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阶段性学业检测 17. (8分)高二年级语文答题卡 8. (4分)(1)姓名: (2)班级: 贴条形码区 (3)学校 (4)考场: 座号: 9. (6分) 18. (2分)A B考生禁填 缺考 [ ] 违纪 [ ]1. 答题前请先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考试科目;如有条形码请在规定位置贴好。注意 2.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请使用0. 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19. (2分)事项 3.请严格按照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 保持卷面清洁、不要装订、折叠、破损。 5.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 ▏○选择题(共10题,满分30分)1. [ A ] [ B ] [ C ] [ D] 10. [ A ] [ B ] [ C ] [ D] [ E ] [ F ] [ G ] [ H]2. [ A ] [ B ] [ C ] [ D] 11. [ A ] [ B ] [ C ] [ D]3. [ A ] [ B ] [ C ] [ D] 12. [ A ] [ B ] [ C ] [ D] 20. (6分)6. [ A ] [ B ] [ C ] [ D] 15. [ A ] [ B ] [ C ] [ D]7. [ A ] [ B ] [ C ] [ D] 21. [ A ] [ B ] [ C ] [ D]13. (8分)(1) A.4. (4分) B.(2)C.22. (5分)14. (3分)5. (6分)16. (6分)- 1 - - 2 - - 3 -{#{QQABaYKEoggAAABAAQgCEQVCCAMQkgCCCYgGgFAEsAAAiQFABCA=}#}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边框的答案无效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边框的答案无效续上页四、23. 作文600200800最 低 字 数 提 示 线4001000转下页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边框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边框的答案无效语文 第4页 共5页 语文 第5页 共5页{#{QQABaYKEoggAAABAAQgCEQVCCAMQkgCCCYgGgFAEsAAAiQFABCA=}#}济宁市第一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阶段性学业检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2024.11注意事项:⒈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⒉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⒊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⒋本试卷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材料一:“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QQABaYKEoggAAABAAQgCEQVCCAMQkgCCCYgGgFAEsAAAiQFABCA=}#}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B.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还阻碍了文化之间的同化、融合;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C.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D.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与普遍性。B.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语文试题 第 2 页 共 8 页{#{QQABaYKEoggAAABAAQgCEQVCCAMQkgCCCYgGgFAEsAAAiQFABCA=}#}C.如果在自由创造上不同,即使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要素相同,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样。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B.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C.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夏侯玄传》)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4.对“世界文化一体化”论调的批驳,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 分)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 分)《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山月记[日本]中岛敦李征,陇西人士,博学俊才,天宝末年以弱冠之年名登虎榜,补任江南尉。