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庆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说明: 1.本试卷共23小题,共150分,共7页。 2.考试时间:150分钟 3.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题卷及草稿纸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材料三: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B. 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C. 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D. 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论证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B. 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C. 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D. 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B.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C.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D.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窗【澳大利亚】泰格特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下他们俩。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能看到外界。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全部内容了。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围绕,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到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文本二:突转式逆向构思法,简而言之,即“蓄势于前,突转于后”,也就是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文章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涌出一个动人肺腑的高潮来”,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蓄势要蓄足,转折要转陡。以流水作比,蓄势好比提高水位,加大落差,飞流直下,更为有力,激起更大的浪花。这样的突转,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顺逆法也是一种使文章曲折生姿的妙法,它是通过对顺势与逆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文章波澜迭起、起伏变化、曲折生姿的写法。顺势,即顺着事物某种发展趋势来写;逆势,即写与顺势相反的趋势。“文似看山不喜平。”创作时应当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表现出情节的顺势逆势,并使之错落相间,相辅相成。值得注意的是:在顺逆法构思中,顺势和逆势的出现,必须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去编造荒诞不经的情节,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顺逆法与突转法有相似之处,更有区别。二者都有逆转出现,但顺逆法是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进行安排,使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转式则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蓄势于前,突转于后。(摘编自海珠儿《谈逆向构思法》)4. 下列对文本一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窗”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且意蕴丰富,既可指病房的窗,也可指心灵之窗,透过它可以看到两个病人不同的内心世界。B. 靠窗病人死了,医护人员“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这一细节表现了医护人员对生命的麻木冷漠。C. 靠窗的病人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却向病友描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这说明他对生活充满热情,体贴关心他人。D. 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冲突,以此来推动情节发展,并揭露人性的弱点。5 依据文本二,下列对文学作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荷花淀》中先写女人们探夫归来遇敌,将紧张的气氛推到极致,然后写伏击获胜,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B. 《老人与海》中写桑地亚哥老人一次又一次与对手搏斗,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即是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C. 《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属“意料之外”,却符合鬼怪志异小说的情境设定,在“情理之中”。D. 《氓》中先写女主人公对“氓”的热烈情感,再写婚后的不幸以致决绝分手,形成情节突转,具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6. 请简要分析小说《窗》中不靠窗的病人的心理变化过程。7. 小说《窗》“蓄势于前,突转于后”的情节安排产生了怎样的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选自《论语》,有删改)材料二: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8.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G乎H文哉9.