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4年11月15日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题卡上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重视保护传承。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强化发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文明诸多精神标识,如天下为公、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等,大力挖掘弘扬这些精神标识有利于我们守护文化根脉,对于提升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新征程上赓续中华文脉,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向世界阐释、展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休现中国析神的优秀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推动创新发展。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针对如何在传承中创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新征程上赓续中华文脉,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深刻把握其发展规律与趋势.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散布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要以创新表达激活力,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打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连接点。加大宣传力度,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方式,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适应相协调,从而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要以文化互鉴促发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传承不是闭门造车、故步自封,而是交流合作、守正创新,要以更加宏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广泛深入加强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合作。
(摘编自李春艳《在赓续中华文脉中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材料二:
8月20日10点。《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热潮席卷全网,相关话题迅速引爆社交媒体、霸榜热搜。该游戏在全球游戏平台Steam上的同时在线玩家人数超过220万,成为该平台同时在线人数最多的单机游戏。不少国外网友更是称该游戏为“年度最佳候选者”。
游戏植根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玩家扮演“天命人”,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重走西游路。乍看是老故事、旧角色,为何偏偏这次能火出圈
可玩性是游戏的核心所在。主创团队数十年磨一剑的精心打磨锤炼,将中国传统神话与现代游戏设计相结合,在战斗机制、视听呈现、剧情设计、世界观架构等方面摸索创新,为玩家带来了极致的游戏体验。
文化是游戏的高端属性。这一游戏并不是《西游记》的简单复述,而是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再创作,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演绎。优秀厚重的历史文化为游戏提供了丰富的剧情素材和人文精神,反之游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更是让国内玩家在游戏中找到了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我们曾在许多国外的游戏大作里,拯救过不同的世界,但唯独没有在我们自己的故事里当过一次超级英雄,这一次,我只想做一个齐天大圣,圆一次儿时的梦。”网友的评论道出万千玩家的心声。
《黑神话:悟空》将传统文化、中式审美与现代游戏结合共同赋能,给出了自己的尝试。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融入陕北说书等非遗文化,对山西玉皇庙、重庆大足石刻、浙江时思寺等全国多处名胜古迹进行实景扫描。
游戏景观以古建筑、塑像、壁画等为蓝本,搬用借鉴还原设计;游戏配乐大量采用古筝、钵、梆、锣等民族乐器;荒山古道、大漠孤烟、雪山冰湖等各式场景不一而足。中式美学风格、传统文化元素贯穿游戏进程,游戏精神内核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还原了大家心中的东方魔幻世界,谱写着具有东方韵味的英雄史诗,共同构造了一场沉浸式的伟大幻梦。
游戏出圈,文化出海。对于玩家来说,游戏是一座“跨文化的桥梁”。《黑神话;悟空》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了东方神话,打破海外用户对中国文化的传统认知,展示了更加多元和现代的中国形象,生动诠释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以游戏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这款游戏正在跨越文化边界,让玩家在沉浸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效果。古老的神话传说以游戏为载体重焕新生,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文化桥梁,展现了中华文化走向全球的无限潜能。
(摘编自褚孝鹏《文化出海,〈黑神话:悟空)提供了什么启示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对文化工作的“保护与利用”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利用
是第一要务。
B.只要打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采用雅俗共赏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就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C.《黑神话:悟空》能火出圈,离不开主创团队数十年磨一剑的精心打磨,还与它让国内玩家在游戏中找到了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有关。
D.被中外网友盛赞的《黑神话:悟空》打破了国内外用户对中国文化的传统认知,生动诠释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强调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黑神话:悟空》便是这一思想的生动演绎。
B.大力挖掘天下为公、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等精神标识,对我们守护文化根脉、提升文化影响力有重要意义。
C.《黑神话:悟空》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贯穿了中式审美和传统文化元素的再创作,并不是对《西游记》的简单复述。
D.《黑神话:悟空》以游戏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传播效果,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创新激发活力”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材料一两处画波浪线处都使用了引用论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材料一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请根据两则材料谈谈《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对推动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什么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北方的河(节选)
张承志
他突然听见那姑娘尖叫起来:
“快看!黄———河!”
