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十四章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十四章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乡土中国》第十四章 “从欲望到需要” 问题驱动、小组合作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乡土社会中 “从欲望到需要” 的转变内涵、原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表达交流以及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并深入思考社会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深入体会中国社会从传统乡土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深刻变革与发展逻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剖析 “欲望” 与 “需要” 的概念本质,包括二者的定义、特征以及在人类行为驱动中的不同作用方式。
难点:引导学生思考 “从欲望到需要” 的转变过程在现代社会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正确处理欲望与需要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导入(5 分钟)
回顾上节课关于 “名实的分离” 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 “名实的分离” 现象对乡土社会观念与行为模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乡土社会在这种影响下是否会发生更深层次的变革。
引出本节课要探讨的第十四章 “从欲望到需要”,提出问题:“在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动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欲望’到‘需要’的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文本研读与问题提出(10 分钟)
学生仔细阅读第十四章内容,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以下引导性问题:
1.乡土社会中 “欲望” 的内涵是什么?它通常通过哪些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在乡土社会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社会交往等方面,欲望是如何主导人们的行为的?
2.与 “欲望” 相对,“需要” 具有哪些特征?在现代社会中,“需要” 是如何被界定和满足的?举例说明在现代社会的教育、医疗、消费等领域,需要的满足机制是怎样运作的?
3.从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乡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受欲望支配?是家族制度、礼治秩序、小农经济等因素的作用,还是有其他原因?
4.举例说明在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从欲望到需要” 的转变在人们的职业选择、家庭观念、价值追求等方面有哪些具体体现?
5.文中提到 “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如何理解这句话?在 “从欲望到需要” 的转变过程中,功能观念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6.分析 “从欲望到需要” 的转变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它是为个人提供了更明确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还是带来了新的困惑与挑战?
7.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欲望与需要失衡的现象?如果有,它们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怎样的表现形式和影响?
8.结合实例,探讨现代社会中一些引导人们正确处理欲望与需要关系的策略或机制,如教育引导、社会舆论宣传、政策法规调控等,分析它们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三)小组讨论(20 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5 - 6 人),各小组围绕上述引导性问题展开讨论。
要求小组成员积极发言,结合文本内容、生活实际以及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好讨论记录。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参与讨论,为学生提供思路引导,如提示学生从儒家文化对欲望的规范作用、社会工业化进程对需要层次提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四)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给出参考答案(20 分钟)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小组对问题的讨论结果、分析过程以及存在的分歧点。其他小组认真倾听,汇报结束后可进行提问、补充或反驳。
教师总结,给出参考答案:
1.乡土社会中 “欲望” 是基于人的本能、传统习俗以及家族和社区期望而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其内涵包含对基本生存资料的渴望、对家族延续与荣誉的追求以及对传统社会规范的遵循所衍生的行为倾向。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遵循传统饮食习惯,偏好本地特色食物;服饰穿着遵循家族和地域习俗,不追求时尚潮流。经济活动上,农民种植多是满足自家食用和完成赋税任务,像种植粮食作物主要为了自家糊口和交公粮,而非着眼于市场盈利最大化。社会交往里,依循家族和邻里间人情往来规范,如婚丧嫁娶时按习俗出礼、帮忙,以维护家族和社区关系和谐,这种行为并非基于现代理性利益计算,而是传统欲望驱使下对人情关系维护的需求。
2.“需要” 具有客观性、理性化、多层次性等特征。客观性体现在它基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实际要求,不受主观随意性左右;理性化意味着它是经过科学分析、社会规划与个体思考后的需求认知;多层次性涵盖从生理到心理、从物质到精神等多层面需求。在现代社会,教育领域依据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调研以及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来界定需要,通过制定系统的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育设施建设等满足不同阶段和专业方向的教育需要,如为培养科技人才设置相关理工科专业课程并提供实验设备等。医疗方面,依据医学科学对健康的定义和疾病的分类标准界定需要,建立医院、诊所等医疗服务机构,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和先进医疗设备,从预防保健到疾病治疗全方位满足人们健康需要。消费领域,市场调研机构分析消费者收入、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因素界定需要,企业据此开发多样化产品和服务,如针对上班族快节奏生活推出方便快捷的食品、针对环保意识强的消费者开发绿色环保产品,通过市场供应来满足消费者不同消费需要。
3.家族制度是关键因素,在家族中个人行为需符合家族整体利益与传统规范,个人欲望被家族集体欲望所笼罩,例如家族传承的职业往往由后代继承,个人职业选择欲望受家族约束。礼治秩序通过礼仪规范和道德教化,引导人们的欲望遵循传统社会秩序,抑制个人欲望过度膨胀,如传统礼仪规定不同场合的行为规范,人们依此行动而不逾矩。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限制了人们的视野和需求层次,人们只需满足基本生活欲望,缺乏对更多物质和精神需要的追求动力,农民世代耕种土地,主要精力放在土地产出满足家庭生存上,很少思考其他职业或更高文化教育等需求。此外,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信息传播缓慢,缺乏新观念冲击,也使得传统欲望模式得以长期延续。
