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还是面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都需要我们时刻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作风。
⑤勤俭节约,是个人涵养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全社会要汇聚合力,建立勤俭节约的行动自觉。于家庭,从一箪一瓢做起,懂得珍惜;于商家,要引导理性消费。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躬行不辍。
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全社会大兴勤俭节约之风,需要我们每个人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付诸实践、见诸行动,更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让克勤克俭、戒奢以俭的价值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文本二】
勤俭节约是传家宝
①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严厉要求,到“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的令行禁止,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健康生活为目标,来一场饮食文化“绿色革命”,可谓正当其时。
②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苏轼感慨:“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都不能丢。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只有驰而不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断扭转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清除未富先奢、炫富竞奢的土壤,才能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③让饮食文化绿色低碳起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应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必须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提倡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④让饮食文化文明健康起来。“纵口欲而百病生”,饮食与健康关系密切。暴饮暴食、油大味重、荤素失衡,诸如此类问题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类病症的发生。不科学不健康饮食习惯还可能加剧医疗负担、引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影响不可小觑。健康中国,离不开健康饮食。
⑤全面小康既是物质丰盛的小康,更是饮食健康、饮食环保的小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践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涵养简约文明的饮食文化。
17.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本一中心论点是“在全社会要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B.文本一第④段主要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论证提倡勤俭节约之风的,强调了“对于国家来说,也要提倡勤俭节约之风,也要增强危机意识、赓续艰苦奋斗精神”这一观点。
C.文本二第②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其分论点是: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
D.文本二第④段通过反面论证的方式,阐述让饮食文化文明健康起来的重要性。
E.文本一第②③④段和文本二第②③④段的内容都是并列关系,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18.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19.文本一的第②段和文本二的第②段,均引用了古人的名言谈“俭”,请结合文本分析两者论证目的有何不同。
(2023七上·莱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地琴声
李皓
①从丹东回来,我一直在想,一根细细的马尾,在废弃的罐头盒子上抽拉,到底能发出怎样的声音?我甚至在梦里成为一名志愿军战士,在坑道里抱着这把胡琴,头上不断掠过敌军的飞机、飞机的轰鸣声淹没了胡琴奏出的乐曲。
②到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是在国庆日的第二天,人很多。穿过形形色色的游客,我径直走向那把“两洲三国”胡琴。在昏暗的灯光下,在玻璃橱窗内,胡琴不动声色,发出幽幽的光芒。
③与胡琴并排挂在墙上的还有两件乐器,一件是小提琴,另外一件有人说是“三弦儿”有人说是“土琵琶”。这两件乐器都没有文字说明,“两洲三国”胡琴下面却有一个清晰的用手机一扫,出现如下文字:“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在战斗间隙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激烈的战斗过后,志愿军战士利用缴获的美军的罐头盒、朝鲜的木材和中国的马尾制作成这把胡琴。战士们给它起名叫‘两洲三国’胡琴。‘两洲’是亚洲和美洲,‘三国’是中国、朝鲜和美国。”
④志愿军战士们在远离祖国的战场上,在战斗间隙,该唱就唱,该跳就跳。他们,用把把自制的乐器、发出了战场上最柔美的声音,像廿霖,似养分,滋润着彼此的心灵。