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敏于事而慎于言”与“回虽不敏”两句的“敏”含义不同。B. “始作翕如”与“纵一苇之所如”两句的“如”相同。C.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的“去”含义不同。D. “举直错诸枉”与“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两句的“诸”含义相同。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明确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B. 面对王室衰微、礼乐不存的现状,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从唐尧、虞舜到秦穆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C. 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音乐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原来应有的曲调。D. 孔子为《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写了序文,研读《易经》也异常勤奋,常常翻断编穿竹简的绳子,足见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11.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狂夫①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注】①本诗作于客居成都时。②篠(xiǎo):通“筱”,指细小的竹子。③裛(yì):通“浥”,沾湿、滋润。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先从诗人居住的清幽秀丽的环境写起,并化用典故,衬托下文“狂夫”的形象。B. 颔联使用对偶的手法,描绘明净悦目的翠竹轻摇,细雨中清香可闻的荷花格外娇艳。C. 颈联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诗人故人书信断绝,家人饱受饥饿之苦,与前文景色形成对比。D. 尾联的“老”字写出狂夫年迈体衰,饱经患难,行将就木,故诗人称自己“欲填沟壑”。13.杜甫此诗,自称“狂夫”,却与李白《将进酒》中的“狂”大相径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两首诗中二人的“狂”有何不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句写月光照进树林,点染出春江月月夜的奇异之花;“___________”句将月光、游子诗人之情交织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余音袅袅。(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中,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实则深情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3)《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内文言文(本题共3小题,9分)15. 下列加点字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伐其功 伐:自夸 B.疾王听之不聪 聪:才智C. 盖自怨生也 盖:大概 D.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2.下列各句中划线字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序八州而朝同列 B.寡人之民不加多C.辄倾数家之产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7.下列各句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得复见将军于此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C.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认知,在时代更替中发生过多次转变。在西方早期的传说与游记作品里,中国是如梦如幻的神秘之地。中国被描绘为“遍地是黄金”的天堂。神秘、遥远、富裕、广阔是彼时西方对中国最深的印象。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探究真实的中国。1662年出版的《中国智慧》是第一部中拉双语对照的儒家经典译著。“四书”“五经”之后,中国其他文学作品也( )地进入欧洲人的视野,其中包含了四大名著。目前所知( )的四大名著翻译是《三国演义》。英国人汤姆斯将该小说的第八回与第九回译成英文,题为《丞相董卓之死》。一本由英国人裘里翻译的英文版《红楼梦》,出版于1892年到1893年之间。这本百年老书尽管封面已残缺不全,而古典中国煌煌名著的厚重还是能从中窥知全豹。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东学西传”相对应的则是“西学东渐”。其中,《几何原本》的引进翻译倾注了学界( )的心血,它的传译过程足足跨越了两百多年的时光。利玛窦和徐光启协作翻译了十五卷《几何原本》前六卷,刊行于1605年。两百多年后,同样是来自两个世界的两位学者——李善兰、伟烈亚力在徐光启的故乡上海相遇了,两个人( ),决心完成利、徐二人未竟的事业,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在1858年刊印了《几何原本》后九卷。《几何原本》的故事,到这里才算画上了一个句号。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川流不息 首当其冲 经年累月 一见如故B. 川流不息 首开先河 旷日持久 一见如故C. 连续不断 首当其冲 旷日持久 一拍即合D. 连续不断 首开先河 经年累月 一拍即合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尽管这本百年老书封面已残缺不全,但古典中国煌煌名著的厚重还是能从中窥知全豹。B. 尽管这本百年老书封面已残缺不全,但煌煌中国古典名著的厚重还是能从中窥知全豹。C. 尽管这本百年老书封面已残缺不全,而古典中国煌煌名著的厚重还是能从中窥知一二。D. 尽管这本百年老书封面已残缺不全,但煌煌中国古典名著的厚重还是能从中窥知一二。(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机器翻译到智能教育,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已渗透人类生活各领域,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 ① 。