他浑身一震,忙转过头来。卡车正登上山顶。这一定就是那座黄土高山,你全忘啦。他轻轻地责备着自己,屏住了呼吸。陕北高原被截断了,整个高原正把自己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他眼睁睁地看着高原边缘上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朦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峁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他激动地喃喃着,“嘿,黄河,黄河。”他看见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潮湿凉爽的河风拂上了车厢,他已经冲到了卡车最前面,痉挛的手指扳紧拦板。
他一直牢牢记着,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目瞪口呆、惊惶失措地站在山顶,面对着那伟大的、劈开了大陆、分开了黄土世界和岩石世界的浩莽大河的时刻。他现在明白了:就是这个记忆鬼使神差地使他又来到这里,使他一步步走向地理学的王国。“我一定要考上!”他低声地发誓说。
“你说什么 ”他发现自己原来和那姑娘并肩站在一起,抓着车厢前挡板。
我说,我一定要考上!“晋陕峡谷”,他激动地又想起了一个新名词。这个名词是多么难以咀嚼和消化呵,我将在将来要写的一切论文里,把“晋陕峡谷”四个字都改成“伟大的晋陕峡谷”,这么干才值得。我要干这一行。他发觉自己在这一刹间为自己的一生做了坚决的选择。
“喂!你是要考研究生吗 ”他听见那姑娘对着他的耳朵喊。“我一定能考得上!”他吼叫着,他有些发怒,但又满心痛快。我当然会考上的,我已经做了准备,我已经读完了地理系那本讲义.我会把那些“曲流宽谷”背得滚瓜烂熟.我要利用这个暑假跑几条河流,增添感性知识。我要从新疆一直跑到黑龙江,调查北方的所有大河。
他们来到了河边上。河水隆隆响着.又浓又稠,闪烁而颠动,像是流动着沉重的金属。这么宽阔的大峡都被震得摇动啦,他惊奇地想着,也许有一天两岸的大山都会震得坍塌下来。真是
北方第一大河啊。他痛快地大声叫嚷着,是感到自己已经完全融化在这喧腾声里,融化在河面上生起的、掠过大河长峡的凉风中了。
“全想起来了,”他开口道,“我早知道,一到这儿我就能想起来。”
“想起来什么 地理讲义么 ”
“不,是这块石头。”他说,“十几年前,我就是从这儿下水的。”
“我去延川看同学,然后想回北京,上错了车。我听说这儿有渡船,就赶了四十里路来到了这里。”
“就在这儿我下了水,游过了黄河。”
“你真勇敢,”她说。
他抬起头来。黄河正在他的全部视野中急驶而下,满河映着红色。沉入陕北高原侧后的夕阳先点燃了一条长云,红霞又撒向河谷。整条黄河都变红啦,它烧起来啦。他想,没准这是在为我而燃烧。铜红色的黄河浪头现在是线条鲜明的,沉重地卷起来,又卷起来。他觉得眼睛被这一派红色的火焰灼痛了。他听见这神奇的火河正在向他呼唤。我的父亲,他迷醉地望着黄河站立着,你正在向我流露真情。他解开外衣的组扣,随即把它脱了下来。
她踉跄着冲过来,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臂。“你要下水 ”“不行!太危险了!”