⑤我想起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段往事。1951年秋末冬初一个寒冷的夜晚,志愿军12军31师的文工队队员们到银店洞师部为志愿军战士演出,回来时已是半夜。在归营的路上这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仍然兴奋地唱着、跳着、欢笑着,似乎忘了这是前线,这是战场师部所在地银店洞到文工队驻地苏谷山沟,中间有一段封锁线,敌人每隔几分钟就要向这打来排炮。路上经过一条浅河,大家正踩着石头通过。这时,敌人一排炮弹打来,一阵巨响实时天崩地裂,水石飞溅,烟雾弥漫,天昏地暗。文工队伤亡巨大,女队员戴儒品全身都被炸没了,只剩下了两条发辫……
⑥二爷,也就是我爸爸的二叔,他有个绰号:二瘸子。记得我小的时候,屯子里的人都在背后这么叫我二爷,但当面不敢叫,他们都知道我二爷的“驴脾气”。在生产队里,二爷一看到不公平的事情就骂,谁也不敢吱声,就连队长也只能悄悄嘟哝:“又耍志愿军的威风……”
⑦二爷从解放战争战场打到朝鲜战场,后来腿部受伤提前回国复员回乡。爸爸告诉我二爷有个绝活:口技。二爷每次喝醉了,必定要讲几段朝鲜战场上的故事,绘声绘色,枪声炮声、飞机声,二爷都能惟妙惟肖地用口技表演出来,在场的人无不叫好。据说二爷病重时,依然枪声、炮声、飞机声“演奏”了一番,随即溘然离世。
⑧二爷没读过书,更不会什么乐器,但他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口技必然是战场赋予他的之长。我想,在冰冷的战壕里,他肯定不止一次给战友们表演自己的口技,给残酷的战斗生活带来了一丝欢乐的气息。
⑨爸爸、叔叔和我,分别在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穿上海军、陆军、空军的军装,在军营里服满了兵役。爸爸、叔叔从军想来是受了二爷的影响,二爷又间接影响了我。我是1989年春天走进空军某雷达兵训练团的,当时的空军司令正是抗美援朝著名战斗英雄王海。
⑩仔细端详“两洲三国”胡琴,那个罐头盒子在拉弦处缠了一圈胶布,表面似有松香我仿佛看见在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里,在短暂的战斗间隙,他们动情地演奏起祖国各地的民歌小调。看着看着,我觉得眼前的“两洲三国”胡琴已经不仅仅是乐器,它更是武器,它庄该与那些枪炮摆放在一起。
(《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3日,有删改)
20.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①穿过形形色色的游客,我径直走向那把“两洲三国”胡琴。(赏析加点词语)
②这时,敌人一排炮弹打来,一阵巨响,霎时天崩地裂,水石飞溅,烟雾弥漫,天昏地暗。(赏析句子)
21.请结合“两洲三国”胡琴的内容,简要分析志愿军战士的形象。
22.文章结尾说“两洲三国”胡琴是“武器”,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23.二爷与文工队的内容似与标题“琴声”无关,为什么要写这部分内容?请简要分析。
24.(2023七上·莱西月考)题目:最美的姿态
要求:除书信、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不得抄袭。
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嗔怪(chēng) ——(chēn)
B. 大相径庭(jīnɡ) ——(jìng)
C.正确;
D.怂恿(zònɡ) ——(sǒng) 迷惘(mánɡ) ——(wǎng)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A.正确;
B.有误,“肌夫”的“夫”应为“肤”;
C.有误,“摇蓝”的“蓝”应为“篮”;
D.有误,“宽敝”的“敞”应为“敞”。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C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 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符合语境,使用正确;B.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符合语境,使用正确;C. 淅淅沥沥:指小雨落下的声音。与“瓢泼大雨”语义矛盾,使用不当;D.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考虑成语的词义、词语范围、感彩是否运用恰当,是否有书面语和口语之别,用筛选法或淘汰法得出正确答案。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准确运用,注意结合语境揣摩是否准确。
4.【答案】B
【知识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啰嗦
【解析】【分析】 A.有误,主语残缺,可删掉“随着”。
B.正确。
C.有误,成分赘余,可删掉“逾”或“以上”。
D.有误,语序不当,应为“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答案】D
【知识点】名词;代词;排比
【解析】【分析】ABC.正确;
D.有误, “这样的人指的是"讲规矩”“有礼有节”“不卑不亢”的人。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语法知识的掌握。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根据平时所学,结合各选项内容分析判断。
6.【答案】(1)匹夫不可夺志也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落花时节又逢君
(4)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6)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逢 、 荚 、 傍 、 烽 。
故答案为:⑴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⑵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⑶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⑷ 滑的石井栏 , 高大的皂荚树 ⑸ 遥怜故园菊 , 应傍战场开 ⑹ 回乐烽前沙似雪 , 受降城外月如霜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7.【答案】(1)示例:大多数同学都喜欢音乐,并且喜欢流行音乐;同学们对于乐器,喜欢西洋乐器的明显比民族乐器的多;大多数同学都热衷于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团。
(2)示例:我们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繁荣富强。今天,我们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享受着祖国母亲给我们的幸福,我们伴着歌声与微笑成长。下面请欣赏独唱《歌声与微笑》。
