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吸收外来1.在2024年“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活动中,来自美国的友好人士用“不打不相识”“知己知彼”和“三人行必有我师”3句短语,形容中美之间的交流。中美两国有分歧,在交流中求同存异,是“不打不相识”;相互了解,进而理解,是“知己知彼”;相互学习不同的思维方式,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交流应取长补短、理解个性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③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④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的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南浔古镇有一座老民宅,从墙外看,是传统的江南风格建筑,中式码头墙;但走到墙内,却是欧洲巴洛克风格的西洋建筑。庭院里种植的洋玉兰,是120多年前从美洲远渡重洋,来这里安家落户的。在这座古老的庭院当中,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元素,浑然一体,和谐天成。可见,该老民宅( )①丰富传统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交融 ②为保护开发传统文化提供有益借鉴③融通中外文化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④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开放的博大襟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4年6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明确所有文明成就都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决定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文明对话国际日的成功设立( )①有利于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②彰显了中国引领全球文明对话的大国担当和东方智慧③主张保留世界各国文化的个性,减少不同文化的共性 ④将以文化交流跨越文明隔阂,增进对彼此文化的认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截至2023年底,全球已有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全球除中国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接近2亿。中文教育在全球的普及( )①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表明文化生产力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作用突出③对防止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④对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理解与互信具有重要的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历史为师,文化似友。多年来,中法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展览交流、考古研究等多个领域,持续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2024年5月,中法签订《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关于互办文物展览的合作意向书》《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关于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科学研究之合作协议书》,这是双方传承友谊、着眼长远、携手再出发的又一次“双向奔赴”。中法文化“双向奔赴”( )①能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推动中法关系更加融合②推动中法文化取长补短,促进中法文化共同发展③推动中法关系继往开来,能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④展现中法文化独特魅力,引领世界文化共同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4年6月,中美青年版画展在江苏举行。该展览搭建了两国版画艺术交流平台,增进了文化理解,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版画发源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版画风格,又为中国版画艺术兼收并蓄创造了条件。这表明( )①不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趋向同质化 ②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影响深远③中美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④文化交流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动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携手,广泛开展文化、旅游、媒体、智库等合作,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增进不同国家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启示我们( )①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交融成为了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②在交流中消除文化差异,减少文化沟通的障碍和困难③不同民族间加强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文艺表演《携手同行》篇将表演推向了高潮:“白鹭精灵”遨游星海之中,随着清丽的越剧唱腔,数百名大学生手持发光金桂点亮绵延悠长的“金桂之江”,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标性建筑共同呈现,构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亚洲画卷,深深打动了来自各国的观众。开幕式《携手同行》文艺表演( )①增强了其他国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②促进了亚洲各国文明间的交流互鉴③坚持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④坚持了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人文交流是中法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不竭动力。2024年5月4日,中法人文合作发展论坛在巴黎举行,本次论坛由新华社联合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法国阳狮集团共同主办。中法人文合作发展论坛的举行( )①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中法关系发展②是基于文化具有多样性,两国相互认同对方的民族文化③有利于推动中法两国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④表明中国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莫言曾说:“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这体现的道理是( )A.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才能创作出好作品B.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必须以我为主C.植根于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D.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11.我国隋朝的九部乐到唐朝增为十部乐,其中不仅包含汉族乐舞和西域少数民族乐舞,而且包含印度、东南亚地区等许多外国乐舞。“洛阳家家学胡乐”,对外来音乐的喜爱成为一种时尚,五弦琵琶、箜篌、横笛等外来乐器也大为普及。回顾历史,中华文明要保持生机和活力,需要( )①保持开放心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激进观点②宣传普及优秀的外来文化,满足人民大众文化需求③立足国情,把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与我国实际相结合④学习借鉴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吸收外国经营管理理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一幅水墨山水,让人品味秀逸深远的书画意境;一曲豫剧选段,让人走进鲜活动人的传统故事;一段古典舞蹈,让人感受飘逸洒脱的东方气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走近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成为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这表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中华文化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认同③加强文化交流有助于展示中华文化之美④保持开放心态是夯实我国文化自信的基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我国将以《金陵图》为蓝本,在法国巴黎举办“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展览将前沿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开放式的互动探索体验与“因地制宜”的内容更迭,在中西方文化互鉴的过程中,激发国外观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探索欲。金陵图数字艺术展( )A.以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C.在文化民族性的彰显中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D.以数字化为媒介推动文化互鉴讲好中国故事14.近年来,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文旅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外国人来华热度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并用镜头记录下来中国旅行的经历,使中国发展的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由此可见( )①重视文化交流,能够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②拓宽传播渠道,能够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③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展现中国良好的形象④发挥文化功能,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提交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茶树种植、茶叶采摘和制作,这一源于东方的植物借助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用独特的方式征服了世界的味蕾,也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由此可见( )A.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地吸纳人类文化成果B.以茶为媒有利于增进不同文化的相互认同C.中国茶文化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整个世界D.中国茶文化以独特魅力定义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价值16.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举办期间,从全世界48个国家征集到包含器皿、雕塑等五大门类的1803件优秀陶瓷艺术作品,并开展了“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第二届国际高峰论坛等一系列学术活动,架起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举办陶瓷艺术双年展( )①推动中华文化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 ②全方位展示中华民族优越的陶瓷文化③彰显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体现文化交融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7.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时强调:“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之所以重视传承民族文化,是因为(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强大精神根基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内在要求③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④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中华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8.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把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当时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等文明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文化传统,并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由此可见( )①不同国家都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②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坚持文化多样性首先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④精神文明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9.近年,我国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以中国艺术演绎西方经典,通过民族特色、民族气质与国际市场审美的有机融合,提升国外观众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度。如上海京剧院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改编成京剧《王子复仇记》,从编剧、导演到表演形式,都进行了“中国化”和“戏曲化”的处理,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这说明①不同民族文化的借鉴融合能增强文化生命力②世界文化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总和③不同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个性④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纵贯南北,统领整个城市规划格局。中轴线成功申遗有利于( )①更好地保护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丰富中华城市规划、设计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③主导世界城市规划设计潮流,为遗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④展示中华城市规划、设计智慧,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