他看见黄河赤铜色的浪头缓缓地扬起着,这是在呼唤我呢,这是我的黄河父亲在呼唤我。他迅速甩掉上衣,褪掉长裤,把衣服团成一团走向那姑娘。“拿着,等着我,”他急匆匆地朝着那片疾速流动的火焰奔去。
她站了起来,缓缓地端起了沉重的相机。她看见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正汹涌着棱角鲜明的大浪。在构图的中央,一个半裸着的宽肩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
当那男人纵身扑向黄河的一刹,她稳稳地按下了快门。
他垂直对准着河对岸的山。他双臂均匀地划着水。他觉得浑身被温暖的河水浸得很舒服,但他的每一根神经都绷紧着。那回你登上山西的河岸时,激动得跳着喊了一声“万岁”,今天我才明白,你是仗着黄河父亲的庇护和宽容才横渡成功。水浮力很大,他感觉着身躯被浑重的河水托住的滋味。真的,黄河在保护着我呢。
一下跌入中流,他就吃惊地发觉黄河正疯狂地搂着他飞跑。他觉得两臂上的三角肌发酸。我累了,他警觉地想。上一次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这回刚游了一半你就累了。伙计,你在衰老。他突然觉得满心凄凉。十几年流逝得像这黄河水。你还没有长成人,你的肉体就已经开始要背叛你。可是我的青春别想背叛!“我活着就不让你背叛!”他划上一个浪峰吸了一口气,脸颊仿佛在发烧。
他的心激动地跳了起来,河岸已经近在眼前啦。他的呼吸有些急促。哦,黄河父亲又一次护卫了我,肉体也没有背叛,三角肌忍住了疲乏,严格地服从了青春指挥。我还没有衰老,我不会衰老的。
他奋力扬起臂膀,鼓足力气,用爬泳对准山西的石壁冲刺。两条手臂突然瘫软了,他感到肩头上沉重如铅,酸疼难忍。河水拥着他贴着石岸滑下,他看见又一块狰狞的巨石朝他驶来了。他低哑地从喉头里吼了一声。他蔑视这块礁石,他知道自己已经胜利。当他看见陡崖上的一个棱角闪过眼前时,他一把攫住了它。浑黄的浪头激烈地推撞着他,在他四周响成轰轰的一片。黄河父亲,他想道,我感激你。接着他逆着水流收起双腿,然后牢牢地踏住了坚实的石岸。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部分用比喻、对比、化静为动等手法,描写出晋陕峡谷的雄浑壮阔,衬托了黄河浩荡苍莽的气势。
B.不顾“她”的劝阻,“他”一意孤行,不畏艰险横渡黄河,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极易冲动、不顾后果的人。
C.文中的黄河既是祖国壮美山河的代表,壮阔浩荡;又象征着父亲,包容着保护着“他”,召唤着“他”去超越。
D.面对那伟大的浩莽的黄河,“他”萌生了自己要考上地理学研究生的理想,可见他对于祖国山河由衷的热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的文字非常优美,既细腻又大气,总体来说是一种主观抒情的写法,情节是为了感情服务。
B.小说大量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将心理感受与外在环境、人物的表现有机结合起来,类似《老人与海》和《祝福》。
C.黄河是描写抒情的客体,青春的“他”是抒情的主体,两者的形象互相映衬,丰富了文章的精神内涵。
D.河流带给主人公以心灵的震撼和抚慰,主人公对河流的无限热爱和追求,也是“他”对人生和理想的追求。
8.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很有特色,作者用三种人称叙述描写,请结合文本说说第一人称运用的好处。(4分)

9.五校中学文学小组计划编写阅读材料,已分别从“自然与情怀”这一人文主题和小说的文本特征方面编写了以下两组材料,他们想把张承志的《北方的河(节选)》加入其中一组。请作出选择并结合本文阐释理由。(6分)
甲组 乙组
《荷塘月色》/朱自清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赤壁赋》/苏轼 《百合花》/茹志鹃 《哦,香雪》/铁凝 《荷花淀》/孙犁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广与不识俱以边太守将兵,有名当时。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薄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臣光曰: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 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具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严而已矣。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治国而缓法制者亡,理军而废纪律者败。法制非人情之所安,然吾必驱之使就者,所以齐万民也;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昔者,李广之为将军,其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而广每至于败衄②废罪,无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当幕府之责。窃尝究之,以广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此所以勋烈、爵赏皆所不与,而又继之以死也。夫部曲行阵、屯营顿舍,与夫昼夜之警严、符籍之管摄,皆所谓军之纪律。虽百夫之率,不可一日辄废而缓于申严约束者也。今广之治军,欲其人人之自安利也。至于部曲、顿舍、警严、管摄,一切弛略,以便其私而专为恩。所谓军之纪律者,未尝用也。故当时称其宽缓不苛,士皆爱乐。士诚乐死之矣,然其纪律之不戒也,亦所以取败也。故曰:厚而不能令,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
