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柳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柳州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地 理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
1.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题无效。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贴好条码。
3.选择题,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非选择题,请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
附注:本试卷内中国地图界线系按标准地图服务自助制图生成。图上境界不作划界依据。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表1根据我国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制作,为人口总和迁移率及其主要迁移原因构成表,图1为同期我国人口主要迁移原因与年龄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 图中表示工作就业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迁移人数最集中的年龄段为
A. 1~15
B. 16~32
C. 33~48
D. 49~64
3. 对迁出地而言,与省际人口迁移规模正相关的因素是
A. 居民受教育水平
B. 房租及房屋价格
C. 人均可支配收入
D. 外商直接投资额
相对于扇顶和扇中,扇缘是洪积扇发展绿洲农业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香日德镇、巴隆乡和宗加镇位于柴达木盆地,三个乡镇的绿洲农业分别位于洪积扇的不同部位。图2为三地位置和绿洲农业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高三地理 第1页 共6页
4. 相比于巴隆乡的绿洲,宗加镇的绿洲
A. 年降水量更大 B. 热量条件更差
C. 土壤颗粒更细 D. 地下水埋藏更深
5. 香日德镇的绿洲农业从扇缘一直延伸至扇顶的原因最可能是
A. 中上游水源充足 B. 下游环境恶化
C. 中上游土壤肥沃 D. 下游用地紧张
6. 滴灌通过管道将水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喷灌通过喷头将水喷射到空中再洒在田间,漫灌让水在地面上自由流动借助重力作用浸润土壤。柴达木盆地的绿洲多用滴灌和漫灌,不选择喷灌,主要原因是当地
①冬季低温 ②空气干燥 ③水资源短缺 ④大风天气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有学者根据研究绘制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奥陶世盆地原型示意图(图3)。据此完成7~9题。
7. 图示时期,①②两处地壳性质的正确描述是
A. ①②都是陆壳 B. ①是陆壳②是洋壳
C. ①②都是洋壳 D. ①是洋壳②是陆壳
高三地理 第2页 共6页
8. ③处最有可能形成的岩石类型是
A. 板岩 B. 花岗岩 C. 石英岩 D. 玄武岩
9. 与④处成因最相似的海是
A. 东海 B. 红海 C. 黑海 D. 地中海
松嫩平原一般每年从11月初土壤开始冻结,3月解冻,5月下旬才能全部融通。这里盐沼湿地广布,盐沼湿地的盐分迁移,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土壤干湿、冻融变化均会影响土体内水盐动态变化。图4为当地盐化沼泽土总盐分含量随深度变化曲线,图5为当地盐化沼泽土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变化曲线,图中曲线分别代表7、9、12月和翌年4月的含盐量或含水率。据此完成10~12题。
10. 总盐分含量随深度变化曲线中,表示翌年4月含盐量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含水率随深度变化曲线中,表示7月含水率的是
A. ⑤ B. ⑥ C. ⑦ D. ⑧
12. 水稻可作为盐渍土改良过程中的“先锋作物”,它的种植可以
①提高地下水位 ②稀释土壤中的盐分
③增加植物蒸腾 ④吸收土壤中的盐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纽约位于西5区。我国某航空公司的航班计划于北京时间12月6日20:20分从北京出发,预计 15小时30分钟后抵达纽约。据此完成13~14题。
13. 飞机如果正点抵达纽约,抵达时当地的区时为
A. 12月 6日4:50 B. 12月6日22:50
C. 12月7日23:50 D. 12月7日11:50
14. 从最短路线考虑,该航班最有可能跨越
A. 北冰洋 B. 印度洋 C. 大西洋 D. 太平洋
高三地理第3页 共6页
图6为广西年太阳总辐射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 影响广西年太阳总辐射分布最主要的因素是
A. 纬度
B. 经度
C. 地形
D. 河流
16. 影响图中甲地等辐射量线闭合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
B. 经度
C. 地形
D. 河流
二、综合题 (本大题共3 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江苏启东市吕四渔港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配套功能最完善的综合性人工渔港,可供2300多艘渔船停泊、装卸、补给。吕四渔港是重要的水产交易中心,拥有水产品养殖、加工企业达100多家,冷藏加工企业50多家,2022年出产各类海产品超过40万吨,渔业产值达数十亿元。图7为吕四渔港位置示意图,图8为吕四渔港附近海域2月海流示意图。
(1) 分析吕四渔港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6分)
(2) 简述吕四渔港发展成为重要的水产交易中心的条件。 (6分)
(3) 分析吕四渔港的发展对促进当地城镇化的作用。(8分)
高三地理 第4页 共6页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滇西南地区包括普洱、西双版纳等5个州 (市) ,为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这里地形错综复杂,植被覆盖率高达72.7%。近年来该地区空气质量波动较大,PM 浓度明显高于云南省其它地区。研究表明,滇西南地区的 PM 污染物多来自于境外,主要是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引发。图9为该地区近年3~5月 PM 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示意图,图10为该地区监测站点PM 质量浓度年内变化示意图。
