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重庆市110中学集团五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学情调查化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重庆市110中学集团五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学情调查化学试题

资源简介

重庆市110中学集团五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学情调查化学试题
1.(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为我国研发多种石油化工业生产的催化剂,并奠定了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基础的中国科学家是
A.宋应星 B.闵恩泽 C.张青莲 D.徐寿
2.(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中国许多美丽的诗词歌赋千古流传。下列诗句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山涧沙路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B.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C.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D.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3.(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在制作芯片时,需要在光刻晶圆前在晶图上平铺一层光刻胶。如环化橡胶型光刻胶,它是一种双叠氮系列光刻胶。则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该类光刻胶中含有
A.氮分子 B.氮原子 C.氮离子 D.氮元素
4.(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能对实验现象清楚的描述,是每一位同学应具备的基本核心素养。下列现象的描述中,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测定空气组成: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B.硫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产生蓝紫色的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C.分子运动实验:将品红分别滴入热水与冷水中,热水中扩散速度更快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5.(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下列化学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也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物质的是
A.O B.He C.H D.N
6.(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生活中处处充斥着化学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认知不合理的是
A.春季游园可以在公园里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夏季温度过高,路面开裂—温度影响分子间的间隙
C.秋季树叶凋零腐烂—发生缓慢氧化
D.冬季冰冻三尺,屹立不动—温度过低,分子停止运动
7.(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化学已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观念的是
A.大力发展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B.植树造林,预防土地沙漠化
C.提倡使用一次性碗筷,注重个人卫生
D.合理运用化肥,科学治理土壤问题
8.(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下列装置的使用有误的实验操作为
序号 A B C D
实验装置
实验描述 双氧水制氧气装置气密性检查:用手对发生装置以如图形式加热,并观察现象 碳燃烧产物的检验:将碳燃烧后的气体从A端通入集气瓶,若浑浊,说明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双氧水制氧气装置:利用上述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红磷燃烧测定空气组成
A.A B.B C.C D.D
9.(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碘131是一种碘的放射性同位素(指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例如:氮3指含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氦原子)。下列关于碘131说法错误的是
A.碘131的原子其核外电子离原子核越近,能量越低
B.1个碘131的原子中,含有78个中子
C.已知碘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氯元素相似,则碘离子的表示方式为I-
D.碘131原子不带电是因为原子中没有带电的微粒
10.(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分类归纳是化学学习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归纳中正确的是
A.纯净物:冰水混合物、液氧、水蒸气
B.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铁、碳、氧气
C.需要垫陶土网加热的仪器:烧杯、量筒、烧瓶
D.金属元素:Cu、Ag、Cl
11.(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CH4与C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得到合成气(CO和H2),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还同时存积碳反应和消碳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消碳反应的产物“”是CO
B.积碳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由图2可知,为增加使用寿命,减少积碳量,可将反应温度设置在700℃
D.消碳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12.(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推理法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每一位同学应当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用推理法推导正确的是
A.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B.高锰酸钾制氧气需要用棉花,所以加热任何固体都需要在试管中塞棉花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体积大
13.(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下列图中不同小球代表不同原子,能表示由原子构成的纯净物是
A. B.
C. D.
14.(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排水法收集氧气 当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
B 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 用燃着的木条或澄清石灰水
C 红磷燃烧检测空气组成 用木炭代替红磷燃烧
D 硫燃烧尾气处理 在集气瓶中加水,以吸收SO2
A.A B.B C.C D.D
15.(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某同学在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后,利用周围的物品制作了一个简易供氧器,如图所示,A、B为两种固体,A为过碳酸钠,遇水后可发生反应生成H2O2,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装置无法控制生成氧气的速率
B.可通过乙装置观察是否有氧气生成
C.固体B是催化剂,但不一定是二氧化锰
D.若检查甲装置气密性,先向乙装置装一部分水,再推或拉注射器观察现象
16.(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如图所示,是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X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①X可以表示氧气的质量;
②若X表示二氧化锰的质量,则a,b,c三点生成氧气质量的大小关系为:a③b、c两点试管中的固体都是混合物,但成分不同;
④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17.(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黑土地是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它有“一两土二两油”的比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2)黑土地中含有大量的氮元素,请用符号表示两个氮原子   ;
(3)黑土地锁水性能好,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   ;
(4)镁元素在黑土地的存在形式之一碳酸镁(MgCO3),该物质的微粒中阳离子是:   。
18.(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我国在绿色化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开发了一系列绿色合成方法和工艺,减少了化学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下列物质属于大气污染监控范围的是______。
A.CO2 B.SO2
C.可吸入颗粒物 D.O3
(2)“朱雀三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可重复垂直回收试验箭,该火箭利用液氧甲烷模式运作,即是将氧气、甲烷压缩至液态燃烧取得动能,这两种气体能被轻易压缩说明   。
(3)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先熔化,并于灯芯处被点燃。该现象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   (填“一定”或“不一定”)发生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的反应   氧化反应(填“属于”或“不属于”)。
19.(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如图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图中C表示的是   (填符号,下同),E表示的是   。
(2)上图中,与F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填序号)
(3)微粒A的相对原子质量比微粒B的相对原子质量   (填“大”、“小”、“几乎相等”)。
20.(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近期,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研制出了全球首个无阳极钠固态电池。这项创新不仅有望彻底改变电池行业的格局,还可能为我们带来更加廉价、高效、安全的能源存储解决方案。钠是一种银白色立方体结构金属,可用小刀切割,放入水中剧烈反应,产生气体,并推动钠球在水面运动,反应后向溶液中滴入酚酞,酚酞变红。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上述现象描述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为:   (至少两点)。
(2)钠的化学性质为:   (至少一点)。
(3)由钠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该物质是由   构成。(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21.(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下图是以空气为原料合成尿素的流程。请根据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化学式:X   ,Y   。
(2)反应①中发生的化学表达式:   。
(3)工业上常用   制取氧气,该工业制氧气的方法得到的产品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2.(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图回问题:
(1)上图中各仪器名称:①   ;②   ;③   。
(2)110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郭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他应选择的发生装置   (填序号。不选F,下同)。收集装置   。
(3)若他再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发生装置选择下图装置,与上图中同类型装置相比较的优点:   ;若用F装置来收集气体,应从   端导入。
(4)收集氧气后,再用装置G进行铁燃烧实验,该实验的符号表达式:   ,瓶底水的作用   。
(5)实验室中是将硝酸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共热制取氨气(NH3)已知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且会和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则制取该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
