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榆林十二中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长征时期,党领导红军在国民党的包围下,始终处于不断转战、突围的过程中,途经15个省和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遇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很大。应当说党和红军走到哪里,群众工作就做到哪里,而且开展群众工作采用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这一时期,党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从党的内部来说,主要是党在红军内部开展的群众工作。一是严明红军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长征时期,红军将士从革命利益出发,严守军队纪律,所到之处不随便进民房,即使需要什么东西或吃老百姓的饭都要付钱,因而得到群众的积极拥护。二是官兵平等一致,无旧军队的军阀恶习。长征途中,红军部队官兵一致、上下平等的新型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周恩来让受伤的机要参谋坐担架,彭德怀把自己身上的粮食倒出一半分给军团教导队长孙毅等事例,都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官兵一致同甘苦”的革命精神。从党的外部来说,主要是指党领导红军与人民群众建立的血肉联系。一是积极宣传。红军在沿途都通过标语、歌谣、文艺活动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性质、宗旨以及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虚伪。二是真诚帮助群众。长征途中,红军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等实际行动,真心诚意地帮助沿途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了当地群众对红军的理解和支持。三是深入开展民族工作,争取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长征时期,党从实际出发,设置专门的民族工作机构,制定针对性的民族政策,积极提倡民族宗教自由,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并领导少数民族建立自治政权和革命武装。1935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成立了中央少数民族委员会,这是我党历史上设置的第一个专门处理民族事务的工作机构。长征中,我党颁布《关于苗瑶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等民族政策,明确要求红军部队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由于党和红军对各族群众真心实意地付出,因而也赢得了他们的回报。各族群众给予红军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甚至流血牺牲,党与群众的这种血肉联系得到了最为生动的展现。(摘编自阙小琴《红军长征与党的群众路线》)材料二:党的群众路线是在红军时期孕育产生的。群众路线讲的是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它的含义概括地讲,就是党章中所说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这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讲党应该具有的群众观点,这是关系党的性质、宗旨的根本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讲党的基本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回答的是党的正确领导意见是从哪里来的。这两个问题,在红军初创的时候就都提出来了。群众路线对我们党之所以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与中国革命长期处于艰苦卓绝的环境密不可分。在强大敌人包围的严酷斗争中,红军要生存,要打仗,就必须赢得群众的支持,重视做群众工作,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首先要有群众观点。红军是否要做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在党和红军工作中处于怎样的位置?这在当时认识并不一致。而这又直接涉及红军的性质、军事和政治的关系,以及红军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术等诸多重要问题。毛泽东同志正是在说明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和阐发了党的群众观点的思想。他指出,红军与白军的不同,正在于“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再一个是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问题。“群众路线”这个词,当时更多地还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的。毛泽东同志在指导查田运动时,就强调要按“群众路线”办事,一切经过群众。他说:“不按阶级路线与群众路线,不得群众赞助与同意,都不能使查田运动收到成绩,反会使群众不满,阻碍查田运动的进行。”他还说,要用很好的方法来发动群众,使“群众工作的技术”更娴熟,这样群众斗争的发展就会一天天扩大,“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搞了多次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集中反映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文章中。