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 ② 。未来,一些亚复性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它是能为人类的发展插上翅膀,还是将人类重重摔在地上,现在还不得而知。正如霍金所说:“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 ③ 。”既不沉迷于科技带来的红利,也不低估风险因子的破坏能力,对科技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才能将发展的钥匙紧紧操在我们手里。虽然在当下家庭生活中,漫天飘过“小爱”“小度”,但很难产出那种兼具自主目的、情感、联想和想象力的人工智能。目前人工智能属于弱人工智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发展,人工自为者或许在未来会出现。20. 下列各句中“谁”和“人工智能不是谁都能够驾驭的”中的“谁”,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借问叹者谁,言是客子妻。B.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C. 念此如昨日,谁知已卒岁。D.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三)语言文字运用Ⅲ(本题共1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镌刻在古DNA中的人类演化史可以填补人类历史的缺失环节。古基因组学最新的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能够从人类化石、骨骼遗骸或是曾经生活过的地层沉积物里提取到千年、万年乃至十几万年前的人类DNA,探究人类起源、演化的历史,破解已灭绝的古人类与现代人在基因上的关系。此外,古DNA研究,还证实了我国福建古人群与南岛语系人群的同源性,揭示了新疆和青藏高原人群多元融合而相对连续的遗传结构等,帮助人们通过遗传的线索,追溯深藏的历史真相,从基因里窥见人类族群的迁徙、演变、融合的壮阔史诗。借助科技,人们破解了一粒珠子内的乾坤,揭开了古时中外交往交流的一角。西周中晚期的“礼制改革”,不仅表现在青铜器上,而且在珠饰上也有所体现。西周的珠饰中有两类新材料,一是烧制滑石珠,二是釉砂。带釉的烧制滑石珠作为最早的人工玻璃质材料起源于西亚或南亚,并向世界传播。而在河西走廊及中原,都发现了烧制滑石珠,它们是如何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检测分析小河墓地出土的烧制滑石珠上残留的绿色釉后,考古人员发现其与印度哈拉帕文化的烧制滑石珠釉成分比较接近。因此推测,烧制滑石珠工艺可能是从印度河谷通过中亚传播到南疆小河基地一带,再传播到哈密东天山,再传到河西走廊,之后再从甘青地区传至中原。22.请以“科技”为主语,用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群人之中,总有大家渴望追赶的“最好”榜样;一个人心中,也总有梦想达到的“最好”目标。“最好”能引领我们变得“更好”,但是也容易变成前进的阻力——不少人在难以成为“最好”时,便会放弃变得“更好”的努力。所以,西方有句谚语:“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应如何协调“更好”与“最好”的关系?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 C 2. D 3. B 4. B 5. C6. ①开始听同伴生动地描述所“见”时非常享受,愉悦陶醉;②刚产生嫉妒心时感到惭愧;③随着嫉妒心的膨胀产生怨愤;④同伴发病生命垂危时,矛盾挣扎;⑤发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惊愕(困惑/惭愧/悔恨)。7. ①从人物形象看,在蓄势与突转中,以靠窗病人善良真诚,反衬另一个病人丑陋的一面。②从情节上看,前文用靠窗病人的描述充分蓄势,最后突转,发现窗外是一堵墙,结尾骤起波澜,曲折生姿。③从主题角度看,这样安排可以更好地表现人性的复杂,批判人性的丑恶。④从读者感受看,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8.BDF 9. B 10. D11. (1)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2)孔子用《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人有七十二位。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到道德高尚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颜回请教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人都称赞他仁德。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实践先生说的话。”材料二: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政务,孔子回答说:“为政最主要的是选择好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务,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抛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贼,孔子说:“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在下的人)即使鼓励他们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可是鲁国始终没有任用孔子,而孔子也不去谋求做官。孔子在世时,周王室衰微,礼乐废弃,《诗》《书》残缺。孔子追溯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依次编定《书传》的篇章,上记唐尧、虞舜的时代,下至秦穆公,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整理历史事件。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讲述,(但是夏朝的后代)杞国没有留下足够的文献证实它。殷商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殷商的后代)宋国没有留下足够的文献证实它。如果文献充足,那么我就能够证实它了。”观看殷、夏礼仪制度的损补的情况后,孔子说:“以后即使再经过一百世,礼仪制度也还是可以推演而知的,因为一种洋溢着文采一种充满着质朴。周王朝的礼仪制度的制定是参照了夏代和殷代的礼仪制度,因此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王朝的礼仪制度。”所以《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孔子告诉鲁国乐官太师说:“乐律是可以知晓的。