材料三:
为将者,有攻有守,有将众,有将寡。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束伍严整,斥候详密,将众之道也。刁斗不警,文书省约,将寡之道也。严谨以攻,则敌窥见其进止而无功。简易以守,则敌乘其罅隙而相薄。将众以简易,则指臂不相使而易溃。将寡以严谨,则拘牵自困而取败。故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莫府:即幕府,指将帅办公的地方。②败衄:战败。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A小人之情B乐于安肆C而昧于近祸D彼既以程不识E为烦扰而乐于从广F且将仇其上G而不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靠近,与《谏逐客书》“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就”意思不同。
B.窃,私下,与《促织》中“窥父不在,窃发盆”的“窃”字意思相同。
C.与,给予、授予,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不同。
D.诚,确实、的确,与《屈原列传》中的“楚诚能绝齐”的“诚”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广治兵简便易行。那时汉朝边郡的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匈奴人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愿意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B.司马光认为,以李广的将才,简易治军是可以的,但其治军方法不可作为法度标准。他更认可程不识“以严治军”的治军方法。
C.何去非认为,李广久经战阵,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功勋、爵赏,而又最终陷于死地,是因为统率军队纪律不严明。
D.程不识对队伍的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严格,他的部队夜里击刁斗警戒,公文簿册清楚明白,所以王夫之认为程不识比李广更适合做统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则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
(2)纪律非士心之所乐,然吾必督之使循者,所以严三军也。
14.材料二中,何去非认为李广的军队军纪不严,士兵人人安乐,这样的军队不可任用。你是否认同他的观点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说说你的理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官舍竹
王禹偶①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淳化二年,诗人受小人之谤,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②量移: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更偏更远的地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竹”色泽清雅,身姿挺拔,是中国古代文人用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之一。
B.首联运用设问开篇,诗人被贬到此地任虚职,表达只有竹子与自己相伴的感慨。
C.颈联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竹声的美妙和竹影的姿态,营造了物我为友的意境。
D.尾联“雪里看”是“看雪里翠竹”的意思,白雪翠竹既具骚人风致,又照应了颔联。
16.士大夫精神是古代文人长期涵养形成的精神品质,古人常借助物象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请结合本诗,谈谈诗人所追求的士大夫精神。(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奋斗理应不忘初心,持之以恒,我们可以借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 ”来鼓励自己,凡事做到善始善终。
(2)连廊回旋,飞檐高翘是中式建筑的常见形式,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审美特征,对此,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有生动的描绘:“ , ”。
(3)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小明认为古代文人写秋时离不开“秋风”这一意象,并给出了“ , ”作为例证。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18分)
7月27日,①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②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③这条贯穿北京老城区南北的轴线.①其独特的价值不只在于连接了多处古建筑,⑤而是在于它至今依然是这座城市活的血脉。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将700余年前元大都确立的城市形制传承至今,串联起正阳门、故宫、景山、鼓楼等建筑,宫殿、苑囿、坛庙与市肆共同形成左右均衡对称的建筑群。"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如是评价。