然自视清高,不屑厕身于贱吏之流,不久便辞官归乡,闭门作诗,自认为与其屈膝于恶俗不堪的大官面前,不如留诗名于百年之后。不等扬名于世,生活日渐窘迫。李征焦躁不安起来,昔日俊朗风姿荡然无存。数年后,为妻儿衣食计,他只得又做了一地方小官,听令于已遥居高位的昔日同侪。他终日郁郁寡欢,原本就狂放不羁的秉性愈发难以自抑。一年后,他因公出差,夜宿汝水之畔,某日深夜,忽从床上跳起,狂呼着夺门而出,消失于漆黑的夜色。人们遍寻山野,一无所获。第二年,监察御史袁傪奉敕命出使岭南,途中宿在商於。次日凌晨,天色未明,正待启程,驿卒说前有食人猛虎出没,不如等到天亮。袁傪自恃随从众多,依旧上路了。借着残月微光穿行林间之时,果然有猛虎从草丛中跳出,眼看要扑向袁傪,却又猛一转身,隐入草丛。随即,传出人声:“好险,好险。”袁傪听着耳熟,尽管惊魂未定,仍不觉叫道:“听此声音,莫不是吾友李征?”当年两人同年进士及第,李征几无朋友,却视袁傪为唯一挚友。草丛中没有回应,良久才低声答道:“正是陇西李征。如今身为异类,不忍现身令君畏惧厌恶。但君如不弃,可否作一席谈?”袁傪命部下暂停行进,自己则立在道旁,与这看不见的声音对话。谈罢京城传闻、旧友消息,告以今日身份地位,袁傪问李征为何变成今日模样。草丛中的声音说道——一年前,我夜宿汝水之滨。半夜醒来,忽闻屋外有人召唤,我循声追寻,跑入山林,渐觉浑身是劲,山岩巨石,一跃而过。天色已明,临溪自照,惊见自身已变猛虎。待明白这绝非梦境,我惊恐万分,不知所措。怎么会有这等事?我不明白。事实上我们原本就一无所知,不知情由地逆来顺受,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这便是生灵之宿命。此刻一兔跑过,我一看到它,体内人性瞬间消失;等到人性恢复,发现嘴上已沾满兔血。自此至今的所作所为,实在难以启齿。好在一天之中,尚有数小时人性恢复,仍能说话思考,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8 页{#{QQABaYKEoggAAABAAQgCEQVCCAMQkgCCCYgGgFAEsAAAiQFABCA=}#}甚至背诵章句。以这样的人心来看自己兽行,回顾一生命运,惟有无尽的可悲、恐惧与愤怒。可是,就连这人性恢复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过去我还为变成老虎而惊诧,最近竟为曾经是人类而纳闷。真叫人不寒而栗。唉,待人性消失殆尽,或许反倒让我心安理得吧。每念及终将忘却此身为人,多么惶恐、悲痛。这般心情,非有此遭遇者不能明了。哦,对了,在彻底丧失人性之前,我有一事相求。袁傪一行人全都凝神屏息。那声音继续说道——我本欲以诗成名,曾为之执着终生,乃至丧尽家产,心智迷乱。昔日所作,有数十篇仍能记诵,望君为我笔录,使之流传后世,哪怕仅仅一部分也好。袁傪命人执笔记录。草丛中朗诵声响起,长短共三十篇,格调高雅,意趣卓逸。叹赏之余,袁傪蓦然感到:诗人虽然资质一流,却在某处犹有欠缺……诵完旧作,李征自嘲——惭愧。已成这副模样,我竟然还梦想自己的诗集摆上长安风流人士的案头。既已见笑,索性再赋诗一首,以述心怀。最后两句“此夕溪山对明月,不成长啸但成嗥”吟罢,正当残月辉冷,白露满地,天将破晓。一行人尽皆忘记其事之离奇,而慨叹其人之不幸。李征的声音再次响起——方才我说,不知为何会遭此厄运,但细想起来,倒也并非茫然无绪。人人以为我倨高自傲,实不知我。我欲以诗成名却不愿与师友切磋,更不屑与凡夫俗子为伍。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渐渐脱离尘俗,疏远世人,一任愤懑、羞恨助长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人人皆为驯兽师,性情即是猛兽。我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就是心中猛虎,既折损自身,施苦妻儿,伤害朋友,最后又将我外形也变成与内心一致的模样。每天我的心都越来越接近一只老虎,我如何是好?唯有立于山巅,厉声咆哮,野兽闻之惊恐跪地,却绝无一人识我内心,正如我尚为人时,无人懂我一样。淋湿我这身皮毛的,并非只有浓重的夜露啊。黑暗已渐渐退去,远处哀婉的晓角之声隐隐传来。非告别不可了。李征的声音说道——还有一事相托。我妻儿尚在家乡,对我所遭厄运一无所知。君南归后,请告之我已身死,切勿提起今日之事。还望你怜其孤苦无依,施以援手,使之免于饥冻,于我便是莫大的恩德。言罢,恸哭声起。袁傪也热泪盈眶,应允必定如他所愿。李征的声音最后说道——倘若我是人,本该先托付妻儿,可是比起冻馁的妻儿,我竟然更念念不忘于自己的诗作。正因如此,我才像这样沦为兽身吧。就此分别,你到百步外的小丘再回望此处,我将现出兽形,以打消你重来见我之念,惟恐我已认不得你,将你吃掉。袁傪洒泪上马,待登上小丘,依言回望。只见一猛虎自草丛跃出,遥遥相望。随后,猛虎对着银光散尽的残月,咆哮几声,复又跃入草丛,消失了踪影。(徐建雄译,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征为了妻儿的衣食违背心志出来做一小官,后来又放下了自尊,恳求朋友帮忙照料,可见他对妻儿确实是真爱。B.结尾处猛虎对残月咆哮,既包含着威吓友人打消重见之念的善意,又宣泄着内心愤怒、无奈、孤独等复杂的情感。C.小说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态历程,对自己身变猛虎,李征先是惊恐、不解,接着逐渐接受、认同,最后心安理得。语文试题 第 4 页 共 8 页{#{QQABaYKEoggAAABAAQgCEQVCCAMQkgCCCYgGgFAEsAAAiQFABCA=}#}D.本文与卡夫卡的《变形记》都讲述“变形”的故事,前者侧重探讨人心的幽微,后者将批判指向社会对人的异化。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少年得志转到抑郁发狂,由途中遇虎转到故友重逢,小说情节在开头短短几段中一再跌宕起伏,呈现一波三折之妙。B.无论是李征化虎还是袁傪遇虎均以黑夜为背景,夜色的昏昧可以烘托神秘的氛围,而夜色的变化又能配合情节的推进。C.小说既用李征自述的视角,又用全知视角,既能“入乎其内”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能“出乎其外”灵活把控全局。D.