4.职业选择上,乡土社会多子承父业或遵循家族安排,如世代务农或从事家族手工艺,现代社会人们更多依据自身兴趣、能力以及市场需求等理性因素选择职业,像许多年轻人根据自己对新兴科技的热爱和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选择学习计算机编程等专业并从事相关职业。家庭观念方面,乡土社会注重家族繁衍与家族整体利益,家庭关系紧密且受家族长辈权威主导,如婚姻多由家族安排以实现家族联合或延续,现代社会强调个体独立性与家庭关系平等性,家庭组建与发展更多基于情感需要与个人发展规划,婚姻多是基于爱情和个人意愿自由结合,家庭成员间相互尊重彼此的个人空间与发展选择。价值追求上,乡土社会以传统道德规范和家族荣誉为核心,如以家族中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为重要价值目标,现代社会追求多元价值,如个人成就、社会公平正义、环境保护等,人们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以保护环境,这些价值追求反映现代社会对人类整体需要的综合考量。
5.这句话表明功能是从客观、全面的视角去评判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与作用,不是基于主观欲望或单一目的。在 “从欲望到需要” 的转变中,功能观念起到引导与整合作用。它使人们从关注行为本身能否满足欲望转向思考行为对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的功能贡献。例如城市建设中,从功能观念出发,不再只满足于建造房屋(欲望),而是综合考虑居住、商业、交通、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合理布局(需要),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功能观念促使人们在个人发展中,依据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将个人欲望转化为符合社会整体需要的行动,如个人选择职业时考虑职业对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以及自身在其中的发展空间,从而使个人行为更具理性与规划性,推动社会从基于欲望的分散行为模式向基于需要的有序整合模式转变。
6.“从欲望到需要” 的转变为个人提供了更明确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在现代社会,个人可依据自身需要和社会需求,通过接受教育、培训提升能力素质追求个人理想实现,如为满足职业晋升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也带来新困惑与挑战,在多元价值和众多需要选择面前,个人可能出现选择困难,如在选择职业时面对多种热门行业不知自己真正适合与需要什么。而且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个人为满足各种需要可能过度劳累或陷入焦虑,如在追求事业成功同时忽视家庭和健康需要,在追求物质消费需要时背负过重经济压力,导致心理失衡,影响个人全面健康发展。
7.现代社会存在欲望与需要失衡现象。在经济领域,过度消费现象普遍,部分人受广告宣传和攀比心理等欲望因素影响,购买超出实际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导致资源浪费和个人债务危机,如一些人盲目追求名牌奢侈品,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造成家庭经济困境。在文化领域,部分人追求低俗娱乐文化(欲望),忽视高品质文化艺术作品欣赏和文化素养提升(需要),影响社会文化氛围健康发展,如一些网络短视频平台充斥大量低俗内容,吸引部分观众沉迷,降低大众审美水平。在政治领域,个别官员受权力欲望驱使,滥用职权,而非从公共服务需要出发履行职责,损害公共利益和政府公信力,如某些官员为个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浪费公共资源,偏离民众实际需求。
8.教育引导方面,学校开展理财教育、品德教育等课程,从思想根源培养人们正确价值观和消费观,如教导学生理性消费、珍惜资源等,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欲望与需要的观念。但教育效果受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干扰,如家庭溺爱或社会不良消费风气可能削弱学校教育作用,且教育内容更新可能滞后于社会发展变化。社会舆论宣传上,公益广告宣传环保意识、健康生活方式等,能倡导人们抑制过度消费欲望,关注合理需要。但舆论宣传有时缺乏持续性和深度,如一些环保宣传活动短期热闹,难以长期影响人们行为习惯改变,且在多元信息时代容易被其他信息淹没。政策法规调控在规范市场行为、抑制过度消费等方面有较强约束力,如对房地产市场限购政策防止投机性购房、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限制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但政策法规制定和执行可能存在滞后性和漏洞,如新兴消费模式或经济现象出现时政策难以及时跟上,且执法过程中可能存在监管不到位情况,难以涵盖所有欲望与需要失衡领域。
(五)拓展延伸(10 分钟)
1.展示一些关于现代社会中不同群体(如青少年、职场人士、老年人等)在欲望与需要关系处理上的案例,如青少年在网络消费、学业追求与兴趣培养方面的情况;或者某职场人士在职业晋升、家庭生活与个人健康之间的平衡案例。
参考案例:
某职场人士平衡职业、家庭与健康案例
一、案例背景
李先生在一线城市投行工作,面临职业压力与晋升机遇,同时兼顾家庭与个人健康。
二、面临问题
职业上,工作强度大,致家庭陪伴少、关系紧张,且忽视健康致亚健康。家庭里,因忙碌与家人沟通交流少,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有隙。健康方面,缺运动锻炼与规律作息饮食,身体机能下降。
三、处理方式
(一)职业晋升与家庭生活平衡
与领导沟通,获工作时间调整,非紧急项目可灵活安排,如在家办公或减出差天数。
订家庭活动计划,设固定家庭晚餐时间,周末陪孩子户外活动,与妻子分担家务。
(二)个人健康管理
每日晨练,工作间隙健身,缓解久坐不适。
调饮食结构,聘营养师制食谱。
定期体检,学健康管理课程,缓解压力与调睡眠。
四、取得成效
职业上,提效率优方法,任务出色完成,获晋升。家庭中,关系大改善,氛围和谐幸福。健康上,身体好转,精力充沛,实现三者良好平衡,为长期发展奠基。
2.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案例对理解 “从欲望到需要” 在现代社会个体层面的演变与应对的启示,思考如何在个人生活中构建更加和谐、理性的欲望与需要关系,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乡土社会 “从欲望到需要” 的转变内涵、原因、在不同方面的体现、对个人和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现代社会的应对思考等。
强调 “从欲望到需要” 的转变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其反映的社会文化与个人心理变化对当代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与警示意义,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社会现象中的欲望与需要关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
1.写一篇 300 - 500 字的短文,分析自己在某个特定时期(如中学时代、假期生活等)的行为是更多受欲望还是需要支配,如果是欲望,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需要;如果是需要,探讨如何更好地满足它。
2.阅读完《乡土中国》整本书后,自选角度,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读后感,要求结合书中内容与现实生活,阐述自己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关系的理解与思考。
引导性问题的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