23.(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110中学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基于特定需求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比较医疗用品店的制氧剂,发现医用制氧剂是利用过碳酸钠(Na2CO4)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和另一种产物X,再加入二氧化锰迅速生成氧气,同学们做了如下研究;
【提出问题】过碳酸钠比双氧水更适用于医疗制氧气的原因;
【查阅资料】
①过氧化氢溶液的稳定性较差,浓度较大时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②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具有无毒、无污染、易储存、水溶性好等特点。
【设计实验】1.41g过碳酸钠四种加入足量水量后的制氧效果对比,记录并处理20min内数据。
(1)请写出过氧化氢制氧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
(2)通过图像可以看出,过碳酸钠制取氧气的效率与加水量的关系是:________。
(3)下列关于过碳酸钠制氧气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加入更多的二氧化锰,可以增加生成氧气的量;
B. 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的产物X中一定含有钠、碳元素;
C. 若时间足够使过碳酸钠全部反应,四个加水量生成的气体体积应相等;
D. 通过上述信息,过碳酸钠应密封保存并保持干燥。
化学小组的同学以1.41g过碳酸钠所生成过氧化氢的量为标准,记录并处理20min内数据,并进行多次实验,得出结论:过氧化氢反应速度远大于过碳酸钠反应速度。
【得出结论】
(4)过碳酸钠更适合医疗制氧气的原因(至少两点)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若在实验室中只能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模拟过碳酸钠制氧气的效果,则可将发生装置改装为下图中的________。
A. B. C.
D. E.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A.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不符合题意;
B. 闵恩泽主要贡献是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故符合题意;
C. 张青莲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故不符合题意;
D. 徐寿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科学家的贡献分析。
2.【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山涧沙路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表达的意思是山涧中的沙路被溪水浸泡,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中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句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远山沐浴在夕阳下,天空与江水相连,芳草无情地延伸到夕阳之外的天际,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的意思是冷风时常刮起,一刮起来就飞沙走石,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元素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它是一种双叠氮系列光刻胶,是一种物质,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宏观上,元素组成物质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没有白雾,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B.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硫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C. 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将品红分别滴入热水与冷水中,热水中扩散速度更快,故正确,符合题意;
D.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烧至红热,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要尊重客观事实,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5.【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 O可以表示氧元素,1个氧原子,不能表示氧气这种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B. He可以表示氦气这种物质,氦元素,1个氦原子,故符合题意;
C. H可以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不能表示氢气这种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D. N可以表示氮元素,1个氮原子,不能表示氮气这种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元素符号,在宏观上表示一种元素,在微观上,表示一个该原子。
一般情况下,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所以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说明这种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6.【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 春季游园可以在公园里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被人的鼻子捕捉到了,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夏季温度过高,路面开裂,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变大,不符合题意;
C. 秋季树叶凋零腐烂,是因为物质与氧气发生了反应,且进行的很慢,属于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D. 冬季冰冻三尺,屹立不动,温度降低,分子仍然在不断运动,只是运动速率变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分析。
B、根据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析。
C、根据缓慢氧化反应的特点分析。
D、根据温度降低,分子仍然在不断运动,只是运动速率变慢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绿色化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解析】【解答】A. 大力发展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符合这一观念,故不符合题意;
B. 植树造林,预防土地沙漠化,可以改善环境,符合这一观念,故不符合题意;
C. 提倡使用一次性碗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会污染环境,不符合这一观念,故符合题意;
D. 合理运用化肥,科学治理土壤问题,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符合这一观念,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保护环境的措施分析。
8.【答案】B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万用瓶的使用
【解析】【解答】A. 该装置中长颈漏斗下端在液面以下,形成液封,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锥形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故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该实验中应将碳燃烧后的气体从B端通入集气瓶,这样反应比较充分,现象明显,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故错误,符合题意;
C. 用双氧水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可以选择该装置,且该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故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 该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可以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大气压原理分析检测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B、根据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中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从长管通入分析。
C、根据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分析。
D、根据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分析。
9.【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 原子核外电子能量不同,碘131的原子其核外电子离原子核越近,能量越低,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碘原子序数为5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碘原子质子数为53,1个碘131的原子中,含有中子数=131-53=78,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已知碘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氯元素相似,所以碘元素和氯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碘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碘离子,则碘离子的表示方式为I-,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原子中含有带电微粒,如质子,电子;碘131原子不带电是因为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并非原子中没有带电的微粒,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原子核外电子能量不同,核外电子离原子核越近,能量越低分析。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计算分析。
C、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分析。
D、根据原子中含有带电微粒,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分析判断。
10.【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元素的简单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液氧是液态氧气,由氧气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水蒸气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正确;
B. 铁属于金属单质,由铁原子构成,碳属于非金属固体,由碳原子构成,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由氧分子构成,故错误;
C. 烧杯和烧瓶不能直接加热,可垫上陶土网加热,量筒不能加热,故错误;
D. Cu的元素名称是铜,Ag的元素名称是银,Cl的元素名称是氯,由“金”字旁可知,铜和银属于金属元素,由“气”字旁可知,氯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
B、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固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C、烧杯和烧瓶不能直接加热,可垫上陶土网加热,量筒不能加热。
D、根据元素名称的字旁,确定元素的种类。
11.【答案】D
【知识点】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 甲烷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两种不同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故“”表示氢气,“”表示碳,消碳反应的产物“ ”是CO,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可知,积碳反应为甲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碳和氢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由图2可知,为增加使用寿命,减少积碳量,可将反应温度设置在700℃,此时积碳量最少,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消碳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甲烷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两种不同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
