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绥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2023年初,电视剧《狂飙》热播,江门作为拍摄地迅速“出圈”。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
材料二:
“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
(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人民日报》2024年6月18日)
材料三:
灯光渐暗,音乐渐起,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里座无虚席。追光灯再度亮起,演出现场氛围升温。台上相声演员长褂一甩,抛出精心设计的“包袱”,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边品茶、一边互动,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和故事,体验感“拉满”。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走进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寻找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头戴簪花、身着马面裙在福建泉州古城找寻“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踪迹;跟随电影《长安三万里》在陕西西安感受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
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何更好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也在于不少县城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了游客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在河北正定县,独具韵味的古城、古香古色的巡游表演,让“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在湖北竹溪县,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给游客带来充满国风和烟火气的独特体验。从实践来看,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
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参观博物馆渐成风尚,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导览、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以深入浅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再比如,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的文创“出圈”,密码也正在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好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符合广大游客期待,也将孕育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摘编自邹翔《“文旅”在“旅”也在“文”》,《人民日报》2024年6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狂飙》《我的阿勒泰》等电视剧的热播,使得其拍摄地迅速“出圈”,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B.作为土生土长的潮州人,郭金耀不仅热爱这座古城,更欣喜于它的点滴变化,并认为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
C.作为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里常常座无虚席,这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有关。
D.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河北正定县成功地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成为了网红旅游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座古城如果要持续地“潮”起来,就必须保护好城市文化遗存,并对其进行恰当地活化利用。
B.现在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相较于纯粹的“看山看水看风景”,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
C.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地推动文旅的融合,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D.近年来,影视助力文旅的跨界融合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加入借助影视作品宣传城市的队伍中。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湖州将先民发明的筑墩栽培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解决柑橘种植难题,让小柑橘成为“致富果”。
B.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把水墨画表现方式和绒花制作手艺结合,设计绒花新样式,博得广泛赞誉。
C.歙县将传统徽文化与现代戏剧演出结合,推出“徽州府有囍”沉浸式戏剧演出,激发城市商业活力。
D.李方玉在临摹馆藏兰竹花鸟作品真迹的基础上反复实践,画出了有新面貌、新意境的竹画作品。
4.材料二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古城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指什么?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小众旅游景点,应如何谋求自身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请根据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6-9题。
暗哨
徐凤林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党的最新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皮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
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塞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得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地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节选自小说《张皮匠抗战》)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B.张皮匠很有耐心地对日本人详细讲解制靰鞡鞋的过程,并进行演示,让“鬼子看得心痒”,这是他在拖延东日文信,为抗日联军争取时间。
C.“一缕缕轻柔的白烟”照应前文“蒿子草冒出的黑烟”,这两处均为细节描写。
D.文章标题意蕴丰富,耐人寻味。东日文信布下暗哨想找到抗联的人,没想到给抗联报信的暗哨就在他眼皮底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行文张弛有度,由紧张氛围开始,接着介绍张皮匠做靰鞡鞋,日军扑空都使节奏稍微松弛。
B.文中东日文信的心理活动揭示了其行为的动机,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使读者的情绪随其疑虑揣测而起伏。
C.小说叙述不动声色,结尾留下了空白,旨在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引发读者思考。
D.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8.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张皮匠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9.小说用较长的篇幅介绍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过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
材料一:
