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科学课程类型:国家课程课程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适用年级:四年级课时安排:24课时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科学知识目标:引领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科学,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观察科学,学生在亲身观察和动手测量中,感知物体有大小及形状的不同。认识一些测量工具,体验不同工具的测量方法以及准确性,让学生学会运用感官获取事实证据,区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了解人造物。1.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欲望。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4.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4.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5.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6.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二)教材分析四年级上册教科书由“声音”“呼吸与消化”“运动和力”三个单元组成。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实践基础,他们对科学的理解以及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的运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8个课题,这8个课题既是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发展的过程。“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旨在帮助学生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结构与功能等。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呼吸与消化”单元指导学生通过对呼吸活动的体验与探索,对食物的统计、分类、实验及对食物消化过程的模拟,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并简要描述人体用于呼吸与摄取养分的器官,认识呼吸与消化是人体重要的维持生命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活动。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人体“系统”的概念,认识到每一项生命活动都需要不同的器官协作完成,并认识到为促进它们更协调地工作,我们要爱护它们。学完本单元,学生要能列举出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初步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与习惯运动和力”单元以学生熟悉的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物体的运动及其受到的力”为主要线索,循序渐进地安排了一系列活动。学生在这些实验中会发现物体运动和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并逐步认识到物体的运动与其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也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产生的能量也不同,能量会以各种形式存在。本册教科书的三个单元涵盖了课程标准中有关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概念,教学中需要理解其含义和概念指向,为学生正确理解科学并认识世界奠定基础。(三)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经过四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三、课程目标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四、课程内容单元题目 课题 栏目 课时第一单元 声音 1.听听声音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声音的强与弱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16.声音的高与低 通过描述钢尺伸出桌外的长度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学生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通过分析柱形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起来,提高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1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能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说明理由。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18.制作我的小乐器 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过程,并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1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开展呼吸体验活动,感受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12.呼吸与健康生活 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做好数据的获取与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依据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进行分析。 13.测肺活量 在教师引导下,学会用简易的方法测量肺活量,能获取合理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能对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反思、评价。 14.一天的食物 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15.食物中的营养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16.营养要均衡 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搭配菜品。 1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特征、分布,能对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能够在体验角色扮演中不断完善对牙齿结构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原有观念进行补充或修正。 1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对自己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进行补充完善。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1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1.让小车运动起来 调查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12.用气球驱动小车 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1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14.弹簧测量计。 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5.运动与摩擦力 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会用轮子改装小车。会研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之间的关系。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16.运动的小车 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 17.设计制作小车(一) 能根据任务和提供的材料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在设计讨论活动中,能倾听他人的想法,并与之交流。能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和调整。 18.设计制作小车(二) 根据设计,能利用所给的材料制作动力小车。在测试评估活动中,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并改进。 1五、课程实施1.教材处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和接受。让孩子关注研学游戏、科学DIY、探究性游戏、社团活动、科普节目、现场考察、参观、展览。遵循大处思考,小处着手的原则。从“小”处出发,即小问题提兴趣,小实验定规则,小体验学技能,小工程求创新。引发他们好奇心,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2.教学准备:提前准备好实验器材和模型等教学用具,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图,把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情境贯穿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与生活的联系。3.教师培训:教师应加强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4.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科学探究。六、课程评价评价方式学期总评成绩=过程评价成绩(60分)+终结性评价成绩(40分)。1.过程评价(60分)过程评价(60分)=课堂表现(20分)+探究过程(40分)评价内容 评价要素 评价等级描述 评价方式课堂来现 课堂常规 坐姿端正, 认真听讲 独立思考,自主学习T 根据课堂常规表现分别为A、B、C三个等级,分别得10分、8分、6分 老师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计入每周量化表学习表现 团结合作 积极交流, 语言表达能力J 根据课堂学习表现分别A、B、C三个等级,分别得10分、8分、6分 老师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计入每周量化表探究过程 科学知识 考察学生对本册所涉及的主要概念的掌握情况 根据科学知识掌握情况和科学能力素养的情况,分为A、B、C三个等级, 汇报交流+练习达标。对于《活动手册》达标科学能力 提出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本别得40分 32分 24分 情况、学习探究不理想学生实行二次过关2.终结性评价(40分)结果评价主要以科学报告或科学小制作为准,学生根据单元所学内容结合专项学习思路自主选择科学报告或科学小制作。3.评价结果处理以上两项内容百分制计算,所有成绩最后将转化为对应等级:优(90及90以上)、良(80-89分)、合格(60-79分)、不合格(6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