北京城依循中轴线而产生的壮美秩序,首先在于遵循古籍对理想都城的设计,将《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空间格局应用于现实。据学者考证,元大都将太庙设置在中轴线东侧的齐化门内,社稷坛建在西侧的平则门内,( 甲 );皇城北面一大片水域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周边市场林立,便是“面朝后市”。这一大片水域就是今天的积水潭、什刹海一带,虽不再承担航运功能,但湖边仍是店铺如林、人流如织。游人打卡这处古城地标,不只是走进几处古建筑观摩历史文化“标本”,更是走进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间,走进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的人间烟火。
( 乙 ).其次在于元代确立新的都城中轴线以来,北京的主要建筑都依循这条线而建;1949年后.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历史博物馆等新中国重要建筑,选址仍遵循北京中轴线“空间的分配”。一代代人默契地将儒家传统思想中“择中而居”“居中不偏”“中正和合”的精神内核,在城市空间秩序营造中以物质的形态固化.成为当代生活 A 的部分。
在北京中轴线继续统领城市空间生长的进程中,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适应时代变迁。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城市空间秩序的“脊梁”,也承载了中华民族以“中”“和”为主线的文化精神。跨越时间,依托空间,以城市活的血脉滋养,历史文脉方可 B 。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请分别指出最后一段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的作用。(3分)

22.某班举办了“探寻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学生搜集的非遗代表,请从中任选一项,为其写一段宣传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5个字。(5分)
孔雀东南飞传说、文房四宝、桐城六尺巷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为赓续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五校中学组织了一次总行程为25公里的师生徒步活动。对此次活动,有同学认为,在安定富裕的今天,这是“没苦硬吃”;也有同学认为,新时代的青年恰恰需要“自找苦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3分)
2.【答案】D(3分)
3.【答案】A(3分)
4.【答案】①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文中直接引用《大学》中的语句,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力。
②丰富文章的表现力。如文中间接引用诗句“飞入寻常百姓家”,形象地说明传统文化经过创新,被人们普遍接受,使文章语言更生动,增添了文采。(每点2分,满分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答案】①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古为今用。《黑神话:悟空》取材于《西游记》,在游戏中融入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中式美学风格,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②创新运用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黑神话:悟空》将古典名著融入现代娱乐中,利用现代技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③以传统文化促发展,让文化出海。《黑神话:悟空》成功借助传统文化展示了更加多元现代的中国形象,打破海外对中国文化的传统认知,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每点2分,满分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答案】C(3分)
7.【答案】B(3分)
8.【答案】
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如以“我”的口吻讲述主人公的经历,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②便于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人物的性格。如对“我”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表现他坚定执着、昂扬奋进的性格特征。