【知识点】图表信息;见解表述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图表的理解与信息概括能力。解答此题注意抓住表格的名称去分析表格中的数据。题干给出的是某校学生"学生对音乐兴趣度”情况调查表,反映了学生对音乐兴趣的情况。根据表格中提供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喜欢音乐的学生占94.5%,是大多数;并且喜欢流行音乐的学生占81.11%,也是大多数;喜欢西西洋乐器的占比为25.5%,明显比民族乐器(7.77%9) 的多,想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团的比较多。在此基础上用简洁的表述出来即可。
⑵ 本题考查写串词。拟写串台词时,一定要简明扼要,衔接自然,和谐得体,有品位。可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歌唱祖国)演出情况,自然过渡到舞蹈《歌声与微笑》。
故答案为:⑴ 大多数同学都喜欢音乐,并且喜欢流行音乐;同学们对于乐器,喜欢西洋乐器的明显比民族乐器的多;大多数同学都热衷于参加学校组织的艺术团。
⑵ 我们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繁荣富强。今天,我们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中,享受着祖国母亲给我们的幸福,我们伴着歌声与微笑成长。下面请欣赏独唱《歌声与微笑》。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要仔细观察材料中所给出的图表,找出图表中的规律以及所揭示的实际问题。由于图文转换大多属于说明文的范畴,表述过程中应注意用词的准确、严密。
⑵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串词既要体现主题,还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主题,来定串词的基调,既要对前面的内容做出总结,又要很自然地引出下一个内容。
8.【答案】B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B."极其写实的手法……"错误。应该是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思乡的情愫。
故答案为:B。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这类题型,应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等。掌握这些知识点之后,再结合题中的各个选项来逐项地分析,就能很好地答题。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描绘诗歌画面、概括情感等。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9.【答案】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
【解析】【分析】 ABD.正确;
C.有误,诗的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答案】10.C
11.A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经典情节;《西游记》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⑵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0.本题考查名著常识。《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人吴承恩。从“只见那猴王脱了冠服,爬上大树,拣那熟透的大桃,摘了许多,在树枝上自在受用”等句分析,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情节是“孙悟空偷摘蟠桃吃”。
故答案为:C
11.A.有误,文段中“孙悟空偷摘蟠桃吃”的情节不能反映出孙悟空嫉恶如仇、敢作敢当的精神。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答案】12.离,距离;看;将要,将近;停止
13.B
14.C
15.①有僧人穿着布袍、踩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
②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16.山景物虽清幽但令人惊恐的特点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北山游历途中的惊险、惊恐经历让人记忆深刻。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⑸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参考译文: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全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开始时还骑马行进在乱石纵横的路上。旁边都是大松树,松干弯曲的像车盖,笔直的像垂筒形的旌旗,挺立的像人,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泉水落入石井中,发出锵然的鸣声。松树之间有藤长数十尺,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树上有鸟,黑色羽毛很像八哥,红顶长嘴,俯而啄食,发出清脆的声响。
稍稍往西走,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有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大家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相扶相携着往上攀登,竹林十分茂盛,抬头连太阳都看不见。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趿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依着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能够出来。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已近黄昏,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恰逢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12.①句意: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处。去:离,距离。