小说用故事套故事的写法,在李征的讲述中不时插入对听者的描写,目的是一再蓄势,逐步加剧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8.身化猛虎后,李征的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梳理概括。(4 分)9.小说中的“诗”在文中有哪些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赵简子围卫之郛郭,犀楯、犀橹,立于矢石之所不及,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臣闻之:亦有君之不能士耳,士无弊者。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是民之用也。献公没,惠公即位,淫衍暴乱,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惠公没,文公授之,围卫,取邺,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取尊名于天下,亦此人之用也。亦有君不能士耳,士无弊也。”简子乃去楯橹,立矢石之所及,鼓之而士乘之,战大胜。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或曰:行人未有以说也,乃道惠公以此人是败,文公以此人是霸,未见所以用人也。简子未可以速.去楯、橹也。严亲在围,轻犯矢石,孝子之所爱亲也。孝子爱亲,百数之一也。今以为身处危而人尚可战,是以百族之子爱于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是行人之诬①也。好利恶害,夫人之所有也。赏厚而信,人轻敌矣,刑重而必,人不北矣。长行徇上②,数百不一;喜利畏罪,人莫不然。将众者不出乎莫不然之数,而道乎百无一人之行,行人未知用众之道也。(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材料二: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信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孔子曰:“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孔子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徒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弥暴。”(节选自《孔丛子·刑论》)【注】①诬:谎言。②长行徇上: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语文试题 第 5 页 共 8 页{#{QQABaYKEoggAAABAAQgCEQVCCAMQkgCCCYgGgFAEsAAAiQFABCA=}#}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有罪者 A 惧 B 是听 C 之 D 察 E 刑之 F 当也 G 无 H 罪者耻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思不同。B.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C.“盛于礼而薄于刑”中的“而”与《论语》中“人而不仁”的“而”用法相同。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的“安在”结构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赵简子包围卫国国都的城郭,敲响战鼓但士兵却不进攻,烛过认为这不是战士的问题,而是赵简子不会使用战士。B.孔子认为治国和驭马是一个道理,君主需要左手拿着缰绳,右手拿着鞭子,二者配合得当,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跳舞。C.赵简子觉得烛过的话很有道理,但韩非子却不认同烛过的观点,他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烛过其实不懂统兵之道。D.卫将军文子听人说公父氏不能“听狱”,他向孔子求证,孔子通过对“有罪者惧,无罪者耻”的分析反驳了这一说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秦人恣侵,去绛十七里,亦是人之用也。(4分)(2)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4分)14.孔子认为先王时期百姓服从命令,现在百姓更加暴乱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 15~16 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15. 下列对上面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苏词上片写梦前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下片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B. 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借景抒情,形象而艺术地表现了诗的丧偶之痛和孤独凄凉。C. 苏词“小轩窗,正梳妆”一句,以当年闺房的常见场景呈现词人心中妻子美丽温婉的形象,更反衬亡妻之痛。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8 页{#{QQABaYKEoggAAABAAQgCEQVCCAMQkgCCCYgGgFAEsAAAiQFABCA=}#}D. 贺词“旧栖新垅两依依”,这一“旧”一“新”,将自己和亡妻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16. 苏轼、贺铸的这两首词,堪称古代悼亡诗之双绝。