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导入新课谈谈宋朝“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陈寅恪想一想:宋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朝代?课程标准: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纲要·上时空坐标960年1127年1141年王安石变法绍兴和议靖康之变偏安江南北宋建国1069年南宋建立军阀割据积贫积弱专制集权富国强兵南宋灭亡1276年目录壹贰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新弊渐生:边防财政危机叁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肆循弊之迹:南宋的偏安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唐自肃、代以后,上失其柄,藩镇自相雄长,擅其土地人民,用其甲兵财赋,官爵惟其所命,而人才亦各尽心于其所事,卒以成君弱臣强、正统数易之祸。”——《宋史》卷436《陈亮郑樵林霆附李道传》阅读材料思考:宋以前政治统治存在着哪些弊端?前代之弊:①地方权重;②君弱臣强;③武将势大。集权君主崇文抑武集权中央(一)背景:①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②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③统治者需要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外患内忧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都城:东京(开封)(二)措施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赵普:……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天下自安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军政:收精兵——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行政:削实权——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节度使渐为虚衔,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财政:制钱谷——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大部分赋税上交朝廷。文官担任牵制知州主管军务、治安监管地方财政主管司法主管仓储四监司—监控和节制各州分散地方机构权力——分化事权,使互相牵制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问题一:方镇太重节度使权力大收权分权(二)措施中央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问题二:君弱臣强解决:对中央机构改革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二)措施调兵权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统兵权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范祖禹《范太史集》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思考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问题二:君弱臣强解决:对中央机构改革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二)措施统调兵权分离宋代开创了台谏合一的监察制度,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弹劾权言事权问题三:武将专权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二)措施“杯酒释兵权”(宋太祖)“五代方镇 残虐,民受其祸。朕令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续资治通鉴长编》以文制武朝代 统治(年) 录取进士 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唐朝 290 7448 26宋太祖 17 188 17宋太宗 21 1487 71宋真宗 25 1760 71宋仁宗 41 4561 112扩大科举规模解决:崇文抑武、完善科举前代之弊 解决办法 采取措施方镇太重 集权中央君弱臣强 集权君主武将权重 崇文抑武(1)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2)州一级增设通判(3)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监察地方(4)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5)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1)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割宰相权力(1)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2)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考试规模,抬高文官的地位。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那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积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范内部动乱,维护政治稳定。本朝见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宋】《朱子语类》局限:官员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地方发展困顿,渐趋衰落,终致靖康之祸。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三)影响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崇文抑武、加强监督 分化事权、相互制约一、防弊之政:加强中央集权(四)特点燕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北宋无险可依,位于第三级阶梯的天然劣势进一步加剧了边防压力。二、新弊渐生:边防财政危机(一)边防压力1.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这一带古往今来就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有较充足的劳动力和兵源,且既有适合农耕、提供财富的大同盆地和翼北平原……还有太行山及其支脉燕山等可作防守屏障。从燕云十六州向南就是中原的一马平川,任何凯觎汉地富庶的游牧民族即使缺乏进取心,也会因为拥有这片土地后对南面的中原王朝形成天然而巨大的战略威慑并使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骑下而感到高枕无忧;相反,失去了这片土地的南方的皇帝们一定会如鲠在喉,寝食难安。二、新弊渐生:边防财政危机(一)边防压力2.积弱(1)北宋与辽的对峙:后唐,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澶渊之盟,1005年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澶渊之盟】内容:①维持已有边界,②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③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影响:通过这项协议,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2)北宋与西夏的对峙: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庆历和议,1044年)。二、新弊渐生:边防财政危机(一)边防压力2.积弱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庆历和议】内容:①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影响:保持了宋夏的和平和边疆的稳定。思考: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之后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在此后,辽也不再秋季侵扰边境,北宋进入一百二十年的经济繁荣期。——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澶渊之盟是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求和的结果......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埋下亡国的种子。——《历史上的今天之澶渊之盟》观点一:屈辱求和,财政受损——不可取观点二:受损有限;和平主流;互市繁荣;民族交融;中华发展——有可取之处二、新弊渐生:边防财政危机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持续扩编军费猛增二、新弊渐生:边防财政危机2、财政危机——积贫冗兵二、新弊渐生:边防财政危机2、财政危机——积贫朝代 统治(年) 录取进士 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唐朝 290 7448 26宋太祖 17 188 17宋太宗 21 1487 71宋真宗 25 1760 71宋仁宗 41 4561 112冗官冗费改革势在必行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一)改革前奏——庆历新政(1043年)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黜陟:严格官员考核与升降标准核心:整顿吏治抑侥幸:限制恩荫制度使官僚滥进新政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结局: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的优容士大夫,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利,范仲淹从头把他推翻,天下成千上万的官僚乃三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 ……暗潮明浪,层叠打来。”史称:“按察使出,多所举劾,人心不悦,而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是谤毁行,朋党之论寖闻于上。——钱穆《国史大纲》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一)改革前奏——庆历新政(1043年)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像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1021-1086)时间:1069年,人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原则:加强国家管理和控制,实现富国强兵宋神宗好嘞,交给你了!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王安石(1021—1086)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作用内容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均输、市易法)等手段;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阅读教材学思之窗思考:反对派的言论说明王安石变法具有什么局限性?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刘挚《忠肃集》卷3《论助设法分析第二疏》局限性:变法操之过急,涉及面太广,加重人民负担;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引发党争。三、解弊之法: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探究】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性质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是一场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变法运动;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收入①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的战争以失败告终;②加重人民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③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王安石(一)南宋的建立1、北宋的灭亡: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2、南宋的建立:靖康之变: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和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即为宋高宗。四、循弊之迹:南宋的偏安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地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隅,史称“偏安江南”。四、循弊之迹:南宋的偏安(二)南宋的偏安南宋、金、西夏形势图(1142年)【思考】阅读教材《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指出南宋政权空间的分布特点。特点:①偏安东南;②与北面的金国、西夏政权并存。1、南宋抗金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2、宋金和议绍兴和议:划界;南宋对金称臣;“岁贡”。3、南北对峙此后,又发生几次宋金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四、循弊之迹:南宋的偏安(二)南宋的偏安课堂小结防弊之政新弊渐生解弊之法循弊偏安边防压力财政危机收归地方权力分散机构权力崇文抑武祖宗家法当堂检测1.(2024.新课标.27)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 )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B书名 基本内容 成书时间《宋史》 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 元朝后期《三朝北盟会编》 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 南宋中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 南宋后期《宋史纪事本末》 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 明朝后期当堂检测2.(2023·湖南卷)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A当堂检测3.(2023·海南卷)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C当堂检测4.(2022·全国乙卷高考·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B.防止武人干政C.提升军事能力D.削弱州府权力A当堂检测5. (2022·重庆卷)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 )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