他说,“我们要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那么,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他用过河与桥或船的关系,生动地说明了工作方法的重要性,说:“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他强调,要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任务问题同时解决。他列举了当时群众工作做得好的几个例子,如兴国模范县、长冈模范乡等,号召像他们那样做“第一等的工作”。群众路线既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工作作风。端正党的作风问题,当时也提出来了,主要是针对在做群众工作中出现的官僚主义。毛泽东同志把官僚主义与群众路线看作是两种对立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他说,官僚主义的表现,“一种是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另一种是命令主义”。我们应该采取“群众化的方式”,“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可以看出,群众路线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和主要思想,在这一时期都已经形成了。(摘编自冷溶《党的群众路线的由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在不断地转战和突围中,始终坚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开展群众工作,既团结了内部,也加强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B.党和红军在途经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时,深入开展民族工作,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因而也赢得了他们的支持。C.毛泽东同志认为坚持“群众路线”既要用很好的方法来发动群众,也要得到群众的赞助与同意,这说明此时群众路线的概念与思想已经成熟。D.毛泽东同志批评并摒弃了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和命令主义的官僚主义工作作风,并提倡采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征途中,党在红军内部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如采用标语、歌谣、文艺活动等宣传形式来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性质、宗旨等。B.红军时期,党内一致认为应将群众工作放在党和红军工作的重要位置,让红军不仅能打仗,还应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等任务。C.毛泽东同志在说明和解决红军的性质、军事和政治的关系以及红军的战术等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并阐发了党的群众观点的思想。D.毛泽东运用举例论证,以桥与船对于过河必不可少的例子来说明工作方法对于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3.下列选项,不属于我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项是(3分)( )A.天津市河北区当地党委组织在改造小区工程中,从生活细节切入,办好民生实事,切实解决了居民楼排污难等实际问题,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B.1927年,毛泽东针对红四军内存在的极端民主化思想这一情况,指出“党的纪律之一是少数服从多数”“在组织上,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C.兰考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文超介绍,该局作为窗口服务单位,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努力做好一点一滴,做到亲民爱民。D.淮海战役中,淮北地方党组织动员群众,率领群众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物资,出动大车2.4万辆、担架1.4万副,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4.材料一论证条理清晰,具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翠子汪曾祺夜,像是蜷藏在墙角的青苔深处,这时偷偷地溜了出来,占据了空空的庭院。天上黑郁郁的,星星一个一个地挂起来,乍起的风摇动园里的竹叶,这里那里沙沙地响。家里只有我和大丫头翠子,在屋中玩着,等待父亲回家。翠子扬起头,凝望着远远的天边,抱在膝上的两手渐渐松了下来。“又来了!看你那呆样子。翠子,你跟我说个故事好不好?要拣顶顶美丽的。”像是没有听见似的,她的眼睛还是睁得那么大,但是我自己听得很清楚,就连掠过檐前的蝙蝠一定都已偷听了一两句去了。在她的眼睛里,我看出我有点生气。终于,她跟我讲话了。站起身来,伸手理一理被调皮的风吹得披下来的几丝头发说:“不早了,我给你弄晚饭去。爷大概不会回来吃了。”爷?爷又不是你的爷,为甚么你也这么叫呢?不害羞!叫人家的爷做爷!我心里笑过多少次了,不过我也没有说甚么,转身进堂屋里去了。吃饭时,我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根纸捻,蘸点儿水,又在灯盏里滚一滚,就火头上必必剥剥地烧起来,非常好玩。“看油点子溅到眼里去,怎么这么皮!”“哟,真真像个妈!”我想着,小猫儿似的咕咕地笑着。“爷一早就出去了,这会还不回来,老不肯呆在家里,把我一个人撇下!”我嘟起了嘴。“……大白天爷一定又是到你娘的坟上去了。”唧唧,一只褪了绿色的小蚂蚱,振翅向灯焰飞来,翠子一挥手,把它赶去了。我想起父亲近来画也不画,字也不写,连话也不多说,便问翠子:“爷近来是不是又老了些?