有人认为,苏词抒情感染力更强,贺词抒情更加细腻,请结合两首词的最后两句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1)武汉大学的校训是“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小刚看到“弘毅”两个字时想起了《论语·泰伯》中的“ ▲ , ▲ ”两句。(2)中秋之夜,小明和家人一起走到江边。他抬头看到天空的一轮满月,不禁想起了《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天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 ▲ , ▲ ”。(3)小芳最近成绩不好,一直闷闷不乐,对学习没有了信心。你可以用《将进酒》中“ ▲ , ▲ ”两句来劝她要振作精神,充满自信。(4)《诗经·秦风·无衣》中,表现将士们修整矛和戟而准备一起投身到征战中的两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 ① ”。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 A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 ② 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 B )。当然,不是每个人( C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分)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分)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曾点言志,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甲),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乙)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丙)老庄若真弃尘绝世,当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丁)连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语文试题 第 7 页 共 8 页{#{QQABaYKEoggAAABAAQgCEQVCCAMQkgCCCYgGgFAEsAAAiQFABCA=}#}21. 下面对语段中画横线处的标点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 分)A.甲处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孟子的话。除引用外,引号还可表示强调或特殊含义等。B.乙处的冒号使用正确,此处表示提示下文,其后的内容指的是“大胆的假设”。C.丙处“义也”后的标点使用正确,此处属句中引用,句号放在后引号前面或后面均可。D.丁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和括号作用类似。22. 反证法的格式是这样的:先做出某个假设,然后推理出其与事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从而证明假设不成立。请用这个格式分析第二段运用反证法的推理思路。(5 分)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学校组织辩论赛,正反方的辩题分别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请选择一方观点,写一篇辩论稿。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文体特征鲜明;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语文试题 第 8 页 共 8 页{#{QQABaYKEoggAAABAAQgCEQVCCAMQkgCCCYgGgFAEsAAAiQFABCA=}#}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阶段性学业检测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1.C(A错在“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由原文“一般的人类文化通过民族文化存在”可知,一般的人类文化是存在的。“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先假设了“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的情形,才能得出“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的结论。B错在“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原文为“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可产生不同的部族,但并不代表“地理条件”是产生不同部族的决定要素。D错在“是我们文化交流需要坚守的原则”,原文只认为文化相对主义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文化相对主义“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也会走向极端,从原文看,文化相对主义有其积极的理论价值,同时又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性。)