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青纱帐、甘蔗林的基本特点,理解其在中国文学中的象征意义。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绘。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景物描绘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主题。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写作背景】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当时,满怀革命热情的诗人踏过祖国的南方和北方,为人民群众伟大的奋斗精神所感染,接连写下许多基调高昂的诗篇,这首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1962年初,郭小川再度来到厦门,他站在香甜的甘蔗林里,联想到远在千里的北方的青纱帐,回忆起青年时期参加八路军,在青纱帐里打游击的战斗经历,曾经战火般严峻艰辛的岁月顿时涌上诗人的心头。诗人体味了困难和斗争,胜利和欢乐,领悟了其中深刻的道理。如诗人自己所说,《青纱帐——甘蔗林》便是“表现了我对克服困难的信心”。【了解作者】当代诗人——郭小川(1919年9月2日—1976年10月18日),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了解作者】郭小川创作作品极多,主要著作有:《团泊洼的秋天》《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鹏程万里》《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还有一些政论、杂文作品。 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在诗作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坚定性与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不断奏出了昂扬的旋律,鼓舞广大人民感奋起来,推动历史前进。解题《青纱帐——甘蔗林》青纱帐:借指夏秋间田野里大片长得又高又密的高粱、玉米等。青纱帐、甘蔗林两者外观相似“看见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起青纱帐啊!”“——”表示话题的转换,全文主要内容为青纱帐、甘蔗林。 先有青纱帐为话题展开,后转写甘蔗林内容,最后突出本诗歌主旨。衷肠(zhōnɡ) 凛冽(lǐnliè) 高粱(liánɡ)高亢(kànɡ) 琼浆(qiónɡjiānɡ) 挑衅(tiǎoxìn)青纱帐(zhànɡ) 埋葬(zànɡ) 炽(chì)热苍茫(mánɡ) 宽敞(chǎnɡ) 秸秆(jiēɡǎn)【基础字音】第一部分:(1)总体上抒发了诗人对青纱帐和甘蔗林的深厚感情,并表明了青纱帐和甘蔗林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部分:(2-11)青纱帐与甘蔗林的异与同,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时代的必然联系,说明自己之所以如此激动的原因。第一层(2-3)赞颂青纱帐对自己的哺育之情和对祖国、对革命的丰功伟绩。第二层(4-6)赞颂新的美好生活,追忆老一代革命者创业的艰辛,抒发自豪之情。第三层(7-9)抒发老一代革命战士既爱甘蔗林也爱青纱帐的深厚感情。第四层(10、11)歌颂新老战士新的战斗风貌。第三部分(12):总结全诗,点明“青纱帐”与“甘蔗林”的象征意义。【诗歌结构】请说一说青纱帐场景中发生了哪些事情。青纱帐:在北方“染上战斗的火光”“浴过壮丽的朝阳”“生出翅膀”“炼成纯钢”。青纱帐:象征昔日艰辛的民主革命时期,那是中国人初心的发源地,遥远而又亲近。甘蔗林与青纱帐有什么不同?甘蔗林:“香、甜、美、亮”。运用几种感官描写,营造出一副美好、安逸令人喜爱的场景,与青纱帐场景截然不同。 甘蔗林:象征幸福甜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整体感知】这一句突出了“青纱帐—甘蔗林”的内在联系,充分表达了诗人浓郁的革命激情。②“至今还这样令人神往;”说明青纱帐留给诗人的记忆是深刻的、美好的、永远难忘的。③“你竟如此翻动战士的衷肠!”说明诗人的深广的思绪,是从使人迷恋的甘蔗林所引起的。这样写,自然地展开了以下的丰富联想和开阔的想象,在全诗中有总起下文的作用。【文本赏析】第一节①“我怎能不想去青纱帐!”“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作者在文中提到以上内容的用意是什么?运用排比,表达了“我的一切”与“青纱帐”密不可分,高屋建瓴地抒写了对“青纱帐”作为斗争摇篮、革命熔炉的赞美之情,以及对革命前辈光辉业绩的赞颂之情。这一组排比,把几个密切关联的意思一口气说出来,语势贯通,在反复咏叹中,形成一浪高过一浪的雄浑气势。【文本分析】第二节分析作者在这两节体现的思想感情。赞颂了青纱帐对自己的哺育之情和对祖国、对革命的丰功伟绩。诗人把“青纱帐”看作是新中国的摇篮,千千万万革命战士锻炼成长的熔炉,表达了诗人心往神驰和衷心怀念、感激与自豪的思想感情。【文本分析】第二、三节【文本分析】请简要赏析第四至六小节的修辞手法。运用对偶、对比的修辞手法。例如,“战斗的火光”与“壮丽的朝阳”“凛冽的白露”与“大气的芬芳”“炮火的寒光”与“朝雾的苍茫”“破烂的衣裳”与“节日的盛装”等。这些句子都是两两相对,两两相比,反复运用,充分突显出两个时代的特点。