B、根据分解反应的特点分析。
C、根据图2可知,将反应温度设置在700℃,此时积碳量最少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
12.【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解析】【解答】A.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还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故错误;
B.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但不是加热任何固体都需要在试管中塞棉花,如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不需要棉花,故错误;
C.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但是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如电子,故错误;
D.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体积大,但不是所有分子都比原子体积大,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杂质的质量不变分析。
B、根据不是加热任何固体都需要在试管中塞棉花,如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不需要棉花分析。
C、带电的微粒有离子、电子、质子等。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体积大,但不是所有分子都比原子体积大。
13.【答案】A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图示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故符合题意;
B. 图示含有一种原子和一种分子,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C. 图示含有一种分子,且该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不符合题意;
D. 图示含有一种分子,且该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纯净物的特点分析。
14.【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收集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 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因为一开始排出的是装置内的空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现象不同,可以区分,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不同,可以区分,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变化不大,无法用木炭代替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错误,符合题意;
D. 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故在集气瓶中加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氧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C、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变化不大分析。
D、根据二氧化硫有毒,能溶于水分析。
15.【答案】A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A. 该装置中可以通过注射器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即控制生成氧气的速率,故错误,符合题意;
B. 氧气不易溶于水,可通过乙装置观察气泡的生成,观察是否有氧气生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锰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氧化铁、氧化铜等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固体B是催化剂,但不一定是二氧化锰,也可能是氧化铁、氧化铜等,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若检查甲装置气密性,先向乙装置装一部分水,再推或拉注射器观察现象,当推断注射器活塞时,甲中压强增大,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或,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通过注射器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分析。
B、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通过观察气泡的生成,观察是否有氧气生成分析。
C、根据二氧化锰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氧化铁、氧化铜等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分析。
D、根据大气压原理检查甲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分析。
16.【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① 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从0开始不断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变化,则X可以表示氧气的质量,故正确;
② 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锰的质量从0开始不断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变化,若X表示二氧化锰的质量,也可以同步表示氧气的质量,b点表示高锰酸钾反应完全,则bc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则a,b,c三点生成氧气质量的大小关系为:a③ 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b点表示高锰酸钾反应完全,则b、c两点试管中的固体都是混合物,成分相同,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故错误;
④ 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生成物,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二氧化锰的质量从0开始不断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变化;b点表示高锰酸钾反应完全,则bc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分析。
17.【答案】(1)Al
(2)2N
(3)H2O
(4)Mg2+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上的异同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解析】【解答】(1)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氮原子表示为:2N。
(3)水由水分子构成,故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分子用化学式表示,故填:H2O。
(4)碳酸镁由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镁离子属于阳离子,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镁离子表示为:Mg2+。
【分析】(1)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分析。
(2)元素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多个原子。
(3)物质由分子构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分子。
(4)碳酸镁由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镁离子属于阳离子。
(1)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氮原子表示为:2N;
(3)水由水分子构成,故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分子用化学式表示,故填:H2O;
(4)碳酸镁由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镁离子属于阳离子,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镁离子表示为:Mg2+。
18.【答案】(1)B;C;D
(2)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3)一定;属于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氧化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A、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导致酸雨的发生,属于空气污染物,故符合题意;
C、可吸入颗粒物会导致雾霾等的发生,属于空气污染物,故符合题意;
D、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属于空气污染物,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D。
(2)氧气、甲烷两种气体能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3)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先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然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分析】(1)空气的污染物是主要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
(2)根据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变小分析。
(3)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1)A、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导致酸雨的发生,属于空气污染物,符合题意;
C、可吸入颗粒物会导致雾霾等的发生,属于空气污染物,符合题意;
D、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属于空气污染物,符合题意。
故选BCD;
(2)氧气、甲烷两种气体能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3)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先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然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19.【答案】(1)S;Ar
(2)E
(3)几乎相等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1)在C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16号元素是硫元素,则该粒子是硫原子,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故图中C表示的是S;
E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质子数=原子序数,18号元素是氩元素,则该粒子是氩原子,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故E表示的是Ar。
(2)图中E、F均是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原子,化学性质相似,F原子与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但是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F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且只有一个电子层,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两者化学性质不相似,故填:E;
(3)微粒A和微粒B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微粒A是微粒B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后形成的,原子核不发生变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微粒A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微粒B的相对原子质量几乎相等。
【分析】(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根据图中E、F均是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原子,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分析。