2.B (错在“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原文“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指的是,光把传统文化作为珍藏品和历史研究对象还不足够。)3.C(这一段的主要观点是“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A项强调借鉴,B项强调团结,D项强调包容;C项“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大概意思是“羹汤的美味,在于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强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与观点吻合。)4.①材料一,重点批驳这种错误的本质(根源),指出其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事实。(或:指出其既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又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②材料二,重点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指出其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5.①这种差异体现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差异,即中国的忠孝观念与美国的个人主义的不同。②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③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花木兰》可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或:中美文化进行互动、交流,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6.C(原文“待人性消失殆尽,或许反倒让我心安理得吧”,只是主人公的一种担忧想象,还没有成为事实。)7.D(“故事套故事”错,三处插入根本不是故事(记叙),而是描写、议论和抒情,所以就更谈不上“故事套故事”了。)8.①最初发现自己身化猛虎后,惊恐万分,不知所措。②因捕食猎物人性消失又恢复后,感到羞愧、可悲、恐惧与愤怒。③发现人性恢复的时间越来越短,为曾经是人类而纳闷,不寒而栗。④每当想到终将忘却曾经为人、彻底丧失人性,感到惶恐、悲痛。(答出一点给1分,共4分)9.①小说以中国唐朝为故事背景,“诗”是当时常见的事物,加入这一元素可以使故事更真实可信;②李征因作诗而辞官,又因作诗而心智迷乱,最后仍不忘拜托友人传扬其诗作,“诗”贯穿于情节始终。③李征在作诗时有着“妄自尊大的羞耻心”,既想留下诗名又忏悔因此疏忽妻儿,“诗”是人物内心各种矛盾的凝聚点。④诗句“此夕溪山对明月,不成长啸但成嗥”以“不成长啸”写其远离文人生活,以“但成嗥”写其异化为虎,可以深刻反映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也为小说增加典雅之感。⑤“诗”本是高雅之物,却因主人过分偏执、太想以此换取后世声名而带来巨大的灾难,作者以诗寄寓警世意义。(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10.BEG(句意:让有罪的人惧怕,这是案件审理得清楚,刑罚恰当,让无罪的人感到耻辱。“有罪者”是名词词组,做句子主语,“惧”是其谓语,“有罪者惧”表意完整, B 处应断开。“是”代词,这,可做句子主语,“听之察”和“刑之当”,结构相同,应分属两个句子,中间应停顿,“也”句末语气词,与“无罪者耻”中间应断开,由此推知 EG 处应断开。)11.C(A 项正确。掌管礼仪的官职;行路之人。 B项正确。“始速祸焉”中的“速”,是招致的意思。C项,不正确。两个“而”都是连词,但前者表并列关系,后者表假设关系。D项,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马惧何哉”“而今在安哉”。)12.B(“君主需要左手拿着缰绳,右手拿着鞭子,二者配合得当”错。由原文“执辔如组,两骖如舞,非策之助也”可知,孔子认为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13.(1)秦人肆意入侵,打到距离绛城只有十七里的地方,也是用的这些民众。(“恣侵”,肆意入侵;“去”,距离;“人”,民众、百姓;“人之用”,宾语前置,用人。每点1分,共4分)现在用刑法来整治百姓,刑法尚且用不尽。为何还要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呢?(“今齐之以刑”,状语后置,“今以刑齐之”;“齐”,整治,使……整齐;“犹”,尚且;“胜”尽。每点1分,共4分)14.①先王重视礼教而很少用刑法,所以百姓服从命令。②现在废掉礼教而崇尚刑罚,所以百姓更加暴乱。(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15. B (“借景抒情”错,“梧桐半死”是用典,“头白鸳鸯失伴飞”是比喻,不是真实描写景物。故选B。)16. 苏词:最后两句,从对面落笔(对写法),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人在明月之夜的心境,眷恋亲人,柔肠寸断。“明月夜,短松冈”二句以景结情,描写月色短松之景,抒发黯然魂销之情。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贺词:细节描写,通过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诗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用细节怀念妻子的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情感抒发比较细腻平静。