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线索建构1.了解十六国时期、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时空观念,唯物史观)2.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素养目标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学习任务一 淝水之战(兵戈声中看交融)1.观察《东晋和十六国形势图》,结合教材知识,讲述述“十六国”的概念、时代特征,以及前秦的建立与统一。政权并立,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特征:概念:前秦的建立与统一: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学习任务一 淝水之战(兵戈声中看交融)2.观看视频《淝水之战》和《淝水之战形势图》,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时间:383年地点:淝水(今安徽寿县)双方:前秦90万 VS 东晋8万特点:以少胜多结果:东晋大败前秦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典故:投鞭断流东山再起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公元382年,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的前秦皇帝苻坚,准备进攻东晋,太子左卫率石越说:“陛下,咱们虽然兵多将广,但晋军还占据着长江天险,对他们极为有利。陛下务必三思而行!”于是他做慢地说:“长江有什么了不起的?凭我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下令让每个士兵把鞭子投入江中。就足以截断长江的水流!”东山再起:东晋名士谢安,天资聪颖,从小就才学过人,而且写一手好字。谢安虽很有才学,但无意于做官。起先,他在司徒府里著作郎,没多久便以有病为由辞官回到会稽。谢安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与当时的名士王羲之、孙绰等人交甚密。多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来做官高卧东山,悠闲得很。后来,谢安为了挽回谢家日趋衰微的地位和声,萌发仕进之意。那时,他已四十多岁了。恰好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他出任司马一职,他就接受了。谢安官至宰相,在淝水之战中,他指挥有方,以少胜多,打了大胜仗。草木皆兵: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本,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成语故事3.淝水之战给北方地区带来了什么的影响?383年形势图385年形势图材料一:材料二:(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个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奔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东晋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拓展探究依据材料,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归纳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原因?材料一:370年车骑十六万灭前燕;371年步骑七万灭仇池;373年五万攻取梁、益二州;374年五万甲士平定叛乱;376年三十万大军灭代国;378年十七万人攻取襄阳;383年战争前,朝臣皆反对出兵。①征战次数多,人民厌战材料二:苻融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②民族矛盾尖锐材料三: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③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战线过长。前秦失败的原因:东晋胜利的原因: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1.观察《南北朝并立形势图》,结合教材知识和材料,说说北魏的建立时间、民族、都城及统一北方的时间与影响,并分析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时间:4世纪民族:鲜卑族 拓跋部都城:平城统一时间:439年统一影响: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材料一:“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的办法,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材料二:“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背景: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以鲜卑习俗治理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学习任务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潮中看交融)材料三: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2.观看北魏孝文帝迁都形势动图、中国年降水图,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首要措施是什么?根据材料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1)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平城洛阳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崤函,指洛阳附近的崤山和函谷关。——《魏书·任城王传》材料一:(平城春天)野无青草……“饿死衢[qú]路,无人收识”。 ——《魏书·高祖纪》①平城偏北临近柔然,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②北方崇尚武力,推行改革困难③洛阳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利于统治中原首要措施:迁都原因:3.观看《北魏孝文帝改革》视频,根据图文资料和教材知识,归纳出并用精炼材料一: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①语言: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汉服饰俑鲜卑服饰俑《北魏孝文帝汉服出御图》②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材料二:的语言概括出孝文帝迁都后采取的汉化措施。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带来了哪些影响?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③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材料四:孝文帝带头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并分别为5个弟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④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联汉姻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改革的影响:拓展探究1.想一想孝文帝改革为什么会获得成功?2.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项目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同点 内容目的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结果都取得了成功实现富国强兵缓和社会矛盾,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侧重于法制创新侧重于汉化3.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得鲜卑族的文化特色慢慢消失,所以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但也有人说他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汉化过程,所以是千古明君。你同意哪个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民族交融,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中,推动了社会进步。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最主要的原因);②改革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③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统治者的支持。学习任务三 北朝政权更替1.观察《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并结合教材知识,描述北朝政权更替的原因和进程。六镇军人对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十分不满,导致兵变,战火蔓延到河北、山东、关陇地区。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原因:进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2.阅读教材知识,说说北周统一北方的原因、概况和作用。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因此国力渐渐强大。原因:概况: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作用: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什么是民族交融?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史学素养学习任务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胡风汉韵看交融)1..根据图文资料和教材知识,归纳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北魏陶俑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汉人胡食画像砖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胡床、方凳、椅子汉人胡食、胡人汉服①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北魏经典拓碑实行君主专制制度②政治制度上: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③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语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汉族学习少数 民族乐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④民族心理上: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关系趋于缓和。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敕勒歌朝代:南北朝作者:佚名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材料一: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2.根据图文资料和教材知识,分析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有哪些?材料二:这一民族大交融,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中华文明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著名史学家王仲荦先生影响:(1)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383年,前秦与东晋经过: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背景: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淝水之战方式迁都洛阳推行汉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意义: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民族心理: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意义: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课堂小结北朝政权更替政权更替:北魏、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北周统一北方: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1.(2024天津)下列成语典故出自于淝水之战的是( )A.纸上谈兵 B.破釜沉舟 C.闻鸡起舞 D.草木皆兵2.(2024河南)曹魏建立后,百姓购买物品、计算物价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时,北方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该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北方( )A. 铸币金属匮乏 B. 币制较为混乱 C. 农业技术落后 D. 商品经济衰退3.(2024绥化)下列改革中,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的是( )A. 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王安石变法 D. 戊戌变法4.(2024重庆)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 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5.(2024江苏连云港)北魏迁都洛阳后营建的龙门石窟,从其飞天身上飘扬的丝带、清瘦飘逸的风貌和超凡脱俗的神韵中,可窥探到中原汉文化的诸多影响。这一现象反映出( )A.南北政权对峙 B.江南经济开发 C.书法艺术成熟 D.北方民族交融随堂训练DDBDD6.(2024甘肃白银)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下列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B考古资料 文献记载 艺术作品 文学作品 耙地图(嘉峪关) “(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常饭鲫鱼 羹,渴饮茗汁……经数年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 ——《洛阳伽蓝记》 连坐胡床壁画(莫高窟)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摘自《凉州行》 A.发达的农耕文明 B.持续的民族交融 C.多元的饮食文化 D.辉煌的艺术成就7.西晋灭亡后,历史上把北方各族建立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 )A.战国 B.十六国 C.五代十国 D.北朝8.发生于4世纪后期,为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BD9.“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江”“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某一战役有关。在这一战役中,交战双方分别是( )A.鲜卑、汉族 B.氐族、汉族 C.羯族、匈奴 D.氐族、鲜卑10.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活力”在后世的表现是( )A.魏晋的科技与文化繁荣 B.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C.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 D.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11.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图。其中,在5世纪实现了北方黄河流域局部统一的政权是( )BDA.①蜀 B.②东晋C.③北魏 D.④陈C12.(跨学科·艺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族服饰俑 鲜卑服饰俑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拓跋 元 贺兰 贺丘穆陵 穆 独孤 刘步六孤 陆 达奚 奚(1)材料一的图片和表格体现了孝文帝哪些改革措施 (1)穿汉服;改汉姓。材料二 他(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推动了北方各民族社会生产生活进步,加速了民族间的相互认同与交融,为以后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2)依据材料二,说明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 (2)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以后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材料三 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销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3)依据材料三回答,北魏统治由盛转衰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回答,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3)原因:统治者的腐朽;社会矛盾的激化。评价历史事件应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北朝.mp4 北魏孝文帝改革1.wmv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的战争).mp4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