②句意:大家惊慌相视。顾:看。
③句意:已近黄昏,就都睡在山上。且:将要,将近。
④句意: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已:停止。
故答案为: 离,距离 ; 看 ; 将要,将近 ; 停止
13.A.“其上有鸟” 翻译为:它的上面有鸟。代词,代指藤蔓/ “其如土石何” 翻译为: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用在“如.......何”前加强语气。
B.“俯而啄” 翻译为:(鸡)低下头来啄食。连词,表顺承关系。/ “水落而石出者” 翻译为:水位下降,石头显露出来。 连词,表顺承关系。
C. “如四五里,乃闻鸡声” 翻译为:走了大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 副词,才/ “乃重修岳阳楼” 翻译为: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副词,于是,就。
D.“因追忆之” 翻译为:于是回忆起这件事。代词,代游北山的经历/ “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为: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答案为:B
14.ABD.正确。
C.有误,“如蜗鼠缭绕”是实写不是想象。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中重点词语有:布,穿着布袍;语,说话。②中重点词语有:顾,看;皆,都。
故答案为: ①有僧人穿着布袍、踩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②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1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可见北山景物虽清幽但令人惊恐的特点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北山游历途中的惊险、惊恐经历让人记忆深刻。
故答案为: 山景物虽清幽但令人惊恐的特点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北山游历途中的惊险、惊恐经历让人记忆深刻。
【答案】17.C;E
18.首先文章第①段引用经典诗句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引出本文的论题;然后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归纳中心论点:在全社会要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19.【文本一】第②段引用古人有关“俭”的名言,是为了论证“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这一观点;【文本二】的第②段引用古人有关“俭”的名言,是为了表明“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并与当下一些地方的餐饮浪费现象形成对比,从而论证了“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这一观点。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论证过程;议论文文本;定位筛选、分析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⑵ 本题考查论证的思路。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7.ABD.正确。
C.有误,文本二第②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其分论点是: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
E.有误,文本一第②③④段和文本二第②③④段的内容都是层层深入的逻辑关系,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故答案为:CE
18.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的理解。文本一首先第①段引用经典诗句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引出本文的论题“ 勤俭节约”;然后②③④段“勤俭节约体现着-个人的道德修养”“浪费还是节约,却照鉴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品质”“对于国家来说,也要提倡勤俭节约之风,也要增强危机意识、赓续艰苦奋斗精神”,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进行论证;最后⑤⑥段进行总结,归纳中心论点:在全社会要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故答案为:首先文章第①段引用经典诗句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引出本文的论题;然后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归纳中心论点:在全社会要大兴勤俭节约之风。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文本一第②段引用古人有关“俭”的名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为了论证段首的分论点“ 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本二的第②段引用古人有关“俭”的名言“俭约,所以彰其美也”“口腹之欲,何穷之有 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是为了表明“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并与“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形成对比,从而论证了“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这一观点。
