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锦绣香江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锦绣香江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模拟检测答案
B。A.qí/qī,zhuō/duō;B.zhù/zhù,jué/jué;C.cuán/zǎn,léng/línɡ;D.tǎnɡ/tǎnɡ,tì/tiáo。
D。A.人迹罕至;B.翻来覆去;C.云霄。
3.C。A.各得其所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了恰当的安排。符合语境。B.花枝招展形容女性打扮得十分艳丽。符合语境。C.咄咄逼人的意思是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这里不符合语境。D.恍然大悟的意思是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符合语境。
4.A。B.成分残缺,去掉“由于”或“使”;C.否定不当,去掉“防止”或“不”;D.搭配不当,去掉“没有”,或者把“能够”改为“能否”。
5.【答案】(1)①和B,②和C。③和A。
(2)①交友典故 ②交友原则
(3) 例:李明,你好。你愿意请朋友吃东西、看电影,说明你对待朋友大方仗义,但因此总向父母伸手要钱就不对了,真正的友谊不是建立在吃吃喝喝上的,也不该为此过多挥霍钱财,双方拥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才能成为长久的朋友。
6.(1)①遥怜故园菊;②山岛竦峙;③枯藤老树昏鸦;④闻道龙标过五溪;⑤学而不思则罔;⑥岐王宅里寻常见。
(2)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②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7. A A.都是同“悦”,高兴的意思;B.高兴/以……为乐;C.每天/时间;D.优点/擅长;
8. 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②王生更加生气,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开了。
9. B 根据甲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可知,提到了要广泛地学习,恳切地发问,还要多思考当前之事,而不是“多思考未来之事”;
10. 甲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乙文“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两句告诉我们,学习要多思考;
甲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乙文“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
译文:王生爱好学习却不得学习之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擅长学习,是真实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擅长学习吗?”李生劝说他:“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擅长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开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擅长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于千里之外,难道是擅长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现在不改正,等你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警诫自己。”
11.(1)春潮渐渐涨了起来,江面显得比平时宽阔。描绘了一幅恢弘广阔的春江图。(翻译描写1分,写出景物特征1分。)
(2)残夜未尽红日初升,旧年未逝新春已到。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理趣。
12.C 。根据材料三②段“宋朝时期”“推行‘程朱理学’禁锢人性”“延续唐朝的款式特点,但变得简洁质朴。女装更是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可知,宋朝时期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汉服样式简洁质朴,拘谨保守。;而非“魏晋时期”。
13.D A.有误,根据材料四①段“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汉服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分析可知,汉服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选项指所有中华文化内涵,与原文意思不符; B.有误,根据材料四①段“汉服文化能逐渐突破圈层,部分得益于汉服爱好者的不懈推广”分析可知,汉服文化能够突破圈层,部分得益于汉服爱好者的不懈推广,选项“皆因”太绝对了,与原文意思不符; C.有误,根据材料四①段“此外,大众媒体和互联网蓬勃发展,也成为汉服推广的有利工具。贴吧、论坛发展到抖音等视频软件,让汉服进一步走进大众的视野”分析可知,选项“贴吧、论坛、抖音等让汉服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原文意思不符付;
14.B.有误,根据引语“因其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可知,“汉服之美,点燃文化自信”主题应是感受汉服的文化内涵,而“举办汉服缝制活动,在设计师与缝纫师指导下学习缝制汉服”与感受文化内涵的无关,只是学会了做衣服(汉服),因此不符合“汉服之美,点燃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设计。
