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乡土中国》第十章 “无为政治” 问题驱动、小组合作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乡土社会中 “无为政治” 概念内涵、产生根源及在乡土社会治理中的表现形式。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表达交流以及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并深入思考社会现象的能力,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政治结构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剖析 “无为政治” 的核心特征,包括权力的有限性、统治阶层的治理态度与方式以及民众对政治权力的反应。难点:引导学生思考 “无为政治” 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演变、挑战与历史遗留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政治文明建设中正确看待这一传统政治理念。三、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与导入(5 分钟)回顾上节课关于 “无讼” 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 “无讼” 观念与乡土社会治理模式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追求 “无讼” 的社会中,政治权力的角色与作用。引出本节课要探讨的第十章 “无为政治”,提出问题:“在乡土社会中,政治权力为何呈现出‘无为’的特点?这种‘无为’的政治治理模式对乡土社会的发展与变迁有着怎样深刻的影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二)文本研读与问题提出(10 分钟)学生仔细阅读第十章内容,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以下引导性问题:1.乡土社会中 “无为政治” 是如何定义的?它与传统意义上的 “有为” 政治治理模式有哪些本质区别?2.从社会经济结构角度分析,为什么小农经济会催生乡土社会的 “无为政治”?这种经济基础与政治治理模式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3.举例说明在乡土社会中,“无为政治” 在地方治理、税收征收、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有哪些具体表现?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无为政治” 在不同朝代或历史时期的乡土社会中有哪些变化与延续?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变化?5.文中提到 “权力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横暴权力,一种是同意权力”,在乡土社会的 “无为政治” 中,这两种权力是如何相互作用与平衡的?6.分析 “无为政治” 对乡土社会文化传承与社会稳定的影响。它是促进了文化的稳定传承与社会秩序的和谐,还是可能导致社会发展的滞后与文化的僵化?7.思考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乡土社会 “无为政治” 的理念是否还有残留影响?如果有,在现代政治治理体系中应如何应对与转化这些影响?8.结合实例,探讨现代社会中一些类似于 “无为政治” 的治理理念或实践,如某些地方政府推行的 “简政放权”、“服务型政府” 建设等,分析它们与乡土社会 “无为政治” 的异同点。(三)小组讨论(2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5 - 6 人),各小组围绕上述引导性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小组成员积极发言,结合文本内容、历史知识以及现实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好讨论记录。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参与讨论,为学生提供思路引导,如提示学生从儒家思想对政治治理理念的影响、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对政治权力运行的冲击等方面进行思考。(四)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给出参考答案(20 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小组对问题的讨论结果、分析过程以及存在的分歧点。其他小组认真倾听,汇报结束后可进行提问、补充或反驳。教师总结,给出参考答案:1.乡土社会的 “无为政治” 是指政治权力相对微弱且不积极主动干预社会事务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或统治阶层对乡土社会的日常运转介入较少,尊重乡土社会自身的传统习俗、家族秩序等。与 “有为” 政治治理模式相比,本质区别在于:“有为” 政治通常是统治者运用强大的国家机器,通过大规模政策制定与推行、严格的法律规范与强力执法等手段,对社会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造与管控,旨在实现统治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目标,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一系列统一度量衡、文字等 “有为” 举措。而 “无为政治” 则是在乡土社会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家族、村落社会结构基础上,权力更多地维持一种相对松散的管理状态,让乡土社会依循其固有节奏发展,例如传统乡村中,家族内部纷争多由家族自行依据族规处理,官府很少主动干涉。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农民主要精力集中于自家土地耕种,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家庭生活所需。这种经济模式下,社会流动性低、地域相对封闭。一方面,农民经济剩余有限,难以支撑庞大且积极作为的政治统治机构所需的资源消耗,政府从农民身上可获取的财富不多,缺乏大规模干预社会事务的经济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民与外界联系少,对政治事务参与度低,社会相对稳定,不需要政府频繁运用权力进行整合与管理。所以,小农经济使得政治权力在乡土社会难以深度渗透与扩张,从而催生了 “无为政治”。例如在封建时期广大农村地区,农民除了缴纳基本赋税外,与政府的互动较少,政府也因资源有限而对农村基层事务干预轻微。3.在地方治理方面,地方官员常依靠地方乡绅、家族长辈等民间力量维持秩序。如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多由家族长辈或村里德高望重之人依据族规、乡约进行调解,地方官很少主动介入。税收征收上,税率较为固定且通常较低,征收过程相对简单随意。例如,古代农村可能按照田亩数量或户头征收一定量的粮食或钱财,征收时间和方式也较为固定,不会频繁变动或过度盘剥。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像水利设施建设、道路修筑等往往由民间自发组织或在地方乡绅倡导下进行。比如一个村庄要修建灌溉水渠,通常是村里的大户牵头,村民们自愿出工出力,政府可能仅提供一些技术指导或少量物资支持,并不主导整个过程。4.在盛世时期,如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无为政治” 体现得更为明显。政府对民间社会的干预进一步减少,轻徭薄赋,社会经济文化得以自由发展,民间活力被充分激发。而在朝代末年或动荡时期,如明末,政治权力为了维护统治,可能会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横征暴敛,“无为政治” 受到冲击。但在一些相对偏远的乡土地区,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其传统的家族治理、邻里互助等 “无为” 模式仍有一定延续性。