故答案为:【文本一】第②段引用古人有关“俭”的名言,是为了论证“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这一观点;【文本二】的第②段引用古人有关“俭”的名言,是为了表明“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并与当下一些地方的餐饮浪费现象形成对比,从而论证了“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这一观点。
【答案】20.①径直,是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的意思,表现了胡琴对我的吸引,为下文作者的回想、揭示胡琴的深刻意义做铺垫。②全用短句,简洁有力,突出炮弹威力之大,表现战场的残酷,侧面表现文工队员和志愿军战士英勇坚强的形象。从“夸张”角度解答也可。意思对即可。
21.①心灵手巧,能用很简单的材料制造出胡琴;②乐观坚强,在残酷的战场上苦中作乐,唱唱跳跳。
22.因为胡琴演奏祖国的民歌小调,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坚定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增添了无穷的战斗力。
23.二爷的口技和文工队的表演,与胡琴一起构成了志愿军的战场生活,是“战地琴声”的具体表现;同时多角度地展现了志愿军的群体形象,深化了标题“琴声”的内涵。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⑵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0.本题考查语句赏析。①“径直”指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穿 过形形色色的游客,我径直走向那把‘两洲三国’ 胡琴”,写“我”目的明确,直奔“两洲三国”胡琴而去,体现了胡琴对“我” 的吸引;联系第③段“这两件乐器都没有文字说明,“两洲三国’胡琴下面却有一个清晰的用手机-扫,出现如下文字:‘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在战斗间隙开展各种娱乐活动,激烈的战斗过后,志愿军战士利用缴获的美军的罐头盒、朝鲜的木材和中国的马尾制作成这把胡琴。战士们给它起名叫“两洲三国”胡琴。“两洲” 是亚洲和美洲,“三国”是中国、朝鲜和美国。”可知,为下文作者的回想、揭示胡琴的深刻意义做了铺垫。
②“这时,敌人一排炮弹打来,一阵巨响,霎时天崩地裂,水石飞溅,烟雾弥漫,天昏地暗”,全用短句,简洁明了有力度,节奏快;“炮弹打来”后“天崩地裂,水石飞溅, 烟雾弥漫,天昏地暗”,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炮弹威力之大,表现战场的残酷;联系第⑤段“这是前线,这是战场师部所在地银店洞到文工队驻地苏谷山沟,中间有一段封锁线,敌人每隔几分钟就要向这打来排炮。路上经过一条浅河,大家正踩着石头通过”“文工队伤亡巨大,女队员戴儒品全身都被炸没了,只剩下了两条发....”可知,志愿军战士不畏生死,坚守在前线,侧面表现文工队员和志愿军战士英勇坚强的形象。
故答案为:①径直,是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的意思,表现了胡琴对我的吸引,为下文作者的回想、揭示胡琴的深刻意义做铺垫。②全用短句,简洁有力,突出炮弹威力之大,表现战场的残酷,侧面表现文工队员和志愿军战士英勇坚强的形象。从“夸张”角度解答也可。意思对即可。
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第③段“激烈的战斗过后,志愿军战士利用缴获的美军的罐头盒、朝鲜的木材和中国的马尾制作成这把胡琴。战士们给它起名叫“两洲三国’胡琴”可知,志愿军战士能用很简单的材料制造出胡琴;可见他们心灵手巧;
根据第④段“志愿军战士们在远离祖国的战场上,在战斗间隙,该唱就唱,该跳就跳。他们,用把把自制的乐器、发出了战场上最柔美的声音,像廿霖,似养分,滋润着彼此的心灵”可知,在战斗间隙奏响“两洲三国”胡琴,在残酷的战场上苦中作乐,唱唱跳跳;可见他们乐观而又坚强。
故答案为: ①心灵手巧,能用很简单的材料制造出胡琴;②乐观坚强,在残酷的战场上苦中作乐,唱唱跳跳。
22.本题考查语句理解。根据第④段“志愿军战士们在远离祖国的战场上,在战斗间隙,该唱就唱,该跳就跳。他们,用把把自制的乐器、发出了战场上最柔美的声音,像甘霖,似养分,滋润着彼此的心灵”可知,在战斗间隙奏响“两洲三国”胡琴,在残酷的战场上苦中作乐,唱唱跳跳,增添了无穷的战斗力;根据第⑥段“仔细端详“两洲三国’ 胡琴,那个罐头盒子在拉弦处缠了一圈胶布,表面似有松香我仿佛看见在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里,在短暂的战斗间隙,他们动情地演奏起祖国各地的民歌小调”可知,在异国他乡用胡琴演奏祖国的民歌小调,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坚定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故答案为: 因为胡琴演奏祖国的民歌小调,能够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坚定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增添了无穷的战斗力。
2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第⑤段“1951年秋末冬初一个寒冷的夜晚,志愿军12军31师的文工队队员们到银店洞师部为志愿军战士演出,回来时已是半夜。在归营的路上这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仍然兴奋地唱着、跳着、欢笑着,似乎忘了这是前线”,第⑧段“二爷没读过书,更不会什么乐器,但他有自己的娱乐方式,口技必然是战场赋予他的之长。我想,在冰冷的战壕里,他肯定不止一次给战友们表演自己的口技,给残酷的战斗生活带来了一丝欢乐的气息”可知,二爷的口技和文工队的表演,与胡琴一起构成了志愿军的战场生活,是“战地琴声”的具体表现,在残酷的战场上苦中作乐,唱唱跳跳,增添了无穷的战斗力,多角度地展现了志愿军的群体形象,他们乐观而又坚强,深化了标题“琴声”的内涵。
故答案为:二爷的口技和文工队的表演,与胡琴一起构成了志愿军的战场生活,是“战地琴声”的具体表现;同时多角度地展现了志愿军的群体形象,深化了标题“琴声”的内涵。
24.【答案】参考例文:
最美的姿态
当夕阳的柔光将远山映照出一个绵延的剪影,耸立是山的姿态;当溪水在山间抑或原野奔流,蜿蜒是水的姿态。它们都只是无边的大自然创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身影,是一种姿态。是的,它们固然很美,但最美的,却是人心灵深处的....