15.汉服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汉服不仅仅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中华文明精神的体现;汉服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接触汉服,不但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穿上汉服总有一种穿越之感。汉服在面料、剪裁、色彩等方面都表达着传统文化的形意之美,而汉服对身材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质,对当代服装设计也有借鉴意义。
16. A有误,本文①—⑤段由父亲的一双农鞋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父亲;
17. 示例一:运用了神态描写,以阴沉的脸色写出了父亲借不到钱的无助和惆怅,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示例二: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坐”“卷”“吸"等动词,表现了父亲借不到钱的无助和惆怅,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18. 示例一:可以删去。①内容上,文章已经用父亲筹钱买书这件事刻画了父亲无私爱我的形象,以及父亲崇拜知识对我爱书、爱阅读的影响,删去此段并不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情感的表达。②结构上,仍可以完整交代父亲筹钱买书、“我”考上中医学校等事件,不影响文章完整性。③艺术效果上,让读者自己领悟父亲的品质及对我的影响,情感表达上更加含蓄,耐人寻味。(任选两点作答即可)
示例二:不可以删去。①内容上,写出了父亲虽然普通,但用自己无私的爱和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我,概括了主要内容,使文章中心更突出。②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父亲主张知识改变命运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支持我学习,启示下文我考上中医学校及后来我养成爱书、爱阅读的习惯。
19. ①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暗示了那个年代物质奇缺、生活贫困,营造了艰苦的环境氛围。②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农鞋”一直贯穿文章始末。③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包含了父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收藏农鞋是对过去困难时光的追忆,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珍惜,暗示了文章主旨。④设置悬念,以农鞋了竟然“塞满玉米叶子”引起读者好奇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0.作文范文:
原来,我也很独特
小时候,当别的女孩都穿上她们华丽的舞裙,迈着轻盈的脚步在舞台上旋转跳跃时,我却在外公的书房里、在宣纸上,挥墨练字。
外公的毛笔字写得极好,每每他站在书桌前提笔凝思时,我总喜欢凑上去,替他研墨、整理宣纸,然后站在一旁静静的看着浓墨与宣纸的交融。书房不大,总是充盈着一股淡淡的墨香,正是这股墨香吸引着我,我开始向外公请教如何写毛笔字。
于是,一间小小的书房,成了我们相约挥洒浓墨的一方天地。无论严寒酷暑,我们都在这里赏诗品茶,练字作画。外公的笔锋凌厉,写出的字颇有雪中傲梅之感。我也像外公一般,将手中的茶一饮而尽,随即提笔蘸墨,毛笔在米黄色的宣纸上飞舞起来。窗外不知谁家的舞曲愈唱愈烈,我手中的笔舞动得也愈发轻快,最后竟生出一股酣畅淋漓的快感!
外公看到后哈哈大笑:“好一幅行云流水的作品!”这时,窗外一曲终了,我澎湃的心情也缓缓平静,看着外公眉眼间慈祥的笑意,看着宣纸上尚未干透的墨水,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元旦晚会上,我看着舞台上的她们在闪光灯下提着裙摆、踮着脚尖,像优雅的天鹅般翩翩起舞时,再也没有当初那般羡慕,有的只是释然。因为我找到了我真正所热爱的,我终于明白了我也很独特。有人喜欢优雅动人的舞蹈,有人喜欢激情澎湃的歌唱,而我爱那清幽的墨香;爱那素净的宣纸;爱那挥毫泼墨的感觉;更爱那书法给我带来的恬静淡然。
选择不同,我们的人生角色便不一样,也因此得以彰显我的独特。我会一直坚守这份独特,勇敢做自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写作。
第一,审题。本题为一篇半命题作文。“原来,我也很_____”,可填写的内容有很多。可以填写表现性格品质的词语,如“坚强”“谦虚”“自信”“乐观”“开朗”等,也可以填写表现某种状态的词语,如“幸福”“富有”“迷茫”等,还可以填写表现“我”的地位作用的词语,如“渺小”“重要”“独特”等。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角度切入即可。题目中“我”限制了本文要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要以第一人称来写。要扣住“原来”一词,是经过某件事情得以重新认识自己,才发现自身的某种品行,而不是自己一直就清楚明白的。
第二,构思。“原来,我也很_____”,要求写记叙文。应记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让自己发现了某些新的情况。要写出前后的对比,简写事件发生之前是如何认识自己的,详细记录事件的经过及事件发生后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要做到详略得当。也可以添加一些心理描写,写明重新认识自己的心理活动,使文章具有真情实感。文章也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结构,可以以日记的形式安排行文,写明自己一天中经历的某件事给自己带来的感悟;也可以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从多个角度切入主题,如题目写“原来我也很重情”,可以以“亲情”“友情”“师生情”为小标题,全面描写“我”的品质。