(1) 说出滇西南地区 PM .5质量浓度的季节变化,从气候的角度简析7月PM .5浓度低的原因。(6分)
(2) 指出滇西南地区3~5月 PM2.5质量浓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简析成因。 (6分)
(3) 从加强国际合作的角度,针对滇西南地区PM . s污染问题提出建议。 (4分)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五大湖沿岸地区的工业历史悠久,特别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叶,这一地区以煤炭、钢铁、汽车制造和重工业而闻名,曾经是工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
“五大湖恢复行动计划”于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至今。该行动计划及其配套措施旨在加快保护和恢复全球最大的地表淡水系统,并最终实现“五大湖区成为人们和野生动物健康居住的地方”。
五大湖地区内各级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共同参与大湖流域保护,通过成立由专业人士和社会民众参与的委员会、特别行动组等构建多层管理机制,协商五大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该计划强调公众参与和教育,强调信息和科技在实施行动计划中的重要性。
“五大湖恢复行动计划”至今已经资助了超过6850个项目,总投资额达到了34亿美元。
高三地理 第5页 共6页
通过计划的实施,五大湖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有许多工作需要继续进行。
图11为五大湖沿岸“环境压力”分布示意图。
(1) 根据材料指出五大湖的主要环境问题并简析成因。(8分)
(2) 简要论述五大湖恢复行动计划对中国大型湖泊生态环境治理的借鉴意义。 (8分)
高三一模地理参考答案
1. C
2. B
3. A
4. C
5. D
6. C
7. D
8. B
9. A
10. B
11. D
12. D
13. B
14. A
15. A
16. C
17.(1)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 寒暖流交汇处,淡水与咸水交汇处,鱼群集聚; 有长江等河流注入,带来大量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饵料丰富;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地海洋养殖技术发达,养殖规模大。
(2) 渔船停泊装卸作业多,渔业资源丰富; 邻近长江三角洲,相关企业集聚,消费市场广阔; 基础设施完备,邻近铁路,且航运发达,水陆交通便利。
(3) 吕四渔港作为渔业活动的重要基地,促进了当地渔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渔业产业链的延伸,为城镇化提供了经济支撑。吸引了大量人口前来就业和居住,促进了城镇人口的集聚。为了满足渔港发展的需要,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和完善。渔港独特的海洋文化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18.(1) 干季(11月至次年5月)浓度较高,雨季(6至10月) 浓度较低。7月份进入雨季,在降水的清洗下,空气中的PM 浓度低。
(2) 从西南到东北PM 浓度逐渐降低。污染物主要来自于西南境外的干季烧荒,距离污染源地越近,PM 浓度越高。
(3) 中国可以向相关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环保农业技术,以减少烧荒。可以与相关国家制定共同防控大气污染的政策和制度、建立污染监测预警机制。
19.(1) 环境污染:五大湖沿岸地区曾经传统工业发达,工业废水排放到水体中; 这里城市林立,生活废水排放导致湖水受到污染。生态破坏:工业活动、城市化和农业扩张导致五大湖的自然生境遭到破坏,影响了鱼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栖息地。
(2)
评分建议 答案描述
6-8分 包含大型湖泊治理内涵,视角丰富,充分结合材料论述,逻辑较严 谨, 条理较清晰,结构较完整,运用地理术语准确。
3-5分 视角少,仅关注个别方面。表达有一定逻辑, 但实例不当或不能充分结合材料。能运用地理术语。
0-2分 无视角,无实例, 地理术语有错误, 表达逻辑较为混乱。
答案示例:
大型湖泊作为较大尺度的湿地系统,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维护也发挥关键作用。大型湖泊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发挥各级政府的管理作用,还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在足够的资金技术及人力支持下,全方位的协同治理才能实现大型湖泊的可持续发展。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国策,健全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以“一湖一策”的方式,通过立法建制,对大型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管理体制、综合规划等一系列问题做出强制性的规范。
②大型湖泊往往跨行政区划,需要各级政府间的有效协调。通过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沟通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平衡各方利益,协同攻坚,共同实现大型湖泊的生态修复和保护。
③大型湖泊的治理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应建立“中央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湖泊保护和治理。
④实现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与社会大众共同参与,使大型湖泊的治理能平衡各关切方的利益,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使相关举措专业规范同时又符合现实情况。
⑤开展全面、深度的生态环保教育和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⑥注重科技与信息的重要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提高湖泊管理和保护的效率和质量。
⑦久久为功,大型湖泊的治理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持续地努力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