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章末检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新教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章末检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新教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陆地和海洋 章末检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新教材)
一、单选题
读竖版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阴影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比例约为( )
A.3;7 B.6:4 C.4:6 D.7:3
2.下列选项中,图上四地与大洲大洋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太平洋 B.乙—大西洋 C.丙—印度洋 D.丁一欧洲
3.图中A大洲和B大洲的分界线是( )
A.直布罗陀海峡 B.巴拿马运河 C.苏伊士运河 D.白令海峡
4.在C地最可能看到的动物是( )
A. B.
C. D.
2024年3月24日,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数据舱成功安装在海南陵水海域35米深的海底。海底数据中心将服务器安装在密封的压力容器中,以海水为自然冷源,用海底复合电缆供电和传输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数据中心以海水作为冷源主要是为了( )
A.减少能源消耗 B.降低维护难度 C.节约土地资源 D.延长使用寿命
6.海底数据中心建设中考虑较少的技术难关是( )
A.防台风 B.耐腐蚀 C.防地震 D.防粉尘
“蓝色循环”模式运用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海洋塑料污染收集、再生、再制造、再销售等全环节可视化追溯,迄今已收集超过1万吨海洋废弃物,是中国最大的海洋塑料废弃物回收项目,2023年10月30日,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情况不会造成海洋污染的是( )
A.生活污水排放 B.油轮泄露 C.海水晒盐 D.垃圾填海
8.关于“蓝色循环"模式项目,说法错误的是( )
A.循环使用废弃塑料 B.严禁生产一切塑料产品
C.研发塑料无污染处理方式 D.塑料清理回收再利用
读大不列颠岛(图A)和台湾岛(图B)的地形与河流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两岛位置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大不列颠岛位于东半球 B.台湾岛位于中纬度地区
C.大不列颠岛西临大西洋 D.台湾岛与福建省隔海相望
10.关于两岛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大不列颠岛长河众多 B.台湾岛的河流水流平稳
C.大不列颠岛的气候海洋性强 D.台湾岛的气候大陆性强
下图为地球表面海陆起伏曲线示意图,横坐标表示地球不同高度地区的面积。世界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米,最深的海沟深11034.38米,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1.世界最高山峰与最深海沟的相对高度是( )
A.8844.43米 B.11034.38米 C.19878.81米 D.2189.95米
12.各地形中最靠近陆地的是( )
A.大洋中脊 B.大陆坡 C.大陆架 D.海沟
13.根据图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全球陆地面积约为海洋面积的30%
B.海水平均深度数值远远大于大陆平均高度数值
C.全球陆地有一大半地区海拔高度位于大陆平均高度之上
D.大陆架面积接近海洋面积的一小半
鲁伍马河发源于坦桑尼亚东南的马塔罗山脉,主要支流有鲁建达、卢切林构、利空得、穆胡威西和户美苏勒等河。鲁伍马河流经数处大瀑布自鲁武马海西侧入海,河口处未形成河口三角洲。图示为鲁伍马河地理位置和鲁武马海盆海水等深线,完成下面小题。
14.鲁武马海盆西侧海底地形的特征是( )
A.大陆架北宽南窄,大陆坡缓 B.大陆架南北狭长,大陆坡陡
C.大陆架南宽北窄,大陆坡缓 D.大陆架中部宽阔,大陆坡陡
15.鲁伍马河河口未形成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是( )
A.海底地形陡,泥沙难以沉积 B.支流较少,径流量小
C.流域植被茂密,泥沙含量少 D.河流落差小,流速慢
陕西省地质科考队在汉中天坑群内首次发现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并基本确定为海洋生物化石,为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汉中天坑群内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能说明( )
A.海平面曾上升并淹没陆地 B.当地由海洋变成陆地
C.这些古生物曾生活在陆地 D.是人们从海边带来的
17.汉中天坑群内发现海洋生物化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搬运 C.风力侵蚀 D.人类活动
18.下列地理现象属于“沧海桑田”的是( )
A.不合理行为导致河水污染 B.由于过度砍伐导致土地沙化
C.北方春季干旱易形成沙尘 D.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3.61亿平方千米,不仅分布不均,而且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下图能正确反映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是( )
A.A B.B C.C D.D
20.为保护我国南海航道畅通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我国在南海海域扩建了八个人工岛。这说明了海陆变迁由( )
A.海平面的升降导致 B.板块运动引起
C.大陆漂移引起 D.人类活动导致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年3月16日22时34分,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6.0级地震,3月17日,日本气象厅将地震震级调整为7.4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此次地震发生在( )
A.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C.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D.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22.图中地壳较为稳定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部分板块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23.板块运动可能造成的是( )
A.地中海不断扩张 B.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C.大西洋将会消失 D.喜马拉雅山变成海洋
24.下列实例能够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是( )
A.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B.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C.青藏高原上生长着许多珍稀动植物 D.钱塘江的涨潮落潮
二、解答题
25.板块的运动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 而成。