第三,选材。半命题作文,要结合所补的题目进行选材,要契合文章主题。如以“原来我也很幸福”为题,可以写埋怨父母对自己的管束,却在父母的日夜操劳中感受到幸福;以“原来,我也很独特”为题,可以写在各种兴趣班的报名浪潮中,自己没有盲目跟从,培养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原来,我也很勇敢”为题,可以记录自己第一次坐过山车、第一次学游泳等事件。选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事,要做到“以小见大”,写明对自身的深刻认识,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
21.(1)(1)阿长;(2)无常。
(2)(1)衍太太(2)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并为“我”买来思幕已久的《山海经》。
(3)(1)离开江南水师学堂时,鲁迅先生厌恶这种“乌烟瘴气”的风气,叛逆的性格使青年鲁迅义无反顾,走得离封建迂腐越来越远。说明反抗精神使他获得新生,引导他走向正确的道路。
(2)离开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鲁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说明鲁迅明白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要救中国人要从思想入手,因此“弃医从文”。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模拟检测
七年级 语文试卷
说明: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全卷共21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
3. 本卷分“问卷”和“答卷”,本试卷选择题部分必须填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非选择题部分的试题,学生在解答时必须将答案写在“答卷”上指定的位置(方框)内,写在其他地方答案无效,“问卷”上不可以用来答题;
4.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考生解答填空题和解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如用铅笔作答的试题一律以零分计算;
6.选择题要求用规定型号铅笔填涂,涉及作图的题目,用题目中规定型号的铅笔作图。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共 24 分)
一、(5小题,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分歧/攲斜 笨拙/咄咄逼人 B.贮蓄/伫立 诀别/速战速决
C.攒成/积攒 棱镜/凌云之志 D.倘若/流淌 倜傥/风调雨顺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是( )(2分)
A.朗润 呼朋引伴 健壮 人迹罕致 B.荫蔽 翻来复去 宽敞 喜出望外
C.奥秘 花团锦簇 云宵 人声鼎沸 D.感慨 混为一谈 惭愧 美不胜收
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综合实践课上,小明在打羽毛球,小红在练习合唱,我在组装飞机模型,我们各得其所。
B.忽然一片银铃般的笑声由远及近,原来是一群花枝招展的姑娘,踏着晨曦,穿过公园匆匆而来。
C.历史老师讲课旁征博引,十分有趣,那咄咄逼人的语调也常常被同学们模仿。
D.这道数学题,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老师一点拨才恍然大悟。
4.下列没有语病一项是( )(2分)
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B.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坚毅而豪爽的性格。
C.为了防止不再发生这类安全事故,某市各个单位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D.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综合性学习(8分)
5.班级开展主题为“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巧连线,辨友情】请你根据不同的朋友关系,把以下解释和相应的称谓连线。(3分)
①布衣之交 A.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不谋名利、不尚虚华的友谊。
②忘年之交 B.平民之间的交往,或显贵者与地位低的人的交往。
③君子之交 C.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2)【拟名称,知友情】同学们正在策划墙报,请你根据对应的内容分别设计栏目名称。(2分)
栏目内容 栏目名称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庄子 山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 学记》) 交友名言
①_________
我们在交友的时候,要尊重彼此的个性和差异,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朋友,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尽力做到;要忠诚坦率,共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②_________