(3)根据微粒A和微粒B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微粒A是微粒B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后形成的,原子核不发生变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分析。
(1)C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质子数=原子序数,16号元素是硫元素,则该粒子是硫原子,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故图中C表示的是:S;
E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质子数=原子序数,18号元素是氩元素,则该粒子是氩原子,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故E表示的是:Ar;
(2)图中E、F均是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原子,化学性质相似,F原子与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但是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F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且只有一个电子层,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两者化学性质不相似,故填:E;
(3)微粒A和微粒B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微粒A是微粒B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后形成的,原子核不发生变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微粒A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微粒B的相对原子质量几乎相等。
20.【答案】(1)银白色、硬度小
(2)能与水反应
(3)NaCl;离子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1)颜色、硬度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故银白色属于物理性质,可用小刀切割,说明钠硬度小,硬度小属于物理性质。
(2)钠能与水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3)由钠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物质是氯化钠,氯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氯元素显-1价,化学式为:NaCl;
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离子构成。
【分析】(1)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2)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3)由钠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物质是氯化钠。
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1)颜色、硬度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故银白色属于物理性质,可用小刀切割,说明钠硬度小,硬度小属于物理性质,故填:银白色、硬度小;
(2)钠能与水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3)由钠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物质是氯化钠,氯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氯元素显-1价,化学式为:NaCl;
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离子构成。
21.【答案】(1)N2;CO2
(2)
(3)分离液态空气法;混合物
【知识点】氧气的工业制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从空气中分离得到氧气和X,X和氢气在加压、500℃下反应生成氨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X为氮气,化学式为N2。
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则Y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2)反应①为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化学表达式为。
(3)工业上利用液氮和液氧沸点不同,常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这样制得的氧气中含有其他气体,是混合物。
【分析】(1)根据空气的成分,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2)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3)根据工业上利用液氮和液氧沸点不同,常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这样制得的氧气中含有其他气体分析。
(1)从空气中分离得到氧气和X,X和氢气在加压、500℃下反应生成氨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X为氮气,化学式为N2;
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则Y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2)反应①为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化学表达式为;
(3)工业上利用液氮和液氧沸点不同,常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这样制得的氧气中含有其他气体,是混合物。
22.【答案】(1)酒精灯;长颈漏斗;集气瓶
(2);A;D
(3)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c
(4);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5)A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酒精灯;仪器②的名称是:长颈漏斗;仪器③的名称是:集气瓶。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
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D或E。
(3)与上图中同类型装置相比较,该装置可将固体置于有孔隔板上,关闭弹簧夹,通过漏斗添加液体,固液接触,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隔板以下,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导出,固液接触,反应开始,故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若用F装置来收集气体,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应从c端导入。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瓶底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5)实验室中是将硝酸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共热制取氨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已知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且会和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C,故填:AC。
【分析】(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选择发生装置。
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选择收集装置。
(3)根据与上图中同类型装置相比较,该装置可将固体置于有孔隔板上,关闭弹簧夹,通过漏斗添加液体,固液接触,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隔板以下,固液分离,反应停止分析。
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应从c端导入分析。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5)根据实验室中是将硝酸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共热制取氨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选择发生装置。
根据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且会和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选择收集装置。
(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酒精灯;仪器②的名称是:长颈漏斗;仪器③的名称是:集气瓶;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
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D或E;
(3)与上图中同类型装置相比较,该装置可将固体置于有孔隔板上,关闭弹簧夹,通过漏斗添加液体,固液接触,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隔板以下,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导出,固液接触,反应开始,故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若用F装置来收集气体,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应从c端导入;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瓶底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5)实验室中是将硝酸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共热制取氨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已知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且会和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C,故填:AC。
23.【答案】(1)
(2) 过碳酸钠制取氧气的效率随加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3) B,D
(4) 固体便于携带、易储存(合理即可)
(5) C,E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由图可知,过碳酸钠的制氧效率与加水量的关系是:随着加水量的增大,气体的体积增大,即过碳酸钠制取氧气的效率随加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3)A、二氧化锰只能加快反应的速率,不能增加生成氧气的量,故A错误;
B、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和另一种产物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X中一定含有钠、碳元素,故B正确;
C、若时间足够使过碳酸钠全部反应,四个加水量生成的气体体积不相等,故C错误;
D、根据[查阅资料]可知,过碳酸钠应密封保存并保持干燥,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4)过碳酸钠更适合医疗制氧气的原因固体便于携带、无毒、无污染、易储存、水溶性好等。
(5)过氧化氢反应速度远大于过碳酸钠反应速度。若在实验室中只能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模拟过碳酸钠制氧气的效果,选用的装置应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A、该装置无法控制反应的速率,故A不符合题意;
B、该装置无法控制反应的速率,故B不符合题意;
C、该装置可以通过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液体滴加的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故C符合题意;
D、该装置无法控制反应的速率,故D不符合题意;
E、该装置可以通过注射器控制液体滴加的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故E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E。
【分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
(2)根据图可知,过碳酸钠的制氧效率与加水量的关系是:随着加水量的增大,气体的体积增大分析。
(3)A、二氧化锰只能加快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分析。
C、根据若时间足够使过碳酸钠全部反应,四个加水量生成的气体体积不相等分析。
D、根据[查阅资料]可知,过碳酸钠应密封保存并保持干燥。
(4)根据过碳酸钠更适合医疗制氧气的原因固体便于携带、无毒、无污染、易储存、水溶性好等分析。
(5)根据在实验室中只能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模拟过碳酸钠制氧气的效果,选用的装置应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分析。