这些对偶句,音调和谐,互相映衬,增强了诗歌的形式美,渲染了浓重的抒情气氛,表达了作者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文本赏析苍凉的白霜炮火的寒光心跳的声响破烂的衣裳对比大气的芬芳朝雾的苍茫欢心的吟唱节日的盛装用南方的甘蔗林和北方的青纱帐相对比,在新旧对比中,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和精神的传承。革命年代艰辛生活社会主义崭新时代第四-六节对于这两者不同象征意义,诗人作何回答?“生活永远使人感到新鲜明朗。” “无论哪里的雨露哟,都一样是滋养我们的琼浆。”“无论哪里的天地哟,都一样是培育我们的温床。”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情和干革命以四海为家的战士胸怀。既爱甘蔗林,也爱青纱帐的深厚感情,进一步回答了 “令人神往”、“翻动战士衷肠”的原因。【文本赏析】第七-九节这两个不同时期的物品是否有相同的意义?诗人从三个方面歌颂了甘蔗林和青纱帐的共同点:①自然环境(风暴、雷声、太阳、月亮、露珠、雨水、天空、大地——第8、9节);②战士性格(胆大、心细、性子刚、胸宽、气壮、眼睛亮——第10节)③杀敌战场(叫他们投降、把他们埋葬、变为锐利的刀枪、织成强大的罗网——第11节)。书写老一辈永葆革命青春的气魄和新一代茁壮成长的美好前途,诗人表现出战斗者的光荣传统始终在发扬光大,新老两代革命战士并肩战斗必能战胜一切。【文本赏析】分析结尾作用。结尾这一节应开头一节提出的问题,使首尾两节遥相呼应,把青纱帐与甘蔗林两条线索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是全诗感情的凝聚点,是画龙点睛之笔。【文本赏析】第十二节【文本分析】通读全诗 ,解读“青纱帐”与“甘蔗林”的象征意义。青纱帐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战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它代表了革命力量在农村的隐匿和发展,以及与敌人进行斗争的场所。甘蔗林则象征着南方的甜蜜生活和富饶的土地。在诗中,甘蔗林代表了南方的繁荣和富饶,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年的青纱帐,为我们开辟了今天的甘蔗林,看见了甘蔗林,看到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文本分析】作者在文中着重描绘了两幅画面,它们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画面一:青纱帐里战士们奋勇杀敌,接受战火硝烟的洗礼,沐浴胜利的朝阳,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矫健的身姿和步伐。画面二:甘蔗林里盛装的人们欢欣歌唱,吮吸大地的芬芳,我们仿佛看见人们轻盈的舞姿和含笑的脸庞。作用:通过形象鲜明的画面描写,表现了不同的生活场景;在两相对比中,体现了“青纱帐”和“甘蔗林”的象征意义,表现了诗歌的内涵。第一节中,诗人运用一对复沓对仗的因果复句总领全诗的感情线索,通过回环渐进的吟咏,为诗歌奠定热烈而又悠扬的抒情基调。首先,诗人立足于甜美的甘蔗林,追忆到遥远的青纱帐,表现出青纱帐的“令人神往”;随后,诗人沿着历史足迹,将视线转回甘蔗林,表现出甘蔗林“翻动战士的衷肠”,感情真挚而激荡。在第二、三节中,诗人运用四组排比句式,吟唱出北方的青纱帐对一代青年、无数家庭、故乡祖国的深远影响,展现出青纱帐里的革命伟业、战斗青春,有力地表现了老一辈至今仍深情地眷恋着青纱帐。在第四、五、六节中,诗人先是运用六组对比句式,将北方的青纱帐和南方的甘蔗林、现今与过去结合在一起,生动展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表现出革命战争年代生活的艰苦辛酸、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美好幸福,并在对比中展现出青纱帐和甘蔗林的内在联系。【写作手法】随后,诗人明确回答了“到底更爱南方(甘蔗林),还是北方(青纱帐)”,真切地表现了老一辈革命战士对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表现出他们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而吃苦耐劳的崇高情怀。在第七节至第十节中,诗人将视线重新投射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歌颂了革命事业的奋进和壮丽。今天甘蔗林的辉煌有力地映衬了过去青纱帐的壮烈,同时也表现出,虽然时代在变化,但是革命事业永远滚滚向前。通过书写老一辈永葆革命青春的气魄和新一代茁壮成长的美好前途,诗人表现出战斗者的光荣传统始终在发扬光大,新老两代革命战士并肩战斗必能战胜一切。在最后一节中,诗人以设问、作答的形式,自然地连接起青纱帐和甘蔗林这两条线索,写“甘蔗林”已成为今天的“青纱帐”,既与开头完美呼应,又通过回环往复的歌吟,升华主旨,深情讴歌了革命传统和继续革命的精神。【写作手法】这首诗抒发了老一代革命者对光荣革命传统深深怀念,对新一代革命者健康成长由衷喜悦的激情。号召人们永葆革命青春,坚定不移的进行人民革命事业。指出革命事业不可战胜。”将重点放到现在,承接历史,思考现今,由衷地赞美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时,诗歌具有哲理性的思辨,通过今与昔、战争与建设的叠映,诗人告诉我们,甘蔗林的芬芳正是来自青纱帐的炮火,今天的建设正是昨日战斗的继续。甘蔗林虽然甜美,不再有纷飞的战火,但它同样是光荣壮丽的革命事业;在这两个时代,革命激情与英雄般的人民同样火热。【诗歌主旨】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