③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④第一人称与其他人称的综合使用,满足不同情感表达需求,使行文灵活多样。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答案】示例1:我选甲组。
①都写出了景物的独特之美。本文用浪漫热情的想象,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出黄河雄浑壮阔浩荡的气势,赋予了黄河伟岸有力的形象特征。
②都有自然山水引发的人生感悟,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本文中浩荡的黄河引起了主人公对生命的感悟、对理想追求的思索。勇渡黄河,体现了主人公坚定执着、昂扬奋进的精神追求。
③都体现了自然山水与人文情怀的有机交融。自然在人的关照下获得生命,人从自然的精神品格中得到反哺。自然山水蕴含着浓郁的人文色彩,传递出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示例2:我选乙组。这一组的小说都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或散文化小说)
①淡化情节。本文注重人物的心理感受与精神动态的书写,情节淡化,抒彩浓厚。
②营造诗化意境。描写黄河的风景,营造意境美,使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
③主题情感诗意美。本文既凸显了主人公坚定执着、顽强不息、昂扬奋进的精神追求,又洋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
④语言生动优美。本文对于黄河的描写,语言优美生动,雄浑壮观、激越奔放,具有诗的节奏和境界。
⑤小说充满象征的诗化风格。奔腾不息的黄河不只是父亲的象征,更是民族文化和人格力量的象征,这种象征使作品呈现出明显的诗化风格。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答案】BDF(3分)
11.【答案】B(3分)
12.【答案】D(3分)
【解析】“王夫之认为程不识比李广更适合做统帅”错误,王夫之认为“广与不识,各得其一长”。
13.【答案】(8分)
(1)既然如此,那么效法程不识治军,即使不能建立战功,尚且能不战败;效法李广治军,很少有不失败的。(然则:既然如此,那么;鲜:少。每点1分,句意通顺2分,满分4分。)
(2)纪律并不是士兵心中乐于执行的,但是我一定要督促他们使他们遵守,它是用来严整三军的。(循:遵守;所以:用来……的。每点1分,句意通顺2分,满分4分。)
14.【答案】示例一:不认同(1分)。①李广治军不注重队伍军阵但重视安排侦察兵,敌人畏惧他的谋略,不敢贸然进攻。②李广的部队有凝聚力。他手下的士兵悠闲快乐,都愿意为他效命。③李广的部队指挥灵活,不易溃散。
(观点1分;①②两点答出任意一点2分,第③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示例二:认同。(1分)①李广的部队人人自便,无法抵御敌人的突然袭击。②李广治军简易,友军治军严明,这不利于与友军协同作战,会使友军士兵不满他们的主帅,从而引发严重后果。③李广的部队军纪废弛,容易被敌人抓住漏洞进行攻击。
(观点1分;①②两点答出任意一点2分,第③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5.【答案】B(3分)
16.【答案】①淡泊清高:竹子不与春花争艳,而是独自坚守,等待岁寒。诗人借咏竹表现与世无争、淡泊清高的情怀。
②修身进德:竹声与琴声共生雅趣,竹影与棋局同助清欢,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是诗人修身进德的体现。③孤高自守:尾联和颔联表明自己的心志,即使被贬到更偏远之地,也不会丧失自己的本性和品格,体现了他的孤高自守。
④全诗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既是咏竹,更是自喻。表现诗人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贞不渝的品格。
(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7.【答案】(每空1分,共6分)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第3题若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8.【答案】A:不可或缺B:生生不息(每空1分,满分2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也可给分。)
19.【答案】①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⑤也(还/而且)在于它至今依然是这座城市活的血脉。(每处2分,满分4分)
20.【答案】(甲)此即“左祖右社”(乙)北京城的壮美秩序(每处2分,满分4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也可给分。)
21.【答案】前一处:表示强调作用;后一处:表示特殊含义。(答对一处2分,两处3分)
22.【答案】①孔雀东南飞传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那是爱的呼唤,也是离别的哀曲;是生命的旋律,也是自由的赞歌。
②文房四宝:笔为文人的挚友,墨为灵感的源泉,纸为思绪的展示,砚为情感的沉淀。它们共同组成了美丽的文化画卷。
③桐城六尺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一幅和谐的画卷,一首永恒的诗篇,传颂着礼
让的优秀品质。/有人说这条巷很小,宽不过“六尺”;有人说这条巷很大,装得进“天下”。六尺小巷,尽显人间大道。(内容和语言3分,修辞手法2分,满分5分。)