1 / 1重庆市110中学集团五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学情调查化学试题
1.(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为我国研发多种石油化工业生产的催化剂,并奠定了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基础的中国科学家是
A.宋应星 B.闵恩泽 C.张青莲 D.徐寿
【答案】B
【知识点】化学相关人物及贡献
【解析】【解答】A.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故不符合题意;
B. 闵恩泽主要贡献是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故符合题意;
C. 张青莲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故不符合题意;
D. 徐寿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科学家的贡献分析。
2.(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中国许多美丽的诗词歌赋千古流传。下列诗句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山涧沙路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B.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C.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D.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答案】B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 “山涧沙路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表达的意思是山涧中的沙路被溪水浸泡,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得一尘不染,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中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符合题意;
C.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句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远山沐浴在夕阳下,天空与江水相连,芳草无情地延伸到夕阳之外的天际,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的意思是冷风时常刮起,一刮起来就飞沙走石,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变化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在制作芯片时,需要在光刻晶圆前在晶图上平铺一层光刻胶。如环化橡胶型光刻胶,它是一种双叠氮系列光刻胶。则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该类光刻胶中含有
A.氮分子 B.氮原子 C.氮离子 D.氮元素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元素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它是一种双叠氮系列光刻胶,是一种物质,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宏观上,元素组成物质分析。
4.(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能对实验现象清楚的描述,是每一位同学应具备的基本核心素养。下列现象的描述中,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测定空气组成: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B.硫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产生蓝紫色的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C.分子运动实验:将品红分别滴入热水与冷水中,热水中扩散速度更快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C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解答】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没有白雾,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B.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硫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C. 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将品红分别滴入热水与冷水中,热水中扩散速度更快,故正确,符合题意;
D.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烧至红热,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故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要尊重客观事实,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5.(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下列化学符号既能表示一个原子,也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物质的是
A.O B.He C.H D.N
【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解答】A. O可以表示氧元素,1个氧原子,不能表示氧气这种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B. He可以表示氦气这种物质,氦元素,1个氦原子,故符合题意;
C. H可以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不能表示氢气这种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D. N可以表示氮元素,1个氮原子,不能表示氮气这种物质,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元素符号,在宏观上表示一种元素,在微观上,表示一个该原子。
一般情况下,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它们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所以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说明这种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
6.(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生活中处处充斥着化学知识,对下列现象的认知不合理的是
A.春季游园可以在公园里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夏季温度过高,路面开裂—温度影响分子间的间隙
C.秋季树叶凋零腐烂—发生缓慢氧化
D.冬季冰冻三尺,屹立不动—温度过低,分子停止运动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A. 春季游园可以在公园里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花香的分子四处扩散,被人的鼻子捕捉到了,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夏季温度过高,路面开裂,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变大,不符合题意;
C. 秋季树叶凋零腐烂,是因为物质与氧气发生了反应,且进行的很慢,属于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D. 冬季冰冻三尺,屹立不动,温度降低,分子仍然在不断运动,只是运动速率变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分析。
B、根据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温度升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析。
C、根据缓慢氧化反应的特点分析。
D、根据温度降低,分子仍然在不断运动,只是运动速率变慢分析。
7.(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化学已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下列行为不符合这一观念的是
A.大力发展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B.植树造林,预防土地沙漠化
C.提倡使用一次性碗筷,注重个人卫生
D.合理运用化肥,科学治理土壤问题
【答案】C
【知识点】绿色化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解析】【解答】A. 大力发展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符合这一观念,故不符合题意;
B. 植树造林,预防土地沙漠化,可以改善环境,符合这一观念,故不符合题意;
C. 提倡使用一次性碗筷,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且会污染环境,不符合这一观念,故符合题意;
D. 合理运用化肥,科学治理土壤问题,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符合这一观念,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保护环境的措施分析。
8.(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下列装置的使用有误的实验操作为
序号 A B C D
实验装置
实验描述 双氧水制氧气装置气密性检查:用手对发生装置以如图形式加热,并观察现象 碳燃烧产物的检验:将碳燃烧后的气体从A端通入集气瓶,若浑浊,说明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双氧水制氧气装置:利用上述装置可以控制反应的速率 红磷燃烧测定空气组成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万用瓶的使用
【解析】【解答】A. 该装置中长颈漏斗下端在液面以下,形成液封,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锥形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故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该实验中应将碳燃烧后的气体从B端通入集气瓶,这样反应比较充分,现象明显,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故错误,符合题意;
C. 用双氧水制取氧气,不需要加热,属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可以选择该装置,且该装置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故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 该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可以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大气压原理分析检测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B、根据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中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从长管通入分析。
C、根据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分析。
D、根据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分析。
9.(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碘131是一种碘的放射性同位素(指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例如:氮3指含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氦原子)。下列关于碘131说法错误的是
A.碘131的原子其核外电子离原子核越近,能量越低
B.1个碘131的原子中,含有78个中子
C.已知碘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氯元素相似,则碘离子的表示方式为I-
D.碘131原子不带电是因为原子中没有带电的微粒
【答案】D
【知识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解答】A. 原子核外电子能量不同,碘131的原子其核外电子离原子核越近,能量越低,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则碘原子序数为5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碘原子质子数为53,1个碘131的原子中,含有中子数=131-53=78,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已知碘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氯元素相似,所以碘元素和氯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碘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碘离子,则碘离子的表示方式为I-,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原子中含有带电微粒,如质子,电子;碘131原子不带电是因为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并非原子中没有带电的微粒,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原子核外电子能量不同,核外电子离原子核越近,能量越低分析。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计算分析。
