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课堂检测
1.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调料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用筷子敲打你抢先夹菜的手,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关于家的味道、一份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 )
①筷子不仅仅是一种进食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
②筷子的使用在不同阶段承载的都是相同的文化内涵
③对家的感悟往往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实践和情感表达
④南北各异的家的味道是人们长期生活体验的物化积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壮族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产生于壮族人民的社会生产生活之中,有对山歌、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习俗。这说明( )
①文化对经济起决定作用 ②文化都是积极向上的
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年5月,河北省武强年画博物馆组织开展了“博物馆里的母亲节——寻找年画中最温情的母爱”主题亲子活动。活动中,讲解员为母亲和孩子们介绍了《孟母择邻》《三娘教子》等经典年画故事。在讲解员的指导下,孩子们还体验了年画的印刷过程,并将自己印刷的年画作为礼物献给母亲。上述活动的开展( )
①充分发挥了文化教育人民的功能 ②弘扬了孝老爱亲的中华人文精神
③让孩子们体会了年画的独特魅力 ④为传统年画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轴线上的门、桥、枋、殿,每处都记载着首都的历史变迁。”它们承载着那些激昂的、壮烈的、温馨的、专情的种种记忆,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对这个城市无尽的爱恋。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北京的城市记忆和城市情感是中轴线的文化载体
②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③延续了中轴线的历史文脉,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④展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抓住这一力量根基是基于其能够( )
①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 ②教化育人,不断帮助人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③服务社会,为解决当代教育问题提供新方案 ④推动发展,文化决定人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4年4月,广西某地举办2024年全民阅读暨“绿书签行动”系列宣传活动,努力营造人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活动现场,主办方积极呼吁身边的人加入“绿书签行动”,读好书,让“绿书签行动”走进千家万户。开展“绿书签行动”( )
①是基于好书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 ②能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意在发挥文化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功能 ④有利于引导广大参与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4年5月24日,第20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本届文博会首次设立国际文化贸易展,通过线下线上同步展览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新场景,让全世界的文化爱好者更多地参与到这场文化盛宴中来。可见,设立国际文化贸易展的目的是( )
①增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②依托新场景推动文化与经济相交融
③促进世界文化和谐共生、繁荣发展 ④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南浔古镇有一座老民宅,从墙外看,是传统的江南风格建筑,中式码头墙;但走到墙内,却是欧洲巴洛克风格的西洋建筑。庭院里种植的洋玉兰,是120多年前从美洲远渡重洋,来这里安家落户的。在这座古老的庭院当中,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元素,浑然一体,和谐天成。可见,该老民宅( )
①丰富传统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交融 ②为保护开发传统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③融通中外文化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④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开放的博大襟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我国的每一处工业遗产,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历史的天空”。我国的工业遗产大多建于新中国成立前或“一五”时期,我国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赋予其独特的印记,使之具有纪念属性。保护工业遗产,让“历史的天空”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在活化利用中充分展现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可见,保护“工业遗产”有利于
①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②弘扬优秀工业文化,传承工业文明
③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④拓展和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正式开启“月背征途”。20年来,从嫦娥一号拍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从嫦娥五号带着月球壤胜利归来再到嫦娥六号成功发射,中国太空探索孕育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探月精神( )
①源于中国探月工程的奋斗实践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④为推动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海草房以厚石为墙,用海草苫顶,是北方沿海地区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为了保护好这些海草房,当地人们坚持“以用促保”,将海草房打造成民宿聚集区,深入发掘海草房的风貌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使海草房再次融入村民生活,让老屋焕发新生。“以用促保”( )
①意在引导传统文化回归,承载乡愁 ②能为传统建筑注入鲜活动力,延续其生命力
③让传统特色民居在生活中推陈出新 ④有利于借助文旅融合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河南省积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发展,持续推进“非遗点亮计划”,共打造140个非遗空间、149个非遗文创项目,推出18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只有河南”景区“非遗里的河南”常设展、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等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先后落成,吸引了大批游客打卡。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
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③“非遗点亮计划”重在发掘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
④文旅+非遗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从1932年到1949年根据地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与劳模评选,到1949年至1978年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的劳模运动,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劳模表彰制度快速发展,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新时代的劳模精神,我们党始终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可见( )
①劳模精神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②劳模精神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
③劳模精神决定了广大劳动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力军
④劳模精神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福建省委宣传部通过运用8K+5G+VR+AI等数字科技手段,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从“好用”“易用”到“智用”“爱用”迭代升级,赋能红色基因传承数字化行动的同时,进一步打响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数字化品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迭代升级( )
①是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文物展示,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是基于它作为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特定的文化内容
③旨在拉近展品与参观者间的距离,实现游览新体验
④有利于推动数字展馆整合转化,丰富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在民族危难关头,国共两党的黄埔军人并肩作战,为中华民族血洒疆场。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关键在于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国土不能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
①体现了维护祖国完整统一的坚强信念 ②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和中国人民的精神火炬
③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舞剧《水月洛神》以曹植的《洛神赋》《七步诗》和中原故事为依托,以曹丕、曹植二人兄弟相争和战乱中甄宓的命运遭遇为线索,将“诗书礼乐舞”融汇一堂,揭示了现代人对古典艺术美的探究与理解,为观众细腻地描绘出一段跨越千年的凄美之恋。该剧自开演以来在国内数十个城市演出上百场,用民族古典舞蹈的韵味打动了数十万观众。这表明( )
①优秀文化服务社会,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解决当代中国问题提供借鉴
③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④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需要全面传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2024·广东深圳·二模)年轻人拥抱传统文化的另一面,也是传统文化在不断拥抱互联网,适应新场景、新生活的过程。春节期间,以潮汕地区英歌舞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活动火出圈,其表演视频片段在互联网被广泛分享和转发。爆火的英歌舞焕发传统文化新魅力,这体现了( )
①传统民俗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②文化传承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也需要丰富的文化载体
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创新文化表达形式
④人们在参与特色民俗活动中创造文化,也在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2024·山西·一模)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生效实施。落实爱国主义教育法相关法律规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基于( )
①爱国主义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贯穿我国国民教育全过程
②爱国主义教育能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④要正确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客观规律,不断探索新路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 .(2024·江西·高考真题)近年来,《觉醒年代》《追风者》《长津湖》等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引起广大观众的共情共鸣,让人们在了解革命历史的同时,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因为革命精神( )
①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②是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
④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024·安徽·高考真题)一个好的地名往往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脉、铭刻记忆的作用。2023年,我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将塑造地名品牌与文旅、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由此可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 )
①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
②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③通过乡村好地名弘扬传统道德和人文精神,增强民众的归属感
④推动乡村好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乡村的产业振兴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