(3)【敞心怀,抒友情】你的同学李明为了请朋友吃东西、看电影,最近经常向家长伸手要钱,还和学校里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同学走得较近,你该如何劝说他。(3分)
二、(1小题,8分)
6.古诗文默写(8分)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②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③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④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⑤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⑥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月亮是古典诗歌中永恒的意象,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4分)
题目 作者 诗句 批注
《峨眉山月歌》 李白 ① , 。 月落江中,思随江流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② , 。 月色凄冷,愁思蔓延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 46分)
三、(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12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②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③右。”
(选自《李生论善学者》,有删改)
[注]①志:记住。②还:同“旋”,转身。③坐:同“座”,座位。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不亦说乎/王生不说 B. 不亦乐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 吾日三省吾身/意与日去 D. 择其善者而从之/或谓君不善学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甲文中“学而时习之”一句强调学习之后按时温习的重要性。
B. 甲文提到了要广泛地学习,恳切地发问,还要多思考未来之事。
C. 乙文王生的态度从“不说”到“惊觉”,可见其理解了李生的意思。
D. 甲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言简义丰;乙文叙述故事,趣味性强。
10.两篇选文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共同观点?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4分)
11.阅读诗歌,回答下面问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2分)
(2)请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的理趣。(2分)
四、(8小题,30分)
(一)阅读以下材料,完成12~15题。(13分)
汉服之美,点燃文化自信
中国汉服有许多别称,如华服、汉衣冠、华夏衣裳,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汉服早已成为东方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时代发展,汉服很难成为大众的日常服装,但因其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而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材料一:
从总体上看,汉服形式主要遵循两大形制,一种为上下分体制:上身为衣,下身为裳,如冕服、襦裙等;另一种为衣裳连制: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如深衣、袍等。汉服除了形式特点鲜明外,还蕴含着中华文化独有的精神内涵,如“上衣下裳”体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交领右衽”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右为尊的思想观念;“中缝垂带”“宽袍大袖”等体现出中国人正直和谐的思想观念。因此,汉服不仅仅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中华文明精神的体现。
(整理自赵文静《“汉服热”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意义》)
材料二:
(图片来自网络)
材料三:
①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一部汉服史等于半部中华文化史。汉服诸多特点,都可以在二十四史、经史子集里找到依据,说明其是根据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创新变化的。
②朝代思想文化汉服变化特点
朝代 思想文化 汉服变化特点
汉朝时期 儒家思想为正统,兼收西域民族文化 以深衣为服饰主流,服饰质料乃至图文融入多民族的文化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富。
魏晋时期 独立人格和自觉精神得到发展 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衣式为大袖翩翩,饰带层叠,表现出飘然若仙的风格。
唐朝时期 多元文化共存 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出现了大袖衫、圆领澜衫、翻领对襟等多种装款。服饰图案也趋于丰满、华美。