C、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分析。
D、根据原子中含有带电微粒,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分析判断。
10.(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分类归纳是化学学习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归纳中正确的是
A.纯净物:冰水混合物、液氧、水蒸气
B.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铁、碳、氧气
C.需要垫陶土网加热的仪器:烧杯、量筒、烧瓶
D.金属元素:Cu、Ag、Cl
【答案】A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元素的简单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液氧是液态氧气,由氧气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水蒸气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正确;
B. 铁属于金属单质,由铁原子构成,碳属于非金属固体,由碳原子构成,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由氧分子构成,故错误;
C. 烧杯和烧瓶不能直接加热,可垫上陶土网加热,量筒不能加热,故错误;
D. Cu的元素名称是铜,Ag的元素名称是银,Cl的元素名称是氯,由“金”字旁可知,铜和银属于金属元素,由“气”字旁可知,氯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
B、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固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C、烧杯和烧瓶不能直接加热,可垫上陶土网加热,量筒不能加热。
D、根据元素名称的字旁,确定元素的种类。
11.(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CH4与C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得到合成气(CO和H2),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还同时存积碳反应和消碳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消碳反应的产物“”是CO
B.积碳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由图2可知,为增加使用寿命,减少积碳量,可将反应温度设置在700℃
D.消碳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答案】D
【知识点】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 甲烷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两种不同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故“”表示氢气,“”表示碳,消碳反应的产物“ ”是CO,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可知,积碳反应为甲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碳和氢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由图2可知,为增加使用寿命,减少积碳量,可将反应温度设置在700℃,此时积碳量最少,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消碳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甲烷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两种不同原子构成,氢分子由氢原子构成。
B、根据分解反应的特点分析。
C、根据图2可知,将反应温度设置在700℃,此时积碳量最少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
12.(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推理法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每一位同学应当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用推理法推导正确的是
A.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B.高锰酸钾制氧气需要用棉花,所以加热任何固体都需要在试管中塞棉花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体积大
【答案】D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解析】【解答】A.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是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还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故错误;
B.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但不是加热任何固体都需要在试管中塞棉花,如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不需要棉花,故错误;
C.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但是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如电子,故错误;
D.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体积大,但不是所有分子都比原子体积大,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杂质的质量不变分析。
B、根据不是加热任何固体都需要在试管中塞棉花,如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不需要棉花分析。
C、带电的微粒有离子、电子、质子等。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体积大,但不是所有分子都比原子体积大。
13.(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下列图中不同小球代表不同原子,能表示由原子构成的纯净物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 图示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故符合题意;
B. 图示含有一种原子和一种分子,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C. 图示含有一种分子,且该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不符合题意;
D. 图示含有一种分子,且该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纯净物的特点分析。
14.(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排水法收集氧气 当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
B 鉴别二氧化碳和氧气 用燃着的木条或澄清石灰水
C 红磷燃烧检测空气组成 用木炭代替红磷燃烧
D 硫燃烧尾气处理 在集气瓶中加水,以吸收SO2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收集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 排水法收集氧气,当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因为一开始排出的是装置内的空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现象不同,可以区分,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不同,可以区分,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变化不大,无法用木炭代替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错误,符合题意;
D. 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故在集气瓶中加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B、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氧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C、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变化不大分析。
D、根据二氧化硫有毒,能溶于水分析。
15.(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某同学在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原理后,利用周围的物品制作了一个简易供氧器,如图所示,A、B为两种固体,A为过碳酸钠,遇水后可发生反应生成H2O2,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装置无法控制生成氧气的速率
B.可通过乙装置观察是否有氧气生成
C.固体B是催化剂,但不一定是二氧化锰
D.若检查甲装置气密性,先向乙装置装一部分水,再推或拉注射器观察现象
【答案】A
【知识点】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A. 该装置中可以通过注射器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即控制生成氧气的速率,故错误,符合题意;
B. 氧气不易溶于水,可通过乙装置观察气泡的生成,观察是否有氧气生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锰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氧化铁、氧化铜等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固体B是催化剂,但不一定是二氧化锰,也可能是氧化铁、氧化铜等,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若检查甲装置气密性,先向乙装置装一部分水,再推或拉注射器观察现象,当推断注射器活塞时,甲中压强增大,若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或,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通过注射器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分析。
B、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通过观察气泡的生成,观察是否有氧气生成分析。
C、根据二氧化锰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氧化铁、氧化铜等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分析。
D、根据大气压原理检查甲装置气密性的操作分析。
16.(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如图所示,是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X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①X可以表示氧气的质量;
②若X表示二氧化锰的质量,则a,b,c三点生成氧气质量的大小关系为:a③b、c两点试管中的固体都是混合物,但成分不同;
④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解析】【解答】① 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从0开始不断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变化,则X可以表示氧气的质量,故正确;
② 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锰的质量从0开始不断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变化,若X表示二氧化锰的质量,也可以同步表示氧气的质量,b点表示高锰酸钾反应完全,则bc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则a,b,c三点生成氧气质量的大小关系为:a③ 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b点表示高锰酸钾反应完全,则b、c两点试管中的固体都是混合物,成分相同,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故错误;
④ 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生成物,故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二氧化锰的质量从0开始不断增大,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变化;b点表示高锰酸钾反应完全,则bc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分析。