也许消沉是一种姿态,而豁达却是另一种姿态;也许喧哗是一种姿态,而安闲又是一种姿态;也许屈服是一种姿态,而抗争亦是一种姿态。站在生命的高度,观望世间的人生百态,我们才会蓦然发现,什么才是生命中最美的姿态。
人们一定还记得那个“举杯邀明月”的谪仙人吧,他一抬手,一举杯,便将半个盛唐的清辉装入杯中。但在此刻,你是否会想起生活在两宋之交的那个女子,温婉柔弱,却独倚东篱,把酒沉醉。我仿佛看见她那时的姿态,凄美而决绝。战火与丧夫的悲痛刺伤了她,而她却用站立的姿态依然举杯,依然支撑起“词坛女杰”的一世声名。我依稀读懂,柔弱只是她外在的表现,而她内在的坚强却是一种心灵的姿态。
把酒东篱是一种姿态,而内心的达观是一种美。
人们也一定还记得,“春晚” 上,一支名叫《千手观音》的舞蹈让多少人叹为观止,领舞者邰丽华,一个聋哑人,而她却用轻盈的舞步、优雅的舞姿,以及端庄妍丽的姿态将艺术的内涵完美地诠释。面对生命的不公,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一颗从容安宁的心融入艺术,融入生命。她说:“千手观音有许多的手,她要用这些手去帮助世人。”我们震撼,震撼她对命运的感激与对世人的博爱。安闲的外表下,我们更看到她一颗绚丽闪光的心。
翩翩起舞是一种姿态,而内心的大爱是一种美。
也许你无法想象,在干涸的土地上,在苦难的日子里,我们的人民是怎样地劳作。每当看到那些黝黑的皮肤,面朝黄土的身影时,我不禁想起穆旦的《赞美》,赞美劳苦的人民过着怎样流血不流泪的日子。而他们,却再一次接受生活,播种希望。
弯腰劳作是一种姿态,而心中的坚忍是一种美。
大美无言,最美的姿态只适合我们用心灵——抚触,——感动。最美的姿态,是把酒东篱,是翩翩起舞,是弯腰劳作,因为这些姿态的背后,透露出了心灵深处的达观、大爱、坚忍.....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终有一天我们将以最美的姿态站在属于自己的蓝天下,然后还蓝天以最美的微笑。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命题作文题,体裁不限,中心话题为 “最美的姿态”。强调对一种具有美感和积极意义的姿态的展现与感悟。
【题干分析】①材料关键词是 “最美” 和 “姿态”。“最美” 意味着这种姿态具有独特的魅力、价值和美感;“姿态” 可以是人的行为举止、精神风貌,也可以是事物呈现的状态等。
②阐述写作思路: 分析材料意义:“最美的姿态” 可以是奋斗者努力拼搏的姿态,展现出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可以是奉献者无私付出的姿态,体现出关爱他人、舍己为人的品质;可以是艺术家专注创作的姿态,表现出对美的追求和执着等。“是什么” 即明确最美的姿态具体是什么样子,可以通过描述一个人、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呈现。“为什么” 重点阐述这种姿态为什么是最美的,比如它带来的积极影响、给人带来的感动等。“怎么做” 可以写我们如何学习和展现这种最美的姿态。学生容易出现的写作误区可能是对 “最美的姿态” 的理解过于表面,缺乏深度挖掘。重点应放在对姿态的细致描写和对其意义的深入阐释上。作文开头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引出主题,如 “在生活的舞台上,总有一种姿态,如璀璨星辰般闪耀,那便是最美的姿态。” 事例素材可以选取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故事、志愿者热心服务的场景等。结尾可以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如 “让我们以最美的姿态,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为世界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