宋朝时期 推行“程朱理学”禁锢人性 延续唐朝的款式特点,但变得简洁质朴。女装更是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
明朝时期 重塑汉族礼仪 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去除元朝服制,全面恢复汉族服饰特点是宽大简洁,后期出现使用钮扣代替带结等新款式。
(整理自曹革蕾的《各朝代文化特点与汉服形制的关系》)
材料四:
①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汉服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音乐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近年来,随着“汉服热”不断升温,越来越多青少年开始关注汉服,喜欢汉服。汉服文化能逐渐突破圈层,部分得益于汉服爱好者的不懈推广。他们会参与一些汉服讲座、汉服游园等活动,向公众介绍推广汉服文化。此外,大众媒体和互联网蓬勃发展,也成为汉服推广的有利工具。贴吧、论坛发展到抖音等视频软件,让汉服进一步走进大众的视野。汉服甚至火到海外,成为西方年轻人追捧的新时尚。据观察,TikTok(抖音国际版)上仅标注为“汉服”话题的短视频观看总量就已经突破了3亿次。
②汉服何以愈受欢迎?“汉服最吸引我的地方肯定就是其中包含的中国文化。”汉服爱好者王一帆说,接触汉服后,她对戏曲、古画等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兴趣,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③“穿上汉服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穿越之感,仿佛在心中对话古今。”同是汉服爱好者的关嘉美说。汉服在面料、剪裁、色彩等方面都表达着传统文化的形意之美,而汉服对身材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质,对当代服装设计也有借鉴意义。
④“服饰是生活美学的展示载体,也是流行文化的承载主体。汉服再次受到热捧,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宁夏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冯蛟分析称。
(整理自中国新闻网《汉服“出圈”:于传统文化中发现美》)
12.以下关于汉服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从总体看,汉服的形式主要遵循两大形制:上下分体制、衣裳连制。
B.汉服蕴含着天人合一、以右为尊、正直和谐等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C.魏晋时期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汉服样式简洁质朴,拘谨保守。
D.明朝吸收了周汉和唐宋的汉服特点,恢复汉族服饰,重塑汉族礼仪。
13.下面关于“汉服热”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汉服是最能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服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B.汉服文化能够突破圈层,皆因为汉服爱好者不懈地向公众介绍推广汉服文化。
C.大众媒体和互联网蓬勃发展,贴吧、论坛、抖音等让汉服开始走进大众视野。
D.TikTok上标注为“汉服”话题的短视频观看总量大,说明汉服已火到了海外。
14.下列以“汉服之美,点燃文化自信”为主题设计的活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举办各朝代汉服展览活动,介绍汉服蕴含的各朝代思想文化。
B.举办汉服缝制活动,在设计师与缝纫师指导下学习缝制汉服。
C.举办汉服体验活动,穿上汉服画画、吟诗诵词,弹奏古琴等。
D.举办汉服“日常化”活动,让人们日常都穿上汉服,推广汉服。
15.汉服受到欢迎的原因有哪些呢?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归纳。(4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17分)
一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
关玉梅
①在我家,买得最多的:一是客厅书柜上的万册图书,再就是阳台鞋柜上摆放着不同时期的百余双鞋。
②我读书累了,便会走向阳台,欣赏我的鞋。
③鞋柜上,农鞋、橡胶鞋、塑料凉鞋、革质鞋、皮质鞋等,它们形色各异:系带的、高跟的、平底的、一应俱全;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无所不包。尤为一提的是摆放在鞋柜正中央的一双补了又补的农鞋,与其他鞋子格格不入,两块黑色的补丁,像两个黑黑的眼球,我时常从黑黑的眼球里看到儿时的父亲的模样。
④这是一双夏天穿的农鞋。鞋的前脸和鞋底是橡胶做的,鞋帮是黄色的帆布,鞋面正上方有10个穿鞋带的孔,孔内的金属环早已脱落,只剩下十个窟窿。
⑤我把鞋摆放在鞋柜的最显眼处,每次走到它跟前,我都会驻足凝望。温暖的阳光透过玻璃,刚好穿透鞋的里层,父亲的温暖便又传到了我的身上,那双会说话的黑眼睛,时时提醒着我,该回客厅看书了。
⑥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的农村,日子普遍穷,我们家五个孩子,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吃上顿没下顿的。
⑦父亲当了八年兵,体弱多病,在农村,算是有文化之人,他始终秉承着一种信念:知识改变命运。他期待着他的五个孩子念好书,有出息,无论多穷、多困难,也要供我们读书,走出贫穷的小山村。
⑧年少的我,感觉不到生活的艰辛和读书的意义,有时候因为父亲严厉的管教而耍脾气。也常常背着父亲,把借来的小说或小人书压在课本的下面。有一次被父亲发现了,他破天荒没有对我发火,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会像爸爸一样过穷日子呢!”