下巴的须子长得那么长,刺在人脸上,痒痒的,嗯。怎么回事?想娘,娘也不想他,也不再想我,睡在地下安安静静甚么也不想。”“你爹……哦,你明儿早上醒来,叫他莫出去,明儿是他的生日,今年三十了吧。……快吃,看菜都冷了!”咦!我不是吃完了吗?她一定又想着什么了。连我放下筷子都不晓得,痴痴的真好玩。今晚上我还要告诉父亲,翠子这两天像丢了魂,她的魂生了翅膀,把翅膀一举,就被风吹到远远的地方去。是一阵什么风?我不知道,翠子也不知道。翠子收了碗,把折好的爷的衣裳压在衣砖底下,便做起针线来。我倚在她身上轻轻地唱:“小白菜呀,点点黄啊,小小年纪,没了亲娘。……”“翠子,底下是甚么的?”“——听,叫门,你爹回来了?”翠子打了风雨灯,走到黑黑的过道里,我站在可以看到大门的地方等着,看烛火一步步地近了,却是父亲提着的。翠子静静地跟在后面。父亲一把抱起了我,在我颊上亲了一下,问我为甚么还不睡。想起一件事,赶忙告诉爷:“高家伯伯今儿来过了,一个人坐在客房里等了你老半天,跟我谈了很多话,问我:想不想妈?要是想,教你爷替你再娶个妈。又把你那只挂着的笛子拿下来吹了半天,他说吹的叫甚么《汉宫秋》。爹爹,——你吹得好还是他吹得好?后来翠子给他送上茶,他便不吹了,一个人走来走去地笑笑,还拿纸写了些甚么教我拿给你看,字那么草,它认识我,我可一个也不识得它。”父亲看看那张字条,哈哈地笑起来,笑些甚么呢?还那么大的声音。父亲随后脱了衣裳睡下,点起一支烟,满帐子里都是烟雾。“二宝,你今儿晚上吃的什么菜?”“青菜虾圆汤。”“可好吃?”“好吃,好吃,虾子又新鲜。买来时还活蹦乱跳,青菜是到园上现挑的,在薛大娘园上挑的。翠子说,这样有起水鲜。嗳,爹,你说翠子为甚么老呆呆的,望着天,天上有甚么?人家说,天上有时会开天门,心里想什么,天门里就有什么!可是这要有福气的人才看得见。翠子是不是个有福气的人?你说。看天门开要在七月初七的晚上,早过了时!翠子一发呆,便不爱说话,不跟我说故事,也不教我唱‘白果树,开白花,南面来了个小亲家’了。爷,你说说她,要她同我玩玩,不许发呆。”嗯,父亲不知为甚么,这时不理我了,也呆呆的,好像从帐顶可以透过屋顶,看到翠子白天发呆的那个样子。怎么回事?“嗳,爹,你怎么的?看落了一枕的烟灰。你快睡在灰里了,翠子今天洗枕头时说你烧了那么大一个焦洞,赶明儿甚么烧了也不知道。”父亲对我笑了笑,把灰拍去了些。“翠子真好,又好看,又待我好,跟妈一样。爹,我们再也不要让她走,教她永远在我们家里!”“……十九岁了……明年四月……一个跛子男人……哦,二宝,让她回到自己的家里去吧,她妈就要来带她了,这件事,我不能管!”爷又叼上一支烟,划了一根火柴,半天都不去点。等火把指头灼痛了,才把火柴扔了。我真不明白,为甚么父亲的魂也生了翅膀,向虚空中飞,便记得要跟他说,先前翠子提起的话。“爹,你是不是三十岁了?翠子让你明儿别出去,为你做生日,她办菜!”“三十了?三十了!为甚么是三十呢?管翠子什么事?你也不用管,我不做生日的。二宝你睡吧,明儿要早点起来,跟我到你妈坟上去拜坟。你记不记得,明儿是你妈的忌辰。我要翠子回家,她长大了,留不住。”为甚么要让翠子走呢?我觉得鼻子很酸,忍受不住,我哭了。父亲把我抱在怀中,脸贴着我的脸:“睡罢,半夜了!你听豺狗叫。……”灯油尽了,火头跳动了几下,熄了。满屋漆黑,柝声敲过三更了。我不知道父亲甚么时候方睡。我醒来时,父亲已起床出了院中作深呼吸去了。翠子站在我床边,眼睛红红的。(原载1941年1月23日昆明《中央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绘了夜晚景色,空空的庭院、黑郁郁的天、沙沙响的竹叶等细节,暗示了“我”的不幸童年。B.小说以翠子的内心世界为主线,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她的情感变化以及内心的纠结挣扎和无奈。C.翠子对“我”很好,尽心尽力地照顾“我”,为“我”准备饭菜,陪伴“我”玩耍,展现出深厚的亲情和高度责任心。D.高家伯伯来找“我”的父亲讨论让父亲再娶的事,但父亲不在家,他等了半天后让“我”把这件事转告父亲。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塑造了翠子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充满情感纠葛和命运无奈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B.小说通过跌宕起伏的事件和激烈的冲突,展现了翠子未来命运的走向,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思考深度。C.小说的叙述风格委婉而内敛,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暗示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得故事更加深沉。D.小说情节中的留白为故事增添了深度和韵味,作者没有直接揭示所有细节和结局,而是留给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8.小说中翠子与“父亲”的关系是怎样的状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儿童视角来叙述故事,可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节选自《荀子·修身》)材料二: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成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阔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曰: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①)材料三:熙宁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注】①《与王介甫书》,是司马光在宋神宗熙宁三年写给王安石的一封书信,其根本观点是反对王安石变法革新。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好善A无厌B受谏C而能D诚E虽欲无F进G得乎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与“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贼”意思相同。B.“引参大政”与“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两句中的“引”意思相同。