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率众来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列坐,又争饮水。太宗曰:“可击矣。”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师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备,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节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太宗曰:“《孙子》言三军可夺气之妙,‘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如何?”靖曰: “夫含生禀血①,鼓作斗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故用兵之法,必是察吾士众,激吾胜气,乃可以击敌焉。吴起四机②,以气机为上,无他道也,能使人人自斗,则其锐莫当。所谓朝气锐者,非限时刻而言也,举一日时刻为喻也。凡三鼓而敌不衰不竭,则安能必使之惰归哉。盖学者徒诵空文而为敌所诱苟悟夺之之理则兵可任矣。”
(节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
【注】①含生禀血:指有生命者。②四机:吴起认为作战有气机、地机、事机和力机四种胜利条件。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盖学者A徒诵B空文C而为敌D所诱E苟悟夺之F之理G则兵H可任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弥,文中指满,遍,与《六国论》中“奉之弥繁”中的“弥”字意思不同。
B.山东,多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意思相同。
C.靡,文中指倒下,与《屈原列传》中“靡不毕见”中的“靡”字意思不同。
D.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定的称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率军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兵来援救,被唐军在武牢阻截,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横贯数里,都面生惧色。
B.窦建德在遭受唐军袭击后,率领军队向后撤退,遭到李世民轻骑兵攻打,又被程咬金率骑兵突击后方,最后被活捉。
C.李靖认为,进攻一定要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这才是知己知彼的攻守之术。
D.唐太宗汜水之战的胜利,完美印证了《孙子兵法》中“避开敌人最初的锐气,等待敌人懈怠思归而攻打”战略的正确性。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
(2)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
14.汜水之战前,唐太宗登高而望,认为自己必将打败窦建德,请简要概括其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
西江月
戴复古
宿酒①才醒又醉,春霄欲雨还晴。柳边花底听莺声,白发莫教临镜。过隙②光阴易去,浮云富贵难凭。但将一笑对公卿,我是无名百姓。
【注】①宿酒:酒醉隔天仍未清醒。②过隙:喻时间短暂。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酷爱饮酒,大醉后隔天仍未清醒,醒来后继续饮酒,直至重又醉去。
B.词人欣赏良辰美景,静听莺声巧啭,而且劝告其他老者,不要临镜自照。
C.“过隙”二句运用典故,既化抽象为具体,又增加了意境的内涵与深度。
D.本词音韵和谐,出语自然,不重雕琢,真实地展现了词人的性情与怀抱。
1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哪些看法?试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思乡是游子永恒的吟唱,但就如《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所说,不知有几位游子能乘着月光回家,一解相思之愁。
(2)《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两句是“ , ”。
(3)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士遭受排挤的社会现实。
三、课本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18分):
18.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②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C.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①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②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1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①子为父死,亡所恨 ②知者不惑
B.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②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D.①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②若火之始然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③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④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⑤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⑦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⑧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⑨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⑩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A.①②⑥/⑤/⑦/③④/⑧⑨/⑩ B.①③⑨/②④/⑤⑦/⑥⑧/⑩
C.①②⑤/③/④⑨/⑥⑦/⑧⑩ D.①③⑨/②/④/⑤/⑥⑦/⑧⑩
2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3分)
例句: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①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①当察乱何自起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②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22.写出下列句中划线实词的意思(6分)
①君子喻于义: 喻:
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
③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
④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 适:
⑤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
⑥虞常果引张胜: 引: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微公益是一种旨在通过小额捐款、志愿服务和社会化传播等方式为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行为,它以缓解社会问题,改善公众生活为目标。
有人以“微公益,出钱好还是出力好?”这个主题,作了一次小型的调查,此调查发现,认为捐款(出钱)好的受访者说,像小额捐款或是零钱捐这类型的活动,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以量取胜、积少成多,另外,捐款可以救急需、救穷苦,是实实在在、立竿见影的改变。
而认为出力重要的人则表示,做公益的实质意义,就是要宣扬一种大爱精神,如果能真正让自己参与其中,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能带动感染其他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度期中考试高二学年语文试题答案
一、(一)【文本解读】这篇文章探讨了影视作品、古城保护和文化旅游融合三方面的内容,凸显了文化在城市发展和旅游业中的重要性。材料一展示了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推广的影响;材料二强调古城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的重要性;材料三则提出文化体验在旅游中的角色,强调文化和旅游的深入融合。整体上,文章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传播对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对如何创新和守正文化的思考。
1.B 2.B 3.C
4.①要保留古城本来的面貌,保持其典型风格与特色不被外部世界所改变;
②活化利用时要突出古城的文化内核,讲好古城的文化故事。
6.B 7.D
8.(1)手艺高超。张皮匠是制作靰鞡的高手。(2)机智过人。以烧草冒烟为信号,出色完成“暗哨”的任务。(3)镇定自若。面对日军的询问,耐心镇定,不露破绽。(4)勇挑重任。既要供给抗联战士靰鞡鞋,又要做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
二、
10.CEG 。
11.D
12.A
13.(1)(唐太宗)命令骑兵将领树立军旗列好军阵,从武牢登高而上进入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行军,趁敌不备袭击敌军背后。“乘”,登上;“东”,向东行军;“掩”,袭击。