⑨那一次,我认真地端详着父亲:他的头发半灰半白,皮肤暗淡没有光泽,上身一件蓝色的衣服早已洗褪了色,下身黄色裤子的两个膝盖处,补着作业本样大的补丁,脚上趿拉着一双补了又补的农鞋。透过烟雾,父亲佝偻着坐在那里,像墙上挂着的一把弯刀,但已然没有了锋芒。
⑩1979年冬天,我明年就要报考中专,学校来了一套考试资料,我对父亲说想买一套,父亲问多少钱?我说16元。父亲“嗯”了一声,不一会儿起身出门,很晚才见他回来。
借着昏暗的煤油灯,我看到父亲的脸阴沉着,他一句话也没说,坐在炕沿上,卷着细长的烟,一口口吸着。烟圈在父亲的眼前飘散着。为给我买一套资料书,父亲不知道去村子里借了多少家、碰了多少次钉子,终是没有借到钱,我发誓一定要考上中专。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时没有看到父亲。午间放学时,同学说外面有人找我。
走出教室,远远地,看到父亲双手使劲地搓着耳朵,脸冻得通红,一双脚不停地在地上跺着,他一定是冻坏了!
我心疼地攥着父亲冰冷的手,低头的一瞬间,我看到:从父亲的那双农鞋里,竟冒出了无数个细细的玉米叶子,“爸,你怎么不穿棉鞋啊!”
原来,为了省钱供我们五个孩子念书,父亲一年四季就一双鞋,冬天实在太冷了,就用铁梳子把玉米叶子梳理成柔软的丝状,垫在鞋里用来御寒。我的心一阵阵抽搐,鼻子刹那间酸了。
父亲看到我,急急忙忙从裤兜里掏出一把皱皱巴巴的零碎的纸币递过来,说:“借了一大早才借到,没耽误买书吧?”看着父亲递给我的那些零零散散的钱,看着父亲那双补了又补的鞋,我的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
父亲一大早,饭也没吃,到处借钱,赶了10多公里路,就为了能给我买上一套书。
我的父亲,他不伟大,可以说卑微得如一粒尘埃,但父亲用无私的爱,激励了我求学进取,也正是因为父亲对知识的崇拜,养成了我后来在生活中爱书、爱阅读的好习惯。
1980年9月,十五岁的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黑龙江省中医药学校,父亲的脸上第一次有了笑容,而且笑得那么灿烂!
多少年过去了,那套16元买来的学习资料早已泛黄,但依旧摆放在我的床头;父亲那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也依旧摆放在我家阳台鞋柜上的最显眼处。
(有删改)
16. 下列对①—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部分的内容是为了点明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父亲穿过的一双农鞋。
B. 写“我”形色各异的鞋子是为了衬托父亲穿过的农鞋,突出它的破旧。
C. 第③段中“黑黑的眼球”和第⑤段“会说话的黑眼睛”指代内容一样。
D. 开头写“我”书多,是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爱书、爱阅读的影响作铺垫。
17. 结合文本,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我看到父亲的脸阴沉着,他一句话也没说,坐在炕沿上,卷着细长的烟,一口口吸着。烟圈在父亲的眼前飘散着
18. 有人认为第 段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不能删去,你赞成哪种观点 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4分)
19. 文章以“一双塞满玉米叶子的农鞋”为题有哪些妙处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第三部分 写作(共50分)
五、(1小题,50分)
20.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600字以上;
④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
第四部分 附加题(8分)
21.请根据《朝花夕拾》阅读积累,完成下列三项任务。
(1)任务一:根据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写出作品中对应的人物姓名或称呼。(2分)
(1)她穿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 )
(2)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 )
(2)任务二: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更了解鲁迅对书中两位女性的态度。请根据表格内容填空。(2分)
作者态度 怀念敬佩 反感厌恶
书中人物 长妈妈 ①
情节概括 ② 怂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还散播谣言
性格特征 善良热心 虚伪自私
(3)任务三:有同学认为,鲁迅先生求学之路上的几次离开,展现的就是一条由小我走向大我的心路,请你结合鲁迅先生的求学过程完成下面的发现。(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