(2)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①是 ;②是 ;③是 ;④是 ;⑤是 ;⑥是 。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 ,多火山地震。
(3)世界的火山地震带分别是 。
(4)在板块的交界处,两个板块发生张裂,常常形成 ;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常常形成 ,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
(5)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
①地中海不断缩小: ②红海扩张: ③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
26.平阴县某地理兴趣小组进行海陆变迁的主题探究活动,请跟随他们的图文信息,完成以下问题。
第一步:探究海陆变迁
材料:2023年5月,我国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批三叠纪喜马拉雅鱼龙化石,这是古生物学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鱼龙是生活在中生代海洋里的一类已经灭绝的水生爬行动物。
(1)青藏高原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的地理事实是: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地壳运动B.大陆漂移C.人类活动D.地球自转
第二步:预言大陆漂移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
(2)甲、丙两大洲凹凸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大洲或大洋依次是 、 、 。
(3)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且不会飞,它们分布在大洋两岸,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 。
(4)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的理论,乙大洋的面积会 (扩大、缩小)。
第三步:验证板块运动
材料:北京时间2023年2月06日09时17分在土耳其(北纬37.15度,东经36.95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中国救援队火速携带救援装备和物资参加抗震救灾。
(5)土耳其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是因为其位于 (地震带)附近。
(6)根据板块运动理论分析,喜马拉雅山脉一直在“长高”主要原因是 ;亚非之间的红海面积会 (扩大/缩小),原因是 。
总结:海陆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人类需要不断的探索,发现科学事实。
参考答案:
1.A 2.A 3.C 4.B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所以图中阴影部分(陆地)和空白部分(海洋)的比例约为3:7,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读图可知,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太平洋,A正确;乙位于亚洲南部,是印度洋,B错误;丙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C错误;丁是北美洲,D错误。故选A。
3.读图可知,A是亚洲、B是非洲,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该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缩短了印度洋与大西洋之间的航程,C正确;直布罗陀海峡是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排除A;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排除B;白令海峡是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排除D。故选C。
4.读图可知,C是南极地区,最可能看到的动物是企鹅,B正确;A是藏羚羊,分布在青藏高原,A错误;C是大猩猩,分布在热带丛林,C错误;D是袋鼠,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D错误;故选B。
5.A 6.D
5.结合所学知识,数据中心工作运行时需冷却降温,耗能多,数据中心建在海底通过海水流动进行自然冷却,有利于节约能源消耗,这是该数据中心以海水作为冷源主要原因,A正确;将数据中心建在海底会增加维护难度,节约土地资源和延长使用寿命均不是其主要目的,BCD错误。故选A。
6.结合所学知识,海洋中多台风,风浪大,海水腐蚀性强,该海域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海底地震可能多发,ABC不符合题意;在海底建设数据中心,不需要防粉尘,D符合题意。
7.C 8.B
7.结合所学知识,海洋污染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活污水排放、油轮泄漏、 垃圾填海都会造成海洋污染,A、B、D不符合题意。海水晒盐不会造成海洋污染,C符合题意。故选C。
8.根据材料“蓝色循环”模式运用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海洋塑料污染收集、再生、再制造、再销售等全环节可视化追溯可知,循环使用废弃塑料、研发塑料无污染处理方式和 塑料清理回收再利用都符合“蓝色循环"模式项目,严禁生产一切塑料产品的做法过于绝对、不可取,排除ACD,故选B。
9.B 10.C
9.读图可以判断,从东西半球来看,20°W以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至160°E为西半球,大不列颠岛位于东半球,A描述正确;纬度的划分范围是:0~30°之间是低纬度,30~60°之间是中纬度,60~90°之间是高纬度,台湾岛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北纬22°~25°之间,属于低纬度,B描述错误;大不列颠岛位于欧洲西部,西临大西洋,C描述正确;台湾岛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D描述正确。依据题意,故选B。
10.读图可知,大不列颠岛上的河流流程较短,A错误;大不列颠岛位于欧洲西部地区,气候类型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的海洋性强,因此全年温和湿润,C正确;台湾地形以山地为主,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但由于四周临海,因此受海洋影响强,气候具有海洋性,D错误;受地形、气候的影响,台湾的河流流程短、水量丰富,流经山地地形,水流湍急,B错误。故选C。
11.C 12.C 13.B
11.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由两地的海拔相减,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是8844.43米,马里亚纳海沟是-11034.38米,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两者相减,约为19878.81米,故选C。
12.由图可知,各地形中,最接近陆地的是大陆架,大陆架位于陆地与海洋之间,是海洋中最小浅的,故选C。
13.全球陆地面积约为地球总面积的30%,故A错误。海水平均深度数值约为4000米,远远大于大陆平均高度数值的1000米,故B正确。读图可知,全球陆地海拔高度位于大陆平均高度之上只约占1/3多,没有占一大半,故C错误。大陆架占海洋面积小,故D错误。
14.B 15.A
14.据图中等深线分布可知,大陆架(深度200米以内)呈南北狭长分布,中部稍宽,但不宽阔,因此排除A、C、D。图中显示,由大陆架向外,等深线密集,海底地形坡度陡,故选B。