17.(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黑土地是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它有“一两土二两油”的比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请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2)黑土地中含有大量的氮元素,请用符号表示两个氮原子   ;
(3)黑土地锁水性能好,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   ;
(4)镁元素在黑土地的存在形式之一碳酸镁(MgCO3),该物质的微粒中阳离子是:   。
【答案】(1)Al
(2)2N
(3)H2O
(4)Mg2+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上的异同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解析】【解答】(1)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氮原子表示为:2N。
(3)水由水分子构成,故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分子用化学式表示,故填:H2O。
(4)碳酸镁由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镁离子属于阳离子,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镁离子表示为:Mg2+。
【分析】(1)根据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分析。
(2)元素符号前有数字表示多个原子。
(3)物质由分子构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分子。
(4)碳酸镁由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镁离子属于阳离子。
(1)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O、Si、Al、Fe,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多个原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两个氮原子表示为:2N;
(3)水由水分子构成,故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分子用化学式表示,故填:H2O;
(4)碳酸镁由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镁离子属于阳离子,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镁离子表示为:Mg2+。
18.(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我国在绿色化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开发了一系列绿色合成方法和工艺,减少了化学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下列物质属于大气污染监控范围的是______。
A.CO2 B.SO2
C.可吸入颗粒物 D.O3
(2)“朱雀三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可重复垂直回收试验箭,该火箭利用液氧甲烷模式运作,即是将氧气、甲烷压缩至液态燃烧取得动能,这两种气体能被轻易压缩说明   。
(3)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先熔化,并于灯芯处被点燃。该现象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   (填“一定”或“不一定”)发生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的反应   氧化反应(填“属于”或“不属于”)。
【答案】(1)B;C;D
(2)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3)一定;属于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氧化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A、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导致酸雨的发生,属于空气污染物,故符合题意;
C、可吸入颗粒物会导致雾霾等的发生,属于空气污染物,故符合题意;
D、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属于空气污染物,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D。
(2)氧气、甲烷两种气体能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3)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先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然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分析】(1)空气的污染物是主要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
(2)根据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变小分析。
(3)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1)A、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导致酸雨的发生,属于空气污染物,符合题意;
C、可吸入颗粒物会导致雾霾等的发生,属于空气污染物,符合题意;
D、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属于空气污染物,符合题意。
故选BCD;
(2)氧气、甲烷两种气体能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3)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先熔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然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19.(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如图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图中C表示的是   (填符号,下同),E表示的是   。
(2)上图中,与F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填序号)
(3)微粒A的相对原子质量比微粒B的相对原子质量   (填“大”、“小”、“几乎相等”)。
【答案】(1)S;Ar
(2)E
(3)几乎相等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解答】(1)在C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16号元素是硫元素,则该粒子是硫原子,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故图中C表示的是S;
E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质子数=原子序数,18号元素是氩元素,则该粒子是氩原子,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故E表示的是Ar。
(2)图中E、F均是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原子,化学性质相似,F原子与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但是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F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且只有一个电子层,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两者化学性质不相似,故填:E;
(3)微粒A和微粒B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微粒A是微粒B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后形成的,原子核不发生变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微粒A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微粒B的相对原子质量几乎相等。
【分析】(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根据图中E、F均是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原子,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分析。
(3)根据微粒A和微粒B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微粒A是微粒B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后形成的,原子核不发生变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分析。
(1)C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质子数=原子序数,16号元素是硫元素,则该粒子是硫原子,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故图中C表示的是:S;
E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质子数=原子序数,18号元素是氩元素,则该粒子是氩原子,原子用元素符号表示,故E表示的是:Ar;
(2)图中E、F均是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的稀有气体原子,化学性质相似,F原子与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2,但是B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F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且只有一个电子层,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两者化学性质不相似,故填:E;
(3)微粒A和微粒B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微粒A是微粒B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后形成的,原子核不发生变化,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微粒A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微粒B的相对原子质量几乎相等。
20.(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近期,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研制出了全球首个无阳极钠固态电池。这项创新不仅有望彻底改变电池行业的格局,还可能为我们带来更加廉价、高效、安全的能源存储解决方案。钠是一种银白色立方体结构金属,可用小刀切割,放入水中剧烈反应,产生气体,并推动钠球在水面运动,反应后向溶液中滴入酚酞,酚酞变红。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上述现象描述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为:   (至少两点)。
(2)钠的化学性质为:   (至少一点)。
(3)由钠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该物质是由   构成。(填“分子”,“原子”或“离子”)。
【答案】(1)银白色、硬度小
(2)能与水反应
(3)NaCl;离子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1)颜色、硬度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故银白色属于物理性质,可用小刀切割,说明钠硬度小,硬度小属于物理性质。
(2)钠能与水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3)由钠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物质是氯化钠,氯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氯元素显-1价,化学式为:NaCl;
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离子构成。
【分析】(1)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2)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3)由钠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物质是氯化钠。
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1)颜色、硬度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均属于物理性质,故银白色属于物理性质,可用小刀切割,说明钠硬度小,硬度小属于物理性质,故填:银白色、硬度小;
(2)钠能与水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3)由钠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物质是氯化钠,氯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氯元素显-1价,化学式为:NaCl;