(2)所谓防守,也不是仅仅指使城池的守备完善,使营阵的防守巩固,还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来等待时机破敌。 “完”,使……完善;“坚”,使……巩固;“气”,士气。
14、
(二)【诗歌解读】戴复古的《西江月》通过描写酒醉醒醉的生活状态和变幻莫测的天气,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词人用典故“过隙”形象地呈现时间流逝的迅速,并透露出对富贵虚幻的轻视。同时,以自然真切的口吻表达了对达官贵人无所畏惧的态度,展示了一种超然世外的洒脱与淡泊。作品语言质朴、音韵和谐,将对生活的思考和自我超脱的怀抱凝聚于词句中。
15.B “而且劝告其他老者,不要临镜自照”错误。“白发莫教临镜”是词人劝告自己,不要临镜自照,免得因年暮而感伤。
16.①时光易逝。词人已经年老,深感光阴如白驹过隙,容易流逝;
②富贵难凭。词人认为富贵犹如变幻的浮云,转瞬即逝,不可凭信;
③蔑视功名。词人笑傲公卿,为自己是无名百姓,不受名利束缚而自豪。
解析:①“柳边花底听莺声”此句中春景美好,生机勃勃,作者难免生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白发莫教临镜”“过隙光阴易去”,作者已经头生白发,不敢对镜,“光阴易去”如白驹过隙,由此作者发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②“浮云富贵难凭”,作者认为“富贵”不可凭信,运用比喻修辞,把富贵比喻成浮云,风一吹,浮云即散,以此生动的写出富贵难以把握,转瞬即逝。
③“但将一笑对公卿”,“公卿”有高贵的身份地位,“我是无名百姓”,作者自己是“无名百姓”,身份低微,但作者却对这些公卿的身份地位不屑一顾,暗含自己不受名缰利锁束缚而自豪,可见作者蔑视功名,笑傲公卿的人生态度。
(三)17. (1)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2)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3)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三、18、B B项都是疑问语气词“呢”;A项,动词,沿袭/介词,通过,经由;C项,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代词,他们的;D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
19、C
A项,①亡:同“无”,没有。②“知”通“智”,智慧
B项,①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②“内”通 “纳”,结交
D项,①“详”同“佯”,假装;“质”同“贽”,见面礼。②“然”通“燃”,燃烧
20、D 名词活用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1、B B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A项是状语后置句式 C项是定语后置句式 D项是宾语前置句式
22、①知晓、明白 ②彰明 ③求取 ④到、往 ⑤卖 ⑥牵扯
例文:
出钱出力,共筑大爱
在这个充满爱与温暖的时代,微公益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微公益中,究竟是出钱好还是出力好呢?这一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有人认为出钱好,小额捐款、零钱捐等活动,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积少成多,为公益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正如“水滴筹”等平台,无数的小额捐款汇聚成爱的海洋,拯救了一个个陷入困境的家庭。也有人觉得出力更重要。做公益的实质意义在于宣扬大爱精神,当我们亲身参与其中时,不仅能感动自己,还能带动感染其他人。志愿者们就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奔赴在各个公益领域,为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知识,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爱的真谛,传递着正能量。
然而,在我看来,出钱和出力在微公益中都不可或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构建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出钱是微公益的重要支撑。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小额捐款、零钱捐等形式的出钱方式,让每个人都能轻松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一笔笔看似微不足道的捐款,却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而且,资金的投入可以为公益项目提供物质保障,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及时的救助。无论是为贫困地区修建学校、为灾区人民送去物资,还是为重病患者筹集医疗费用,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就像壹基金等公益组织,通过广泛的募捐活动,筹集了大量的资金,为无数的困难群体送去了关爱和帮助。腾讯公益、支付宝公益等平台的出现,更是为人们的捐款提供了便捷的渠道,让爱心的传递更加高效。出钱,以其直接而有效的方式,为微公益事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支持。
出力则是微公益的活力源泉。亲身参与公益活动,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志愿者们的付出,让公益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感染力。他们用自己的微笑和汗水,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他们的行动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更多人参与微公益的热情。出力,让微公益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温度,为公益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微公益的道路上,我们既可以慷慨解囊,为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可以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爱与温暖。让我们携手共进,出钱出力,共同为微公益事业添砖加瓦,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解说了“微公益”的概念,接着展示了“微公益,出钱好”“微公益,出力好”两种观点。前者的理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实实在在,以量取胜、积少成多,且能救急需、救穷苦,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后者的理由是能感动自己,带动他人。
考生可以任选其中一种,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有怎样的意义”等方面展开思路,比如可以强调出钱在微公益中的重要性,如小额捐款,汇聚成大爱,能快速解决实际问题;出钱能提高公益项目的筹款效率,降低参与门槛,帮助公益机构更有效地执行项目等等。也可以突出出力的意义,如亲身参与公益,能传递正能量,带动更多人参与;出力更直接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温暖的帮助,并且能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系等等。也可以兼顾两种意见,出钱和出力在微公益中都具有重要价值,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微公益事业的发展;可以指出两者各有其意义,只要有帮助他人之心即可;也可以辩证思考微公益的本质——出钱和出力都不是微公益的终极任务,通过公益来传递希望和力量,才是最终目的;微公益活动中,出钱和出力各有其优势,选择取决于具体情境和需求;我的公益我做主,选择出钱还是出力,可以根据捐赠者的意愿来决定……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在开头引出微公益中出钱和出力哪个更好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接着,结合具体例子,可以分别论述出钱和出力的价值,比如可以列举一些小额捐款发挥巨大作用的例子强调出钱的好处;可以讲述志愿者的感人故事,强调出力的意义。然后阐述二者如何相互促进。例如,出钱可以为公益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让困难群体得到及时救助;出力则能让公益活动更具感染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进而为公益事业带来更多资金。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呼吁人们积极参与微公益,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出钱或出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立意:
1.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拘形式。
2.出钱还是出力各有意义。
3.公益的本质在于传递善心和希望。
4.帮助他人的善心从来不在乎形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