C.“不若坐而待之”与“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而”用法不同。D.“洎复相”与“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两句中的“洎”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认为看到好的德行要检查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德行,看到不好的德行要自我反省;如果自己有好的德行就要坚定地珍视它。B.司马光认为圣上起用王安石是把国家太平、百姓受益的希望寄托在王安石身上,但最终却没能达成这一心愿。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的门下之士称赞王安石的功业,却不敢上传人们私下对王安石的哀怨叹息的做法是不对的。D.宋神宗告诉王安石,两宫的太后都向自己哭诉,她们担心京城发生战乱,认为天下大旱是因为朝廷失去了民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根据荀子对敌人的界定,你认为司马光是王安石的敌人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陈克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①。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②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注】①江城:指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②齑盐:指腌菜和盐。泛指贫困的生活,这里借以指代词人归隐地。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两句从战争的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突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B.“岁华”三句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得描写生动形象,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兴亡,却皆是兴亡之叹。C.结尾两句以景结情,描写了与友人分别后的夜晚,词人在烛火的映照下独自面对夜雨的情景,具有不尽之意。D.本词感情真挚,表达形式多样。通过巧选意象、描摹情状、自问自答等手法传达真情,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16.本词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将进酒》中表面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实则是为宣泄愤激之情而暂时沉醉酒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妻子长眠的孤苦,又写出了词人与妻子不能互诉愁肠的悲哀。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 甲 )。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这就是后来有名的“一万小时定律”。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对世界顶尖的作曲家、钢琴家以及在对象棋选手的研究中,“10000”这个数字反复多次出现,这也成为“一万小时定律”被提出的事实论据。但凡事不能 A 。没有电脑前,人人都用笔写字,很多人写了一辈子字,为什么没能成为书法家呢?有研究发现,优秀演奏者和普通演奏者的练习时间几乎都是每周50小时,但前者花在刻意练习上的时间是后者的3倍。以练琴为例,如果不是反复练习自己尚未熟练掌握的技巧,只是从头到尾地演奏,到最后只能是 B 。刻意练习是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艾瑞克森提出的概念,指先把复杂任务拆解成一系列的小任务,再有目的地进行大量重复练习。以弹奏钢琴为例,演奏者先把整首乐曲分解成若干段,每次弹奏一段,都精益求精,专注于修正某个具体的错误或完善某个技巧,这就是刻意练习。在刻意练习过程中,演奏者的思想高度集中,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推广到生活与职场的方方面面,刻意练习可以理解为向着目标锲而不舍地小步前进。( 乙 ),不如看准目标专心致志地突破自己的瓶颈。我们要看到“一万小时定律”的力量,正如刘勰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但我们也要规避“一万小时定律”的陷阱,谨防无效劳动。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答: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答:A______ B______21.请根据文段中对“刻意练习”的相关阐述,提炼出刻意练习的4个基本特点,每点不超过4个字。(4分)答: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22.文中画波浪线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有人说引用不当,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介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认为,社交媒体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它能让我们与远方亲友联系、了解到外界的信息,也能帮助我们交到新朋友,拓宽我们的朋友圈;但也有人认为,社交媒介会让人沉浸在虚拟的世界,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似紧密,实则疏离。读了上述的材料,你对“社交媒介”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