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离子构成。
21.(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下图是以空气为原料合成尿素的流程。请根据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化学式:X   ,Y   。
(2)反应①中发生的化学表达式:   。
(3)工业上常用   制取氧气,该工业制氧气的方法得到的产品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答案】(1)N2;CO2
(2)
(3)分离液态空气法;混合物
【知识点】氧气的工业制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纯净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1)从空气中分离得到氧气和X,X和氢气在加压、500℃下反应生成氨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X为氮气,化学式为N2。
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则Y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2)反应①为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化学表达式为。
(3)工业上利用液氮和液氧沸点不同,常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这样制得的氧气中含有其他气体,是混合物。
【分析】(1)根据空气的成分,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2)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3)根据工业上利用液氮和液氧沸点不同,常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这样制得的氧气中含有其他气体分析。
(1)从空气中分离得到氧气和X,X和氢气在加压、500℃下反应生成氨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X为氮气,化学式为N2;
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则Y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2)反应①为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化学表达式为;
(3)工业上利用液氮和液氧沸点不同,常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这样制得的氧气中含有其他气体,是混合物。
22.(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根据下图回问题:
(1)上图中各仪器名称:①   ;②   ;③   。
(2)110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郭同学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他应选择的发生装置   (填序号。不选F,下同)。收集装置   。
(3)若他再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发生装置选择下图装置,与上图中同类型装置相比较的优点:   ;若用F装置来收集气体,应从   端导入。
(4)收集氧气后,再用装置G进行铁燃烧实验,该实验的符号表达式:   ,瓶底水的作用   。
(5)实验室中是将硝酸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共热制取氨气(NH3)已知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且会和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则制取该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
【答案】(1)酒精灯;长颈漏斗;集气瓶
(2);A;D
(3)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c
(4);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5)A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酒精灯;仪器②的名称是:长颈漏斗;仪器③的名称是:集气瓶。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
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D或E。
(3)与上图中同类型装置相比较,该装置可将固体置于有孔隔板上,关闭弹簧夹,通过漏斗添加液体,固液接触,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隔板以下,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导出,固液接触,反应开始,故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若用F装置来收集气体,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应从c端导入。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瓶底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5)实验室中是将硝酸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共热制取氨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已知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且会和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C,故填:AC。
【分析】(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根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选择发生装置。
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选择收集装置。
(3)根据与上图中同类型装置相比较,该装置可将固体置于有孔隔板上,关闭弹簧夹,通过漏斗添加液体,固液接触,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隔板以下,固液分离,反应停止分析。
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应从c端导入分析。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5)根据实验室中是将硝酸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共热制取氨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选择发生装置。
根据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且会和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选择收集装置。
(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酒精灯;仪器②的名称是:长颈漏斗;仪器③的名称是:集气瓶;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该反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
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D或E;
(3)与上图中同类型装置相比较,该装置可将固体置于有孔隔板上,关闭弹簧夹,通过漏斗添加液体,固液接触,生成气体,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隔板以下,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导出,固液接触,反应开始,故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若用F装置来收集气体,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应从c端导入;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瓶底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
(5)实验室中是将硝酸铵固体与熟石灰固体共热制取氨气,属于固体加热反应,发生装置可选A,已知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且会和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C,故填:AC。
23.(2024九上·重庆市期中)110中学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基于特定需求和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比较医疗用品店的制氧剂,发现医用制氧剂是利用过碳酸钠(Na2CO4)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和另一种产物X,再加入二氧化锰迅速生成氧气,同学们做了如下研究;
【提出问题】过碳酸钠比双氧水更适用于医疗制氧气的原因;
【查阅资料】
①过氧化氢溶液的稳定性较差,浓度较大时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②过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具有无毒、无污染、易储存、水溶性好等特点。
【设计实验】1.41g过碳酸钠四种加入足量水量后的制氧效果对比,记录并处理20min内数据。
(1)请写出过氧化氢制氧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
(2)通过图像可以看出,过碳酸钠制取氧气的效率与加水量的关系是:________。
(3)下列关于过碳酸钠制氧气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加入更多的二氧化锰,可以增加生成氧气的量;
B. 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的产物X中一定含有钠、碳元素;
C. 若时间足够使过碳酸钠全部反应,四个加水量生成的气体体积应相等;
D. 通过上述信息,过碳酸钠应密封保存并保持干燥。
化学小组的同学以1.41g过碳酸钠所生成过氧化氢的量为标准,记录并处理20min内数据,并进行多次实验,得出结论:过氧化氢反应速度远大于过碳酸钠反应速度。
【得出结论】
(4)过碳酸钠更适合医疗制氧气的原因(至少两点)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若在实验室中只能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模拟过碳酸钠制氧气的效果,则可将发生装置改装为下图中的________。
A. B. C.
D. E.
【答案】(1)
(2) 过碳酸钠制取氧气的效率随加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3) B,D
(4) 固体便于携带、易储存(合理即可)
(5) C,E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2)由图可知,过碳酸钠的制氧效率与加水量的关系是:随着加水量的增大,气体的体积增大,即过碳酸钠制取氧气的效率随加水量的增加而增大。
(3)A、二氧化锰只能加快反应的速率,不能增加生成氧气的量,故A错误;
B、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和另一种产物X,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X中一定含有钠、碳元素,故B正确;
C、若时间足够使过碳酸钠全部反应,四个加水量生成的气体体积不相等,故C错误;
D、根据[查阅资料]可知,过碳酸钠应密封保存并保持干燥,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4)过碳酸钠更适合医疗制氧气的原因固体便于携带、无毒、无污染、易储存、水溶性好等。
(5)过氧化氢反应速度远大于过碳酸钠反应速度。若在实验室中只能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模拟过碳酸钠制氧气的效果,选用的装置应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A、该装置无法控制反应的速率,故A不符合题意;
B、该装置无法控制反应的速率,故B不符合题意;
C、该装置可以通过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液体滴加的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故C符合题意;
D、该装置无法控制反应的速率,故D不符合题意;
E、该装置可以通过注射器控制液体滴加的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故E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E。
【分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
(2)根据图可知,过碳酸钠的制氧效率与加水量的关系是:随着加水量的增大,气体的体积增大分析。
(3)A、二氧化锰只能加快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分析。
C、根据若时间足够使过碳酸钠全部反应,四个加水量生成的气体体积不相等分析。
D、根据[查阅资料]可知,过碳酸钠应密封保存并保持干燥。
(4)根据过碳酸钠更适合医疗制氧气的原因固体便于携带、无毒、无污染、易储存、水溶性好等分析。
(5)根据在实验室中只能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模拟过碳酸钠制氧气的效果,选用的装置应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分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