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淄博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
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
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
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
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
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袁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
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
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
空水澄鲜”,“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凤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西南月
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
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姜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
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
求。“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教,飘然何处”,“且陶陶,乐尽天真”,“与谁同坐,明月清风
我”,“小舟从此去,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
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采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
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
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
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一“光风霁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
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话经南宋理学家李侗点出,“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
遂成形容人格气象的经典表述。“光风”是雨雪初晴之时吹拂云开雾散的风:“霁月”是雨
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净的月色。“光风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
状态,以此形容人格气象,既显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脱感和释然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
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虹霁雨”的词境可作为“光风来月”的人格气象在文学创作上的
参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同构。
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
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
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