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 《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课题 《法不可违》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学习 目标 法治观念 : 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违法行为。 理解法律对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依法予以追究。 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政治认同 : 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道德修养 : 践行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 加强自身修养,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争创合格公民。 责任意识 : 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维护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重点 违法行为的分类,不同类型违法行为适用的法律;自觉做到守法护法。难点 感受法律尊严,自觉遵法守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新闻热点追踪:开斗气车、高铁“无理”男子不让座事件 自主评价 让同学们意识到生活处处有法律,法不可违。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活动一: 知识回顾: “可为”与“不可为” 结合七下法律知识,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是“可以做的事”、“应当(必须)做的事”、不应当(禁止)做的事,如果违背了法律,会有什么后果? (情境略) 教师小结:法律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活动二:案例分析:明晰违法行为 见课本P47页探究与分享的三个情境,进行分析讨论。 教师小结: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活动三:学以致用:他(她)违法了吗? (1)4月3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六十条规定,郭某被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 (2)近日,福建某公司未经蔡徐坤许可,利用其肖像为公司产品进行宣传推广。经法院审查,发现侵权事实清楚,被告主动提出和解,并采取措施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30万元损失。 教师小结: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导致不同的处罚结果。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补充三种违法行为对应的法律规范) 活动四: ①新闻评说:《路怒得用法治》 思考:新闻中“路怒症患者”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什么危害?违反了什么法律?有什么后果? 答: 给他人造成生命安全上的威胁、心理上的伤害。他违反了《刑法》,涉危险驾驶罪,被判拘役3个月。 ②学以致用:违法行为归类 如:1、张某与李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张某一怒之下,把李某打成重任,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并赔偿李某相关损失。 2、小刘同学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小石子把沿街路灯打破了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元罚款,并由家长赔偿损失。 3、影楼私自将别人的照片放大并展出。 4、小波的爸爸开车闯红灯。 教师小结:重点归纳 :一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民法、刑法);二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三看违法者的被处罚结果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活动一:看视频《四平警事》,识违法 议一议:视频中主人公的行为违法了吗?我们身边还存在哪些此类违法行为? 教师小结:谎报警情,这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类似的违法行为还有:闯红灯、扰乱公共场所秩序、在名胜古迹上乱刻乱画……等。 活动二:课堂探究 参考课本P49页、50页,议一议:根据生活经验及本节课所学,上述行为违法吗?违反了何种法律?有什么法律后果?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谎报险情、传播谣言、殴打他人、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知识延伸:观看视频《民法与民法典》 活动三:测测你的法治意识 1.坐公汽时,你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3000元钱和失主的一些重要证件,你会将钱包据为已有吗? 2、小区门口有一辆装满了各种快递的三轮车,快递员不在,周围也没人。小伙伴说:”我们拿一个小一点的盒子拆开看看吧?”你会同意吗? 3、偶然路过上次照登记照的照相馆,你发现自己的相片被当作广告放在橱窗里,你会找老板理论吗? (相应的选择,体现出你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 教师小结: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活动四:视频学法《如此驾车》 思考:视频中主人公的不当行为有哪些?这启示我们该怎么做? 如:无证驾驶、超载、酒驾、开故障车……。 教师小结:违法无小事,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自主探究 小组讨论 合作交流 考察同学们的知识积累,明白生活离不开法律,违法无小事。 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明白什么是违法行为。 结合社会新闻,增强对违法行为分类知识的落实。 结合生活中的新闻案例,切实感受到违法无小事,不能因为个人情绪或法律知识的欠缺而违法。 结合常见的违法行为,巩固相关知识。 通过幽默的短剧来激发同学们的探究热情,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炼观点。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明晰常见的两种违法行为以及它们导致的不同处理结果 。 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小测试来反省自身的不足。 通过幽默的短剧来激发同学们的探究热情,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巩固本课所学。拓展空间: 请你搜集身边有可能违法的“小事”,说明可能导致的后果与危害,与大家分享。课堂小结 生活需要法律,法律保障生活。法律是全体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生活中,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