开始演奏,五音配合乐声洪大,接下去是音律高低和谐,音节明快,再连续不断,造就一部乐曲。”“我从卫国返回鲁国,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了原来应有的曲调。”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时,删去重复,选取那些可以用于礼仪教化上的,往上采用殷商始祖契、周朝始祖后稷的圣德,再述殷、周的兴盛,直到周幽王、周厉王时礼乐制度的残破,把叙述夫妇关系和感情的诗放在首篇,所以说“《关雎》这一乐诗放在《国风》的开始,《鹿鸣》乐诗作为《小雅》的开始,《文王》乐诗作为《大雅》的开始,《清庙》乐诗作为《颂》的开始”。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配乐歌唱它,以求配合《韶》《武》《雅》《颂》乐舞的音调。先王的礼乐制度从此可以得到称述,因为具备了先王的仁义之道,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的编修。孔子晚年喜爱《易经》,为《彖》《系》《象》《说卦》《文言》诸卦辞作了序文。孔子勤奋研读《易经》,多次翻断了编穿竹简的绳子。孔子说:“给我数年时间,像这样,我对于《易经》从文辞到义理就可以全部掌握了。”孔子用《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人有七十二位。像颜浊邹这样的,很多方面都受到孔子的教育(而又不在七十二人之列)的弟子,也是很多的。D13.①杜甫的狂是一种“疏放”的洒脱。虽然自己生活艰辛,却仍然欣赏生活中的翠竹轻摇,雨润荷花,始终用一种倔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磨难;②李白的狂是一种自信的豪放。一方面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对自己充满自信;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但愿长醉不愿醒”的随心所欲的狂放不羁。14.(1)月照花林皆似霰 落月摇情满江树(2)不思量 自难忘(3)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15. B16. B17.D18. D 19. D20. A 21. ①还将影响到人类的职业领域;②也会催生一些新职业/并不会让人都失业;③要么是最糟的22.科技既能帮助人们追寻古人类在地球上的足迹,又能帮助人们还原中西文化早期交往交流的事实。(43字)【23答案】例文:敢于追求“最好”,乐于享受“更好”人无追求,是茫然一生的可怜虫;追求不高远,是扶不起的刘阿斗:有追求是如此之重要,追求高远是如此之必需。既然有追求这么重要,人生漫漫,众生芸芸,追求的止境在哪里?答曰:“最好。”对完美的执着,是有追求的人的天性。但是,我要提醒的是:“最好”可能是无底的洞,给我们诱惑,也可能让我们迷惑。我劝大家:敢于追求“最好”,要勇毅;乐于享受“更好”,要知足。“最好”是可望且必须望的最高目标。古语云,期乎其上,得乎其中;期乎其中,得乎其下;期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因此,我们要勇毅地去追求“最好”。没有对“最好”的期许,没有对“完美”的执着,怎么能有拼搏的动力、奋斗的激情?正因执着于为人类研制出“最好”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屠呦呦才能十几年如一日,埋头实验不懈怠,充满了拼搏的动力;正因执着于为人类设计出性能“最好”的手机,乔布斯才能扎根科研不停顿,充满了奋斗的激情。“最好”很难得,但“最好”很可爱。然而,完美的“最好”,往往又是不可即的。世界上最完美的圆,只存在于理念中,再精确的圆规,只能画得“更圆”,无法画得“最圆”。每一个我们误以为的“最”,其实都只能是一个“更”。这似乎是人类永恒的悲哀。有人面对这不可完成的追逐,垂头丧气,丧失信心,停下脚步。但我们真的要因此而气馁吗?虽然“最好”有时可望而不可即,但在追逐中,我们收获的进步、成长,收获的一个个“更好”,难道不值得我们欣喜?其实,追求“最好”的意义不正在于“最好”的可望不可即吗?正因为他的不可即,我们才对它一再地追逐,才向着完美一再冲锋。在这追逐和冲锋的过程中,我们实现成长,实现超越。正是因为执著的勇士们对“最好”的一再追逐,才有了一个个“更好”的一再实现。一种种更好的新药不断面世,一款款更好的手机不断上市,一部部更好的电影不断上映,一家家更好的公司不断成立。这样我们的世界一再变得“更好”。其实,每一个个更好,岂不都是一个当下的“最好”?所以,我们勇毅地去追求“最好”吧,我们要一览最高峰的无限风光;但,我们也要快快乐乐地欣赏攀向最高峰的路途中看到的每一处“更好”的风景,知足于当下的收获。要追求“最好”,要享受“更好”。每一个“更好”,都是当下的“最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题旨在引导考生思考,在成长的道路上,如何辩证地处理追求“最好”与做到“更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了引导考生思考,所供材料对此作了初步阐述。材料可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个层次指出,对“最好”的追求,是普遍的。这里的“最好”,可以是最优秀的榜样人物,也可以是最想达到的目标、最完美的理想。第二个层次做了辩证性解释:对“最好”的追求,对人有引领作用,让人在追求“最好”的过程中,逐渐向榜样学习,为目标和理想而奋斗,从而实现自我提升,使自己更有经验和能力,使工作成绩和生活境遇变得“更好”;但如果把“最好”看得过于完美,认为其遥不可及,或者对其的追求过于强烈,不允许自己出现任何差错,这样,反而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让人不再试图通过努力改变自我,或者唯恐自己出错而不敢继续努力,这样的话,对“最好”的追求,反而变成了前进道路上的阻力。第三个层次,则引用西谚,再一次明确提醒:不要因对“最好”的追求过于强烈,而阻碍了自己前进的步伐。整体看,材料是说对“最好”的追求,对让人变得“更好”有促进作用,但要把握好度,不能因把“最好”看得过于完美、对其的追求过于强烈,而打击了努力奋斗的积极性。写作时,可以顺着材料的思路分析,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更好”与“最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独特理解。我们可以先从概念入手,指出“最好”和“更好”的内涵。“最好”指的是自己追求的榜样、最高的目标、最美的理想。“更好”指的是思想和能力的提升、成绩的提高、境遇的变好。接下来强调对“最好”的追求,能激起人的斗志,激发人的潜力,让人改变自我,进而改进学习和工作。然后辩证分析,追求“最好”时也要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度”,避免被追求完美的心理“反噬”,反而让自己停止了前进。立意:1.对“最好”心向往之,对“更好”身践行之。2.勇敢追求向往“最好”,小步快跑实现“更好”。3.莫因“最好”太完美,裹步不前失“更好”。4.不求一蹴而就,但求日有所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