【立意提取】
①拼搏奋斗,最美的姿态。讲述一个人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拼搏的故事,展现奋斗者不屈不挠的姿态。
②奉献爱心,最美的姿态。描述志愿者、慈善家等奉献爱心的行为,体现奉献者无私的姿态。
参考例文:
最美的姿态
当夕阳的柔光将远山映照出一个绵延的剪影,耸立是山的姿态;当溪水在山间抑或原野奔流,蜿蜒是水的姿态。它们都只是无边的大自然创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身影,是一种姿态。是的,它们固然很美,但最美的,却是人心灵深处的....
也许消沉是一种姿态,而豁达却是另一种姿态;也许喧哗是一种姿态,而安闲又是一种姿态;也许屈服是一种姿态,而抗争亦是一种姿态。站在生命的高度,观望世间的人生百态,我们才会蓦然发现,什么才是生命中最美的姿态。
人们一定还记得那个“举杯邀明月”的谪仙人吧,他一抬手,一举杯,便将半个盛唐的清辉装入杯中。但在此刻,你是否会想起生活在两宋之交的那个女子,温婉柔弱,却独倚东篱,把酒沉醉。我仿佛看见她那时的姿态,凄美而决绝。战火与丧夫的悲痛刺伤了她,而她却用站立的姿态依然举杯,依然支撑起“词坛女杰”的一世声名。我依稀读懂,柔弱只是她外在的表现,而她内在的坚强却是一种心灵的姿态。
把酒东篱是一种姿态,而内心的达观是一种美。
人们也一定还记得,“春晚” 上,一支名叫《千手观音》的舞蹈让多少人叹为观止,领舞者邰丽华,一个聋哑人,而她却用轻盈的舞步、优雅的舞姿,以及端庄妍丽的姿态将艺术的内涵完美地诠释。面对生命的不公,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一颗从容安宁的心融入艺术,融入生命。她说:“千手观音有许多的手,她要用这些手去帮助世人。”我们震撼,震撼她对命运的感激与对世人的博爱。安闲的外表下,我们更看到她一颗绚丽闪光的心。
翩翩起舞是一种姿态,而内心的大爱是一种美。
也许你无法想象,在干涸的土地上,在苦难的日子里,我们的人民是怎样地劳作。每当看到那些黝黑的皮肤,面朝黄土的身影时,我不禁想起穆旦的《赞美》,赞美劳苦的人民过着怎样流血不流泪的日子。而他们,却再一次接受生活,播种希望。
弯腰劳作是一种姿态,而心中的坚忍是一种美。
大美无言,最美的姿态只适合我们用心灵——抚触,——感动。最美的姿态,是把酒东篱,是翩翩起舞,是弯腰劳作,因为这些姿态的背后,透露出了心灵深处的达观、大爱、坚忍.....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终有一天我们将以最美的姿态站在属于自己的蓝天下,然后还蓝天以最美的微笑。
【点评】 这篇《最美的姿态》以自然景物引入,巧妙过渡到对人性之美的探讨,构思巧妙,语言优美。通过历史人物与现代人物的例子,展现了不同人生态度下最美的姿态一内心的达观、 大爱、坚忍,富有哲理。文章情感真挚,对生命、追求的思考深刻,结尾处对未来充满希望,鼓舞人心。整体而言,是一篇文采斐然、思想深刻的佳作。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