(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2)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3)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4)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8分。每句1分,错1字该句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18. ①灵丹妙药(灵丹圣药)②酣畅淋漓(痛快淋漓/神清气爽)(2分)19. 示例一: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为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不但疗效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示例二: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中,不但疗效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2分)20. A.虽然身体非常疲乏B.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灵活C.都适合做高强度运动(每空2分,共6分)21. C(“丙处‘义也’后的标点使用正确”错误。此处属句中的不完全引用,句号应放在后引号的后面。)22.假设老庄真的弃尘绝世,那么他们应该不留姓名,不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但事实上老庄与孔孟一样行“入世之事”,这与前面的假设相矛盾。所以,老庄弃尘绝世的假设不成立(老庄并不是真的弃尘绝世)。(答出假设前提1分,推理过程1分,结论1分)【解析】首先找到第2段中做出的假设:老庄真的弃尘绝世。继而依据这个假设来推理:他们应该像《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连姓名都不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然后指出推理结果与事理或已知条件矛盾:事实上老庄曾表达过“爱民治国”“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的观点,还留下了自己的学说经典,这些都是“入世之事”,与假设相矛盾。最后得出结论:所以,“老庄真的弃尘绝世”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四、写作(60分)23.参照2024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赵简子围攻卫国国都的外城,拿着犀牛皮做的大盾牌(作掩护),站在箭和滚石达不到的地方,击打战鼓然而战士却不进攻。简子扔掉鼓槌说:“哎呀!我的战士这么快就疲惫了。”行人烛过脱下头盔回答说:“我听说:仅仅是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罢了,战士没有会疲惫的。过去我们的先君献公吞并了十七个国家,征服了三十八个国家,打了十二次胜仗,就是用的这些民众。献公死了,惠公即位,荒淫无度,残暴昏乱,于是秦人肆意入侵,打到距离晋国国都绛城只有十七里的地方,用的也是这些民众。惠公死后,文公继承君位,围攻卫国,攻下邺地,城濮之战,五次打败楚军,在天下得到霸主之名,用的也还是这些民众。所以,仅仅是君主不会使用战士罢了,战士没有会疲惫的。”简子于是丢了大盾牌,站在箭和滚石能打得着的地方,敲击战鼓,战士们乘势进攻,战斗取得全胜。简子说:“与其让我得到一千辆兵车,不如听到行人烛过的一句话啊。”有人说:行人烛过并没有说出有理论价值的话,只是说惠公失败用的是这些人,文公称霸用的是这些人,却没有发现他们是如何用人招致失败或称霸的。赵简子不应该这么快就丢掉防身用的盾牌。父亲在包围之中,儿子冒着箭和滚石的危险去援救,这是孝子热爱父亲的缘故。孝子热爱父亲,一百个里面才有一个。现在认为君主处在危险之中兵士还可以战斗,就是认为从各家各户来的兵士热爱君主都能像孝子热爱父亲一样,这是行人烛过的谎言。喜好利益嫌恶祸患,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有的感情。赏赐多而守信用,人们就不怕敌人;刑罚重而一定实行,任何人都不敢败逃了。为了君主而牺牲自己的高尚行为,数百人里没有一个;喜欢利赏害怕犯罪,没有人不是这样。统率兵士的人不采用必然的术数,而根据百人中无一人能做到的行为行事,行人烛过其实不懂如何使用兵士的道理。材料二:孔子到卫国,卫国将军文子问他:“我听说鲁国的公父氏不能审理案件,是真的吗?”孔子回答道:“我不知道他不能。公父氏审理案件,让有罪的人恐惧,让无罪的人感到羞耻。”文子说:“让有罪的人惧怕,是案件能审察,刑罚恰当。让无罪的人感到耻辱,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就会感到羞耻;用刑罚遏制犯罪,达到不用刑罚的目的,那么百姓就会惧怕。”文子说:“现在用刑法来整治百姓,刑法尚且用不尽,为何还要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呢?”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百姓的言行就好像骑马时用上缰绳;用刑法来整治百姓就好像骑马时用鞭子。在这边拿着缰绳在那边动,这是善于驾马。没有缰绳而用鞭子,那么马就会迷失道路。”文子说:“用驾马来说的话,左手拿着缰绳,右手拿着鞭子,不更快吗?如果只有缰绳而无鞭子,马还会惧怕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所以先王重视礼教而很少用刑法,所以百姓服从命令。现在废掉礼教而崇尚刑罚,所以百姓更加暴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答题卡.pdf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