导致这些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局势的稳定与否、统治者的治国理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等。政治局势稳定、经济繁荣时,统治者倾向于 “无为” 以休养生息;而动荡时期,为应对内忧外患则可能走向 “有为” 甚至 “专制”。5.在乡土社会的 “无为政治” 中,横暴权力受到限制。因为从小农经济中获取的经济剩余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暴力统治机构,所以统治阶层难以凭借横暴权力对乡土社会进行深度控制。同意权力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如家族、村落内部的事务决策多基于成员的共同认可与习俗传统。例如家族祭祀、公共资源分配等事务由家族成员共同商议决定。两者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平衡,当横暴权力试图过度扩张时,可能会遭到民众的抵制或消极对待,如农民可能以逃亡、隐匿财产等方式对抗苛政;而同意权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横暴权力的存在提供了合法性基础,比如农民对皇权的尊崇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政府有限的统治权力,只要政府不过度干预其生活,农民愿意接受一定的统治与管理。6.“无为政治” 有利于文化传承,它不轻易破坏乡土社会的传统习俗与文化体系,使得诸如家族文化、地方民俗等得以长期保存。家族内部的礼仪规范、道德教育等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代代相传。在社会稳定方面,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维持社会秩序的相对和谐,减少因政治权力过度干预引发的社会矛盾。例如,在传统乡村中,村民遵循家族和村落的规矩生活,很少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但从长远来看,可能导致社会发展滞后,缺乏创新与变革动力,文化也可能因过于保守而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比如一些古老的手工艺在乡土社会中代代相传,但由于缺乏现代技术与创新思维的引入,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发展,限制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与文化的多元进化。7.在现代社会的一些基层治理中仍存在类似 “无为” 的现象。例如部分地方政府对一些新兴的社会问题反应迟缓或处理不当,过于依赖民间自行解决。在现代政治治理体系中,应加强政府的服务意识与责任担当,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构建完善的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社会问题。同时也要尊重基层社会的自治能力与创新精神,合理引导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治理,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等方式规范民间自治行为,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的有机结合。例如在社区治理中,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同时鼓励居民成立自治组织参与社区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事务。8.现代 “简政放权” 和 “服务型政府” 建设与乡土社会 “无为政治” 有相似之处,都强调减少政府对社会事务的过度干预,提高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让企业有更多自主决策和发展的空间,类似乡土社会中政府对民间经济活动较少干涉。不同点在于现代治理理念是在现代民主法治框架下进行,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与监督机制,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与公共服务质量,保障公民权利与社会公平正义。而乡土社会 “无为政治” 更多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文化传统,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制度规范与民主监督,其目的更多是维持社会基本秩序,对民众权利保障和社会公平的追求相对较弱。例如现代政府在 “简政放权” 过程中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权力行使范围和程序,而乡土社会 “无为政治” 主要依靠习俗和道德约束官员行为(五)拓展延伸(10 分钟)展示一些关于现代基层治理创新案例,如某地区推行的 “社区共治” 模式,政府、社区组织、居民等多方合作共同解决社区问题;或者一些乡村振兴战略中地方政府引导与村民自治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参考:“社区共治” 案例:某老旧社区面临基础设施老化、环境差、邻里淡漠等问题。政府街道办牵头成立协调小组,提供资金并制定规划框架,如在基础设施改造中,依据居民意见调整方案。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代表成立监督小组监督工程,志愿者协会开展清洁与宣传活动。居民积极参与,退休者任 “民情观察员”,年轻人建线上平台、办文化节,小商户配合整治并参与商业规划。成果显著,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变好,邻里和谐,归属感增强,实现多方共赢。乡村振兴案例:某乡村自然资源丰富但发展滞后。地方政府引导,出台扶持政策,改善基础设施,尊重村民意愿规划。村民成立发展理事会,组织土地流转,引入企业,采用 “公司 + 农户” 模式促增收。同时自发组建民俗文化保护小组传承文化并融入旅游。还自主管理运营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培训提升素养技能。成效明显,经济发展,文化传承,设施完善,村民增收,乡村焕发生机,走向可持续振兴。2.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案例对理解乡土社会 “无为政治” 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启示,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民主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既传承传统治理智慧,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六)课堂小结(5 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乡土社会 “无为政治” 的内涵、产生根源、表现形式、与其他权力的关系、在现代社会的演变与思考等。强调 “无为政治” 作为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政治治理的一种重要模式,其蕴含的历史经验与文化内涵对现代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政治文化现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五、作业布置1.写一篇 300 - 500 字的短文,分析自己所在地区基层治理中是否存在 “无为政治” 理念的影子或现代传承元素,阐述其对当地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改进建议。2.阅读第十一章 “长老统治”,思考 “长老统治” 与 “无为政治”、“礼治秩序” 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两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