15.鲁伍马河河口未形成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是海底地形陡,泥沙难以沉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处由于海底地形陡峭,泥沙难以在河口处沉积,直接被带入深海区域,无法形成三角洲,A正确。材料信息表明,鲁伍马河主要支流有鲁建达、卢切林构、利空得、穆胡威西和户美苏勒等河,支流多,排除B。根据纬度位置判断,该河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集中,落差大,流速快,泥沙含量大,排除C、D。故选A。
16.B 17.A 18.D
1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西汉中位于我国内陆地区,汉中天坑群内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因地壳变动海洋变成陆地,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汉中天坑区内发现海洋生物化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壳变动抬升,海洋变成陆地,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不合理行为导致河水污染,属于水污染,A错误;由于过度砍伐导致土地沙化、北方春季干旱易形成沙尘,属于自然灾害,B、C错误;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属于海陆变迁,D正确。故选D。
19.A 20.D
19.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 ,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 我国填海造陆,在南海海域扩建了八个人工岛,,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导致海陆变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B 22.A
21.读图可知,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是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根据题意选B。
22.根据板块学说的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读图可知,图中①位于板块内部,狄琼较稳定,②、③、④都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23.B 24.B
23.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面积不断缩小,A错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处,面积不断扩大,B正确。大西洋位于板块的张裂处,面积不断扩大,C错误。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处,海拔不断上升,D错误。故选B。
24.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跟地球自转有关,跟海陆变迁无关,A错误。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海陆不断变迁,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B正确。青藏高原上生长着许多珍稀动植物跟当地人烟稀少、气候高寒有关,C错误。钱塘江的涨潮落潮属于潮汐,跟日月引力有关,D错误。
25.(1)拼合
(2)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稳定 活跃
(3)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4) 裂谷或海洋 山脉
(5)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 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拉伸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中的;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活跃。由图分析可知,图中①是亚欧板块;②是非洲板块;③是印度洋板块;④是太平洋板块;⑤是美洲板块;⑥是南极洲板块。
(3)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壳较为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就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4)板块之间的运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相对运动;一种是相离运动。相离运动使板块张裂,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相对运动使板块挤压,使地表隆起抬升,在陆地上形成一系列山脉。
(5)地中海不断缩小由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红海扩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张裂拉伸形成的;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
26.(1) 青藏高原所在地区曾是海洋 A
(2) 南美洲 大西洋 非洲
(3)在地质时期大西洋两岸的两个大陆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4)扩大
(5)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6)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板块与板块碰撞、挤压后隆起形成的,两板块持续碰撞挤压,导致该山一直在长高。 扩大 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拉伸处,红海的面积将不断扩大。
(1)青藏高原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区曾经是海洋,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地壳运动。 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为原因是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南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拼合起来,他坚信这不是巧合,便顺着这条思路研究下去,后来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根据大洲的轮廓可知,图中的甲是南美洲,乙是大西洋,丙是非洲。
(3)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且不会飞。它们分布在大洋两岸的原因是:在地质时期两个大陆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两大洲分离。
(4)大 陆漂移学说认为,非洲和南美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两大洲分离,而且大陆还在继续漂移,所以乙是大西洋还在扩大。
(5) 由图示信息可知,土耳其之所以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是因为土耳其位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引发地震。土耳其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6)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后隆起形成的,两板块持续碰撞挤压,故喜马拉雅山会越来越高。 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拉伸处,红海的面积将不断扩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