23.【写作指导】
思路点拨:
材料以长征精神为切入点,以“徒步活动”为引子,旨在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自找苦吃”的精神内涵。“自找苦吃”对象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安定富裕的今天,这里的“苦”不再是先辈们吃不饱、穿不暖的肉体之苦,“苦”代表的是艰苦的环境,是富有挑战性的事情,是不容易获得成功的领域,或者是别人不去做、不愿做的事。苦能磨砺人的意志,锻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境界。
“自找”是主动锻炼的姿态。其象征着对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白找苦吃”不同于被动受苦,它以主动自觉为前提。“自找苦吃”的日的不是吃苦,不是“没苦硬吃”,而是主动到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展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精气神。参考立意:
①主动走出“舒适区”,寻求精神上的磨砺和成长。
②主动磨炼意志,坚定信念,练就本领。
③“白找苦吃”蕴含着主动担当、甘于奉献的时代品格。
④不畏艰难,积极进取。
⑤涵养“自找苦吃”的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评分标准参看高考评分细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广与程不识都以边境太守的身份率领军队,在当时很有名气。李广行军没有严整的队列和阵势,靠近水丰草茂的地方驻扎军队,驻军的时侯,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薄册;但他也远派斥侯侦察敌情,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程不识对队伍的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等要求很严格,夜里击刁斗警戒,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薄册都很清楚明白,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险。程不识说:“李广治兵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他就无法阻挡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乐,都甘心为他拼死。我的军队虽然军务纷繁忙乱,但是敌人也不敢侵犯我。”然而匈奴畏惧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臣司马光说:李广统领军队,让士兵按自己的方便行事。以李广的将才,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不可以作为治军的法度标准。为什么呢 后继者很难做到(和他一样),更何况与他同时做将领的人!普通人共通的感情,是喜欢安乐放纵而看不清眼前的灾祸,他们既然认为程不识治军纷繁忙乱而乐于跟随李广,就会仇视程不识而不服从他的命令。既然如此,那么简易治军的害处,就不仅是李广的军队无法抵御敌人突然发动的袭击了。所以说“军队的事情要始终严格”,做将领的人,也就是严格而已。既然如此,那么效法程不识治军,即使不能建立战功,尚且能不战败;效法李广治军,很少有不彻底失败的。
材料二:
治理国家如果放宽法制就会灭亡,治理军队如果废弛纪律就会战败。法律制度并不是人们所安于遵守的,然而我一定会督促他们让他们接受,是用来使百姓整齐的;纪律并不是士兵心中乐于执行的,但是我一定要督促他们使他们遵守,它是用来严整三军的。以前,李广作为将军,他的才能和气概超群绝伦,汉代的边将没有人能超过他。自从汉军对向奴用兵以来,李广不曾不参与其中。然而李广常常战败获罪,没有一点的功劳来获取封爵,最终因违犯军令而自杀以抵挡幕府的责难。我私下里探究,凭借李广的才能而最终落到这样的结局,是由于他治理军队不用纪律,这就是不授予他功勤爵赏,(使他)紧接着走向死亡的原因。军队布阵、扎营止息以及昼夜警戒、符节号令、兵籍管理等等,都是所谓的军纪。即使是仅仅统率一百名士卒的将领,也不可有一天废弛而放松严明军纪。现在李广治理军队,只是想使士卒人人都能安乐而舒造,以便使士卒的私愿得到满足,(自己)擅自施以思惠。所谓的军纪,从未执行过。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称赞他对士兵宽容和缓、不苛求,士兵都爱戴他,乐于(在他手下当兵)。士兵的确乐于为他拼死作战,但是他不警惕军纪废弛的问题,也是他失败的原因。所以说厚养士兵却不能命令他们,这样的军队就像受宠溺的孩子,是不能用来打仗的。
材料三:
做将军的,有(善于)进攻的有(善于)防守的,有人(善于)统率大部队,有人(善于)统率小部队。程不识严格要求部队的编制,(夜间)敲打习斗(来保卫自己).(军中办事人员)办理公文薄册的事(十分齐备详明),(这是善于)防守部队的大将。李广(治军)简便易行,人人能自由行动,(这是善于)进攻部队的大将。约束部队纪律严明,侦察详细周密,这是统率大部队的法则。不敲刁斗不警戒,简省军中文书,这是统率小部队的方法。(如果)队伍整齐严谨地去进攻敌人,那么会因敌方察觉到他们的动静而无功返回。如果简易地防守,那么敌方就会利用他们的漏洞来攻打他们。用简易的办法统率大部队,就会像手指和臂膀不能相互使动那样(指挥不灵)因而容易渍败。用严谨的作风统率小部队,就会被拘泥牵制自己陷入困境因而遭受失败。所以李广和程不识各有一长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